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露 呂明陽
摘 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文化、展現中國氣派的歷史意識。從生成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源始生長點。從理論邏輯來看,黨的歷史意識強調以歷史思維為指導、以歷史發展為目標、以歷史人物為代表、以歷史文化為根基、以歷史經驗為對象。從現實邏輯來看,黨的歷史意識有助于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增強歷史自信,從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具有當代價值。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黨的二十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2 — 0010 — 07
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對歷史的關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意識在黨執政興國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早在1942年,毛澤東就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從毛澤東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以歷史為內容的歷史意識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在1987年,鄧小平強調了歷史經驗的價值,體現出黨的歷史意識的具體化發展:“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2]234-235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已走過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責任無比重大,使命無上光榮。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3]“百年奮斗歷程”“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歷史自信”“歷史主動”等多處都體現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的系統性發展。縱觀百年黨史,可以看出對歷史的關注始終占據重要地位,黨的歷史意識在黨的工作開展中起著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因此,從理論維度研究黨的歷史意識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的理論生成
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的生成,從理論與思想上看,發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經俄國革命傳入中國,孕生出中國共產黨,黨的歷史意識也由此生成。
(一)馬克思主義與歷史意識的生成:從人的本質看人的存在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為黨的歷史意識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論源頭與方法論支撐。在馬克思看來,實踐作為人的本質,是考察人的存在的出發點,對人之歷史存在的考察應著眼實踐活動。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4]現實的個人及其實踐活動是歷史進程的生長點,是黨的歷史意識之生成的關鍵。
毛澤東在1925年回顧歷史時指出,中國人民于“慘遭帝國主義屠殺聲中,于反動軍閥高壓愛國運動聲中,于東江炮火聲中”的遭遇[5]。帶著馬克思主義的視野,毛澤東看到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的現狀。當時最為迫切的實踐情況是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迫害、戰爭的侵擾,而這又在歷史進展的實踐之中。毛澤東在對中國人民的實踐關切中,萌生出中國共產黨獨有的歷史意識。馬克思“現實的人”在此獲得中國化內涵,指向中國人民。并且,他眼中的最為現實的情況,是在歷史比較中得出的,發現新的歷史特點,即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與威脅。毛澤東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現實,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意識。
關注人的歷史實踐的歷史意識在鄧小平理論中得到進一步體現與發展。早在1956年,鄧小平就明確提出,共產黨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6]實踐是在“歷史時期”中,朝向“歷史任務”的,這說明人及其實踐活動總是處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中的。對此,鄧小平于1978年指出,“歷史條件”及其“規律性的東西”與“新的歷史條件”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著眼點。[7]對馬克思主義者而言,“歷史條件”至關重要,且不斷變化,理解新條件對于把握歷史規律、實現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因此,基于對歷史條件的把握,黨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為人民生活實踐的提高創造了可能性基礎,體現出黨對歷史的把握以及歷史意識的新發展,即黨的歷史意識不僅關注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實踐發展的籌劃。人的實踐活動始終是歷史意識的焦點,推動黨的歷史意識的發展。
黨的歷史意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得到了新體現、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時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8]。這表明實踐的人不僅是理論的邏輯前提,更是在歷史的實踐中得到驗證的。為實現黨的宗旨,就要求在中國歷史中把握人及其實踐。通過總結中國經驗,黨對人的認識更為系統,圍繞“以人為本”,強調人民的主體性、能動性、實踐性,強調發展為了人民,黨的歷史意識也隨之深化發展,更具系統性。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3]共五史,展現了歷史意識的完善與體系化。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歷史意識的生成:以史為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黨的歷史意識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與話語根源。中華文化歷來重視歷史,從商、周時期便開始有了“以史為鑒”的思想①,后有《資治通鑒》等著名歷史作品。傳統文化中濃厚的歷史氛圍與鮮明的歷史意識為黨的歷史意識與思想提供了基礎。
毛澤東熟讀中國傳統典籍,優秀傳統文化是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意識的重要來源與構成。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毛澤東主張合理借鑒歷史上的作戰策略,即從“小殲滅到大殲滅的過程”,先經過數次小殲滅的積累再過渡到“大殲滅戰的階段”。[9]當中的歷史意識體現出對荀子循序漸進②思想的繼承與當代運用。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強調認識需要積累,即“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會引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強調“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10]。這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再次發展了荀子的思想。正由于傳統文化的源始性作用,他才能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并在歷史中考察現實。
在改革開放時期,基于傳統文化的歷史意識發展出新的內涵。在總結歷史經驗之中,鄧小平理論體現出強烈的歷史意識。在1987年《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2]226中,鄧小平回顧歷史,指出改革開放的正確性,強調歷史經驗的啟示意義。因為改革開放的中國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所以歷史意識需要對未來起指導作用,以把握機會、化解風險。因此,這里的歷史意識有對古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11]思想的當代運用與發展。鄧小平理論以人類社會不同歷史形態為鏡,實現對改革開放未來的知。正如鄧小平所說:“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2]272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歷史意識在鄧小平理論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黨的歷史意識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更為顯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許多論述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傳統思想的引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歷史,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12]83在對歷史的認識上,他強調了斗爭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黨敢于斗爭、勇于斗爭,才創造了歷史,而歷史又是面向未來的,斗爭是歷史發展的一環。對歷史斗爭的論述則來源于孫子的思想:“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①孫子的斗爭思想還局限于戰爭領域,而黨以獨特的歷史意識發展了斗爭的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斗爭具有了歷史的維度。這體現出黨的歷史意識在新時代的新發展②。
從黨的思想發展中可以看到歷史意識的生成。正是憑著以史為鑒、以古觀今的精神,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特點著中國的特性”[13]。這就確立了歷史意識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頭,對歷史意識的生成至關重要,黨的歷史意識因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體現。
二、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的理論內涵與特性
黨的歷史意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得到系統性的總結與凝練,歷史意識的理論內涵與特性系統地體現其中。
(一)以歷史思維為指導:歷史意識的世界性
黨的歷史意識首先強調歷史思維的指導作用,即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以突破地域思維限制,從人類總體把握社會歷史的辯證法。這體現出黨的歷史意識的世界性。
歷史唯物主義所反映的人類社會歷史規律,在各地各時期均有不同表現,但基本原則是相同的。這表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適用性,它是整個人類歷史經驗與普遍規律的總結與升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14]這表明黨及其歷史意識都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為指導。因此,歷史不只是一國之歷史,而是全世界的歷史,所以要對歷史形成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加以考察,從而吸取世界歷史經驗,提煉世界歷史規律,并將成果運用到中國發展道路中,實現文明互鑒、開拓創新。
馬克思主義為黨考察世界歷史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思想武器。黨放眼世界,在“觀察”“解讀”“引領”時代之時,能實現對世界文明成果的“吸收”與借鑒。歷史意識由此顯示出世界性。
(二)以歷史發展為目標:歷史意識的現實性
黨的歷史意識要求以歷史發展為目標,即回顧與認識歷史的落腳點在于發展,歷史作用于現在并朝向未來,它參與到現實中,與現實一道建構未來。對歷史發展的追求體現出歷史意識對現實的觀照,體現出現實性。
在黨的歷史意識中,歷史并非完成時,而是不斷發展的,歷史與發展的統一表明了“歷史必然性和發展階段性”[12]162的統一。過去構成現實,而現實又將成新的歷史,成為未來的前提與基礎。三者在歷史發展中統一,黨的歷史意識強調以歷史發展為目標。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此前發展的基礎上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歷史。”[12]163歷史發展即“新的歷史”、新的發展是黨的目標。
而如何看待當下則對這種歷史意識至關重要。在黨看來,現實是在歷史發展之中的,我國當下之現實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這個現實不是靜態的、能夠自然過渡的,而是“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12]165。從中可以看出,對歷史發展而言,現實不是無所謂的,歷史發展并不是烏托邦與彌賽亞,而是立足現實的,黨的歷史意識有著現實性。
(三)以歷史人物為代表:歷史意識的人民性
黨的歷史意識強調歷史人物的代表性。黨對歷史的總結常以歷史人物為代表,以反映歷史時代精神,而這些人物是來自人民的,這體現出黨的歷史意識的人民性。
在把握歷史的過程中,形成了黨的精神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在奮斗中形成了偉大精神,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15]19。黨從歷史中提煉出“井岡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等偉大精神,而當中許多以歷史人物命名,如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他們為國家發展作出了貢獻,是中華民族奮斗史的代表,使歷史意識與對歷史的認識得到了具體的表達。并且,他們不止是自己的代表,而且是中國人民的代表。雷鋒等人緊緊依靠人民,從人民中來,又服務于人民與中國社會的發展。這體現出歷史意識的人民性,人民始終是歷史的主體。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回答歷史主體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16]5黨對來自人民、回歸人民的歷史人物之代表性的強調,說明了歷史意識的人民性。
(四)以歷史文化為根基:歷史意識的民族性
在黨的歷史意識看來,歷史文化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以歷史文化為根基,即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凸顯中國特色。由此體現出歷史意識的民族性。
歷史文化,是特定民族歷史發展的積淀,因社會歷史情況的不同而不同,代表了當地特色。于中國而言,中國特色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2]315中國歷史文化是中國特色,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基。因為這要求著眼馬克思主義運用的具體現實,即中國的歷史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以中國歷史文化為根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2]10。
歷史文化之根基性還緣自其延續性。“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17]史不僅是歷史事實,更是歷史文化,因為后者憑其思想、文化等形式有較物質實體更強的延續性。因此黨重視歷史文化,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12。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地位的強調,體現出歷史意識的民族性。
(五)以歷史經驗為對象:歷史意識的斗爭性
黨的歷史意識強調歷史經驗的對象性地位,以對之進行馬克思主義批判。在批判的過程中,歷史意識顯示出斗爭性。
歷史經驗是歷史進程與內容的凝聚。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的總結”[18]533。通過批判的總結歷史經驗,才能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歷史借鑒與啟示。歷史經驗的重要性體現在黨的三個歷史決議①中。在三個決議中,黨都批判地總結了歷史經驗,以此分別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政治前提、開拓了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規劃了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兩步走戰略”。[19]在各歷史轉折處,黨都批判、總結歷史經驗,以發揮指導作用,可見歷史經驗這一對象的重要性。
黨對歷史經驗的批判要求實現于斗爭中,這又顯示出歷史意識的斗爭性。對歷史經驗的批判,落腳于對斗爭的指導。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18]534在批判的深處是貫徹斗爭精神于實踐中。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到:“我們黨一步步走過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本領,不斷提高應對風險、迎接挑戰、化險為夷的能力水平。”[15]16-17對歷史經驗的批判服務于斗爭,歷史意識故而體現出斗爭性。
三、中國共產黨歷史意識的當代價值
近年來,黨開展了黨史學習活動,提升了歷史意識。黨以更新的歷史意識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并“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3]。可見歷史意識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需要不斷挖掘,實現歷史意識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一)歷史意識有助于厘清黨的定位與方向,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已有9671.2萬人,基層組織有493.6萬個[20]。經過上百年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黨。如何領導如此之多的黨員,將個體融入集體,以形成一股合力,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是黨開展工作的關鍵所在。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學習教育,培養歷史意識,其中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增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12]515。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歷史意識,注重歷史學習和歷史意識的培養,就是關注到了歷史意識對歷史思維的強調,這就是要發揮“學史明理”對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史明理是“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前提,學習歷史首先要明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的正確性”。[12]518歷史意識強調歷史思維的指導作用,即堅持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得到提高的歷史意識,能夠讓黨員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運用,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形成對黨史的正確認識,從而明白黨之領導的歷史之理、理論之理、實踐之理。把握這三重“理”,能強化黨員對黨之領導的歷史認同,從而厘清黨的定位之理與方向之理,以增強黨的團結性,有利于黨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對于歷史意識的實際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到:“我們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們這個擁有九千六百多萬黨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更加團結統一。”[3]
(二)歷史意識有助于增強信仰信心,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年來我國政治發展情況作了總結。他指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人民當家作主更為扎實,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3]在復雜的世界格局之下,西方部分國家對我國從各方面發起了沖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如何在異常困難的環境下得到堅持與發展的?“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16]158,歷史意識是其精神力量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意識的重視,突出了“學史增信”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史增信,就是要增強信仰、信念、信心,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12]519歷史意識要求以歷史發展為目標,即注重“新的歷史”。對于馬克思主義者而言,最為現實的歷史發展就是共產主義;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而言,最為現實的歷史發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論當下的千難萬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必定要實現。信仰、信念、信心正源于這種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因此,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得到提升的歷史意識能讓人聚焦歷史的發展,從而堅定對通往“新的歷史”的正確道路的信仰、信念、信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使得我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最好的防腐劑”。[12]519
(三)歷史意識有助于培養道德品質,以堅持人民的主體中心地位
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的主體中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12]67在黨的帶領下,我們實現了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發。無論是從黨章宗旨還是實際行動來看,黨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守人民的主體中心地位。這種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堅持同樣是與黨的歷史意識分不開的。黨史學習,培養歷史意識,就是為了發揚歷史意識的人民性,凸顯其以歷史人物為代表的理論內涵,從而發揮“學史崇德”對堅持人民主體中心地位的作用。歷史意識強調歷史人物的代表性,即發揮歷史人物的模范帶頭作用。在黨史學習中,離不開對老一輩革命家人生故事的學習。他們來自人民,依靠人民,領導人民取得一場又一場革命的勝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他們堅持“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12]64。通過弘揚黨史上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歷史事跡,能夠學習其人民立場,崇尚先輩身上體現出的道德品質,這便是學史崇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崇德,就是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涵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即要崇尚“對黨忠誠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嚴于律己的品德”。[12]520崇尚“大德”“公德”“品德”最終都凝聚成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學習歷史以了解歷史事實的同時,更為深刻的是培養歷史意識以崇尚優秀道德品質,發揮道德的力量,強化對人民主體中心地位的堅持。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16]158歷史意識在此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
(四)歷史意識有助于落實實際行動,以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新中國歷史發展道路上的重要節點,對中華民族復興影響重大。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我國不但沒有放緩改革開放的步伐,反而“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加強國際貿易,“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3]這種對改革開放的堅持深化,離不開歷史意識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學習、培養歷史意識,就是要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發揮“學史力行”對改革開放的推動作用,而這種推動作用的重要前提就在于歷史意識對歷史文化的強調。在黨史學習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其中的重要內容就包括中華文化的交流互鑒精神與知行合一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文化融合孕育了交流互鑒精神,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此二種思想精神作為歷史意識的重要內涵,自然地提出了開放與行動的實踐要求。歷史意識的這種實踐要求在當代契合了改革開放這一現實。對改革開放而言,歷史意識的這兩種傳統思想內涵,前者有利于推動我國對外開放,打造開放型經濟,后者有助于將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落到實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到:“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12]520。在黨史學習中所掌握的歷史道理,獲得的信仰、信念、信心,繼承的高尚道德品質,都在歷史意識的指導下回歸實踐。歷史意識憑借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實踐要求,有利于落實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從而堅持改革開放。
(五)歷史意識有助于加強歷史自信,以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因素,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斗爭史,斗爭精神貫穿始終,起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斗爭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我們必須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12]71從中可以看到,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有著高度的斗爭精神。而這種斗爭精神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歷史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黨史,培養歷史意識的重點之一,就是要“進一步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不斷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水平”[12]512,從而進行具有許多新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發揚斗爭精神。這就是要發揮歷史意識的斗爭性對發揚斗爭精神的積極作用。因為歷史意識強調以歷史經驗為批判對象,而這不僅對過去的歷史經驗進行批判性的總結,而且要求面對“新的歷史”中即將到來的挑戰,勇于與風險作斗爭。通過黨史學習,斗爭性的歷史意識得到了培養,斗爭能力也由此得到提升,從而能更加堅定歷史自信,做到歷史主動,面對風險,勇于斗爭、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將歷史意識的斗爭性運用于現實斗爭之中,從而發揚斗爭精神。所以,學習黨史、培養斗爭性的歷史意識有助于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史學習,“強調全黨要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就是為了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12]545歷史意識之“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最終是為了實現歷史自信,即對理論、未來、品德、實踐的歷史自信,發揚斗爭精神。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歷史意識的最終落腳點。
四、結語
通過全面考察黨的歷史意識,可以說它具有傳承性、發展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四大特點。傳承性體現在它的生成過程中。它的生成演化建基于黨的既有思想精華,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習近平,前人的開拓為后人的理論提供了思想內容積淀。發展性體現在它的生成方向上。它的生成呈現出“上升”與“前進”的態勢,即“把質料內部的積極因素引導向未來,從而開啟‘新的歷史時代的可能。”[21]科學性體現在它的理論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而“中國共產黨創新了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歷史意識”[22],弘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體現在它的當代價值中。它在“理”“信”“徳”“行”與“歷史自信”五個方面對黨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有著重要意義,有著強烈的實踐觀照。
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為實現黨的中心任務,需要堅持的五個重大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發揚斗爭精神”[3]。這五個原則與歷史意識的內涵與特性高度契合,也是黨的歷史意識自然的、合邏輯的延續和展開,體現了黨的歷史意識的傳承性、發展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它蘊含的價值,能夠形成總體性合力,助力實現黨的任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
〔參 考 文 獻〕
[1]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5]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
[6]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7]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1.
[8]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8.
[9]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2-173.
[10]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9.
[11]舊唐書·魏徵傳[O].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51.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6.
[15]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龔自珍.龔自珍全集:第一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1.
[18]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王文章.三個歷史決議與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
(05):6-10.
[20]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N].人民日報,2022-06-30.
[21]速繼明.歷史意識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精神向導[J].南京社會科學,2022(10):9-16+24.
[22]王茹,孫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意識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飛躍[J].科學社會主義,2022(04):130-137.
〔責任編輯:秋 水〕
收稿日期:2022 — 12 — 11
基金項目:四川省重點研究基地“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接受美學視域下大學生網絡‘亞文化現象教育引導創新研究”(CSZ22025)。
作者簡介:李婉露(1999—),女,四川成都人,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黨史黨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