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誠妍
[摘 要]
本文首先闡述了音樂文獻學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同時也解釋了中國音樂史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將音樂文獻學和音樂史學結合對比,接著以音樂文獻學的角度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與探究,總結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音樂文獻學的實際運用。中國音樂史研究的重點是遺留保存下來的歷史文獻,而文獻的呈現方式同時也在不斷影響和推動著中國音樂史學的發展。
[關鍵詞]文獻學;音樂文獻學;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學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2)07-0178-03
一、音樂文獻學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一)音樂文獻學的概念
要了解“音樂文獻學”的概念,就首先要理清什么是文獻學。文獻學是指以文獻工作經驗積累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所有的文獻及其發展規律都是文獻學的研究對象。 [1]文獻學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用來記錄內容的產物。通過文獻的記錄、整理、傳播、研究是我們人類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文獻資料的記載已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正是因為如此,才能流傳如此久遠。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它在所有科學研究中是最基礎的一個理論,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對文獻諸多方面的考量,對文獻的收集、分析和探究,并總結相關規律,逐步形成文獻學。不同的科學領域有著不同學科相對應的文獻學學科。
音樂文獻學本來并不是一門學科,到后來才被納入作為一門學科,可以從《音樂文獻學之我見》中可見在1985年才第一次提出音樂文獻學這個概念。這篇文章是由許勇三教授在1985年研究撰寫的,在此之后,許勇三教授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建立音樂文獻學學科》,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音樂文獻學則恰恰彌補了這兩類學科的不足”,文中所說的“這兩類學科”指的是“音樂學”與“音樂技術理論”。音樂文獻學是指音樂學和文獻學相互交叉滲透形成的學科。音樂文獻學的研究范圍幾乎全都包含了音樂文獻的介紹、注釋與研究等,由此可見,音樂文獻學的研究范圍可以說是較為廣泛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許勇三先生發表的《音樂文獻學之我見》中提出的:“音樂文獻學是以實際的音樂作品為出發點,專門對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風格與技術手法演變作深入研究的一門學科。” [2]
(二)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方法
音樂文獻的編纂者和翻譯者一直都在致力于音樂文獻學的研究與發展。早在1988年,也就是在音樂文獻學學科概念提出來之后,“音樂文獻學”的詞條翻譯就已經面世,給《蘇聯百科全書》的廣大讀者提供參考。在我國由繆天瑞先生主編的第一部綜合性的《音樂百科詞典》這本書中“音樂文獻學”這一詞條的概念才首次出現。
音樂翻譯學家戴明瑜先生為“音樂文獻學”的概念解釋、普及和推廣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音樂文獻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經受著時間的洗禮與文化的灌輸,它在流傳與繼承的過程中,很難保證完好無損地封存和保留,難免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文獻資料的缺失。因此,為了繼續傳播音樂文獻,保證音樂文獻對未來的借鑒和研究價值,整理、校勘等文獻研究方法應運而生。
文獻資料在音樂史學研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文獻研究法是音樂史學研究者們常用的,已經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文獻研究過程一共含有五個最基本的步驟環節,分別是:1.提出課題或假設;2.研究設計;3.文獻收集;4.文獻整理;5.文獻綜述。在研究文獻的過程中,根據已有的理論或事實以及大量的資料,對它們進行收集、分析、整理和鑒定評估,并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總結出對一般事實的科學認識。
中國音樂史的研究脫離不了文獻資料,文獻是做此項研究的根基,是傳播思想、著書立說流傳后世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中國音樂史學的概念及研究特點
(一)中國音樂史學的概念
重視音樂史學起源和早期呈現面貌的研究是音樂史學的重大課題,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商代就出現了最初音樂史學的歷史記載,可以說是音樂史學的孕育之期,為后世的《古樂篇》提供了大量資料。我國正式的音樂史學起源于《呂氏春秋》,在《呂氏春秋》的《古樂篇》中就出現了專門敘述音樂歷史的文章,《古樂篇》是利用文字寫成的音樂文獻,這是從零散音樂歷史記述轉向專門音樂史的標志。 [3]
在文字出現之前,口口相傳是音樂能夠不斷傳承下來的唯一方式。我們的祖先用耳朵聽,用身體傳遞,用嘴說話,創造了豐富的音樂傳說史。傳奇時代的音樂雖然不能界定具體的時間,但它屬于音樂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音樂傳播中具有歷史意義。它們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人類有歷史感的時代。當人們能夠自由地歌唱時,音樂已經成為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它也成為一種象征,社會化生活的基本內容可以說是社會的普遍心理。從《史記》等歷史記載中可以發現,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出現了伶倫作樂、士達作五弦琴的音樂事跡,為后世的音樂文化奠定了基礎。
我國音樂史學的起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件,基本上經歷了從口頭傳說階段到文字記載階段的發展;文字出現后,口頭傳說階段的音樂史已不能代表社會,也不能占據社會的主體地位。
中國音樂史與中國音樂史學兩者之間為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關系。也就是說,中國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對象,中國音樂史學是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因此這兩者并不屬于同一個研究范疇,換言之,兩者恰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知識結構體系。馮文慈先生曾經說過:“研究音樂史,自覺不自覺,總要受到史學方法的引導和制約。史家采用什么史學方法,一方面和其所研究的對象相聯系,同時也要受到其史學觀念和史學目的的影響”。 [4]從目前來看,中國音樂史學界以相對來說較為系統的史學方法研究和討論問題,似乎還不能站穩腳跟。
(二)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特點
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開展了對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雖然當時并沒有現代意義的音樂史研究方法,但是當時的中國人則已經開始對于音樂史進行了大量的史料記載,例如史書和樂譜等,還有則是通過大量的史料,比如像繪畫、雕塑等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研究和留存。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時期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則主要是通過史料記載的方式進行的。通過先人在文獻以及實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記載,不僅是對當時的音樂發展情況的記載,同時也為后人對音樂史以及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有形資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斷的發展進步,已經不僅僅是原始社會所使用的傳統方式。到20世紀初期,中國音樂史正式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知識。
由于西方文化對我國影響的不斷深入,我國也開始借鑒西方對于音樂史的研究方式,開始關注到音樂形態流動性特征,以及不同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社會變遷形式對于音樂的影響等內容。到了近代,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方法的框架和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考古學和文獻學的研究方式也是現代社會進行音樂史研究的常用方法。具體來說,基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內容:第一是通過古代的文獻記錄對所記載的音樂進行論證。第二,則是對現存的文物進行音樂史的考證。和古代社會相比,近代的研究方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研究方法也和古代的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區別。
隨著現代社會工業的發展以及思想潮流的到來,藝術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在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過程中,也吸收了西方社會美學以及心理學、生物學、地理學、宗教以及歷史等多個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這些學科的研究價值也非常明顯的體現在了音樂文獻以及中國音樂史的研究中。因此,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深度和寬度也在不斷的增加,也使各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之間增進了聯系。這些研究方法的應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將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變得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對于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則主要表現為從局部某一個現象或內容開始,然后對與之有關聯的全部內容進行討論和研究,和古代的音樂史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比,這不僅是研究方法的發展,同時也是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音樂理念的發展進步。
三、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音樂文獻學的運用
(一)音樂文獻學是研究中國音樂史學的基礎
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與音樂文獻學密不可分。在音樂史學領域,音樂文獻學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它為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豐富多彩的音樂史料,是所有音樂知識的重要載體。把音樂文獻學和中國音樂史結合起來,再加以對比研究,經過這一復雜的分析和校勘的過程所得到的成果,給音樂界專家學者們更好地提供了從音樂文獻中尋找中國音樂史學中體現的價值的良好基礎。
音樂文獻學研究中采取的研究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對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中,換言之就是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是相互貫通的。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記載了部分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發展情況,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史也就相當于是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的發展史。
中國具有的獨特而又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直接決定了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獨特性。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歷史性恰恰也是任何一門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文獻中包括的考古發現、樂譜和文字記載是音樂史學研究的基礎,也是中國音樂史學必須研究的內容。
能把傳統文獻學已經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利用好,同時將其包含的眾多其他分支學科比如目錄學和版本學等進行研究,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未來發展起著引航燈的作用。如鄭祖襄的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中,運用了大量的舉例論證,將中國音樂歷史的漫長過程清楚明了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并將自己與其他專家研究學者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也提供給廣大求知青年們以研究。中國音樂的發展歷史以音樂文獻資料的形式得以留存,既有書面的文字記載也有出土或發現的文物實物,由此可見音樂文獻學對于歷史進程的研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音樂文獻學的研究方法也適用于研究中國音樂史學
“如何有效的通過工具書的查閱方法來開展文獻學訓練”的方法可以見于王小盾在《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提及的章節,他給大家總結了四點方法:1借助資料索引從而搜集有關研究成果。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搜集資料的方法也可從中間借鑒;2借助辭書來了解關于某一事物的文字記錄。如通過《爾雅》類、《方言》類、《說文解字》類等來了解相關的研究材料,提供有價值的語言學記錄參考;3借助類書建立知識線索,確定主題詞。如《通典》《通志》等都能幫助研究者們有效尋找到知識線索,并逐漸建立起知識框架結構;4借助目錄學的相關著作來閱讀古籍。如《四庫全書》和《中國音樂書譜志》等。 [5]“史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不同階段的各個時期的歷史資料進行系統的歸類、分析和記載。《太平御覽》《四庫全書》等書目都可以在《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中可以翻閱到,這些書目都屬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的史料范疇。考古學興起之前,文獻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我們所說的“文獻學”即指專書整理,主要是對于古書的研究;而“史料匯編”又略不同于“專書整理”,史料匯編是史學工作的一部分。同時,音樂史料匯編和音樂文獻整理又都是以完善資料為主體,文獻可以用作史料,史料可以把文獻當作主體。目前,文獻的整理與匯編已經有了頗多成果,如選編、類編、考編等類型。
縱觀我國歷史,可以說中國音樂史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古代音樂史,如果是想要將中國音樂史學了如指掌,那么音樂文獻學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音樂文獻學研究的方法可以運用在研究中國音樂史的過程當中,也就是說,用于研究音樂史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研究音樂文獻學的分析方法。可以說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不能脫離于中國音樂文獻學的研究而單獨存在。我國在研究方法上一直長期處于局限于文獻資料的狀態,為了減少和避免由于沒有有效實物參考的史料支撐從而帶來的理解偏差,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難度,將文獻資料和考古文物相互結合,這樣考古文物不僅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證明,同時還為音樂文獻提供了有效的印證、支持和補充。
縱觀世界音樂史學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儼然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中國音樂史學是建立在文獻學研究之上的,它的進步與發展依賴于音樂文獻源源不斷地推動力。音樂文獻學作為一門類似于大辭典的學科,與音樂學其他各分支學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不僅如此,它的學科地位也是無法撼動的,所有音樂藝術在歷史進程中發展出來的成果幾乎全部都留存于音樂文獻之中。因此,文獻史料中記載的古籍內容的豐富程度,能直接反映出中國音樂史學在音樂研究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信息數據不斷更新迭代的大背景之下,音樂文獻學與中國音樂史學新視野的開拓和運用也迫在眉睫,這就要求當代音樂界所有專家學者們在音樂文獻的范圍擴大化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在研究音樂史的過程中致力于音樂文獻的深度與廣度的挖掘,尋求更原始、更具有價值的學術源流,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并為眾多在中國音樂史學路上的求知者們指明治學方向,為音樂史學研究者在實際教學和科研中充分利用各種音樂文獻提供有力論證史料,推動中國音樂史學研究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