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雯
[摘 要]
古詩詞藝術歌曲《月滿西樓》是作曲家蘇越根據宋代詞人李清照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而創作的。此聲樂作品旋律優美動聽,曲調平穩流暢,無論是音樂風格還是文化內涵都獨具特色。本文將以美聲唱法的《月滿西樓》為對象,從作品的詞曲創作背景入手,深入解析歌詞大意,進而分析這首聲樂作品的音樂創作特點,由此對如何演唱好這首作品做出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月滿西樓》;情感;旋律;歌曲演唱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2)07-0125-03
一、詞曲創作背景
(一)詞曲作者簡介
歌曲《月滿西樓》的詞作者是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章丘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稱。李清照早期生活充裕,悠閑自在,所作之詞大多清新靚麗,反映少婦之情懷;后期由于和丈夫離別以及金兵入侵中原導致家破人亡,所作之詞多悲嘆身世,反映憂傷悵惘之愁緒。聲樂作品《月滿西樓》之詞即出自李清照早期所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一詞作。彼時詞人與丈夫趙明誠正處在分離之中,初婚新婦還未完全感受到情海的溫柔就與夫君相別兩地,濃濃的思念和滴滴愁緒促使這位女詞人寫下了這樣一首令人動容的作品。
歌曲《月滿西樓》的曲作者是中國內地作曲人、音樂制作人蘇越。此曲作于20世紀90年代,蘇越遠赴日本深造,與妻子安雯相隔異地不能相見,此景像極了《一剪梅》中所描繪的情景,蘇越為緩解相思之痛便為這首詞作創作了旋律,回國后由妻子安雯首唱。歌曲旋律優美且情緒豐富,十分耐人尋味,容易打動歌者和聽眾,后來被眾多聲樂愛好者所演唱。
(二)詞與曲的結合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數千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古詩詞藝術歌曲是音樂與古典詩詞相結合而衍生出來的一種聲樂體裁,作曲家們借用這些古詩詞創作出了多首藝術性極高的聲樂作品,對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曲家蘇越在汲取我國傳統音樂特點的同時,又借鑒西方的音樂理論和創作技巧,既保留了古詩詞濃厚的韻味,又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旋律上,作曲家將詞文與音調揉搓交融,吸收古代音樂格調、音律、格式,以及現代作曲的特殊技巧,深刻地表達出了古詩詞的內在美 [1]。在《月滿西樓》旋律中,蘇越采用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式和離調的手法,深深地體現出了相思之深沉與飄渺,再加上歌者深情婉轉的演唱,將古詞之情味演繹得淋漓盡致。
二、歌詞大意分析
歌詞是一首歌曲的精髓,而詩詞更是一首古詩詞歌曲的本體,要想唱出一首古詩詞歌曲特有的韻味,并聲情并茂地進行演繹,就要深刻理解這首詞的蘊意,分析詞所表現的意境和蘊藏的豐富情感。
《月滿西樓》之詞屬于雙調小令,分為上下兩闋,每句平收,聲情低抑。上闋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統領全篇,荷花已敗,香味殆盡,冷滑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之意。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亦是悲歡離合的象征,冰涼的竹席是肌膚之覺,亦暗示了凄涼的內心,詞人用她的感知方式化抽象為具體,使得微衰的秋境和濃濃的憂思深深契合。“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是寫詞人為排解思念而湖面泛舟之事,離別既已成事實,那就獨自擊楫以緩解愁緒,期盼著早日能和丈夫相聚。到“云中誰寄錦書來”,原本按壓的意脈開始變得豁然,詞人遠眺天際,期待著丈夫“錦書來”,但是錦書從何而來,于是緊接著下一句“雁字回時”,引出了鴻雁傳書的遐想,去慢慢等待那大雁的歸來,去悄悄排遣那刻骨的思念。在結尾處,用一個景象描述句“月滿西樓”煞然緊收,詞人思夫心切,佇足凝視天空直到月滿西樓卻渾然不知,這種由空間感踱步到時態感的方式,使得畫面美感饒有層次,正是這種看似溫馨的意境實則襯托出詞人孤獨惆悵而又深情執著的內心。
如果說上闋是從現實之境隱約透露出相思心意,那么下闋則更側重于情愫的直接宣泄。開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兼有比興,它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亦可喻作年華的流逝和人生的離別,流露出來的傷感直擊心底,濃厚的思念之意徑露紙面。“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兩句詞人推己及人,想到這種思念不是單向的,丈夫也一定因離別而充滿憂愁,這種獨特的構思將詞人相思卻不能相見的愁緒流諸筆端。下一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正因二人相隔異地,詞人內心已被這份濃愁所籠罩,故而此情難以排遣。最后這句歷來為人稱道的名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升華全文,將思念之情烘托到了極致。全詞不加雕飾,直言真情,處處展示出婉約之美,為歌曲演唱奠定了豐富的感情基調。
三、歌曲創作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月滿西樓》這部作品是單二部曲式結構,結構方整,調式調性明確,前邊引子部分有十三個小節,后邊尾聲三小節作為補充終止。整曲采用七聲雅樂羽調式,這種民族調式調性把歌詞所想要表達的憂傷、愁苦和凄涼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整部作品主題旋律使用了“魚咬尾”的發展手法,句式相同的采用“同頭換尾”的方法,使得作品層層遞進、逐步發展。
A樂段共四個樂句,每樂句有兩個小節,每小節常以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加一個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再加一個二分音符作為動機貫穿發展,旋律平穩,少有大跳。A樂段樂句中常出現一字多音的旋律,如“紅藕香殘玉簟秋”中的“香”和“簟”,一字有三個旋律音,將那種情絲纏繞之感很好的表達了出來,在旋律的循環往復中極富有韻味。緊接著兩個小節的二度上下行將A段和B段緊密連接起來,然后就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B段的節奏起伏較大,旋律線條更加清晰,與A段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對比。多處三度和四度的上行跳進以及大附點的運用把節奏拉寬,使得旋律富有張力,大量十六分音符的運用,使得音樂節奏更加緊湊。尾聲部分伴隨著歌詞的最后一句,逐漸變慢變弱直至全曲結束,整首歌曲的樂思由此得以完整的表現。
(二)音樂創作特點
整首作品的旋律與歌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從“紅藕香殘”到“月滿西樓”,再從“花自飄零水自流”到“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每一種旋律基調都是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的進一步宣泄。樂曲旋律流暢,主題清晰,結合歌詞本身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四聲特點,音程級進和跳進的綜合運用,旋律走向采用水平式、上升式、下降式、環繞式等類型 [2],豐富了樂曲旋律,使得憂傷的情緒貫穿始終。間奏部分不斷的重復旋律形成纏綿環繞的音效特點,讓人心生愁緒,倍感孤獨。歌曲將復雜難猜、難以捉摸的內心感受通過平穩而又豐富的旋律表現出來,柔美起伏的旋律映射出濃厚的感傷情調。
從旋律的發展形態來看,歌曲前半部分采用了平穩的小跳加強了敘事性,到了副歌部分則運用更具有廣闊、明艷、沖擊感的四度大跳把情緒推向了高潮。這種較多的音程跳進的使用,使得旋律此起彼伏,情緒表達更為完整。
全曲采用了豐富的伴奏織體,以規律性的形態先后進行演奏,使音響效果更加飽滿,歌曲旋律更加連貫流暢,達到最佳的演繹效果。在歌曲引子部分用琶音的伴奏織體拉開序幕,為主體的出現做好了鋪墊。到了A段,伴奏織體多以琶音和柱式和弦為主,烘托出幽怨、感傷的氣氛。B段高潮部分則以琶音伴奏織體為主,并伴以強有力的柱式和弦,烘托出更加激情、高昂的情緒。尾聲部分在減慢減弱的伴奏下戛然而止,聲斷而情不斷。
四、《月滿西樓》的演唱處理
(一)咬字、吐字、字腔的處理運用
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唱準并唱好每一個字是演唱一首歌曲的最基本所在。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要正確處理歌詞的每一個詞音,講究字正腔圓,規范性的吐字、咬字不僅能準確表達出歌曲的思想感情,更能加深聽眾對歌曲的理解。在演唱過程中要將正確的發聲技巧和清晰的咬字吐字相結合,并伴以正確的共鳴腔體,在連續的氣息支撐下將開口音、閉口音唱得精準無誤,字頭、字腹、字尾注意連貫,以達到演唱美聲歌曲的基本要求。
歌曲開頭一句“紅藕香殘”起音較高,每音都在小字二組上,但開頭部分不宜音量過大,否則意境頓無,應該把聲音掛在高位置由弱而起,營造一種沉穩而又悲傷的氣氛,把聽者瞬間拉入歌曲情景中。接著一個“秋”字音轉低,但聲音要保持前邊“玉”的狀態,位置不能掉下。有很多開口音需要我們多加注意,如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殘”“裳”“舟”“來”“樓”,唱這些開口音時要先立住腔體,喉嚨打開,嘴巴微張保持聲音高位置,變換咬字,最后注意歸韻,這樣才能保證聲音圓潤好聽。像“秋”“舟”“樓”這幾個字復韻母都是“ou”,歸韻時下巴放松,唇部稍著力由“o”逐漸轉化為“u”,詞音在韻母上微微拖長,最后柔和收音,這樣才能把那種感傷凄涼的情緒更好地表達出來。在歌曲前半部分有很多一字多音的演唱,如“香”“簟”“羅”“蘭”“誰”“書”“回”“西”,在演唱這幾個字時注意要咬緊字頭,拖住字腹,穩住喉頭,平穩收尾,通過這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僅使旋律線條更為流暢,更能把詞人的相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感傳達給聽眾。
高潮部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飄”既是開口音又是一字多音,更要注意音高位置,咬緊字頭,注意歸韻,并保持喉頭的穩定。“零”字在高音處且是閉口音,非常難以把握,這時就要把頭腔打開,松弛地唱,不能越到閉口高音聲音越緊 [3]。接下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要重點把握“一”的感覺,“一”這個音的時值是半拍,后有一個十六分休止符,因此“一”在接“種”的時候中間要有停頓感、滯空感,做到聲斷氣連,把那種啜泣感和孤獨之感體現出來,為接下來的長音“愁”字做準備。這個“愁”字總共唱四拍,獨占一小節,歸韻也是由“o”轉化為“u”,聲音延長帶有拖腔的感覺,把情緒推向高潮。最后“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里的“無”和“計”處理方法與前邊一樣,都需要多加注意。而“才下”和“卻上”這兩個詞要形成對比,做以突出,因此演唱時要加強音量,唱清字音,把相思之情宣泄出來。“卻上心頭”在結尾處唱了兩遍,第一段的重復表達了一種無奈之情,而第二段的重復則是移高音域,加強情感。第二段的結尾重復時要注意“卻”和“心”的發音,咬字和吐字都要高位置準確把握,雖然是漸慢漸弱但不能沒有聲音。聲音、伴奏織體、歌詞三者要相互配合,共同營造出相思的悲傷氛圍。
(二)氣息的處理運用
《月滿西樓》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穩流暢,速度緩慢悠長,歌詞娓娓道來,因此氣息不用起伏太大,只需要連貫平穩,將歌詞之意輕輕吟唱出來。在這種緩慢平穩的狀態下,演唱者有足夠的時間來呼吸,所以不用著急,一句唱完之后平穩自然地換氣,讓聲音隨著氣息的流動送出,將音樂的韻味更好的展現出來。到了歌曲的高潮部分,情緒表達較為強烈,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大量運用,旋律起伏與前段相比變大變快,因此氣息要根據歌曲的發展及時進行調整。像在演唱“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時,需要我們有強有力的氣息支撐,吸氣后保持狀態不放松,在控制好氣息的基礎上把情緒充分表達出來。在結尾的最后一句,音減慢減弱,因此在演唱這一句時要時刻保持著吸氣的狀態,在穩住喉頭的同時放松下巴,控制好氣息,把弱音唱得實而不虛,做到完美收聲。在科學的呼吸方法下達到自然的演唱,是歌唱的最終目的,只有在自然的氣息運用下,我們才能把歌曲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
(三)情感的演繹
《月滿西樓》之詞是作者李清照跟丈夫分別之后所作,詞中句句真情流露,令人頗為動容。歌者在演唱這首聲樂作品時,應主動把自己帶入情景,設身處地地體會詞人的情感,經過反復推敲,充分把握每一句詞所蘊藏的情義。聲樂演唱不僅是一門歌唱藝術,更是一種表演藝術,好的舞臺表演不僅有助于歌曲情感的展現,更能為整個演唱過程錦上添花。比如在演唱“云中誰寄錦書來”時,眼睛看向斜上方,頭也隨著眼神慢慢由左向右轉動,就像是期待著空中大雁歸來一樣。到下一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期盼煙消云散,此刻眼神收回,眉頭微皺,雙手交叉撫摸胸口,表現出失望的情緒。到了高潮部分,臂膀一直處于打開的狀態,雙手根據演唱情緒的變化自然隨意地抬起落下,直到進入尾聲,左手摸著胸口,右手隨眼神慢慢抬至右上方,直至全曲結束。《月滿西樓》這首聲樂作品藝術性極高,演唱者需從各方面做好準備以完整地演繹。
結 語
蘇越的創作古今貫通,中西融合,使得《月滿西樓》這首聲樂藝術作品從詞到曲無不體現情感之深、意境之美。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更是要多方面綜合考慮,從了解詞曲背景到學習演唱技巧,準確把握好歌曲的風格特點,深入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以達到完美的演繹效果。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