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慧



[摘?要]聆聽作為具身性、生成性的音樂主體行為,總是與制造音樂的過程,以及連續不斷發出的音樂音響不可分離。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聆聽起到了“潤色”“畫龍點睛”的效果。文章主要通過聆聽的認知功能,闡述如何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聆聽創造力,從而達到理解并且賦予音樂獨特意義的目標。
[關鍵詞]聆聽;創造力;視唱練耳;音樂實踐
[中圖分類號]J64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9-0058-03
聆聽是人類普遍的聽覺感官運動,無論是日常交流,還是音樂欣賞,都與聆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聲音的產生、技巧的運用、情感的表達,都離不開聆聽的“監控”與“反饋”。進而言之,我們可以在塑造音樂形象的過程中,加入經過聽覺“描繪”的獨特色彩,使音樂的整體效果更具個性和創造力。此種聽覺能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長期的讀譜、唱譜,以及結合實際音響的聽覺訓練獲得。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究如何通過視唱練耳的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聆聽”的音樂能力,使他們具備音樂創造的才能。
一、“創造力”與“聆聽”的含義、以及兩者結合的可行性
創造力是人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兼具新穎性和價值性成果的能力,也是人類歷史得以展衍、更迭、興盛的“推動器”。其中,知識、智力、人格都是影響創造力產生的因素,思維的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都是體現創造力的重要特征。
聆聽是人類帶有意識的聽覺感官運動,也是人類普遍的聽覺現象。在日常的交流中,我們總是通過對方的語調、語氣、語態,領悟蘊含在話語中的內涵,繼而結合自己已有的語言經驗和當下產生的見解回應對方。在音樂的欣賞中,我們總是通過音調的高低、音色的明暗、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感受蘊藏在音樂中的情緒,繼而結合自己已有的音樂經驗和當下產生的理解逐漸深入到音樂意義的層面。在上述的兩種情境中,聆聽皆為“感受”“領悟”,以及“理解”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帶著思考的聽覺運動”是聆聽的特征。
如果將“創造力”與“聆聽”結合起來,或許會引起人們的質疑。在普遍的認知當中,“創造力”皆與肉眼可見的運行過程緊密相連。例如,創作和表演的共同之處,在于兩者都在表現從無到有的做功過程。前者是作曲者將醞釀已久的樂思譜寫為音符,后者是表演者將樂譜上經過嚴密組織的音符轉化為實際音響。因此,缺少一系列做功過程的聆聽,似乎無法令人信服能夠與創造力建立聯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應該片面地認為聆聽就是純粹的聽覺思維運動,與創造力毫無關系。在諸多音樂活動形式共同塑造和傳遞音樂意義的層面上,聆聽作為特殊的實踐形式,也必定屬于創造力的范疇。
其一,聆聽是學生參與不同音樂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聽覺能動性”的體現。無論何種形式的音樂活動,聆聽與即時發出的音樂音響是不可分離的,它也為隨后產生的音高、音色及其組合起來的整體音響效果做出判斷、預測。其中,“生成、組織、編輯、選擇”都是“預測”運行過程的內容,也是聆聽創造力得以產生的重要因素。
其二,聆聽是培養學生音樂形象思維的重要方式。“聆聽,如同所有形式的體驗,深深地扎根于情境之中。”[1]在音樂聆聽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知覺、想象,構建與音樂形態具有一般對應關系的事物形象,能夠更好地領悟、理解音樂的情感內涵。
其三,聆聽是學生獲得與賦予音樂意義的理想途徑。音樂的聆聽要求學生具有內在的完整再次構建的行為——判斷與預測音樂技術發展的邏輯,搜尋音樂的審美以及感知音樂的整體情境。
綜上所述,聆聽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實踐形式,通過多種認知活動的共同“描繪”,借助器樂或者人聲將其轉化為實際音響,最終達到塑造和傳遞音樂意義的層面。因此,聆聽屬于創造力的范疇。
二、聆聽創造力的價值、意義及其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一)聆聽創造力的價值與意義
聆聽所帶來的關于“創造力”的價值與意義,在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達到認知上的發展與精神上的成長。“所有這些一起來到這位聆聽者這里,而他恰恰就是那個融合了一位音樂家的作品和一個反應者的個體。通過創造性地再建構音樂家的作品,聽眾比其他沒有聽音樂的人更深刻地創造了自己,而他們聆聽,就因為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創造了自己。”[2]由此看來,聆聽的創造力要求學生發揮聆聽的認知功能,充分地感知、想象、判斷、預測,從中獲得與創造音樂深厚的意義。
(二)聆聽創造力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創作”“表演”“聆聽”為三種常見的表現形式。其中,“創作”為“表演”和“聆聽”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無論是音樂實踐活動還是音樂欣賞,都離不開具體的實際音樂作品。而“聆聽”作為一種多維度的意識活動,既是聽覺感官層面的認知,也是“創作”和“表演”效果得以潤色的“點睛之筆”。
每當作曲者聚精會神地構思音樂動機的時候,總是能夠感受到零散的樂音在腦海中跳躍著。于是,作曲者集中注意力聆聽這些模糊的音高、細碎的節奏以及前后構成的大致走向,試圖通過反復的選擇、編輯、整理,使得這些尚未成型的樂音組織起來成為一條清晰的、符合主題形象的旋律。如果作品還未達到理想效果,則會通過聆聽器樂的實際音響,以及哼唱、默唱等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完善。同理,在表演者全神貫注地醞釀音樂情緒時,也總是能夠感受到朦朧的音樂表象在腦海中逐漸明晰。而后,根據實際音響效果的“反饋”,表演者在聆聽中進行摸索、調整、確認,直至理想之音呈現出來。“由于音樂活動者在他們的音樂活動中也在聆聽自身的所作所為,由于音樂活動者的音樂活動當然是為了他人來聽的,為了他人來邊聽邊舞的,所以,在我們的具身的、生成的音樂過程和產品的經驗中,音樂活動與聆聽是不可分離的。”[3]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如果聆聽包含創造的維度,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才能讓他們演唱、演奏的音樂實際效果更加具備創造力?
三、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聆聽創造力的途徑
(一)聆聽想象力
聆聽想象力是構成聆聽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也是音樂理解的一部分。“提到想象力的獨特意義,其中,想象的第一類感覺是需要我們加以闡釋的,即根據現實生活中已體驗的經歷所進行的設想,如景色或聲響。”[4]進而言之,對于音樂畫面的幻想以及音樂表征的想象,都是基于直接或者間接的經驗,在類型和特征上包含個人獨特的“印記”。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學生加入個人的聆聽想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與領悟音樂的內涵。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聆聽想象發生在唱譜還是聽覺的環節,二者始終指向獲得與賦予音樂獨特的意義。接下來,我將引用東蒙民歌(譜例1)的實際教學情景作為例子,從音高、音量、音長、音色等方面,闡述如何發揮聆聽想象力的作用。
從整體上來看,這首歌曲的旋律線條比較平穩、音區略微偏低、節奏相對單一、音程的總體距離控制在五度以內,適合作為視唱練耳入門的基礎練習。因此,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在學生的初級階段發展他們的聆聽想象力,從中培養技巧與樂感,由淺至深、由簡及繁。
首先,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音樂經驗或者理解嘗試唱出歌曲的實際音高,大致感受旋律的情緒和音樂的風格。然后,向學生闡釋何為東蒙民歌?東蒙位于我國哪個地方?它的整體地貌有什么特點?經過詳細講解之后,學生逐漸想象到歌曲背后的畫面:東蒙一望無垠、綠意盎然的草原,有牧民、有馬……在歇息的時候,牧民望著遠處的山坡與湛藍的天空,哼唱兩句小調抒發內心的坦蕩與舒適之意。
其次,教師在鋼琴上彈出歌曲的旋律,在樂句上行或下行的時候伴隨著漸強與漸弱,引導學生做出聆聽想象:主題旋律音量的變化、音程距離的運用、大量出現的四分音符以及整體偏低的音區,等等,都分別描繪了什么畫面?在聆聽完畢之后,學生答道:第一至第二小節“弧形線條”旋律的音量變化,給人一種牧民牽著馬兒在草原遠處慢慢地走近,之后漸漸地走向遠方的感覺;小節之中短小的音高距離以及大量使用的四分音符似乎在模仿牧民穩健緩慢的步伐,在遼闊的草原上優哉游哉地走著;其中,第三至第四小節開頭的八度大跳音程,就像在表達牧民瞬間抬頭仰望天空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至于歌曲音域的問題,作者為何選擇音色寬厚的低音,而不選用音色圓潤的中音或者清脆的高音?此時,教師需要在鋼琴上彈出不同音區的音色對比,引導學生進一步聆聽:哪種音區的音色更加適合表達寬敞、遼闊的草原,以及人們內心的坦蕩與舒適的感覺?為什么?在演唱的時候應該如何表現出來?這些經常被忽略的細節,看似簡單,沒有技巧難度而言,卻是幫助學生揭開音樂秘密的線索。
最終的觀察結果證明,學生帶著聆聽的想象進行視唱,更能融入歌曲的意蘊之中。簡而言之,聆聽的想象力強調音樂要素與具體形象相對的比喻關系,能為看似“平庸”、普通實則非常重要的音樂細節注入靈魂、增添色彩,使得音樂整體鮮活起來,更加具有創造性。
(二)聆聽預測力
聆聽預測力是構成聆聽創造力的重要基礎,也是理解音樂、掌握音樂內在規律的重要技能。與聆聽想象力不同的是,聆聽預測力要求充分調動聽覺思維的邏輯,將連續出現的音高和節奏聯系起來,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全面掌握音樂內在運行過程的組織和結構,預測不同音樂要素的組合發展,更好地把握聆聽創造力的方向和規律。
一般情況下,聆聽預測力總是發生在不同領域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在創作時,總是通過實際音響或者內心的聆聽,判斷已有的音樂動機是否足夠“完美”、是否符合主題的概念與表現的目的,評估色彩各異的和聲進行、形態各異的音高型與節奏型組織起來的“音樂網絡”是否足以支撐整體樂思的發展,從而預知即將參與進來的音樂要素;在表演時,總是借助實際音效或者內心的聆聽,體會不同音樂要素之間“對話”的語氣、把握音樂整體發展的邏輯和規律,繼而預料即將轉化為實際音響并且符合音樂主題風格的旋律;在聆聽時,總是透過音樂逐漸強烈的情緒、結束之前振奮人心的、帶有強烈的回歸到主音的音高傾向性或者樂曲即將走向尾聲之前寧靜、余音逐漸消失殆盡的感覺,進而預測、預知樂曲整體的起承轉合。
如果聆聽預測力可以促進更好地把握聆聽創造力的方向和規律,并使之達到理解音樂、賦予音樂獨特意義的高度,教師應該如何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聆聽預測力呢?結合音樂教育領域中較為常見的“創作、表演、聆聽”三種表現形式,我認為比較理想的教學方式應該是這樣的:要求學生聆聽給出的音樂片段,根據音樂的風格、音樂前后發展的邏輯和規律以及音樂整體的調性與和聲進行,創作樂段開頭、中間、結尾。(譜例2、譜例3、譜例4)
(三)聆聽整合力
聆聽整合力是構成聆聽創造力的綜合表現,它囊括了聆聽的感知、想象以及判斷、預測,等等。嚴格來講,這些聆聽的認知功能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不會按照先后的順序進行,但卻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聆聽的整合力,使得連續不斷出現的音高與節奏聯系起來,構成音樂的輪廓。而后,通過聆聽的調節、修整,為音樂輪廓填充更多細節,直至理想之音被器樂或者人聲清晰地呈現出來為止。筆者認為,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聽覺能動性,在音樂的聆聽中摸索、探尋,理解并且賦予音樂特殊的意義。
結?語
聆聽作為特殊的音樂實踐形式,以其獨特的創造功能與作用貫穿音樂實踐活動發展的始終,加入經過聆聽認知功能共同“描繪”的獨特色彩,使得音樂的整體效果更具意義、更具創造力。如何通過視唱練耳教學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聆聽創造力,需要教師們不斷探索、潛心鉆研,為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貢獻力量!
注釋:
[1]戴維·埃利奧特,瑪麗莎·西爾弗曼.關注音樂實踐[M].劉?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276.
[2]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21:180.
[3]戴維·埃利奧特,瑪麗莎·西爾弗曼.關注音樂實踐[M].劉?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254.
[4]戴維·埃利奧特,瑪麗莎·西爾弗曼.關注音樂實踐[M].劉?沛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369.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