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利 韓宜曉
摘 要:受教育權是公民一項重要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在憲法上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公民的受教育權會隨著時代的前進有著新的形式與問題,在數字化背景下網絡教育的發展使受教育權得到了新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平等保障這項權利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現階段,我國城鄉教育發展差距較大,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浪費和短缺的現象。因此,平等保障公民受教育權需要繼續加強對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強化在立法、執法和司法上的救濟保障。推動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發展有利于緩解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距,進而提高我國整體教育質量與水平,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教育資源;公平配置; 受教育權;平等保障
中圖分類號:D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12 — 0130 — 04
一、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的法理意蘊:公民受教育權的實質平等保障
(一)受教育權平等保障的層次: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
公民的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接受文化教育和獲得受教育的物質幫助權利,這也是受教育權的核心內容。受教育權的平等保障就是保證每一位公民能夠平等公正地享受接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權平等保障又包含著機會平等與條件平等,機會平等是最基本的教育訴求。對受教育權平等保障的理解重點在于如何能夠真正實現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與公正,即如何才能實現公民受教育權保障公平的最大化。形式平等前提下,條件平等是一種豎向的平等,要求在保障每一位公民接受教育的基礎上豎向挖掘更深層次的質量。公平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數量上公平,還有深層次的質量上的公平。對于兩者要統籌兼顧,不能只追求數量上的公平而忽視了質量上的公平,數量做到了,質量也跟了上來,這時候我們才說將公平發揮到了最大的保障。
(二)教育資源公平配置是受教育權實質平等保障
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是受教育權平等保障的核心所在。一方面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更加有效實現受教育權的公平性與優質性。從古至今,教育公平問題一直是影響社會公平的重要因素。我國有關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印證了公平在各個領域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屬于教育公平一類,它是教育在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資源公平配置也是社會公平在受教育權領域內的重要體現。隨著物質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受教育權的實踐目標不再只關注單純的接受教育,更關注如何利用更優的條件去接受教育。因此,在權利層面上,受教育權不僅要保證好公民接受教育權利的平等實現,更要保證教育的高質量。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反映了數字化背景下教育發展的基本定向。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有著濃厚法律基礎和現實依據,即對教育進行公平和高質量的發展,保障了公民在數字化時代能夠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配置。在新時代背景下從我國教育發展的定位來看,政府對于實現受教育權優質發展應當在制度與物質兩方面提供更為詳盡的支持,延展教育資源的覆蓋面。[1]但是目前依然存在著各個學校教育資源分配不的狀況。這便意味著我國公民對文化教育水平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現存的教育實際發展出現了較大的矛盾。在經濟發達與落后的地區,學校的資源投入與保障較城市地區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國在受教育權平等保障方面也要與時俱進,做好萬全的準備來迎接新的挑戰。
二、數字化背景下教育資源配置形式的特點
(一)數字化背景下教育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及高速發展,教育發展進入了數字化模式時代,人才教育培養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提升教育資源的共享水平到信息數字化模式的全面轉變,教育教學模式發展在新時代也出現了新的特征。第一、教學中心的轉移。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作為信息的傳授者、內容的講解者、過程的引導者,都具有著主導地位。在數字化背景下,科學技術具有了一定的賦能作用,教師也不再作為信息和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學的中心開始由教師轉移到學生,教學模式逐步從計劃式教學向需求化教學過渡轉變。第二、優質教育資源需求增大。隨著社會步入高科技時代,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對于市場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提高,相應地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教育資源成為教育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元素。第三、線上教學的起步與完善。數字化背景下網絡科技在不斷地發展,線上教育以其網絡化、數字化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教學課堂地域與教學資源的限制,擴大了教學課程的延伸路徑。從新冠疫情的爆發中能夠凸顯出線上教學的重要性,在學生延遲開學卻又不能停止授課的情況下,在線授課教學的工作有序推進,創新了教育授課的新形態,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發展。
(二)數字化背景下教育資源配置的共性與特性
數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資源配置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獨特作用,致力于破解教育領域中的主要矛盾,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結構改革,構建出教育資源配置的新方式。一方面它表現在總體投入與配置比例的科學性。也就是教育資源的總體投入是否能夠科學合理地分配問題。傳統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是一味地強調教育資源總量的投入而忽視了對資源均衡配置問題,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市地區投入,農村的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少之又少,導致投入與配置結構比例矛盾突出,分配缺乏科學合理性。數字化背景下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加注重對現有優質資源的公平化配置,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得到合理化的分配。另一方面體現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性。配置的公平性包含著公正配置與平等配置。公正配置是指賦予每個人對教育資源自由競爭的機會。對于教育資源的分配每個人都有著接受它的權利,在法律層面體現在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平等配置重點在于不同情形的不同對待。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的教育需求,對教育資源的投入也需“因地制宜”。平衡是教育發展中促進教育公平的實質性要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蓬勃發展,人們通過對線上教育獲得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對教育需求的路徑更加便捷。教育需求的矛盾是不同利益群體對教育公平多樣化、廣泛性的訴求,是數字化背景下對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性的更高要求。
三、數字化背景下城鄉資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現
(一)政府教育投入不均衡造成的差距
政府教育投入分為教學儀器、書籍、交通運輸設施等經費投入。根據《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國家對城市小學與農村小學生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經費分別為1.2萬和1.1萬,城市初中與農村初中生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經費分別為1.7萬和1.5萬。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對學校投入的教學設施水平上還是差距較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學校建設以及教學設施的經費大部分由農民自己籌集基金解決,政府投入的資金經常會被人員經費占據,用于教學的經費所剩不多。同時線上教育需要互聯網的支撐,而我國城鄉地區互聯網覆蓋率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研究顯示,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1.3%,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7.6%,城鄉互聯網絡普及率差距較大。由此可見,在互聯網的使用問題上城市學生的使用比例遠遠高于農村學生,這也反映出在互聯網普遍發展的今天,網絡基礎設備的使用也是影響受教育權平等的重要因素。
(二)基礎資源投入差距
基于經濟、歷史、地理因素等影響,我國政府在城鄉之間的教育基礎建設相差甚大。城市地區經濟基礎強大、地理環境優越,學校擁有著先進的教學設施與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同時學校的校園環境與教學氛圍也較為優越。將教育資源投入無疑會收獲更大的效益甚至會超出原有的教育價值,反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薄弱,教學的質量較城市地區偏低,甚至在偏僻的山區在校受教育的學生無法享有可以正常上課的教室,有的學生每天要花費幾個小時的路程走到學校。城鄉各方因素發展皆有差距,因而對于教育資源的投入也需具有針對性。教學環境對教育資源的投入與使用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此外,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也不容小覷。我國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基數較大,并且較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是由(外)祖父母監護。受(外)祖父母監護的兒童常年沒有父母的教育,而(外)祖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知識儲備有限,一般情況下無法參與到兒童的教育中。同時,還有4%無人監護的兒童,他們的受教育情況有著更為嚴重的問題。由此情形下,農村地區學生便會產生輟學率高于入學率的現象。
(三)教師資源差距
據統計,2020年全國城市小學專科及以上學歷教師、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的比例分別為99.3%、93.8%,而農村分別為97.1%、85.4%,城鄉差距為2.2和8.3個百分點。從師資數量上看,城鄉教師素質差距在逐漸縮小,但農村與西部偏遠地區教師隊伍仍缺編嚴重。農村地區教學環境劣勢,農村教師工作變動頻繁、教學任務艱巨,造成優質師資流失嚴重。同時,城市優越的教學資源與培養環境吸引著骨干教師隊伍落戶城市,進而加劇了農村學校優質教師隊伍短缺的矛盾。從師資質量上看,優質教師資源在城鄉之間還是存在著比例失衡的現象。優秀的教師對學生的開導與啟發有著極大的幫助,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教育的發展;而農村教育由于受環境和經濟水平制約,農村教師的教學發展水平也進一步受到了限制。因此,消除城鄉教育差距,改善城鄉二元的發展情況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2]
四、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的路徑與制度結合路徑
(一)國外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制度與實踐經驗
日本憲法中對學生的平等受教育權的規定有著比較全面的保障。日本的教育立法不僅規定了受教育權的平等保障,還確立了公共教育的基本原則。如《社會教育法》《終身學習振興法》等。在《學校教育法》第6條規定了公民無償接受義務教育的規定。在《社會教育法》第3條中規定了國家、政府與地方團體機構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權的義務,并設置了對社會教育的獎勵機制和有關設施。日本極為注重公民的終身教育,其中《終身學習振興法》中第2條就規定了政府在貫徹落實終身學習政策時,要秉承著尊重公民接受教育并自主學習的意愿,同時在制定終身學習政策時要考慮職業能力的開發與提高、在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因素。日本在教育行政保障上較為完善,對教育的整體投入很大,但政府對教育財政的投入沒有較大的干預權力,給予了各個學校更高的自主性。在司法的救濟上,公民可以通過民事和行政兩方面對權利就行救濟,救濟方式簡潔高效。
德國的受教育權保障立法是由各個州來制定,義務教育立法重點在于對各個義務主體的規定。如《勃蘭登堡州學校法》對教育責任人、校長、教師與學生父母規定了督促學生及時入學接受的義務。德國在行政保障上致力于政府作為教育投資的主體,同時政府在司法上也負有保障公民權利的義務。根據德國《行政法院法》在司法救濟上的保障規定,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權受到侵害時,公民可以選擇向行政法院起訴,或者申請憲法申訴來進行救濟[3]。
在教育資源不平等補償方面,針對線上教育資源,美國在2001年由麻省理工學院實施OCW計劃將學校的課程實現網絡化發展,為各個地區的學者提供網上學習的渠道,網絡教學也由此開展。在2008年加拿大首先提出了“慕課”的概念。[4]同年慕課首次設立了網絡在線課程,并且全球有超過兩千多名學生選擇修習這門課程[5]。傳統的線下教育資源以公共圖書館作為主要標志。美國有設立專門的機構——公共圖書館協會。用以推動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最大效益,并使其成為各個社區的核心。雖然日本的公共圖書館在戰后的發展有一定的滯后,但在全新發展理念上要求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要與公民需求相適來建立相應的公共圖書館。[6]例如投資建立大量的村立圖書館,推動公民使用流動圖書車來增加公民的圖書閱讀量。
(二)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的法治保障
首先,教育資源投入的主體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立法重點在于規制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的問題。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或政策制度來規定對均衡化分配的保障。教育資金的分配科學合理,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發展和預測進度進行精準化投入。受教育權的實質保障要受到立法工作的重視。發揮憲法對受教育權實質保障的關鍵性作用。在受教育權實質保障方面的規定憲法涉及的太少或是有很多不足,那其他的法律和立法機關很難根據憲法制定出發展教育公平實踐方面有效的法律。在我國,學生的受教育權受到不公平對待,無法通過違憲審查的方式對自己的憲法權利就行救濟,公民的憲法權利得不到實質保障。因此,加強受教育權實質保障的立法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在執法方面政府教育投入須要科學配置。基礎教育資金投入面廣,分配結果甚至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由中央政府負責、中央財政全額負擔。我國202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約為80.91%,每年的政府的教育投資在逐漸擴大。政府需要加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精準投資。政府的投資主要分為物力、人力、財力三種投資。物力主要是投入的基礎設施,人力的主要部分是教師資源,財力是教育經費的投入。其次,政府需要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制定精準的區域學校教育投資,為優質教育提供政策和資源的保障。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分為三部分,東部地區經濟發達,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次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制定對各個地區教育投資的規劃,因地制宜。對于城市地區,基礎設施已經基本上完備,政府的投入應著重開拓學生的創新和培養能力。對于農村地區,政府在基礎設施要加大投入,教師也是教育中的主要力量,需要加大對教師的投入,包括精神和財力上的投入。加大對學生的補貼也可以減輕學生接受更優教育的壓力。最后,政府需要強化資源管理體制,每個地區的不同資源需要合理地被利用。某些地區的政府只著眼于優質的學生,給予他們最好的投資。這種情況下優質的學生和優質的學校會在篩選機制的基礎上互相的選擇和加持,這樣一來,優質的資源只會越來越集中,資源的不均衡差距會越來越大。
(三)司法救濟保障
目前我國對于公民受教育權的司法救濟還缺乏明確的保障。教育訴訟和教育申訴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和程序流程的設計。在教育訴訟方面,我國沒有對教育公益訴訟進行明確的立法規定。在我國,公益訴訟的范圍也沒有包括教育訴訟,能夠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不能是公民,只能是特定的機關組織,必須要突破行政相對人的限制。[7]因此將對受教育權的保障納入到公益訴訟中是對受教育權的平等保障。在教育申訴方面德國確立的憲法申訴制度賦予了公民在受教育權受到侵害時的司法救濟途徑,公民的受教育權在司法救濟上獲得了充分的保障。因此,我國可以借鑒憲法申訴制度等國外對受教育權平等保障的方式,結合我國的國情,拓寬對受教育權司法救濟的路徑。
結語
城鄉教育問題歷來是發展教育的關鍵節點,落實好城鄉教育投入的均衡配置,加強農村教育的關注力度。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利用好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時將教育資源公平配置法制化表達也是新時代對受教育權平等保障注入的新內涵。
〔參 考 文 獻〕
[1]魏文松.新時代公平優質受教育權:法理意蘊、規范基礎與價值取向[J].新疆社會科學,2020(04):89-95.
[2]桂麗.我國城鄉義務教育的差距分析與對策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11):177-179.
[3]柯衛,吳浩偉.日本、德國和美國公民平等受教育權法律保障制度的比較及其啟示[J].山東社會科學,2020(05):148-154.
[4]王鵬,柯文麗.慕課在國內外的發展與運行現狀[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51-52.
[5]朱駿鋒,許仁紅.我國慕課建設工作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77-79.
[6]李國新.日本公共圖書館立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37(02):75-82.
[7]范履冰.受教育權法律救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2 — 12
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同富裕憲法基礎中特殊群體社會權保障研究》(22BFX114)2022年司法部法學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課題《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效果及對策研究》(22SFB3006)2021年甘肅省高校課程思政示范項目《法學核心課“課程思政:建設原理與路徑研究》(GSkcsz-2021-028);2021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檢察工作促進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路徑研究》;2021年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甘肅省網絡社會綜合治理法治化路徑:以社交網絡平臺對言論表達的規制義務為研究域》(2021YB05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原新利(1977—),女,山西汾陽人,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憲法學、社會治理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