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雍華 朱雷



〔摘要〕將評價理論態度系統作為分析框架,立足于疫情中的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變化,做出質性與量化探索,有助于豐富疫情下的語言學研究和身份建構歷時研究。人民網新聞先后塑造了青年醫務工作者奮勇擔當的中堅榜樣、愛國敬業的“抗疫戰士”和值得尊重的人民英雄三種身份,建構身份的態度資源分布具有顯著差異。前兩種身份的建構主要靠密集使用堅忍不拔性資源,而后一種身份由判斷與鑒賞資源共同建構;行為正當性和做事才干資源連用建構了第一種身份,而真實可靠性和做事才干資源連用建構了第二種身份。
〔關鍵詞〕身份建構;評價理論;態度系統;疫情;青年醫務工作者
〔中圖分類號〕 H03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8?2689(2022)01?0051?08
2019年12月疫情開始以來,有關抗疫群體身份的各類報道在話語資源中持續出現。其中,青年醫務工作者群體在抗疫阻擊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較多關注。疫情催生了醫藥和生物領域的研究,而語言學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常用作分析框架,應用于身份建構的研究領域。目前,評價視闕下的身份建構研究較多涉及語篇類型和靜態身份研究,而對于特定群體身份的歷時變化探索較少。為豐富疫情語境的語言學和身份建構研究,本文從評價理論態度系統出發,探索疫情開始以來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的歷時變化,分析官網的新聞語篇如何建構該群體身份。
一、文獻綜述
身份建構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幾乎涵蓋所有社會科學領域;國內研究約始于20世紀40年代,主要涉及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哲學等領域。建構主義將身份(identity)視作社會的產物[1]24,關注身份如何在話語意義建構中產生。社會身份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2]認為社會身份由集體中的個體身份定義。如 Taylor 認為個體自身無法成為自我[3]36。因此,特定群體中的人不同于個體身份,具有特定的集體身份。身份建構是隨語境變化的動態過程。目前,語言與身份建構的研究多涉及話語分析。早期研究中,身份研究與社會語言學領域的語言變異研究法(Variationist)有關,著眼于社會身份和語言使用的關系。如 Trudgill[4]發現語言中的語音變化和被試的性別以及所處的社會階層相關; Coates[5]加入非標準語法、口音、詞匯、情態、語氣等語言變量,進一步研究語言和性別的關系。
近十年來,社會語言學領域出現了不少針對特定群體的個案研究。許多研究涉及二語或外語學習者或教師身份建構,對二語學習與教學產生了諸多啟發。Ortactepe[6]發現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師身份隨跨文化能力的發展而建構; Wielgosz & Molyneux[7]發現視覺藝術項目有助于強化 EAL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學生的身份建構進程;Trent[8]則發現:幫助和限制特定身份立場的主導話語皆會加重教師對邊緣化的感知。民族志研究多選取移民群體作為被試。Dong[9]通過分析中國從農村向城市移民兒童的語言使用,研究其身份建構過程。批評話語分析也被廣泛運用于身份建構研究,且涵蓋多種研究對象,如報紙和微博語篇中的老年人身份[10]、海歸的集體身份[11]、中西方大學的機構身份[12]等。
語用學相關研究也涉及了特定語境中的特定群體。Gu[13]研究了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中國英語學習者身份建構過程中建立沖突和差異的話語策略; Li & Ran[14]發現中國電視辯論語篇通過解構他人身份來建構自我專業性身份;陳建祥[15]探究了股票評估語境下證券分析師的機構身份建構方式;苗興偉[16]通過對日常話語的批評話語分析,探索后現代語境下性別身份的建構;Sierra[17]研究了歐美朋友間日常對話中的身份建構。
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評價理論開展身份建構研究,語料涵蓋多種語篇類型,如新聞語篇[18?19]、媒體服飾話語[20]、電視節目[21]、電影語篇[22]、政治新聞發布會[23?24]、社區矯正話語[25]等。研究對象也涉及多種群體,如城管身份[18]、男女性別身份[20]、電影語篇中主人公的多重身份[22]、選秀節目導師的身份[21]、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身份[23]、中國國家身份[24]、社區矯正人員機構身份[25]等。盡管該類研究涉及多種語篇類型和研究對象,但大多未從歷時角度出發,探索特定時期下某一特定群體的身份變化。
疫情語境下的語言學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關注線上教學及反思[26?28]、疫情相關宣傳標語研究[29?31]、疫情應急語言服務研究[32?33]等。苗興偉和李珂[34]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和介入系統,探討疫情防控過程中共同體身份的話語建構,為開展疫情語境下的身份建構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發。
二、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 Martin評價理論的態度系統作為分析框架。為擴展 Halliday 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功能框架,Martin 從詞匯層出發,提出了評價理論,它包含三個子系統,即態度(Attitude)、介入(En- gagement)和級差(Graduation)系統。態度系統是評價系統的核心,涉及語言使用者對描述對象的態度,它包含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和鑒賞(Ap- preciation)三個表達意義的子系統,分別對應傳統意義上的感情、倫理和審美三方面。
情感作為態度系統的核心,指意義的情感維度,是對行為、文本或過程及現象做出的情緒反應,其表達的情感或積極,或消極。Halliday[35]認為情感的實現涉及參與者和過程(Participants and Processes)、與情感相關的心理和行為過程(Affective Mental and? Behavioral Processes)和情態附加語(Modal Adjuncts),分別對應品質情感(Affect as“Quality”)、過程情感(Affect as“Process”)和評注情感(Affect as“Com- ment”)。在此基礎上,Martin 進一步對情感做出以下六種分類[36]46-49:
1.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
2.行為沖動和心理過程/狀態;
3.對其他事物的反應和無目標的情緒;
4.低強度情感、中強度情感和高強度情感;
5.現實型情感(Realis)和非現實型情感(Irrealis);
6.快樂/非快樂(Un/happiness)、安全/非安全(In/ security)和滿意/非滿意(Dis/satisfaction)。
判斷處理對行為的態度,或贊美,或批評,或表揚,或譴責[36]42,涉及解讀對他人及其行為態度的意義范圍。它用于規范提議中關于約束行為的情感,可分為社會評判(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 Sanction),前者與行為規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堅忍不拔性(Tenacity)有關,后者與真實可靠性(Veracity)和行為正當性(Propriety)有關。
鑒賞用于解讀符號和自然現象,取決于特定領域中是否有價值。它用于規范命題中關于事物價值的情感,或積極,或消極,可分為反應(Reaction)、構成(Composition)和價值(Valuation)。反應包括影響(Impact)和質量(Quality);構成包括平衡(Bal- ance)和復雜度(Complexity);價值則指以社會標準判斷,文本或過程是否有價值。
對情感的分類,本文采用 Martin 的第六種分類。即分為快樂/非快樂、安全/非安全和滿意/非滿意三種現實型情感,因其包含積極/消極情感、行為沖動/心理狀態、高/中/低強度情感三種分類方式[36]49-51,更系統、更細致;且符合語料融合社會與個人態度的特點,更具針對性。綜上,本文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三、研究設計
本文語料是來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 cn/)的中文新聞,內容為對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評價。我們在人民網搜索框中輸入“青年醫務工作者”,使用“精確匹配”功能檢索出82篇新聞,再根據以下標準進行篩選:
1.刪除重復的新聞;
2.發表日期應在2019年12月(疫情開始時間)之后;
3.新聞的主旨應涉及對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評價(被排除的新聞只涉及青年醫務工作者相關的活動或事件以及與之相關的決議)。
最后,我們從符合條件的新聞中隨機抽樣(Random Sampling)出30篇,組成小型語料庫,共計51969字。
本文采取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量化研究借助 UAM CorpusTool和 SPSS 軟件,質性研究基于扎根理論和歸納法。研究思路的確定遵循扎根理論[37],通過觀察語料,選定態度系統作為分析框架。數據收集首先借助 UAM Cor- pusTool軟件進行語料加工,手動標注語料中的各類態度資源,自動得出分布頻次數據。閱讀語料后,我們初步歸納出青年醫務工作者先后被建構的三種身份。隨后,再次使用 UAM CorpusTool軟件分別得出用于建構三種身份的態度資源分布情況。將得出的三組數據放入 SPSS 軟件中檢驗差異的顯著性,從而驗證用于建構不同身份的態度資源的差異性。最后,將三組態度資源提供的語義加以歸納,分別整合出青年醫務工作者先后被建構的三種具體身份。本文致力于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語料通過哪些態度資源來建構疫情語境下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身份?它們如何分布?
2.新聞建構了青年醫務工作者的哪些身份(隨疫情發展而產生的身份變化)?這些身份分別由哪些態度資源建構而成?
四、結果與討論
據 UAM CorpusTool軟件顯示,語料中的態度資源共計860處,所有資源皆表達積極意義。其中,共包含3處情感資源、674處判斷資源及183處鑒賞資源。判斷資源遠遠超過情感資源和鑒賞資源,尤其是情感資源,總共只出現了3處,皆為滿意或非滿意資源。就判斷系統子項目而言,堅忍不拔性資源頻次最高,總計287次;兩項社會約束資源?行為正當性和真實可靠性資源在語料中也占據一定比例;行為規范資源未出現。鑒賞系統中,影響資源出現頻次最高,價值資源次之,兩項構成資源均未出現。態度資源頻次及所占百分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人民網主要通過判斷資源評價青年醫務工作者,采用堅忍不拔性資源,輔之一定的行為正當性、真實可靠性和做事才干資源,塑造青年醫務工作者“白衣戰士”的形象,展現其責任感與擔當,突出其道德榜樣的作用。鑒賞資源用于評價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言行及精神,主要包括因其言行或精神產生的態度(如“感動”等)、對其言行或精神的質量肯定(如“充分肯定”等)以及對其成果的價值評價(如“重要貢獻”等)。
運用扎根理論進行語料編碼有開放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和選擇編碼(Se- lective Coding)三個步驟[38]。開放編碼階段,我們通讀語料,并標注出各類態度資源。主軸編碼階段,根據對各篇語料態度資源分布進行觀察,我們發現三種不同的資源分布方式,青年醫務工作者被先后建構了三種不同身份(按時間順序暫命名為“身份1、身份2以及身份3”),并結合例子分析態度資源為建構身份提供的語義。下表展示了建構三種身份的態度資源頻次及百分比,詳見表2。
為檢驗表2得出的三組數據間的相互差異是否顯著,我們將三組各語言資源所占比率數據輸入 SPSS 軟件,進行卡方檢驗,得到了表3中的結果:χ2=148.958,***p <0.001,零假設被否定,故用于建構三種身份的語言資源分布呈顯著差異。
(一)情感資源與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建構為保證客觀性,新聞語篇會避免使用情感資源[19]。本語料庫中只出現3處情感資源,皆為積極的滿意或非滿意資源,但都存在于對青年醫務工作者采訪話語的引用中,是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自我肯定,而非新聞作者的主觀評價,故并未削減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語言是極其復雜的現象,它在社會生活的語境中實現。語篇分析亦是龐大而持續的實踐,要求我們關注語篇語義層,而非僅關注詞匯語法層或社會語境層[39]296。因此,對單個語言資源的語義分析,也要基于整個語篇語境。以下例子展現了語料庫中
3處情感資源的運用情況:
(1)河南省第二屆“十佳”訂單定向全科醫生趙興說:“我自豪[情感:+滿意/非滿意]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現在是到了我們報效祖國的時候了。”(2020.3.19)
(2)長沙市第一醫院團委書記梁露說,作為定點醫院抗疫青年突擊隊隊長,對青春最好的致敬就是成為更好的[情感:+滿意/非滿意]自己。(2020.5.6)
(3)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癥醫療隊隊員、胸外科護士金曼麗不禁回憶起在武漢60天的抗疫歷程。“很自豪[情感:+滿意/非滿意],我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年的責任、使命和擔當。”(2020.5.6)
例(1) 中的“自豪”是在全科醫生趙興決定馳騁一線后對自身的情感評價,展現了他奮勇報效祖國的擔當,他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十佳”的意義,塑造了其奮勇擔當的榜樣形象。相比之下,例(3) 中,“自豪”出現的語境是對支援武漢經歷的回憶,多建構了一層“抗疫戰士”的身份。同樣,例(2) 中“更好的”是梁露對自己勇擔抗疫任務的評價,暗示其在抗疫“突擊”中塑造了人生。
表2數據顯示,身份3的建構并未使用情感資源。和建構前兩種身份的態度資源相比,身份3的建構更多使用了鑒賞資源;與前兩者相同的是都較多地使用了判斷資源,鑒賞和判斷資源的組合使用,更加保證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從而能較好地引發讀者對青年醫務工作者“值得尊重”的共情。
(二)判斷資源與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建構
三種身份的建構中,判斷資源使用最多。在身份1、身份2的建構中,該資源占據所有態度資源的90%左右。身份1和身份2的建構中,使用最多的判斷資源皆為堅忍不拔性資源,占據近一半態度資源;而建構身份3的堅忍不拔性資源占比不高,與行為正當性資源、鑒賞系統中的影響和價值資源共同使用。堅忍不拔性資源在建構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時,往往在一個句子中密集出現,起到強調和遞進的作用。如下例所示:
(4)面對疫情,面對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這一代年輕人毅然決然[判斷:+堅忍不拔性]出征,毅然決然[判斷:+堅忍不拔性]在最前線集結。(2020.3.6)
(5)少先隊員代表、南寧市民主路小學六(8)班學生湯恒瑋說:“梁小霞姐姐身著白衣逆行[判斷:+堅忍不拔性],心似蓮花綻放。一襲白衣鏖戰[判斷:+堅忍不拔性],滿城櫻雨頌歌。……”(2020.6.2)
(6)……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黨和人民重托,義無反顧[判斷:+堅忍不拔性]沖上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判斷:+堅忍不拔性]、日夜奮戰[判斷:+堅忍不拔性],為抗擊疫情付出了艱苦努力[判斷:+堅忍不拔性]、作出了重大貢獻,……。(2020.8.19)
例(4)中連用兩次“毅然決然”,凸顯年輕人奮勇擔當的身份特點。例(5)中的“白衣逆行”和“一襲白衣鏖戰”塑造了青年醫務工作者“白衣戰士”的形象,在醫務工作者的職業中融入了“抗疫戰士”的身份。例(6)一個句子中密集地連用多處積極的堅忍不拔性資源,并與句中的“牢記黨和人民重托”相呼應,共同建構了人民英雄身份。
行為正當性基于倫理,涉及對某人的道德評價[36]52。在前兩種身份的建構中,行為正當性資源出現頻次并不高。在身份1的建構中,行為正當性資源常與做事才干資源連用,建構青年醫務工作者能力過硬、品德優良的中堅榜樣身份。在身份2的建構中,行為正當性資源用于展現其愛國的特點,與“戰士”的情懷相呼應。不同于前兩種身份,在身份3的建構中,出現頻次最高的態度資源是行為正當性資源,新聞中多次出現“尊醫重衛”一詞,并把它上升到了道德準則層面。如下例所示:
(7)“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判斷:+行為正當性],是堪當大任的!”(2020.3.19)
(8)大家不記報酬地付出,中華兒女的心無論走到哪里都與祖國緊緊相系[判斷:+行為正當性]!”盧森通說。(2020.5.6)
(9)……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表示,尊醫重衛[判斷:+行為正當性],人人有責。(2020.8.19)
例(7)中,“好樣的”一詞與前文的“榜樣”呼應,并與同句的“堪當大任”這一做事才干資源共同建構了青年醫務工作者中堅榜樣的身份。例(8)中的“與祖國緊緊相系”展現了青年醫務工作者的愛國情懷,他們雖遠離故土卻依舊為祖國做貢獻。例(9)使用了“尊醫重衛”這一行為正當性資源,該詞在語料中也多次出現,可見國家高度重視提高青年醫務工作者的道德地位。
真實可靠性基于真理,用于評價某人是否誠實可信[36]52。與之相關的語言資源多為“責任”“擔當”等,在前兩種身份的建構中占有一定比例,展現了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感與擔當;身份3的建構中使用較少。它與做事才干資源共同出現時,建構了技術嫻熟、踏實敬業的“抗疫戰士”身份。如下例所示:
(10)90后共青團員、重慶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重慶市九龍坡區中醫院脾胃呼吸科護士汪云風表示:“我將以嫻熟的專業技能、扎實的專業知識去護佑生命、保衛祖國[判斷:+真實可靠性]。”(2020.5.6)
例(10)中的真實可靠性資源展現了青年醫務工作者愛國盡職的一面,與同句的“嫻熟”“扎實”兩處做事才干資源共同建構了身份2。
做事才干資源在身份3的建構中不常用,在前兩種身份的建構中分別與行為正當性資源和真實可靠性資源連用。行為規范資源在語料庫中未出現。
(三)鑒賞資源與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建構在身份1和身份2的建構中,鑒賞資源使用較少,而在身份3的建構中則占據一定比例。影響和價值資源為建構身份3的主要鑒賞資源,質量資源為輔助資源。影響資源展現人們因青年醫務工作者言行或精神產生的態度,主要有“感動”“關愛”“重視”,并以“人人有責”號召全民“尊醫重衛”;質量資源表達了人們對其言行或精神的充分肯定;價值資源是對其成果的積極評價,主要有“優秀”“重要”“先進”。
(11)……黨中央高度重視[鑒賞:+影響]醫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充分肯定[鑒賞:+質量]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醫療健康領域做出的優秀[鑒賞:+價值]業績和重要[鑒賞:+價值]貢獻。(2020.8.19)
(12)社區居民對社工們的理解[鑒賞:+影響]和支持[鑒賞:+影響]與日俱增,先后有200余人加入社區防控隊伍中。(2020.11.14)
從例(11)“高度重視”一處影響資源中,足以看出國家對青年醫務工作者的重視;質量資源“充分肯定”及“優秀”“重要”兩處價值資源是對青年醫務工作者創造價值的積極評價,提供了國家重視其道德地位的原因,進一步建構了其值得尊重的身份。例(12)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常用于建構身份 3的影響資源,同類影響資源還有“關心”“致敬”“呵護”等,闡明了對待青年醫務工作者應有的態度,從側面建構了其受人愛戴的英雄身份。
在選擇編碼階段,我們將態度資源整合為相應語義關系,用來建構三種身份,得出醫務工作者建構的具體身份及歷時變化:從奮勇擔當的中堅榜樣,到愛國敬業的“抗疫戰士”,再到值得尊重的人民英雄。人民網使用態度資源建構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的體系如圖2所示(箭頭表示建構關系,箭頭上的標簽是態度資源為建構身份提供的語義)。
五、結語
在評價理論框架下,本文將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相結合,探討疫情下青年醫務工作者的身份如何通過態度資源得以建構,聚焦了身份歷時變化以及建構各身份的態度資源差異。研究發現,人民網新聞話語使用積極評價資源,并以判斷資源為主,用以建構青年醫務工作者身份。此外,身份建構的態度資源具有顯著差異。奮勇擔當的中堅榜樣主要依靠堅忍不拔性資源的密集連用,強調青年醫務工作者的勇氣與擔當;行為正當性資源與做事才干資源連用,建構其能力過硬、品德優良的中堅榜樣;真實可靠性資源進一步強調了其高度的責任與擔當。愛國敬業的“抗疫戰士”也主要依靠密集連用堅忍不拔性資源,將“戰士”身份融入職業,塑造其“白衣戰士”的形象;行為正當性資源用于展現其愛國的特點,強化“戰士”情懷;真實可靠性資源與做事才干資源連用,突出其技術嫻熟、踏實敬業。值得尊重的人民英雄身份建構由判斷和鑒賞資源共同完成,密集連用堅忍不拔性資源,以塑造其英雄形象;頻繁使用行為正當性資源,將“尊醫重衛”上升為道德準則;多處影響資源體現了國家對其的重視與關懷,價值資源輔以質量資源是對其創造的價值做出的積極評價,提供了國家重視其道德地位的原因,進一步強化了受尊重的身份。
〔參考文獻〕
[1 ] BENWELL? B&STOKOE? E. Discourse? and Identity[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2006.
[2]TAJFEL H &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intergroup behavior [C]// WORCHEL S & AUSTIN W G.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IL: Nelson-Hall, 1986:7-24.
[3]TAYLOR C.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ModernIdenti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TRUDGILL P.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of English inNorwi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5]COATES J. Women, Men and Language (3rd ed.)[M].London: Longman, 2004.
[6]ORTACTEPE D. EFL teachers' identity (re)constructionas? teachers?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language socialization approach [J]. Journal of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2015, 14(2):96-112.
[7 ] WIELGOSZ? M&MOLYNEUX? P. “ You? get? to? beyourself”: visual arts programs,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learnersof? Englishasanadditionallanguage [J]. Journal of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2015, 144):275-289.
[8 ]TRENT J. The NEST-NNEST divide and teacher identityconstruction? in? Hong? Kongschools [J].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2016, 155):306-320.
[9 ] DONG J. Languag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srural-urban migrant children: an ethnographic study in an urban public school [J]. Journal of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2018, 175):336-349.
[10]劉文宇,李珂.報刊和微博中老年人身份建構差異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6):71-80.
[11]劉文宇,王英杰.報紙媒體中“海歸”集體身份的話語建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1):101-108.
[12]陳建平.中外大學機構身份話語建構比較研究[J].中國外語,2016,134):29-39.
[13]? GU M M. Identitie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ce: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in China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1):139-152.
[14] LI C & RAN Y. Self-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throughother-identitydeconstructioninChinese televised debating discour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6, 941):47-63.
[15]陳建祥.證券分析師的機構話語身份建構[J].語文學刊,201610):4-5,47.
[16]苗興偉.后現代語境下性別身份的話語建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54-160.
[17]SIERRA? S. Linguistic? and? ethnic media? stereotypes ineveryday? talk: humor?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ong friend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9, 152(1):186-199.
[18]胡喜喜.評價理論態度系統視閾下身份的話語建構研究?以城管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 2015.
[19]田華靜.身份建構的態度資源?以《悉尼先鋒晨報》的一篇新聞報道為例[J].當代外語研究,2015(6):5-11,55,77.
[20]梁靜.媒體服飾話語態度資源的社會性別身份建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7):145-146.
[21]孫丹.評價理論視域下選秀節目的身份建構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 2017.
[22]管樂.電影語篇中人物多重身份態度意義的多模態建構[J].外國語文,2017,334):65-71.
[23]姜婷婷.評價理論視角下國防話語身份建構的研究?以外交部發言人有關伊朗核武器的話語為例[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 2017.
[24]宋海娟.評價理論視角下國家身份的話語建構?以亞投行和世界銀行的發言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 2017.
[25]朱雷,汪薇.社區矯正工作者話語的機構身份建構策略[J].外語與翻譯,2020,271):54-59.
[26]蔡基剛.疫情之下, 反思高校英語教學的科學素養缺失[J].當代外語研究,20202):39-47.
[27]沈庶英,劉芳銘.疫情期間漢語國際教育在線教學反思[J].中國高等教育,20209):54-56.
[28]王瑞烽.疫情防控期間漢語技能課線上教學模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20,343):300-310.
[29]林綱.疫情防控宣傳標語的語言生態分析[J].傳媒觀察,20204):30-36.
[30]王新.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標語研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2):109-114.
[31]張藝璇.國內抗擊疫情宣傳標語的語言認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5):244-246.
[32]蔡基剛.應急語言服務與應急語言教學探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423):13-21.
[33]王立非,孫疆衛.疫情引發的應急語言術語稱名與英譯[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273):14-23.
[34]苗興偉,李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共同體身份的話語建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272):88-99,160.
[35]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 (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36] MARTIN? J? R&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37]GLASER? B? G&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1967.
[38]STRAUSSA& CORBINJ. Basicsof? qualitative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1st ed.)[M].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1990.
[39] MARTIN? J? R&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2nd ed.)[M]. London: Continuum, 2007.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Young Medical Workers under the Epidemic
ZHU Yong-hua1, ZHU Lei2,3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2. SchoolofCuLanguagesandltur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701,China;3.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nrich linguistic study under the epidemic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dentity construc- t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igure out diachronic change in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young medical workers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based upon Attitude system in Appraisal Theory. It shows that the news from the people.cn website construct three identities sequentially, namely brave and responsible backbone model, patriot- ic and conscientious “ epidemic fighter” , and honourable hero of people. The Attitude resources used for? con- structing the three identities vary significantly. The former two identities are constructed mainly by intensive use of Tenacity resources, while the latter both Judgment resources and Appreciation resources. Additionally, by us- ing Propriety and Capacity together, the first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the second identity, by contrast, is construc- ted by using Veracity along with Capacity.
Key words:identity construction;appraisal theory;attitude system;the epidemic;young medical workers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