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力
[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國新技術發展的腳步迅速,使音樂的產業發展、表現方式、傳播方式、創作方向等都發生了轉變。新的科技催生了音樂表演方面的更多表現方式,進一步擴寬了音樂發展之路。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時代也對音樂產業發展發起考驗。本文旨在重點分析數字媒體時代下舞臺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在運用過程中對音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并對音樂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數字時代;新技術;跨年晚會;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2)07-0193-03
數字媒體時代下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加快了音樂的發展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音樂的創作方向、表現形式以及傳播方式,這種變化促進了音樂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近年來音樂類綜藝節目進行得如火如荼,據統計,2019年,各一線平臺共公布了27檔音樂類節目的相關信息,該類別以數量最多、創新力度最強成為2019年各平臺綜藝內容布局的重頭戲之一。四大網絡平臺、五大一線衛視均有至少一檔音樂節目傍身。另外2020下半年,就有大概24檔音樂類節目。作為群眾娛樂性消費的生力軍,中國的音樂產業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年來的增速比國家平均GDP還高,2018年也創造了近五年增速的新高。隨著“音樂+”帶來的泛娛樂經濟模式的發展,產業環境更加完善,商業模式、原創體系都不斷成熟,同時還有音樂科技的創新發展,中國的音樂產業到了黃金的發展期。
一、音樂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是文化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一直綻放著絢麗的色彩,隨著人民群眾對音樂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對音樂產業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于時代的要求 [1]。一直以來,音樂產業是整體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無論在什么年代,只要是好的文化,都能綻放出它的獨特魅力。同樣,無論在哪個時代,音樂必定和當下的最新科技緊密聯系。音樂不單純只是傳遞聲音,在如今“重體驗”的消費環境下,“音樂可視化”的發展思路也尤為重要,這其中的舞臺技術就成為增強音樂視聽效果的重中之重,舞臺技術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它包含多媒體、服飾融合、妝影效果、音響效果、燈光技術等,它們在舞臺藝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樂消費方式的改變
隨著科技革新以及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音樂消費方式發生改變,數字技術也對現代音樂消費產生巨大影響,相關的科技創新也對音樂產業鏈進行了全面的滲透。隨著內容付費的興起,中國數字音樂的商業轉化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例如2019年騰訊音樂第二季度在線付費用戶數達到3100萬,同比增長33%。網易云音樂、騰訊音樂、QQ音樂等線上音樂平臺的流行,讓傳統的音樂磁帶、CD、音樂專輯的音樂消費受到沖擊。
(二)音樂傳播方式的改變
近年來風靡網絡的短視頻、直播,體現出以“生動形象、傳播迅速、收看方便、互動性強、受眾廣泛”等為特點,2020年8月4日,互聯網影視峰會正式舉行,此次大會發布了《中國網絡視頻精品報告(2020)》,據該報告顯示,中國網絡視頻用戶(含短視頻)規模達到8.5億,其中短視頻用戶高達7.73億。當代短視頻與娛樂音樂在很多時候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依賴的,這種音樂短視頻以較低門檻及快速生產擴大了音樂社會傳播的受眾基數,短視頻的相關技術帶動并創新了音樂傳播的途徑與方式,另一方面,音樂的豐富內容與魅力體現也讓短視頻的內容更加豐富,并帶來更大的文化價值。音樂的優美旋律與舞蹈動作通過帶動用戶模仿與二次創作,使得各階層的用戶迅速傳播而得到大量的擁躉。短視頻帶動音樂在大眾視野中高頻率出現,這一現象也被稱為音樂的“病毒式傳播。”
(三)音樂表演形式的豐富
數字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音樂類節目的表演形式,數字媒體技術在如今被廣泛地運用在晚會、展覽、演唱會、電影等,為大眾營造出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在音樂舞臺中所包含的元素愈加豐富,傳統的樂器演奏結合了新技術,讓真人彈奏、真人演唱與虛擬歌唱演員同臺演繹 [2]。利用AR技術,將虛擬效果與真實場景進行融合。在江蘇衛視舉辦的“用奮斗點亮幸福”2019跨年演唱會上,就是通過AR技術使舞臺與音樂進行了完美地結合,營造了喜慶而炫酷的現場氛圍,如歌手林俊杰的《那些你很冒險的夢》中,舞臺上迅速出現了汪洋的大海,并通過AR技術把真人變成一條巨大的美人魚,讓觀眾沉浸在數字藝術的海洋中,在視聽覺方面都受到巨大的震撼,使現場氛圍被迅速推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新技術發展對于音樂產業的影響
(一)營造沉浸式的音樂氛圍體驗,推動音樂表演形式創新
現代科技正以各種形態、各種方式影響著音樂的發展,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在如今的應用日趨廣泛,音樂的舞臺魅力對音樂的完美呈現至關重要,也對增強觀眾的體驗尤為重要,音樂內涵的充分體現必定會收獲良好的大眾反饋。
新技術的應用讓音樂表演擁有了新的特點和形式,如全息投影技術打造虛擬藝術體驗,2019年,王者榮耀越劇新文創項目揭幕儀式暨越劇文化論壇在浙江小百花越劇場舉行。該項目在推出取材于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梁山伯形象的“梁祝”主題皮膚的同時,借助全息影像技術,塑造了首位二次元越劇女小生形象——上官婉兒,全息影像與越劇表演的有效結合,為實現表演形式的多樣性提供了全新思路,也為延長戲曲藝術家演出生命力做出了貢獻。“該方式是對傳統舞臺設計的延伸和再創作,完全打破了傳統的觀賞規則,使視覺意象得以延伸。”滿足了受眾的視覺、聽覺享受,打造出立體逼真的藝術情境,同時也為傳統的戲劇、歌劇、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打開創新思路。5G技術的應用也為晚會直播、音樂演出效果提供更好的幫助。在全息影像技術的發展和5G網絡的普及中,我們的演出逐漸脫離了空間的限制,讓各地的音樂家在屏幕中也能實現“同臺競技”的夢想。正如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代曉蓉教授在評價5G技術曾表示:“未來的娛樂演出將突破時空局限,使人們在劇場之外也能欣賞到美妙的音樂。”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近幾年也在音樂表演上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各大衛視以積極探索、勇于嘗試、大膽創新的態度也讓傳統的音樂表演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促進了現代舞臺技術、音樂產業的發展。
(二)促進音樂產業與傳媒業、影視行業的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并逐步衍生出新的產業形態。產業融合有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三類,它現在已經不是一種發展趨勢,而是在很多領域都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模式,成為產業發展的真實選項。音樂產業發展至今已經逐漸與其他產業、行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特別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傳媒業與影視業 [3]。
音樂衍生出的選秀、綜藝、比賽、電影、電視劇讓音樂產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中國新說唱》等音樂節目的大火,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社會效益,讓許多原創音樂人擁有更廣闊的平臺去施展音樂才華。音樂也是影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影電視劇的主題曲、插曲往往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經典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涼涼》、《步步驚心》的片尾曲《三寸天堂》;以及電影《前任三》中的《體面》《說散就散》,奇幻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的《大魚》,等等。據《2019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音樂廣播廣告收入達到15.8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音樂類電視及網絡綜藝節目總收入超過66.5億元,同比增長14.6%。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帶動智能車載音頻接觸的多樣化以及智能音頻普及率逐年上升。電視音樂綜藝節目生產進入平穩期;文化創意類節目的涌現,使得電視綜藝體裁更廣泛,傳統、經典文化元素更為豐富,節目形態也更多樣。網絡音樂綜藝節目不僅數量快速增長,在總期數、口碑值、類型數等方面整體有所提升。音樂產業與傳媒業、影視業的相互融合將有力地推動傳統音樂產業的高新技術化,促進傳統音樂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三)促進音樂的創作風格多樣化,激發創作熱情
音樂創作在未受到數字媒體技術的影響之前,主要采取作曲家譜曲、作詞家填詞,最后再由演唱者或表演者來對其進行演繹,這樣不但會耗費較多的財力與人才,還對設備和場地等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現代媒體技術的興起,讓音樂制作越來越多樣與靈活。電子合成器、計算機等的廣泛運用,讓創作者能夠運用現代技術創造出風格不一的音樂作品。舞臺技術的發展推動音樂創作者創新音樂的表現形式,讓音樂能夠展現多方面的文化魅力,技術的支持使如今的音樂表演更為精彩 [4]。
2019年末,各個衛視在跨年晚會上火力全開,收視率的比拼如火如荼,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最終勝出的不是任何一家衛視,而是首次舉辦跨年晚會的視頻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以下簡稱B站)。B站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它沒有和其他衛視一樣去走靠明星帶動流量的老路,而是應用新技術,充分利用交響樂,并與其他音樂類型相融合,圍繞著觀眾感興趣的游戲、影視、互動等題材,通過對比明顯的混搭,形成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節目,打造出整體娛樂氛圍,并通過網絡漫游、古韻流行、傳統國風等多方面的融合,將視覺、聽覺內容等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呈現出魔幻巨制。B站依托精湛的舞臺技術將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與“國樂四大天王”之一的方錦龍大師進行合作,將《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這首歌傳遞得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當指方錦龍和百人樂團的表演,中西音樂的完美碰撞,集合各種要素的閃光點,展現出“音樂藝術沒有邊界之分”的胸懷。與其他衛視注重流量相比,B站的觀眾反饋也十分“熱鬧”,話題討論也集中在音樂本身。這一生動的例子也為今后的音樂創作提供發展思路。
三、未來音樂產業發展建議
(一)增強對音樂版權的保護,鼓勵音樂人大膽創作
對音樂版權相關問題的探討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也是保持未來音樂產業活力的重中之重。當今的音樂版權保護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有限使用,即在網上只提供視聽服務但不提供下載,這讓無數受眾不習慣;另一種是提供下載,但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樣的方式從理論上說是比較適合受眾消費觀念的。但隨著技術進步,音樂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盜版之風也越發猖獗,大眾對于版權認識的薄弱也讓許多原創音樂人“失望”,維權之路也十分困難。甚至還出現盜版下載量、播放量比正版音樂還要多的情況。這不僅有損了原創音樂人的利益,也是對音樂文化的不尊重,同時也大大降低了音樂人的創作熱情。為了讓音樂產業更加長遠地發展下去,國家和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提高公眾對于音樂版權的認識,可以定期開展版權保護的講座,以及知識問答,加強對原創音樂作品的保護力度。在網絡音樂平臺的開啟頁面、瀏覽頁面增加版權保護的標語,使公眾對音樂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增強 [5]。
(二)對于新技術的合理運用,更突出表現音樂內涵本身
新技術的運用不僅讓音樂的表演形式、表演內容、傳播方式得到發展,也讓音樂的音色效果、舞臺氛圍得到很好的完善。新技術可以提高音樂藝術的表現力,為大眾傳遞“賞心悅目”的音樂舞臺。但在新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過分依賴新技術的現象,技術是輔助音樂表現的手段,而不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如果一味的追求技術創新、追求舞臺效果,忽略對音樂內涵本身的表達,那么,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也會大打折扣。在此情況下,保護音樂藝術本身的內涵也尤為重要。筆者建議在音樂表現的過程中盡量挖掘其自身的魅力,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的文化內涵。加強對從業人員審美的提高,以及加強相關專業人員的培養 [6]。
結 語
數字時代下舞臺技術對音樂產業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未來音樂產業的發展中要緊握這一法寶,合理利用,為音樂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與動力支持。積極探索舞臺新技術的表現效果,隨著相關領域技術的提升不斷學習,最大程度地將舞臺新技術運用成熟。同時立足于大眾視野,音樂既產生于大眾生活中,亦植根于大眾生活中,未來的音樂產業發展也應立足大眾,為豐富大眾文化生活,推動中國各產業發展作出努力。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