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瑞
[摘 要]
近年來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這一以古代絲綢之路歷史為基礎的國際合作取得顯著成就。“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建立在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之上,而敦煌文化作為古代絲綢之路文化之精髓,其當代再生藝術的發展與標志性作用,以及在敦煌歷史文化的先行結構下,所衍生的當代敦煌舞藝術現象都極具研究價值。如今在此種現實表征的需求下,本文立足中國當代背景,從民族文化視角深入,管窺敦煌舞作為敦煌文化的當代再生藝術形式,其內在發展向度和作為中華文化再生藝術標志在建設文化強國實踐中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舞蹈;敦煌舞;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再生藝術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2)07-0166-03
敦煌舞源于敦煌文化,源自于人類對于敦煌石窟壁畫人物姿態的現實模仿、藝術再現,從藝術傳承與傳播角度看,敦煌舞“復活”了敦煌壁畫藝術,助力敦煌文化以動態的形象從偏居一隅的大漠深處舞走向世界。如今敦煌學作為一門國際性顯學,國內外對于敦煌地區相關多學科的研究都有所開展,在此種研究背景與理論支撐下,敦煌舞作為代表性的敦煌文化再生藝術,有別于其他舞蹈形式的內在文化向度以及敦煌文化與社會現實結合衍生而出的當代敦煌文化藝術現象,極具現實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
一、獨立與交融——敦煌舞內生文化發展與現實掘進
敦煌舞作為敦煌藝術的當代衍生藝術形式,并非是“純正”的敦煌遺存有形文化,而是在敦煌有形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源于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無形文化的具象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敦煌舞的形式實際上是跨時代的,與漢畫像舞蹈重建對于舞蹈語言的提煉過程相似,主要是從歷史文物中記錄、描繪的舞蹈形象、藝術形象中提取舞蹈姿態、舞蹈造型,并以此回溯到提取相應語言歷史時間點的時代文化語境下進行創作,來表現特定時代的特定壁畫形象、特定洞窟文化,或是通過對文化特點的整體把握,運用石窟壁畫之中所提煉的舞蹈語匯體現具體情節,經過藝術加工呈現藝術作品,這兩種不同的編排方式在現實作品中主要以課程組合和舞蹈作品的形式呈現。擺脫現實作品編排方式的藩籬,從舞蹈本體角度深入,敦煌舞形式是以敦煌壁畫之中所提取的舞蹈語匯為創作基礎,結合敦煌風格音樂和同樣創作來源于敦煌壁畫形象之中的服飾、道具,以及相適宜的舞臺美術共同構成兼具敦煌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厚度的舞蹈藝術表現形式。從舞蹈欣賞的角度看,敦煌舞表現形式以其源于舞蹈藝術的時空性、動態性特征令觀者以視覺、聽覺、動覺多層面感受敦煌藝術,體會敦煌文化,從當代的歷史節點上通過舞蹈形象深入敦煌地域歷史、體會敦煌文化的獨特風韻。
(一)敦煌文化的歷史相對獨立與文化融合
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據莫高窟公元698年所立《李君莫高窟佛龕碑》記,在366年有一沙門名為樂僔,由東向西,杖錫來到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麓,忽然眼前一亮,金光燦爛,好似萬佛呈現,由此便在鳴沙山以東的懸崖之上開鑿了一所佛窟,這也是莫高窟的第一所佛窟 [1],敦煌石窟藝術就此拉開序幕,經由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十一個朝代 [2],創造了以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為代表,敦煌石窟藝術群的燦爛藝術成就,這些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洞窟建筑、造像雕塑、石窟壁畫方面。
敦煌文化是以敦煌這一地域概念命名的文化形態,但事實上敦煌文化的價值與承載力,絕不僅限于地理概念上的敦煌域內。從歷史時代角度分析,縱觀千年敦煌文化,雖然成果、藝術遺存多集中在敦煌地域,但其并非在某一種特定文化環境下發展、衍生而來,而是受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影響,在多樣的文化與思想交匯中形成的獨特文化遺存。敦煌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朝代,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從壁畫人物上來看,早期北涼和北魏時期的壁畫人物多保留西域和印度、波斯的風習,從北魏晚期開始,洞窟壁畫中的中原式風格開始形成 [3],到了唐代前期,人物形象開始趨于寫實 [4],唐代后期民族化特征開始展現 [5],到晚期隨曹氏畫院的建立,內容趨向貧乏,公式化較為嚴重,在元代以465窟為代表薩迦派密教藝術 [6]的驚鴻一現后敦煌藝術發展陷入沉寂。
可以看出在歷史的積淀和發展中敦煌地域文化形態相對獨立于主流社會環境,產生了基于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文化蘊存,但它的誕生和發展又受到主流社會影響,不僅具有地域性,也飽含民族性,更具世界性 [7],也正是這種在文化交融的地域背景下,相對獨立于主流歷史的發展特點,造就了敦煌這絕世空前的文化藝術寶庫。
(二)敦煌舞的現實相對獨立與語言融合
敦煌舞現屬中國古典舞流派之一,其舞蹈語匯源于對敦煌石窟壁畫人物姿態的模仿,區別于中國古典舞身韻流派、漢唐舞流派、昆舞流派多提取自戲曲、武術之中,敦煌舞基本語匯則是對敦煌石窟、壁畫之中的人物動作、姿態造型進行現實還原,更加純粹地展示了各敦煌石窟壁畫造型不同時代的風格特性,展現了敦煌藝術獨特的文化特征,利用人的肢體通過原始的模仿形式對壁畫之中所記錄、創造的藝術姿態進行拓印,以“現實還原”的方式造就了基于敦煌文化且相對獨立的敦煌舞蹈語匯體系。
在敦煌舞具體作品的編排中,由于語匯原始來源的固定性,所以在舞蹈動律的部分,大多數作品都對其他流派古典舞或其他動態藝術形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借鑒,例如戴愛蓮先生的作品《飛天》中,大量運用戲曲藝術中的“圓場步”構建“香音女神”的飄渺之感,又例如《絲路花雨》中英娘的“賣藝舞”運用了基于芭蕾舞“Fouetté”的改編動作,突出了英娘不屈的品格和性格 [8],但整體而言,雖在進行敦煌舞現實創作時由于壁畫形象的固定性,必須要創作、借鑒一些壁畫形象外的肢體動作對作品的語言進行一定程度的豐富,但在進行舞蹈語言吸收的同時,也要遵循敦煌舞多曲、多彎體態、獨特的重心運用 [9]等敦煌舞特色動作風格,在保持敦煌藝術獨特風格的前提下,以服務內容的角度進行整體化創作,通過藝術加工和對壁畫造型的塑造,體現壁畫之中人物所蘊含的內在氣質、精神神韻,將古典主義體驗表現理論與表演主義表現理論相結合 [10],舞出敦煌文化、敦煌藝術的絕美風姿。
二、現實復古與歷史虛幻——敦煌舞內生文化指向
所謂敦煌舞,在狹義上是指以《飛天》為開創,《絲路花雨》為標志,源于敦煌壁畫形象創建的中國古典舞流派,是在寬泛意義上飽含敦煌藝術風格源于古典,建于當代的舞蹈形式。這種狹義上的敦煌舞形式的創建與作品的編排,是在敦煌石窟歷史藝術創作基礎之上,輔以二次藝術加工的形象當代重建,是一種將“復古”作為指向的當代舞蹈藝術形式。從更全面的視角來分析,敦煌舞之“舞”,并非是僅包含在當代時空概念下所構建的四維動態舞蹈形式,其原型——敦煌石窟壁畫之上的藝術形象,這種在歷史中創作,在時間維度中向前運動的固化“舞蹈形象”,也應囊括于敦煌舞之范疇,由此廣義上的敦煌舞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當代以復古壁畫形象為基礎的現實舞蹈流派,二是歷史上各朝代受佛教文化影響所在敦煌石窟之中構建的虛幻舞蹈形象,以及部分以寫實手法創作并存留于敦煌石窟壁畫之中的人類形象描繪。
(一)當代思潮指向下的現實復古
以“復古為啟蒙”的民族思想“內源性”探究是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潮的重要發展指向 [11],而在舞蹈藝術領域,由于封建時代末期舞蹈作為一門獨立藝術形式的發展走向衰微,中國古典舞蹈出現近800年斷層 [12]的客觀歷史,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前期,中國舞蹈領域的“復古”主要體現在從戲曲、武術之中提取基本語匯,間接溯源中國古典舞蹈,創建中國新古典舞的重建行動。但隨著對于中國舞蹈文化“復古”的不懈追尋,以及戴愛蓮先生受京劇《天女散花》的啟發,將舞蹈語匯取自敦煌壁畫人物姿態、造型的偉大設想掀起了中國舞蹈“復古”追尋的新一波浪潮。源于對敦煌藝術復現的現實理想以及對于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掘進指向,中國古典舞敦煌舞流派的發展正式起步。
1954年戴愛蓮先生取材于敦煌壁畫所編排的雙人舞《飛天》標志著敦煌舞的正式誕生,1979年以敦煌畫工神筆張父女與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間的友誼故事為題材,以莫高窟壁畫、雕塑為藍本的民族舞劇《絲路花雨》打破了“文革”時期古典舞的“四舊”束縛,將敦煌故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再次舞向世界,全面開啟了“中國古代樂舞復興”的歷史新歷程 [13]。近些年隨“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敦煌文化作為連接陸上絲綢之路且具有相當歷史交流傳統積淀的文化形態,其再生藝術形式代表——敦煌舞再次掀起了作品創編的潮流,上海戲劇學院的作品《度》、北京舞蹈學院的作品《金剛》、香港舞蹈總會的作品《緣起敦煌》、西北民族大學的作品《步步生蓮》 [14],敦煌舞蹈以現實復古為指向的當代發展路徑已頗具規模。
(二)多樣文化碰撞下的歷史虛幻
敦煌石窟壁畫的創作主要受佛教文化影響,是在多種民族精神、多種社會環境的交流碰撞之中誕生的獨特石窟藝術形式,其內容虛實相生,莫高窟61窟的《五臺山圖》是為“實”之代表,其詳細描繪了當時五臺山各寺廟、建筑、路徑的位置分布,可謂“以圖證史”,而敦煌舞語匯所取材的“香音女神”“金剛力士”等壁畫形象則是“虛”之象征,其多樣形象之中的各式姿態、造型源于不同時代,這些敦煌石窟藝術樣式在不同朝代,受不同文化影響,通過“以實繪虛”的藝術手法,創作了大量極具舞蹈藝術取材價值的人物形象。
不同時期開鑿的洞窟壁畫藝術形象不盡相同,拿我們所熟知的飛天形象舉例,北涼時期的飛天形象多照搬西域的模式,其形態有粗、厚、重的特點,身材粗短、臉型橢圓、腰裹長裙、肩披大衣。到了北魏、西魏之時受中原文化影響,這一時期的飛天形象消瘦,姿態動感頗具中原之風。之后受北周鮮卑政權的影響,飛天“面短而艷”的臉型特點出現。到了隋朝飛天形象開始豐富化,有豐腴,有清秀,有半裸上身,有大袖長袍。發展到唐前期,飛天形象向世俗化發展,注重寫實,這一時期的飛天近似唐代“仕女圖”。到了盛唐,壁畫之中的飛天進入了凈土變成這一新空間,其形象極盡華麗,繪圖規模宏大,展示了盛唐的綽約風姿。在晚唐由于密教興起,飛天數量大幅降低,到了宋、西夏、元晚期,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形象發展則已陷入衰落 [15],盡管如此莫高窟自前秦到元朝的千年開鑿歷史中,藝術形象數量之廣泛、工藝之精美、影響之深遠也已可謂“舞蹈藝術博物館”之稱。
三、舞以映史,舞以傳薪——敦煌舞內生文化當代發展價值
敦煌舞內生文化總結來說,是在當代社會思潮影響下,舞蹈領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珍貴文化遺產現實傳承與復現的當代非物質文化,以及在歷史時空中,敦煌藝術家們在交錯的地理文化節點上對過去現在時語境下社會環境的現實拓印與受當時社會主流勢力和供養人傾向影響,對神話故事、宗教環境進行指向性物質文化藝術創作的結合。這種貫通歷史與當代,融匯物質與非物質的特殊文化形態,其影響與價值已不僅僅局限于古典舞內沿,而是在舞蹈領域樹立起一面由作品到文化再到思潮“融古通今”的旗幟,其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舞蹈編創、文化傳承等方面。
(一)古為今用的外化語言
從舞蹈語言層面探究,敦煌文化縱向上保存了不同時期、不同年代在敦煌特殊地域影響下誕生的各式舞蹈姿態,如拓自中唐112窟《無量壽經變》,以八式反彈琵琶、五式吹奏伎樂、九式飛天舞姿、十六式菩薩舞姿結合部分其他舞姿而創的敦煌舞組合作品《伎樂天·三十六姿》,又如取自盛唐194窟以十七式伎樂舞姿、十五式天王金剛藥叉舞姿、八式美音鳥舞姿而創的敦煌舞組合作品《伎樂護法·三十六姿》,這些作品皆用真實的形象復現具體的作品,體現原始洞窟時代藝術形象之于當代敦煌舞的現實語言價值。
(二)海納百川的文化取向
從橫向角度分析,敦煌舞蹈原始復現形象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創作文化背景,并廣泛融合中原地區、西域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政權更迭,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思想引領下的藝術創作趨向。立足于此進行分析,敦煌舞作為敦煌再生文化現象的代表性藝術形式,其作品、形象皆可以看作是在文化交流、民族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創作而出,在地理、政治等多種歷史機遇成分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中國域內文化共性以及多民族個性的舞蹈藝術形式,其不僅對于中國古典舞蹈語言的開拓與提煉繼承提供了寶貴的現實借鑒,同時敦煌舞內生文化這一以溯源于多民族共性文化認同的廣義文化形態,對于當代鑄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有著極高的現實作用。
(三)文化自信的現實支點
文化自信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精神支柱,習近平總書記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16]在舞蹈藝術領域,由于封建時代末期中國傳統舞蹈藝術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發展衰落,乃至消失于中國近代藝術傳承、迭代的過程之中的歷史客觀事實,所以敦煌舞這一直接取自中國傳統文化遺存的古典舞蹈當代表現形式、流派,相比于其他古典舞流派舞蹈更加真實[JP2]地刻畫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多樣與輝煌,以此為基礎融匯絲路文化、中亞文化,以敦煌視角貫通文化歷史,以舞蹈形式展現文化特色,從舞蹈形象對敦煌遺產的藝術塑造中傳播歷史,從現實藝術對歷史文化的復現中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結 語
綜上所述,從民族文化視角下管窺敦煌舞內生文化發展向度,其存于獨立與交融之中的發展趨向,以及在復古與虛幻多層面探索實踐中的藝術創作方式,在近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推進過程中具有相當的文化現實意義。敦[JP2]煌舞以文化歷史復現的舞蹈表現手段,塑造了一個真正可考的舞蹈表現形式,一個從創作到欣賞都具有歷史相對真實性的舞蹈流派,也正由此,敦煌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貴遺存的再生藝術形式,其鮮明的藝術特征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都將助力敦煌文化舞向人民,助力中國文化舞向世界。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