戰令琦 張海斌
【摘要】黃河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黃河文化精神振奮人心。現以場景理論作為黃河文化傳播研究的切入點,豐富黃河文化傳播形式,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精神價值,以地標符號、視覺符號和時尚符號為基準,建構黃河文化符號傳播體系,形成黃河文化媒介傳播矩陣,促進媒介跨界融合,增強線上線下實時互動,提升用戶場景體驗,實現黃河文化符號的智能化與場景化傳播。
【關鍵詞】黃河文化;媒介技術;符號傳播;場景傳播
智能化、場景化、符號化的媒介技術的發展,有助于拓寬黃河文化傳播渠道,講述黃河文化故事,弘揚與傳播黃河文化。運用多種新興媒介傳播技術,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元素,傳承黃河文化精神。智能化、場景化、符號化的傳播方式與手段,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黃河文明塑造成生動、活潑、有趣的符號,意義深遠。
一、黃河文化故事與黃河精神的傳承
(一)豐富黃河文化故事的傳播形式
古往今來,黃河流域發生過許多傳奇的、生動的、感人的、勵志的黃河故事,這些故事承載著一代又一代黃河兒女的理想信念和文化基因。河南民俗文化展示館以“黃河故事”為主題,建成全新的黃河文化傳播基地,吸引更多群眾了解黃河文化故事。借助新興媒介技術,賦予黃河文化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以全新的表現形式及傳播渠道,將蘊含著黃河文化精神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散文詩歌等文化故事和文學作品,賦予全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使黃河文化故事傳播的范圍更廣。
首先,黃河文化傳播將黃河故事和文學作品的原型改編成生動有趣的IP形象。例如,金水河的傳說、鎮河鐵牛的傳說、賈魯河的來歷等河南地區黃河民間故事,作為故事原型進行創作,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以圖像、影音、短視頻的形式,實現黃河故事在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
其次,黃河文化傳播將黃河故事的文化符號由“實”轉化為“虛”。借助智能化媒介技術模擬真實世界,使用戶與虛擬世界零距離接觸,沉浸在符號拼湊的虛擬場景中,增強用戶的場景交互體驗。智能技術應用在黃河文化主題公園、黃河文化體驗館、黃河文化紀念館、黃河文化數字博物館等場域,AR技術建造超現實空間,利用VR技術將黃河文化故事展現在人們面前,提供智能視頻,打破空間限制,掃描二維碼自動識別黃河文化場景,二維平面實現三維空間的全景圖全方位展示,使用戶了解黃河文化文物、歷史遺址的細節。
(二)弘揚黃河文化精神的歷史傳承
從黃河故事中提煉黃河文化精神價值,以黃河文化的歷史文脈為依據,構成其獨特的文化精神體系。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自上古時期人文始祖炎黃二帝到夏商周時期,黃河文化逐漸發展壯大。舟楫黃河的人們總會發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感慨豪情。黃河是天作地合,黃河所流經的區域孕育著世界著名的農耕文明,黃河兒女見證了母親河的偉大。黃河文化吸納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經過數千年不斷地雜糅、交錯、融合,逐漸形成如今的中華文明。
對于中華文明來說,黃河已不僅是自然河流,更像精神圖騰,形成統一的精神文明。因黃河而生的文化,是建立在人與黃河關系基礎上形成的文化。黃河文化是兼收并蓄的有機體,是整個黃河流域所發生、發展、發現的全部文明成果的集合。黃河兒女的文化基因流傳著國家統一的思想觀念,時刻銘記著維護國家領土統一和主權完整,各民族牢記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敵的堅定信念。步入新時代,傳統的黃河文化被賦予新的內涵,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黃河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華夏兒女以集體團結一致的力量,彰顯古代黃河文化精神的民族氣節。
二、構建黃河文化符號體系
(一)黃河文化的地標符號
千百年來,黃河在河南留下黃帝故里、花園口、小浪底、商城遺址等文化地標。如鄭州城西洛達廟遺址保留著古老的殷文化;洛陽的龍門石窟、牡丹花、洛神;鄭州的二七紀念塔、中原福塔、花園口等。鄭州在商城遺址周邊建設商城遺址公園,能夠為游客提供室外活動,實現城墻遺址觀賞游覽、文化展示和聚集休閑三大功能,環城木棧道使游人能夠近距離接觸古樸的城墻,緬懷千年歷史。
(二)黃河文化的視覺符號
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眾多文化流派中,黃河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建筑藝術和戲曲文藝等方面。河南境內洛陽附近澠池縣仰韶村的仰韶文化中最為典型的華麗篇章是彩色陶器,又稱彩陶文化。河南省陜縣廟底溝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呈現各種圓形、直線、曲線等圖形,幾何紋樣絢麗多樣、變化豐富。視覺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能拉近傳媒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視覺符號不斷刺激人,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黃河水流經黃土高原后,裹挾著大量泥沙注入河南境內,使河水顯得更黃。這種黃色的泥沙帶來農耕文明,成為黃河流域民本思想的根基,形成民族的脊梁。
從色彩角度來看,黃河文化取黃色的象征意義,寓意明亮的、鮮艷的、希望的、富有的。“黃”色蘊含著皇權,進而引申出國家統治者的權威性。借助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讓黃河文化動起來、活起來。設計者借助黃河文化設計宣傳文案、圖標、LOGO、線條,有利于黃河文化的形象塑造和傳播。黃河吉祥物融入黃河文化元素,融入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形成具體的、生動的、形象的、可觸可感的文化創意產品,有助于黃河文化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
(三)黃河文化的時尚符號
以黃河文化的歷史文明為內容輸出,形成黃河文化消費體系,如開發建設黃河文化主題公園所帶來的文旅收益,以黃河文化為靈感所拍攝和研發的電影、電視劇、動漫、卡通以及文創產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殷朝被設定為黃河文明之始,其活動區域正處于黃河平原,殷朝甲骨文和青銅器藝術登峰造極,以甲骨文和青銅器為藍本,進行現代文創產品的開發和研制,可作為黃河文化時尚符號的突破。
在媒介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媒介技術的結合,虛擬與現實深度融合,拓展新的文化空間”。[1]通過黃河文化說唱空間、茶館體驗空間、書院體驗空間,將音樂(黃河號子、盧氏勞號)、戲劇曲藝(豫劇、皮影戲、木偶戲、鑼鼓書、河南墜子)、舞蹈(齊天圣鼓、夜社火)、雜耍(高蹺、舞龍、平垛)融入極具當地特色的自然風光和建筑群落,賦予傳統的、陳舊的、靜態的黃河民俗文化以新興的、時尚的、動態的表現。
三、搭建黃河文化傳播矩陣
(一)促進媒介跨界融合,拓寬傳播渠道
發揮傳統媒體在文化宣傳和價值引領方面的優勢,在河南衛視增設“黃河文化”專欄,以“黃河頌”為主題制作黃河文化系列節目,融入黃河流域文物考古和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雙槐樹遺址、大河村遺址)、黃河文化旅游帶與景區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文化歷史故事與人物事跡、黃河文化時代價值與精神、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弘揚、黃河文化文創產品的研發與制作等內容,實現全天候播出。在河南沿黃地區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交通樞紐處,設置黃河文化宣傳推廣平臺,讓河南黃河文化走出河南,推向全國,傳至海外。
加大黃河文化網絡建設力度,拓寬黃河精神網絡傳播途徑。利用“兩微一端”新媒體平臺,“打造黃河文化傳播的全媒體矩陣”[2],是宣傳與推廣黃河文化的主要途徑。加大新媒體平臺推廣和宣傳黃河文化的力度,征集黃河文化話題和議題,以網絡“意見領袖”的力量,形成強大合力,促進黃河文化傳播,提高用戶關注度和參與積極性。
(二)助力線上線下聯動,增強實時互動
社交媒體結合黃河文化的旅游資源,有助于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各大文化機構在政務新媒體平臺推介文化旅游活動,開設黃河文化直播節目,以“慢直播·沉浸式·虛擬游河南”為傳播形式,推出直播專題活動。河南博物館“考古盲盒”融入黃河文化的文化旅游元素,受到國內外游客的熱捧。洛陽攜手抖音、今日頭條兩大熱門社交媒體平臺,以線上直播的方式為廣大用戶呈現“云賞牡丹、花開滿屏”,當日網友點擊量過億。云臺山景區在抖音平臺直播的漢服花朝節,播放量近億次。
激活視頻傳播形態,融合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以短視頻為主,以視頻號、視頻直播為輔,增加黃河文化節目的點擊率,擴大黃河文化的傳播范圍。短視頻是媒體融合傳播信息的主陣地,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投放黃河文化作品,利用短視頻、小動畫等多元傳播方式,展現文化遺址與著名人物的生動形象。“黃河文化月”系列活動聲勢浩大,內容豐富多彩,通過“線下舉辦■線上直播”的方式傳播黃河文化,在微博、抖音多頻道開通《豫見黃河文化月》欄目。從黃河珍寶、商代城墻遺址、鄭州老奶奶廟遺址、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來洛陽探秘十三朝古都、“寶藏”鄭州“潮”你而來等主題切入,在網絡平臺呈現黃河文化的精彩,以短視頻的形式吸引人們的關注,引發熱烈討論和社交圈層的二次傳播。在虛擬網絡平臺身臨其境般觀看拜祖大典、在手機端聆聽黃河文化研究大咖的精彩發言,跟隨無人機的鏡頭欣賞沿黃的壯美風景、體驗黃河沿岸有滋有味的黃河民俗風情。
(三)融入智能媒介技術,提升交互體驗
“媒介技術越來越透明,深深嵌入人的身體,融入人們的場景體驗”。[3]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的VR場景,借助于三維視覺顯示、聲音交互設備等技術,采用實物虛化、虛物實化、信息疊加、全息呈現的手段改變虛擬場景的交互方式,將信息傳播內容提升到五維層面,既有空間方位上的XYZ三維度,又有時間維度和虛擬平行世界。在5G技術支持下,4K/8K超高清技術得到廣泛普及,拓展了視覺化媒體通感體驗效果,實現了全景影像傳播。5G時代視頻直播為大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與現場感,觀眾以“遙在”[4]的方式存在于舞臺現場。先進的媒介傳輸技術與科技力量助推,5G技術與文化衍生行業的發展,現代媒介傳輸技術與舞蹈演員肢體表演的雜糅,促進了影像符號的視聽語言表達與鏡頭拍攝技巧的完美融合。
智能媒體時代,以AR、VR為代表的智能技術主導多感官場景成為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場景的核心是體驗,是以用戶的行為軌跡為邏輯、以連接質量為前提、以情感輸出為要素。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信息傳播過程形成人機一體的全感官融合場景。智能媒體將線下的社會生活與線上的虛擬世界融合起來,為用戶帶來逼真的視聽體驗,影響用戶的數字化生存和藝術感知體驗。在智能化媒介技術加持下,黃河文化作品褪去陳舊的外衣,以嶄新的面貌,活力四射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場景體驗。
四、實現黃河文化的場景化傳播
(一)黃河文化的場景呈現
場景呈現是場景再現的基礎與條件,其目的是吸引觀眾的注意。從場景呈現到場景再現是從真實到擬像的過程。[5]場景呈現是人為的仿制,模擬人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場景。
河南通過文旅、文化周邊、IP聯名、晚會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使黃河文化深入人心。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元素,運用智能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與手段,先進的媒介傳輸技術與科技力量的助推,增強傳統舞臺表演的感染力、表現力和傳播力。影像道具的選擇對非常規介質進行視覺創作,使用“吸光性的黑松絨面、鋼絲繩、鐵絲網、無實體空間來呈現山體、樹林、水、破碎的鏡體,以及移動的人群”。[6]現場排練也會導致影像風格變化,導演根據現場效果調整視覺表達策略。
(二)黃河文化的場景再現
場景再現是一種擬像,通過電子、數碼與科技手段再造場景,融入創作者的主觀判斷和藝術靈感,喚醒觀眾的記憶。再現的場景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借助舞臺布景將色彩、圖案、燈光、配樂等元素融合起來,演員的角色扮演、服飾、發型、裝扮、臺詞再現經典的歷史場景。每個符號都從細節入手,賦予其形態、色彩和意義,對細節進行刻畫與升華。一方面,再現的場景逼真地仿擬現實生活的空間場域,各種裝飾、造型、人物關系按照日常生活的邏輯展開。另一方面,再現的場景是人們腦海中意象的投射,是模仿、虛幻的擬態環境。
五、結語
媒介技術的蓬勃發展,智能化媒介技術為場景傳播奠定了技術基礎,讓智能化媒介場景實現多重空間并置疊加、文化雜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交融的多樣化意象。借助新興的媒介技術,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精神價值,建構場景符號傳播系統,形成地標符號、視覺符號和時尚符號,以場景呈現和場景再現的方式擴大黃河文化的傳播范圍,促進黃河文化精神的弘揚。
[本文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智能時代可穿戴設備的場景應用對紡織服裝院校傳媒類人才培養的影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21BKJGLX548;河南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5G時代新媒體營銷傳播的場景化與智能化研究”(項目編號:2022ZZJH463);中原工學院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基金項目“智媒時代虛擬社交場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構研究”(項目編號:K2020QN02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體融合下視頻節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1(6):33.
[2]王偉.融媒體背景下黃河文化傳播的策略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11):53.
[3]孫瑋.交流者的身體:傳播與在場:意識主體、身體—主體、智能主體的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8(12):98.
[4]慕海昕,彭蘭.新體驗、新風險:5G環境中的人與傳播[J].新聞論壇,2019(3):20.
[5]段永朝.互聯網: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0.
[6]鄭蕾,高素娜,李亦奕.揭秘“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光影背后的故事[N].中國文化報,2021-06-10(4).
(戰令琦為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博士;張海斌為中原工學院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