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圓 肖佳欣
〔摘要〕合規制度是企業為依法依規經營,防控企業風險,獲取法律激勵所建立的治理機制,是特殊的公司治理方式和政府管理工具。社會企業除承擔社會使命外,與普通企業面臨相同的公司治理問題,包括企業合規問題。然而,社會企業具有不同于普通企業的特性,在適用傳統的企業合規制度時會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社會企業內部存在著組織目標、治理結構、運營資金匱乏與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矛盾;另一方面,社會企業外部面臨著政府規范合規“滯后性”以及“無差異”的問題。對此,應結合合規制度的本質屬性和社會企業的基本特性,從以下兩層面進行解決:公司治理層面要培育多元化的董事會,培養基于價值觀的合規文化,吸納利益相關者參與合規構建過程,選用崇尚使命的員工隊伍;政府管理層面要廣泛開展社會合作,識別企業合規需求。
〔關鍵詞〕社會企業;企業合規;公司治理;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 D915.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8?2689(2022)01?0094?09
從經濟和社會規制中的行為監管,到刑事制裁的替代手段,再到公司法中的社會責任和注意義務,到最后,形成這一制度的共同目標:引導公司成為“良善公民”,合規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完善了公司治理的內容[1]。起初,合規只針對特定行業的商業賄賂行為,是刑事執法部門監管、處罰輕微違規行為的替代工具;最終,合規作為減輕處罰的因素,成為各政府部門要求采用的一般機制,存在于各類企業①之中[2]。社會企業作為特殊的企業類型,具有普通企業的共性,不僅開展經營活動,也需解決公司治理問題,這是社會企業適用企業合規制度的必然性所在。然而,社會企業還具有不同于普通企業的特殊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在社會企業的架構下,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適用必然存在問題。目前,我國既沒有關于社會企業的專門規定,也沒有針對企業合規的統一立法,社會企業如何利用合規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以合規制度的本質屬性為基礎,從社會企業的特殊性出發,研究社會企業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所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未來如何規定社會企業適用企業合規制度提出建設性建議,進而為社會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社會企業的內涵及基本特性
廣義的社會企業,即以社會使命為中心并通過商業手段獲得可持續性收入以實現自負盈虧的新型組織,是融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政策效益為一體的混合型組織,其核心特質是運用商業手段促進邊緣群體的社會融合[3]。根據域外的立法實踐,其組織形態主要有非營利組織和商事公司兩種,英國、美國等以公司制作為主要組織形式,如美國的共益公司、英國的社區利益公司等;法國、意大利等則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體,主要表現為合作社[4]。企業合規制度屬于特殊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公司為載體,故本文社會企業即指公司型社會企業,屬于狹義范疇。
社會企業具有不同于普通企業的特殊性,這些特性是研究社會企業架構下企業合規制度適用問題的基礎。社會企業的認證標準可視為社會企業特性的表征,以企業合規制度的作用程序為基礎,以各國通行的認證標準為依據,在社會企業架構下,影響合規制度適用效果的基本特性具體可分為組織目標、利潤分配和治理結構三個方面。
(一)組織目標
社會企業具有公益性,或稱社會性,直接對難以解決的社會需求做出回應,服務社會公益[5]。社會企業高度承擔社會使命,以社會價值的創造為主要動機,這既是社會企業的組織目標,也是其區別于普通企業的最大特性。
社會企業以社會價值的創造作為主要動機,區別于普通企業承擔的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和企業社會責任都具有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但是二者的程度不同,社會企業對于社會所承擔的責任程度更高,范圍更大,目標更明確,行為更統一。可以說,與企業慈善活動或企業社會責任相比,社會企業提供了一種更有機、更先進、更具可持續性的解決社會利益與企業利潤之間分配差距的方法[6]。
(二)利潤分配
社會企業能夠平衡商業利益和社會利益,通過制定利潤分配原則等以保證社會利益的優先性[7]。
布拉克曼·賴瑟[8]認為:“社會企業同時追求社會目標和商業價值,把二者視為相互加強的、協同的、平等的伙伴。”約瑟夫·約克亞[9]則進一步指出:“社會企業使用基于市場的策略和技術來推進特定的社會使命,其對利潤的追求次于對公共利益的追求,利潤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可以說,社會企業與普通企業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向股東提供回報的目標次于創造社會績效這一首要目標,對社會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便是避免使命轉變,即對利潤的追求超過對公共利益的追求。
社會企業避免利潤最大化行為,利潤主要用于社會目的再投資或留存在組織和社區,實現社會目標和公共福利。實踐中,多數國家均對社會企業的利潤分配做出了限制,有的不允許利潤分配,有的限制利潤分配的最高比例,如英國要求利潤分配的累計總額不能超過可分配利潤總額的35%[10]。
(三)治理結構
社會企業治理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社會企業注重利益相關方(如員工、社會組織等)參與決策,而不只是由股東進行決策[10]。
自19世紀末大型綜合性商業公司演變以來,維護股東利益與保護利益相關者便一直處于博弈之中。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大約有28個司法管轄區通過一系列立法法案,授權董事會在行使公司權力時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11]。用首席大法官斯特林[12]的話來說:“傳統的營利公司形式并非為追求企業利潤和社會使命的雙重目標而設計,然而,公司治理理念背后的意義不應僅僅是為了實現股東的最佳利益。”社會企業強調關注利益相關者,在這方面,社會企業比其他宣稱對社會責任或利益相關者感興趣的企業走得更遠。
目前,我國尚沒有針對社會企業進行專門立法,對于社會企業的規制主要通過對不同組織的規定進行,社會企業的主要類型有: (1)民辦非企業單位,此類組織利用自身經營所得支撐其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①,具體包括民辦學校、民辦醫療機構和民辦福利機構等。(2)農民專業合作社,此類組織的特點在于:一是需要符合互助性組織要件,以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為宗旨;二是作為經濟組織,可分配盈余比例較低②。(3)社會福利企業,此類組織以幫助殘疾人就業為主,在我國社會企業的整體規模中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其中,社會福利企業屬于公司型社會企業,是本文探討合規制度進行保障的對象。
二、社會企業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之問題
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系統的合規法律制度,僅有的規定主要散見于一些以特定行業為適用對象的規范性文件中,如《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保險公司合規管理辦法》《證券公司合規管理試行規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2017年,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合規管理體系指南》,確立了各類企業在建立、加強、改進合規管理體系方面的國家標準。但也缺乏強制約束力,難以成為研究企業合規制度的通行標準,故需從企業合規制度的本質屬性出發,以探尋社會企業適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合規制度的界定及本質屬性
合規是企業用來使自身行為適應各種規范的一套內部機制,是與外在環境和外部主體雙向互動的協同進化關系,它通過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方式,在完善公司治理體系的同時,實現社會的有效治理[13]。企業合規所需遵守的規范通常包括三種:法律法規、商業行為守則和企業倫理規范以及企業自身所制定的規章制度[14]。其基本含義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從積極層面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遵守法律和規則,并督促員工、第三方以及其他商業合作伙伴依法依規進行經營活動;二是從消極層面看,構建合規制度的企業能夠避免或減輕因違法違規經營而受到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是從外部激勵層面看,在面對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時,合規計劃可成為政府給予寬大處理的重要依據[2]。據此,企業合規可視為特殊的公司治理方式和政府管理工具。
1. 公司治理方式
公司治理指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內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機制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化,從而最終維護公司各方利益的制度安排[15]。合規是特殊的公司治理方式,是企業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進行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的同時,所進行的一種風險防控機制[16]。作為特殊的公司治理方式,合規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減少雇員的違法行為,以降低處理,將加大監督其員工的力度;而隨著企業管理員工,并與政府合作識別違規者,政府的監管壓力將得以減輕。二是除法律之外,雇員還需要遵守公司內的行為準則和慣例,而后者填補了正式法律規則和執行機制的空白[1]。
在公司層面,合規有助于將經濟處罰、訴訟糾紛和聲譽損害的風險降至最低;在個人層面,合規代表了避免罰款、監禁、解雇或職業禁止的途徑[17]。可以說,企業合規已跨越不同法系下公司治理機制的差異,成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環節,其作為企業內部的治理機制,是對董事會以及監事會監督職能的重要補充[18]。
2. 政府管理工具
合規是政府為公司提供激勵措施以規范公司治理的產物,以合規為目標的治理結構可視為政府權力的一種新的行使方式[19]。
對于政府而言,合規是其為防止企業違反法律和確保企業服從權威,而采用的發現企業違規行為的政策體系和控制系統[20]。與其他治理結構不同,合規的起源對公司來說是外生的,其動力并非來自傳統的治理權力來源即公司股東。相反,其動力來自于政府。合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國聯邦政府對公司事務的規范,是政府通過事前激勵、事后執行以及正式的信號傳遞,對公司實施的事實上的授權。對于企業合規來說,政府一直是其發展的主導力量。以美國為例,起初,政府通過《聯邦量刑指南》和持有人備忘錄對公司提供激勵措施;其后,政府通過延期起訴協議、不起訴協議和其他和解協議直接規范合規;此外,政府還通過自主定義“有效合規”等模式間接規范合規[19]。
明確企業合規制度本質屬性的意義有二:其一,既然企業合規制度是為防范企業經營風險而采取的特殊公司治理方式,那么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都應當適用該制度,這是社會企業適用合規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然性所在,我們需要在分析社會企業特性的基礎上,研究其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其二,傳統企業合規是政府規范公司治理的產物,必然與政府對社會企業的政策支持形成矛盾,平衡政府與社會企業的關系也是完善社會企業適用企業合規制度的重要因素。
(二)社會企業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問題
在明確了企業合規制度本質屬性的基礎上,社會企業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問題便可從社會企業自身特性導致的矛盾以及政府外部規范合規存在的問題兩個角度展開。
1. 社會企業自身特性導致的矛盾
(1)組織目標與合規構建理論的矛盾
合規的一個理論基礎是理性選擇理論,這一理論假定個人理性地根據自我利益來決定是否遵守規則,對懲罰的恐懼被認為是合規的主要動機,個人只有在權衡不當行為的潛在收益與被發現和制裁的可能性后,才會決定是否采取行動。目前的絕大多數合規工具都反映了這種理論,如電子監控、行為準則、舉報熱線等,其目標都是相同的:制造切實的被發現和懲罰的風險。
理性選擇理論的缺陷造成了傳統企業合規制度的一般局限。首先,理性選擇理論模型下的合規工具需要預先設置清晰的邊界,但不論政府還是企業都無法明確每一種情形,行為人往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主觀決定,旨在事前阻止不當行為的靜態工具將在這種動態中失去很大的效力[21]。其次,制裁過度或不足。在理性選擇框架中,懲罰的程度必須足夠高,足以阻止人們犯錯誤,且不能嚴重到導致企業倒閉。如果制裁過度,會導致合規成本增加,由此產生的成本將以更高的價格轉嫁給消費者,或以更低的工資轉嫁給員工;但如果制裁不足,企業的管理者將難以認真對待合規問題[9]。最后,商業犯罪多為秘密進行,被發現的可能性很低,而企業的管理者可能將合規視為避免高級管理人員承擔責任的方法,進而在員工和管理層之間形成一種敵對關系,從而引起內部沖突[22]。此外,政府往往愿意為內部具有完備合規結構的企業提供信貸,對此,企業常常只專注于檢查合規結構是否符合政府要求的最低數量,而不管本身是否具備有效實施這些措施的手段或專業知識[23]。
理性選擇理論的缺陷存在于構建起合規制度的各類企業之中,普通企業中個人犯錯是為了自我利益,而社會企業以社會利益為組織目標,員工犯錯更多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社會使命,當面對為此而進行的錯誤行為,企業管理者更可能形成包庇。因此,社會企業特殊的組織目標決定了在社會企業架構下,企業合規制度所固有的理性選擇理論缺陷將程度加重。
(2)治理結構與合規構建理念的矛盾
社會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同于普通企業,普通企業崇尚股東至上,社會企業則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這一沖突決定了傳統的企業合規構建理念與社會企業的獨特架構不符。具體而言,傳統的企業合規反映了植根于股東優先論的公司理念,董事會被視為股東選舉產生的監督機構,以防止妨礙股東財富最大化行為的發生。《澳大利亞標準 AS3806》是全球范圍內合規實踐的基準,共包括12條合規原則,其中有:管理機構的承諾以及最高管理層對滲透于整個組織中的有效法規的遵循;合規計劃的目標和戰略要得到管理機構和最高管理層的支持和認可;(管理機構和最高管理層)了解工作能力和培訓需求,并將其傳達給員工,以便員工完成合規義務[24]。由此可見,在傳統的企業合規制度下,管理者是主體,員工往往只能被動參與,其目的在于為避免公司受到處罰,維護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在社會企業中,管理者必須平衡各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摒棄將股東利益置于其他價值之上的合規模式。
合規與其他公司治理問題一樣,都是有關聯性的,它將因業務類型、資本結構類型和勞動力類型而異,如果股東財富最大化被視為優先的,那么管理者對合規的態度將專注于服務這一目標。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中看似明智的策略,如廣泛的監督和罰款,實際上會削弱社會企業的治理能力,因為它們鼓勵管理者將股東利益置于其他價值之上,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企業不符。對社會企業來說,它需要一種符合其獨特規范架構的合規方法,既能阻止個人的不當行為,還能強化其雙重底線①,由此,社會企業的合規制度需要平衡使命和利潤,要采取措施在股東利益之上提升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3)運營資金匱乏與合規制度落實的矛盾
《澳大利亞標準 AS3806》指出公司應當分配出合適的資源制訂、實施、維護和提高合規計劃[24],然而,落實合規制度所需的條件在社會企業中較難滿足。由于社會企業對利潤分配進行限制,社會企業的股東往往難以通過經營社會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回報,因而很少有人對其進行投資,進而導致社會企業缺乏足夠的合規運營資金,難以落實合規計劃。
對于社會企業來說,許多社會企業都是小型初創企業,這些企業往往是自籌資金,依靠個人現金、信用卡、銀行貸款以及來自朋友和家人的小額投資。其用于聘請專業合規顧問的資金來源往往較少,執行合規制度的員工也較少,它們的融資方式可能足以使企業起步。但隨著業務的擴大,加上利潤分配的限制,這些融資方式往往不足以滿足落實合規制度的要求。
2. 政府外部規范合規存在的問題
企業合規制度作為政府授權的產物,是政府規范公司治理的工具,會與政府對社會企業的支持形成矛盾。
(1) “滯后性”?對社會企業發揮獨特價值產生阻礙
針對合規制度的構建,政府并不是簡單地制定企業必須遵守的規則,如出臺新的規章政策,也不是調整其傳統工具,如強制執行的數量和制裁懲罰的規模,以確保企業遵守現有的法律法規。相反,政府通過規定企業必須如何合規,以及設計明確、具體的治理結構,從而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19]。此外,政府對合規的規范并非通過要求企業遵守公司法等法律規定的傳統方式,而是通過監管執法行動,以自主認定企業是否合規,因此政府對合規的規范實質上存在一個滯后性的問題。然而,社會企業本就面臨著政府邏輯、商業邏輯與社會公益邏輯的沖突,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社會企業商業邏輯和社會公益邏輯的實現[25]。
(2) “無差別”——與政府支持社會企業發展形成背離
社會企業具有高度承擔社會使命的特性,政府在借助社會企業進行社會治理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多樣的支持方式。首先,提供立法保障以促進社會企業發展,如英國的社區利益公司,美國的低利潤有限責任公司、受益公司、靈活目的公司、社會目的公司等;其次,建立專門機構為社會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長遠的制度支持,如英國的貿工部、社會企業融資辦公室等;最后,出臺社會企業專項扶持計劃,為社會企業的發展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如美國的 Ability-One 計劃①等。在 PPP 模式的推動下,政府常與社會資本建立各種合作關系以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為社會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如更有利的政策環境、更多元的融資渠道、更廣闊的創新空間和更寬松的社會氛圍[26]。然而,政府“無差別”規范企業合規的做法實際上與其對社會企業的專項支持相背離。
政府通常在調查、和解談判、審判、上訴和行政聽證等方面擁有強大的背景,但他們往往缺乏公司治理、組織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或經驗,很難理解社會企業的組織宗旨和文化會如何影響企業行為。因此,政府傾向于采取“無差別”的執法方式,對社會企業采取統一的合規策略。我國合規制度始于《巴塞爾合約》、美國《反海外賄賂法》等對金融機構、跨國公司適應全球化的要求,《合規管理體系指南》是我國跨行業維度典型的合規適用規范,但也沒有考慮不同規模、形式和人員的企業是否會對不同的外部刺激或合規策略做出不同的反應,然而,不考慮社會企業差異性的執行策略將導致效率低下[27]。
三、社會企業架構下企業合規制度構建之建議
社會企業的特殊性導致其在適用傳統企業合規制度時難以避免一系列問題,這便要求我們對社會企業適用合規制度進行完善。對此,可結合社會企業的基本特性,根據合規制度的兩個本質屬性,從公司治理層面和政府管理層面兩個角度進行。
(一)公司治理層面
1. 培育多元化的董事會
[18]黃勝忠,劉清.企業內部控制與合規管理的整合[J].財會通訊,201917):105-108.
[19]GRIFFITH? S? J.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n? era? ofcompliance [J]. ?WilliamandMaryLawReview, 201657):2075-2140.
[20] WELLNER? P? A. Effective? compliance? programs? andcorporatecriminalprosecutions [J]. ?CardozoLaw Review, 200527):497-528.
[21] REYNOLDS S J. The non-conscious aspects of ethicalbehavior: not everything in the“ good ”organization is deliberate? and? intentional [J]. The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201451):245-266.
[22] YOCKEY J W. FCPA settlement, internal strife, and the “ culture? of compliance ”[J]. Wisconsin Law Review,20122012):689-716.
[23] YOCKEY? J? W. Choosing? governance? in? the? FCPAreformdebate [J]. JournalofCorporationLaw, 201338):325-380.
[24] AS-3806-2006, Australian Standard Compliance Progra-ms (2nd ed.)[S]. Standards Australia, 2006.
[25]劉玉煥,尹玨林,李丹.社會企業多元制度邏輯沖突的探索性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3):13-24.
[26]陳雅麗.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背景下社會企業的發展策略[J].甘肅理論學刊,20186):123-128.
[27] FORD C L. New governance, compliance, and principles-based securities regulation [J].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200845):1-60.
[28]COLOMBORJ. Towardanexusofvirtue [J].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201269):3-84.
[29] WEAVER G R. Encouraging ethics in organizations: areview of some key research findings [J]. The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201451):293-316.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rporate Compliance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Enterprises
ZHU Yuan, XIAO Jia-xin
( Law School,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Compliance system is a governance mechanism established by enterprises to operate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prevent and control enterprise risks and obtain legal incentives. It is regarded as a spe- ci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ethod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tool. In addition to undertaking social missions, social enterprises face the same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blems as ordinary enterprises, including enterprise com- pliance. However, social enterprise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ordinary enterprises, and they will facemany problems when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enterprise compliance system. On the one hand, there are contra- diction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lack of operating fun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 compliance system within social enterpris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outside social enter- prise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 lagging” and “ no discrepancy” in compliance with government regula- tions.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solve it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ssential attrib- utes of the compliance 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enterprises: at the level of corporate gov- ernance, we should cultivate a diversified board of directors, cultivate a compliance culture based on values, at- tract stakehold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lianc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select a staff team that advocates mission; at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we should widely carry out social cooperation and identify the compliance needs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ocial enterprise;corporate compliance;corporate governance ;social governance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