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以智慧廣電工程為研究對象,結合河南省情探討在實施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具體行動中,廣播電視行業如何通過提質增效,促進本地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總結縣級有線網絡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及發展方向,評估已經建成的不同模式的應急廣播體系的特點及適用性,探索智慧廣電在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應用模式及積極作用。
【關鍵詞】智慧廣電;廣播電視建設;城鄉一體化
城鎮和鄉村在經濟發展程度、人群居住分布狀態等方面存在客觀差異,如何擺脫城鄉二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于協調城鄉發展,提升鄉村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滿足差異化的公共服務需求,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廣播電視是重要的公共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和內容生產兩個部分,由于歷史原因,廣播電視在城鄉發展中存在一定不均衡不充分的情況。智慧廣電技術是從內容生產、承載網絡到終端應用整體升級的新一代廣播電視技術,積極利用智慧廣電是推動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發展,促進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全面提檔升級的重要路徑。
一、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的提出
(一)縣域城鄉建設一體化的界定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程,其中全面加強城鄉一體化發展是重要方面。2021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河南省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了7項推進縣域內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4項推進縣域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行動措施。這項政策的出臺,界定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實施范圍和標準,明晰了行動目標和主體。其中對2025年以前河南省城鄉一體化的界定為同一縣域內,將城鄉二元差異聚焦到同一縣域內的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差異,部分解決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造成的差異,是一種先局部再整體的務實策略。
(二)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行動的內容
廣播電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技術”,因此把其歸于基礎設施建設是有依據的。同時,廣播電視從傳媒角度來講又是以內容服務為核心的。按照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人類擁有了某種媒介之后才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因此,城鄉廣播電視建設的一體化也可以理解為基于廣播電視媒介的傳播和與其相關的社會活動的一體化。從具體政策層面分析,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涵蓋的主要內容有三項: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善縣域節目傳輸覆蓋,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具體目標是“2025年年底前廣播電視數字化、高清化、網絡化、智能化、移動化水平在同一縣域內實現城鄉大體一致,形成終端人口覆蓋率達到90%以上的五級應急廣播體系,基本實現全省無線數字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和縣級融媒體中心節目信號接入IPTV直播頻道”。
二、智慧廣電鄉村工程建設的內涵
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城鄉均等化,這是廣播電視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技術的普及,廣播電視的傳統技術:中波、調頻廣播,衛星,有線電視都受到了巨大沖擊,那么廣播電視技術的未來在鄉村的技術發展路徑決定了城鄉廣播電視一體化的樣貌。202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專門意見和措施,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從各地進展成效看,智慧廣電鄉村(城鎮)工程將為城鄉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高清電視、交互廣播電視服務,智慧教育、數字文化等綜合信息服務,以及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城管、應急響應等社會管理服務,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
2022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關于推進智慧廣電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廣播電視新技術在鄉村應用做出了規劃,一是利用高清技術,沉浸式體驗、人工智能、現實增強、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進行新興內容的生產。二是農村數字化和IP化改造。這項工程在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的基礎上開展,并與廣電5G技術進行一體化發展。三是鞏固縣級廣播電視直播能力提升工程,包括欠發達地區的應急廣播體系建設,主要目標是提升鄉村廣播電視制作播出和傳輸覆蓋能力,推廣普及智能型、移動型終端,推動智慧廣電入村入戶。通過智慧廣電鄉村建設,加強鄉村輿論陣地建設,服務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推動鄉村公共服務智慧化發展,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三、智慧廣電推動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分析
(一)智慧廣電與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是智慧廣電的一項重要工程,根據國家廣播電視“十四五”規劃要求,到2025年要建成從國家到省、市、縣、鄉、村6級應急廣播體系。從2020年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財政部下發《關于實施老少邊及欠發達地區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安排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補貼深度貧困縣的應急廣播建設。從2021年起持續三年安排中央資金補貼地方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河南省有34個縣納入了補貼的范圍。從覆蓋面看,獲得補貼的縣級單位占到了全部縣的32.6%,極大推動了縣級應急廣播體系的建設。但是從現實層面看,這樣的目標實現起來存在諸多問題。
從技術層面看,河南省省級應急廣播平臺尚未建立,市級應急廣播平臺只建設了1個省轄市平臺且仍未實現上下貫通,縣級平臺的推進緩慢。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作用發揮不夠:應急廣播建設的設想是“平時宣傳、戰時應急”。但是從已經建好的縣級應急廣播體系來看,“平時宣傳”的作用發揮非常有限。從村級前端設備看,大部分仍以“大喇叭”IP音柱為主,這些設備主要放置在村委會或廣場等公共場所,不能入戶。“大喇叭”功率強,音量大,甚至影響到了距離較近的群眾日常生活,出現開展日常宣傳時遭到投訴甚至惡意破壞的事件。
從功能定位層面看,中央對于村級前端的主要需求是“戰時應急”而非“平時宣傳”。近年來,應急廣播發揮“應急”功能,主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村干部的“硬核”管理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喊話”功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的演練也是基于發生極端情況時的遠程喚醒、插播信息等功能。因此,對于省市縣三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主要功能就是“保通”,那么平時宣傳也就成了完成保通的附屬功能。加之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本身制作和播出節目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基層對于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非常模糊,這就直接影響了自主建設的熱情。
應急廣播體系作為智慧廣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層面需要找到能夠入戶,與個人發生緊密鏈接的新的技術手段。省級層面除了做好省級平臺的建設外,更多的要在體系應用上下功夫。
(二)智慧廣電與縣域節目傳輸覆蓋
以往解決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盲區的主要手段是發展農村有線電視和直播衛星,其中直播衛星主要傳輸省級以上衛星頻道節目,無法服務于縣級廣播電視節目覆蓋。從《河南省2021年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年報》數據看,河南省有57.22萬衛星直播用戶,假設農村用戶沒有其他替代手段接收廣播電視節目的話,那么其本縣的廣播電視節目是無法傳輸到這些農村衛星直播用戶的。再看有線電視的覆蓋情況,統計年報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省農村有線電視用戶有184.85萬戶,占全部有線電視用戶的25.5%。從有線電視的發展趨勢看,近年來逐步萎縮,2021年更是同比減少22%。因此依靠有線電視做好本縣節目覆蓋也存在較大困難。
近年來,智慧廣電在有線電視網絡建設規劃方面推進力度很大。從內容生產的技術標準上,智慧廣電主要推廣高清超高清電視,生產沉浸式、互動式、現實增強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產品。同時由于采用新技術生產的產品需要較大帶寬和傳播速度,因此,推動縣域節目傳輸覆蓋,智慧廣電建設是較為可行的方式。但是高清超高清電視以及相關技術的設備投資、人員培訓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于河南省縣級節目生產而言,缺乏廣東省那樣的高清超高清產業經濟環境,這就需要國家在政策方面進行布局調整。
(三)智慧廣電+公共服務的實踐分析
智慧廣電在推動縣域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兩個方面均可以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于“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做出了三個方面的闡述:加快內容生產轉型升級;促進公共服務承載網絡轉型升級;促進服務功能轉型升級。《關于推進智慧廣電鄉村工程的指導意見》對于“智慧廣電+公共服務”的具體表述主要是推動公共服務的智慧化發展。因此,在縣級一體化建設中,智慧廣電不僅能夠推動縣域城鄉廣播電視一體化建設,對于其他公共服務也能夠提供功能性服務。
加強鄉村輿論陣地建設。鄉村黨建工作由于人員分布廣、線長、點多,進行集中教育的難度較大,因此,利用數字技術是解決基層黨組織教育水平不高,增強組織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中國廣電河南網絡有限公司與河南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等單位共建智慧黨建平臺、扶貧云平臺,合力開展黨員教育、精準扶貧等工作。其中,智慧黨建平臺開設的《共產黨員》電視點播欄目已覆蓋全省400多萬臺終端(機頂盒),受眾1000萬人,對于基層黨建工作起到了內容支撐作用。
服務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利用廣播電視網絡與其他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共同建設,一體使用,在降低建設投入的同時,也能夠降低后期維護成本。“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參與民生項目,不僅擴大了廣電網絡公司的業務范圍,也成為廣電網絡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洛陽市西工區“雪亮工程”業務自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通過鋪設300余條網絡專線,安裝800多路高清攝像頭,基本實現了全區56平方公里的無盲區覆蓋,快速推動了洛陽市平安城市的建設進程。
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河南省通過依托有線電視網絡建設的扶貧云平臺,采取“黨建+電商+扶貧”的方式,通過線上線下為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開辟新路子,開展精準扶貧點對點活動,建成64個固定帶貧服務網點和160多個流動帶貧服務網點,累計幫助貧困戶銷售扶貧農產品110多萬公斤。
四、智慧廣電推動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的實現路徑
(一)加快內容生產轉型升級,解決公共服務承載網絡轉型升級進展緩慢的問題
廣播電視媒體整體效益連續多年下滑嚴重,媒體融合發展還未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廣播電視行業自身發展加強技術設備升級、網絡提升改造的路徑已經無法實現。因此,進行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迫在眉睫。整合后的廣電“全國一網”將成為廣電發展的新起點,成為有市場活力的國家級基礎網絡服務提供商、領先的數字生活服務提供商和智慧廣電網絡運營商,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只有全國一張網且與廣電5G改造全部完成,高清超高清節目的制作和接收終端的發展才會有相應推進,縣域廣播電視節目才能得以實現全面覆蓋。
(二)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形成全省系統性的謀劃和布局
各級廣電網絡公司多年的實踐經驗需要盡快總結,并制定政策,形成行業共識后努力推進。在縣級推進鄉村振興一體化行動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充分考慮廣播電視的公益屬性,將基礎設施建設合并發展,避免建設資金和維護經費的重復投入。省級應規劃建設節目供給平臺,解決縣域節目制播能力不足的問題,引領新時代精品工程建設。在應急廣播的建設中解決重建設輕應用的慣性思維,發揮廣播電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傳統發展優勢,做好“平時宣傳”,保障“戰時應急”。
(三)加大人員隊伍培養培訓
“智慧廣電+公共服務”涉及高清電視、移動網絡、人工智能、廣電5G、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對節目制作、項目運營、政策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廣播電視從業人員隊伍存在基層人數較多,高級人才在國家級省級較為集中的現象。因此,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國家和省兩級應該承擔起基層人才的培養任務,在培訓體系中應根據崗位和技術特點開展人才培訓。媒體轉型后的人才隊伍建設,“留得住”是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如何讓關鍵人才留下并有所發展,需要好好思考。
五、結語
智慧廣電是新一代媒體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結合,能夠極大解決現有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技術在農村具體應用上的短板,通過雙向數字、高清等技術的推廣,為高質量音視頻節目的傳送及農業綜合信息傳遞提供有效載體。智慧廣電項目也可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在現代公共文化、信息通信、線上教育、遠程醫療服務等方面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推進鄉村建設中的集約化管理。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智慧廣電推進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應用研究”(編號:2021BXW026);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研究”(編號:2022-ZZJH-46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姜智彬,徐屹豐.網絡化治理:電視媒體服務供給新模式[J].新聞愛好者,2019(6):53.
[2]楊明品.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從提質增效到提檔升級[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4):37.
[3]孫俊,孫琦.基于“全國一網”的廣電網絡政企業務運營管理研究[J].廣播電視網絡,2022,29(05):34.
[4]李明.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服務鄉村振興[J].新聞愛好者,2022(3):99.
(時燕子為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