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麗 王瑩
摘 要:元宇宙具有技術性、沉浸性、開放性特征,元宇宙中必然會產生的大量用戶生成內容,引發二次創作、多人創作、跨越虛實創作等問題,使得元宇宙中傳統著作權的保護模式存在脫法風險。通過利益平衡理論與轉換性使用理論,提出借助回應型法構建合宜的著作權保護模式。以對元宇宙對客觀正確認識為基礎,具體從法治體系、許可制度、平臺規則、數字化建設四個方面構建多維度的著作權保護體系,為元宇宙的發展提供智識。
關鍵詞:元宇宙;著作權;UGC;回應型法;利益平衡;合理使用;轉換性使用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2 — 0073 — 05
一、引言
“元宇宙”(Metaverse)作為新近引發關注的社會熱點,激起了人類對智能化與數據化社會的無限向往。元宇宙是基于相關技術發展而人為制作出的虛實相融的數字空間,允許所有用戶進行內容創作和編輯,進而實現人類生存維度和感官維度的拓展。目前,對于跨越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元宇宙”,持消極態度者認為,“元宇宙”不過是把已有的技術進行包裝,以“幻境”引導人們對未來的想象。[1]持積極態度者認為,“元宇宙”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通過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塑造未來數智世界具有現實可能性。[2]元宇宙在賦能升級傳統互聯網平臺,促進全民共創的同時,也會對數字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構成挑戰。毋庸諱言,現行知識產權保護模式無法對新興技術引發的法律問題進行前瞻性回應,我國著作權立法建設、司法應對、許可制度與平臺規則上,均缺乏回應數字技術新前沿對現有法律秩序沖擊的對策。有鑒于目前元宇宙仍處于社會認知的建立期,距離真正實現“平行虛擬世界”依然任重道遠,過于具體的措施難以取得合宜的規制效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新階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3]在此背景下,將數字化、社會治理創新等理念與元宇宙治理問題相結合,探討“元宇宙”治理模式的構建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本文采用“回應型法”的治理理論予以闡釋,在維護著作權人的正當權益同時,強調以法的回應性達致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以期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元宇宙的發展狀況
(一)元宇宙的特性
1.技術性。元宇宙的構建以完備的底層技術為基礎。例如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能夠實現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映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能夠協同完成元宇宙中的海量實時交互式內容處理;高速率、低延遲的5G提供能夠支持元宇宙所需的網絡環境;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可以完善虛擬世界數字貨幣與經濟體系。過去各類先進信息技術“各自為戰”,元宇宙的出現始將各項先進技術納入到宏大系統中。[4]緊密嵌套的數字技術使得信息傳播效率更高、傳播范圍更廣。
2.沉浸性。元宇宙的很多理念最初來源于游戲,2003年發布的開放式游戲《Second life》是游戲史上首個現象級的虛擬世界。游戲內的貨幣“Linden Dollar”已經和美元開通匯率,有的玩家甚至辭掉現實生活中的工作,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從事全職工作。由此可見,沉浸感是元宇宙展現的主脈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下,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來“說走就走”的旅行。恰逢其時的元宇宙將允許用戶通過虛擬化身(Avatar)外化創造力、獲得沉浸式的多維生命體驗。但沉浸式體驗并不是沉淪式生活,沉浸性和沉淪性的角力,應當受到倫理與法律的制約。[5]
3.開放性。不同于提前設置好任務的游戲,元宇宙必須保持其開放性,拒絕壟斷,實現馬克思所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數字世界中,海量開放資源可以被用于自主創造,包羅萬象的元宇宙離不開大量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來豐富。[6]《Second life》中用戶通過3D建模工具,在運行規則貼近真實生活的游戲世界自主創造出各種虛擬物品并對其享有產權。未來創造工具進一步簡易化,用戶生成內容門檻更低。作為當然的結論,在去中心化的元宇宙,UGC的生長空間急速膨脹與創作形式的多樣發展將加劇治理難度。
(二)元宇宙的發展趨勢
1.全民共創的生態系統。元宇宙與當下互聯網平臺相比,呈現出對UGC進行新闡釋的可能性。原因在于,UGC之于如今的平臺而言,更多的是區別于PGC(專業生成內容)的產業發展模式,然而未來元宇宙有望實現以共創性和共生性為特征的新社會秩序。[7]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愈來愈廣,進行自主創作和二次創作所耗費的成本也會更加低廉。從“用戶生成”到“全民共創”,為元宇宙維持永續性提供底層邏輯。同時,有利于構建一種分布式決策與分布式傳播的新局面,實現從內生式到集中式的社會結構變革。[8]
2.完備的虛擬經濟體系。元宇宙的交易主體是數字資產,表現形式可能包括虛擬貨幣、通證、數字作品等等。然而,目前元宇宙仍采用私人貨幣,數字資產和虛擬貨幣在各子宇宙中發行、流通的種類繁多。[9]近年來,中國對虛擬貨幣交易所發布了一些相當嚴格的交易禁令。鑒于中國對虛擬貨幣的強監管趨勢,未來中國元宇宙采取更規整、官方的便于政策調控的虛擬貨幣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央行推出的“數字人民幣”。[10]與此同時,通證經濟實現元宇宙創作、確權、流通、交易的完整內外流通。[11]在數字作品上,NFT可以映射特定的資產,并將其轉移至二級市場交易,提供確權、溯源的機制。未來,元宇宙將逐步完善虛擬經濟體系、細化虛擬經濟“元規則”,打造更活躍的創作者經濟。
3.元企業、元城市與元社會化趨勢。韓國NVIDIA公司總裁黃仁勛設想未來能夠先在元宇宙虛擬工廠中完成設計、測試、優化,再把虛擬工廠得出的方案應用到實體工廠,從而建立一種虛實結合的智能又高效的“元企業”生產模式。[12]深圳市政府對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高度重視,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和“數字中國”城市典范。可以預見,在技術發展的驅使之下,元宇宙的究極形態必定是完全以人為中心,具有高度文明性和交融性的的“元社會”形態。[13]
(三)元宇宙下UGC亂象
1.二次創作頻發。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屬性、創造門檻的降低以及創作激勵政策促使用戶成為消費者的同時也是元宇宙內容的創造者。然而以UGC為主的內容繁榮所引發的二次創作問題不容小覷。第一,元宇宙視域下獲得想要的信息方便快捷,在已有數字作品的基礎上,創作者迸發靈感進行重混(Remix)的現象紛至沓來。第二,與以職業作者身份存在的創作者相比,UGC的生產者不但數量龐大,而且UGC作品內容和形式在傳播過程中易被不斷改變。[5]鑒于此,二次創作激增必然會引發傳播效率與私權保護的新一輪次對壘。
2.多人創作問題。根據著作權法第十四條: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著作權應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在元宇宙視域下,合作的人數、創作載體不再受限,“多人創作”有發展為“公共創作”的趨勢。傳播成本的提高是私權保護的代價,于是有學者提出建立公共領域保留制度,呼吁立法者警惕資本借用技術中立之名,對元宇宙虛擬世界中的科技藝術等領域多度壟斷。[14]公共性和私立性的緊張關系需要明確的公共領域邊界以及利益平衡原則從中調和。
3.跨越虛實界面的創作問題。當現實世界與平行世界水乳相融,版權問題將跨越虛實的界面。以虛擬數字人的形象為例,人們通過虛擬自身進入到元宇宙,至于以什么形象進入,則可以通過“捏臉”的方式進行自主創作。“捏臉”是具有相當程度獨創性的創作過程,人們通常都是通過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既有認知來創造新事物,中國神話故事中的牛頭馬面就是把現實中的一些動物的某些部位拼接而成。在“捏臉”這個過程中,用戶可能借用物理世界認識的人或者喜歡的明星身上的某些元素。那么,虛擬世界中對化身形象的創作可能會對他人現實世界中權益造成侵害,引發跨越虛實界面的侵權問題。
元宇宙的技術性、沉浸性、開放性等特征,孕育出適合UGC野蠻生長的土壤。在其全民共創、虛擬經濟、元城市化發展趨勢下,UGC二次創作、多人創作、跨越虛實界面創作等問題將給著作權傳統保護模式帶來挑戰。
三、元宇宙著作權的回應性路徑
在元宇宙全民共創與元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之下,著作權人權益價值與公共性利益價值是立法、司法、許可制度建設及UGC平臺監督過程中無法逃避的價值選擇。作為私權利的著作權具有天然的排他性[15],而元宇宙的建設比以往更需要“資源共享化”來繁榮文化、激發活力。兩種價值存在的沖突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洞悉“科技發展-社會結構變革-法律治理回應”[16]此種治理邏輯前提下,通過“法律規范”+“科技倫理”的方式,探尋最適宜社會發展的新平衡點。
當數字技術的新形態——元宇宙出現,引發“自上而下”的社會結構向“自下而上”的變革,采用現有法律已無法適應,因此應援引回應型法理論能彌補法律規制空白、理順各方主體的的利益需求。元宇宙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高級形態,仍然可以將元宇宙治理問題納入法律與科技的框架中予以分析,故回應型法理論是解決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法治與社會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第一,以回應理論構建必要的民主協商機制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博弈需要。第二,以回應理論構建綜合治理體系適應社會發展。回應型理論指導下尤其注重著作權法律體系的開放性和能動性,主張摒棄形式主義、從“元社會”的客觀需求中探索出回應諸多現實問題的合理化路徑。
四、回應視角下著作權保護的理論完善
(一)利益平衡理論
利益平衡是著作權制度建設與完善的基本指南,也是新技術環境下解決著作權問題的重要理念支持。耶林把法律視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確定的合作關系”,龐德則將法律所規范的利益分成三類,即個人利益(個人生活領域)、公共利益(政治社會生活領域)、社會利益(文明社會生活領域)。[16]龐德認為以上利益沒有明確的優先級標準,在不同的時期優先考慮的利益不同。傳統著作權理念以私權保護為主,對無形的智力成果予以價值確認,以便建立有序的市場秩序。個人利益領域的專有權呈擴張狀發展使得公共領域和社會領域被限制。元宇宙社會應對這種失衡勢態多加防范和調整。
利益的沖突性在元宇宙UGC領域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個人與社會公眾的利益之爭。用戶作為元宇宙創新驅動力的主力軍,在“創作資源”上被限制過多會降低元宇宙的活力與豐富度。第二,個人與平臺的利益之爭。與“真實世界”不同,元空間內的互動是由子宇宙平臺所有者和參與者之間的合同關系所決定的,市場力量可以通過用戶許可協議或服務條款協議來打破公平。[17]鑒于此,從促進元宇宙發展的宏觀政策角度看,對著作權人專有權的保護通過適宜的權利義務分配,在給予保護以激勵創作的同時,應突破私權利對作品流動的限制、以滿足元宇宙社會對作品高效利用的需求,將其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最大化。[14]
(二)合理使用之“轉換性使用”
長期以來各國普遍通過合理使用來對著作權法所授予的專有權進行限制,在不違背著作權法設立目的的前提下,制造出必要的“呼吸空間”。我國著作權法雖在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范圍上采取開放式立法,但在合理使用制度上依然采取“權利限制與例外”的方式,并已明確列舉出12種合理使用的具體情形。[18]即使附加了第13款“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這一兜底條款,在應對元宇宙UGC問題上仍然缺乏靈活性。因此,在UGC難以通過著作權法的文義解釋適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可從比較法視域引入美國版權法中的“轉換性使用”概念來提供解決思路。
承前所述,元宇宙中的用戶生成內容有二次創作、多人創作、跨越虛實創作等多種創作形式,目前高度數字技術化的創作行為超出了合理使用所規定的適當引用與少量復制。UGC在他人作品基礎上增添新內容,可通過“轉換性”來賦予行為合理性和合法性。轉換性使用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內容性轉換:對原作品的內在表達進行轉換,從而達到效果。第二,目的性轉換:使用目的與原作不同但并未改變作品同一性,通過新的使用目的來賦予原作新價值。[1]通過應用轉換性使用理論,可助力元宇宙走出全民共創體系建設的成本困境。
五、回應視角下著作權保護的協同規制
(一)在法治體系上:立法與司法齊頭并進
第一,在立法上,應區別外源規范和自生規范。目前最適宜的做法是在自由競爭的前提下,應采取先訂規則而暫緩立法的方式。因為,基于先例和經驗的法律具有先天的滯后性,沒有先例在立法技術上就很難設立周到,也不能體現后現代社會的多元共治屬性。由于當下元宇宙還處于發展的初級狀態,暫不需要為元宇宙單獨立法,后期根據社會層面的動態發展再做出適當調整即可。[19]調整時既要考慮到數字化對于當下社會格局、各方利益得失的影響,也要保證法律是在科學經驗的總結和歸納的基礎上得來的。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對客體和權能環節降低門檻、并在限制環節保持靈活來構建“寬進寬出”的框架結構,以發揮在界定信息產權上的優勢。[6]筆者認為針對元宇宙著作權的特點,在新技術環境下寬進寬出架構能夠在給予新作品類型最大保護的同時,做到維系創作者與使用者之間,元宇宙發展與著作權利益保護之間的協調規整。
第二,在司法上,判例的價值不容忽視,類案中的普遍適用經驗能夠指導整個行業,甚至影響立法。在具體司法中,倘若對元宇宙采用靈活的著作權出入框架,法官在個案中就需要運用自由裁量權去解決復雜案件,自由裁量權行使的公正性和規整性難免令人擔心。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裁判結果異化。首先,應根據具體案件嚴格適用法律。自由裁量的自由是相對的受限的自由,要依法依證據做出實現實質正義的判決。其次,加強法官素質培養。法官作為能動主體,裁量過程會受到其主觀意識的影響,通過職業道德教育、法學理論等學科知識的學習,最大程度去除非理性因素對裁判的影響。[20]最后,加強司法工作數字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智能性,搭建信息化司法平臺,把數字化技術應用在司法的全過程中。
(二)在許可制度上:默示許可制度和在先許可模式的可借鑒性
目前我國著作權采取的法定許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生成內容的創作與傳播,普遍存在的“許可優先”的傳統著作權觀念期翼他人對著作權作品的所有使用都要事先獲得授權。[21]然而在高傳播、快流通的元宇宙,“許可效率”成為優先價值取向,“未經授權即侵權”不利于效率價值的實現。默示許可是指著作權人不表態即視為通過“默認行為”同意授權、使用人支付相應報酬的非明示許可方式。元宇宙在Web2.0的基礎上顯著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默示許可能賦予權利人在元宇宙上自主進行聲明授權的權力,若不加以聲明則視為對他人利用作品的行為不排斥,他人利用作品后給著作權人支付合理報酬。如此一來,作為許可主體自治和強制性許可之間的折中選擇[22],默示許可制度可解決元宇宙海量作品授權難題,提高許可效率,打造全民共創時代尊重版權的元社會風氣。
在先許可模式起源于Youtube,早期Youtube因大量用戶未經許可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遭到頻繁起訴。為避免巨額侵權賠償,Youtube事先與版權方簽訂授權合作協議,將預先取得的授權放入素材庫鼓勵用戶進行創新和二次利用,“先許可后使用”的模式有效地減小UGC侵權風險。[23]用戶生成內容作為著作權領域的頑疾,為避免元宇宙時代UGC亂象頻發,對其侵權風險的管控應當努力進行合規探索。在元宇宙、各子宇宙、各平臺,通過預先取得版權的方式建立對用戶開放的素材庫、以激勵用戶創造、維持平臺活力。
(三)在平臺規則上:設立相關規則積極發揮能動力
虛擬世界擴大至元宇宙規模,將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和復雜關系。在著作權領域,UGC平臺應在合法合規得前提下,積極履行應有義務。第一,平臺應建立著作權保護專項風險控制規則,對涉及“盜版”“高仿”等關鍵詞采取過濾機制。[24]第二,平臺應建立監督機制,定期檢查平臺上可能存在的侵權行為并采取相關措施。第三,平臺應設立指導、激勵規則,對大量的創作者進行培訓指導,使其充分了解法律法規和平臺相關著作權規則,同時對創作者進行必要的保護和激勵。在元宇宙初期,通過規則先行的方式,發揮平臺規則的能動力,打造以共生性、共創性為核心的良性發展的元宇宙平臺。
(四)在數字化技術上:區塊鏈、NFT助力元宇宙版權保護
應用好數字化技術對元宇宙的版權保護能起到刪繁就簡、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在確保元宇宙用戶數字內容完整和安全方面,區塊鏈是個很有前途的解決方案。[25]去中心化的鏈式結構能夠確保數字內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第二,在作品的登記確權方面,可運用區塊鏈的時間戳加密技術對數字版權保存及公證,來解決版權登記問題。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互聯網法院對于區塊鏈存證都持積極態度。第三,在作品的流通與運營方面,NFT(非同質化代幣)具有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無法拆分的特性,能夠記錄和交易一些數字資產。目前NFT主要被應用于藝術領域的數字藏品,元宇宙為NFT提供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除此之外,還有諸多數字化技術能夠助力元宇宙的版權認證、確權、追責。
六、結語
時至今日,元宇宙的所有理念和應用都只是雛形,但可以預見到,隨著科技和交互技術的不斷進步,元宇宙很可能會大大延伸人們的生存體驗空間。因此,保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將其置于科技倫理和法律的框架之內,把元宇宙技術規則體系納入到由法律、倫理所構建的社會規則體系中。就元宇宙的知識產權問題而言,其著作權領域的難點就是復雜的UGC問題,著作權保護體系之宏觀建設是比解決具體侵權個案更深切的命題,而對元宇宙這種新事物本身的認識是對元宇宙著作權領域進行相關規制的前提。面對新技術環境引發的新問題需要新思路來把復雜的問題刨析、解決,在深入理解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后,通過回應型法治理論探尋出路,調和各方利益主體的需求,為已有和將有的元宇宙著作權問題提供解決的新思路。
〔參 考 文 獻〕
[1]高奇琦,梁興洲.幻境與虛無:對元宇宙現象的批判性反思[J].學術界,2022(02):54-64.
[2]趙星,陸綺雯.元宇宙之治:未來數智世界的敏捷治理前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01):52-61.
[3]文軍.以數字化助推社會治理模式創新[N].人民日報,2021-10-22(009).
[4]黃欣榮,曹賢平.元宇宙的技術本質與哲學意義[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3):1-8.
[5]蒲清平,向往.元宇宙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變革[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
[6]東方欲曉.解析元宇宙[J].中國商界,2021(12):44-45.
[7]胡泳,劉純懿.“元宇宙社會”:話語之外的內在潛能與變革影響[J].南京社會科學,2022(01):106-116.
[8]蔣舸.論著作權法的“寬進寬出”結構[J].中外法學,2021,33(02):327-345.
[9]高奇琦,隋曉周.元宇宙的政治社會風險及其防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1-12.
[10]Huang Y. Comparative Study: How Metaverse Connect with China Laws[J].Available at SSRN 3955900, 2021.
[11]李晶.元宇宙中通證經濟發展的潛在風險與規制對策[J].電子政務,2022(03):54-65.
[12]張昌盛.人工智能、缸中之腦與虛擬人生——對元宇宙問題的跨學科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12):52-63.
[13]方凌智,沈煌南.技術和文明的變遷——元宇宙的概念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22(01):5-19.
[14]李曉宇.“元宇宙”下虛擬數據作品的著作權擴張及限制[J].法治研究,2022(02):15-24.
[15]馮曉青.知識產權法中專有權與公共領域的平衡機制研究[J].政法論叢,2019(03):55-71.
[16]李曉楠.網絡社會結構變遷視域下元宇宙的法律治理[J].法治研究,2022(02):25-35.
[17]Garon J. Legal Implications of a Ubiquitous Metaverse and a Web3 Future[J]. Available at SSRN 4002551, 2022.
[18]蔡元臻.新媒體時代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的完善——以“今日頭條”事件為切入點[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4):43-51.
[19]孫益武.論元宇宙與智能社會法律秩序調整[J].法治研究,2022,(02):45-56.
[20]張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與司法正義[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33(04):16-22.
[21]Lee E. Warming up to user-generated content[J].U. Ill. L. Rev.,2008:1459.
[22]熊琦.互聯網產業驅動下的著作權規則變革[J].中國法學,2013(06):79-90.
[23]何天翔.音視頻分享網站的版權在先許可研究——以美國YouTube的新版權商業模式為例[J].知識產權,2012(10):90-96.
[24]Noh M E, Odenkirk S C, Shionoiri Y. GM! Time to Wake up and Address Copyright and Other Legal Issues Impacting Visual Art NFTs[J].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 the Arts, 2022, 45(3).
[25]Gadekallu T R, Huynh-The T, Wang W, et al. Blockchain for the Metaverse: A Review[J]. arXiv preprint arXiv:2022.
〔責任編輯:侯慶海〕
收稿日期:2022 — 12 — 03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社會信用地方立法精細化問題研究——以15部地方性法規為考察對象”(項目號21YJC820023)。
作者簡介:胡夢麗(1998—),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