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良梓
【摘要】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網絡空間里各種信息泥沙俱下,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因此,在全媒體語境下,充分認識暖新聞的價值意義,通過關注普通人容易被忽視的一面、從突發事件中發現正面力量、善用共情進行善傳播、告別空洞無味的語言等四個策略入手,充分做好暖新聞的傳播并有效“避雷”。
【關鍵詞】暖新聞;價值意義;傳播策略;避雷
近年來,大眾的思想價值觀念更加多元化,面對同一事件,各種各樣的表達浮出水面,其中不乏匪氣和戾氣的發泄,干擾著大眾的認知。因此,有必要探討一下全媒體語境下暖新聞的價值意義和傳播策略。
在全媒體的大背景下,作為黨報黨刊,肩負著黨和國家賦予黨報的政治責任,理應積極主動,順勢而為,把發現、宣傳暖新聞作為弘揚主旋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黨報記者要充分發揮深度報道的優勢,沉下身子“走轉改”,挖掘接地氣、喚人氣、揚正氣的暖新聞,讓暖新聞搭載全媒體的“高鐵”,牢牢掌控新聞輿論主場,立體構建溫情社會。
一、做好暖新聞報道的幾個策略
在全媒體傳播這樣的復雜形勢下,要讓暖新聞獲得好的傳播效果,表達與呈現的方式極為關鍵。
(一)關注普通人容易被忽視的一面
暖新聞就是要以一種真實的視角,關注容易被普通人忽視的一面,不需要刻意渲染,不需要夸大其詞,只要用心尋找他們自身蘊含的能量,就足夠激蕩很多人的內心。
2021年“五一”前后,《河南日報》推出“五一·模范的愛”融媒體報道,五對勞模夫婦超颯爽的“空中婚禮”,賺足了眼球,除了“空中婚禮”這種新穎的形式外,最重要的是被他們“模范的愛情”“酸”到了,網友留言說:“這波狗糧吃得心服口服,打嗝了。”
如何讓這組視頻更走心、更暖心、更具傳播性,是這次融媒體報道之初就確定的主基調。從平民視角切入,提問避免高大上,最大程度做到日常聊天式的潤物無聲、輕松帶入,畫面呈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從而與觀眾產生一種零距離的親密感,達到走心采訪與走心鏡頭的內外統一。
采訪中最難的是打開全國勞模李健夫婦的心扉。采訪之前,其實已與李健進行了多次溝通,他不愿意參加,說自己和愛人都是殘疾人,不好意思大張旗鼓拋頭露面。那天一大早,拍攝組來到桐柏縣付樓村,從他們年輕時如何相識、結婚聊起,李健的妻子想起過去的種種坎坷和不易,數次落淚,一直堅持說:“不想去。”拍攝組靈機一動,建議李健給遠在南京的兒子打電話,讓兒子來說服母親。2021年4月26日婚禮當天,當夫妻二人從直升機上相互攙扶走下來時,李健妻子滿臉笑容,記者問她:“一開始您不愿來,現在您來了后悔嗎?”她脫口而出:“不來才后悔呢。”我們原汁原味地用鏡頭記錄了這對夫妻從抗拒到釋然再到開懷的整個過程。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身上具有勤勞、樸實、善良這些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身體上雖然各有殘疾,但給予對方的卻是一份完整的愛,普通人身上相濡以沫的愛雖然不驚天動地,卻能觸動心弦,正是這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平淡淡和人間真情,成了愛情最美的模樣。
(二)從突發事件中發現正面力量
暖新聞不等于“苦情”和“悲情”,暖新聞要給人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幫助人們樹立信心、撥云見日,具有潤物無聲的社會功效。
在鄭州“7·20”特大暴雨中,河南日報融媒體報道的《京廣隧道淹沒前挨個敲窗大喊撤離的人找到了》《一萬個馕九萬里路》等消息引起了較大反響。報道就是以小切口選取突發事件中的溫暖力量,讓守望相助的人間真情帶給人們心靈寬慰,這份人間大愛激發社會更多的向心力和正能量,《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也相繼跟進,形成熱潮,僅微博閱讀量就破千萬次。
(三)善用共情進行善傳播
從暖新聞到善傳播,主要是指從一件件小事著手,每天推薦讓人心頭一熱的故事,讓每一位讀者感到溫暖和力量,事兒看起來雖小,但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就能激活人與人之間的信念,醫治輿論戾氣,重樹社會信心。
2018年伊始,《河南日報》特開辟專欄“河南暖新聞”,定位于“發現身邊溫暖”,經紙媒和新媒體平臺聯動傳播,很快便成了頗受用戶喜愛的“網紅”欄目。《輪椅上活出精彩人生》《九旬老人26年助200余貧困學子圓讀書夢》《生死營救7分鐘:女醫生跪床“托舉”從鬼門關奪回女嬰》等報道迅速“出圈”,被全國各地網站瘋狂轉載,據欄目負責人介紹:“以前有些新聞下面的跟帖難免有些偏激言辭、過激言論,但暖新聞欄下傳遞出的凡人善舉、敬業愛崗、奮斗堅持等價值觀就如催化劑一樣,激發出了社會上更多的愛與善意,幾乎每條新聞下面的留言都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在鄭州“7·20”特大暴雨中,《河南日報》精心策劃推出“風雨”系列稿件,《風雨中原戰猶酣》《雨中愈顯黨旗紅》《風雨中撐起一方晴空》等一批主旋律重磅報道,通過挖掘豐富細節和動人故事,一位位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凡人英雄躍然紙上,達到了共情的傳播效果。
(四)告別空洞無味的語言
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的選擇面太多太廣,大家只為優質內容買單,沒人喜歡看黨報擺著生冷面孔的說教,在這種情況下,黨報記者書寫“暖新聞”時就要轉變觀念,用質樸的、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來寫新聞,把最動人、最真實、最親民的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進一步增強新聞宣傳的黏性。
前文提到的“五一·模范的愛”融媒體報道,全國勞模張玉滾的采訪用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群眾語言,鏡頭基本采用的是沒有加工的慢“直播”。采訪是在山里一塊油菜地進行的,張玉滾的“土味”情話就是在這樣的漫談式的談話中產生的:“誰說胖人穿婚紗不好看?”“胖也是一種美!”相信很多看過視頻的人,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語言看似再簡單不過,從一對普通農村夫妻嘴里說出來,一切都顯得恰如其分,這番“土味”情話比山盟海誓更能打動人。
對草根英雄事跡的報道也是暖新聞報道的一大類型。《河南日報》刊出的長篇人物通訊《為了大地的豐收——記優秀共產黨員、南陽市宛城區科技局局長陳增喜》,該報道被同行譽為有稻香味、接地氣,這也得益于大量群眾語言的運用,比如,“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讓農民吃飽飯”,一句句樸素的話語道出了陳增喜放棄留校機會到偏遠地區從事選種育種工作的初衷,平實的話語中卻蘊含著大的“抱負”,更符合那代人的話語體系,一下子就擊中了同時代人的內心。再比如,陳增喜一邊派人提取污水樣本開始化驗,一邊在排污口附近租了一小塊兒地,種上蘆葦、香根草,力求掌握第一手資料。有相熟的人看了,問他:“人家天冠恁大的企業,博士碩士亂碰腿,他們都解決不了,你能弄成?”陳增喜回答:“出水才見兩腿泥。別人弄不成的,咱不一定弄不成。”這句“出水才見兩腿泥”的群眾俗語,給人的感覺是如此親切,草根英雄的動人形象和感人力量,也更加真實、可感。
二、暖新聞傳播需要避免的誤區
在暖新聞盛行的當下,媒體更要重視對報道視角的選擇,不能因為記者的主觀選擇,導致暖新聞失真。2017年某報出現了“啞巴說話”“瞎子看報”的“尬暖新聞”,引發受眾不少的吐槽和嘲諷,我們不能為了嘩眾取寵,用這些所謂的暖新聞來吸引眼球。以假新聞示人最終透支的將是人們的信任和溫情,這與暖新聞引領社會向真、向善、向上發展的初衷是背離的。
還有些媒體為了賺流量,刻意用強大反差營造所謂的宣傳效果。比如,以“87歲農村老黨員傾其所有繳納黨費”“拾荒老人把畢生積蓄拿出來捐款”等,這些暖新聞刊出后引發了民眾的強烈質疑:他們本身就是應該被關照的弱勢群體,這些錢款捐出之后他們的生活該怎么辦?從情理上說,這是不值得提倡的。所幸的是媒體已經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存在。
暖新聞通常以展現普通人生活中的善舉為主,但并不意味著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好暖新聞報道的“度”至關重要。暖新聞不應以量取勝,更要重視質的提升,凡人善舉事跡的發掘不僅要令人相信,更要經得起質疑和推敲,這樣才不至于陷入審美疲勞。同時,在暖新聞報道中不僅要重視情緒渲染的積極作用,更要注意火候的把控。比如,中國青年網報道的《這份“強制新聞令”火了!背后的故事令人動容》,講述了一名民警因為手術后堅持工作而導致傷口撕裂,公安局黨委得知此事后特意發文令其“強制休息”的事情,這樣的新聞讓網友感到“溫暖”,這就比“民警為了工作二十多個春節沒和家人團聚”的新聞更具感染力。
三、結語
在全媒體語境下,黨報記者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做好暖新聞,傳播社會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操作層面要細致嚴謹,主動設置紅線,有意識避雷,才能防止出現貽笑大方的窘境。
(作者為河南日報社記者)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