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張捷 李樂興
[摘?要]本文對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江蘇民歌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對張仲樵音樂特藏室內的江蘇民歌資源由整體綜合分析向局部分域研究過渡,對館藏音樂文獻資源描述、歸檔、信息資源備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了反思,進一步明確了后續研究工作的方向。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民歌;數據庫建設;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9-0201-03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古老生命活態基因的記憶。至2021年,我國先后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涉及傳統音樂及曲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數眾多,音樂相關類“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成為當今熱點話題之一。“非遺”傳統音樂中的民歌,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1]。其語言簡明,表現鮮明,表達出的是不同民族或地區人們的審美理想和追求,地域性特征較強。在演唱過程中,表演者可以即興編詞,也可根據自身演唱水平,變化更替曲調。故同一首曲調,在不同表演者的演繹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大小不等的變化。因此,民歌的原生性與活態傳承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民間音樂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民族音樂學家張仲樵早在20世紀40年代便自發搜集民族民間音樂,后又參與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和《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的編輯工作,并擔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委。[2]張仲樵先生在收集、編輯民間歌曲及曲藝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文字、錄音、記譜等,記錄下相關音樂資源檔案,積累下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及研究價值的珍貴資料。
一、“非遺”視野下的江蘇民歌
江蘇民歌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其中,吳歌第一批即以民間文學類申報成功,高郵民歌、海門山歌為第二批新增項目,茅山號子為第三批新增項目,薅草鑼鼓(金湖秧歌)為第四批擴展項目,南閘民歌為第五批新增項目。江蘇省政府自2007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被納入名錄的江蘇民歌涉及山歌、號子、小調,分布于蘇州、無錫、揚州、南通、南京、鎮江、淮安、鹽城、泰州等地。
通過對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查閱,考慮到江蘇“非遺”資源極為豐富,筆者先行選擇了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江蘇民歌進行了初步的梳理(詳見表1),并在整理特藏室內圖片、手抄本、曲譜等資料時,將上述民歌資料先行挑出,按文件夾分別標記歸類。
(一)吳歌
吳地漢族民歌民謠的總稱,它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于江蘇東南部,是吳語方言地區下層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其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帶有較為濃厚的民族及地方特色。吳歌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楚辭·招魂》中即有記載。20世紀80年代以來,吳歌更是得到了搶救性的搜集和保存。吳歌以口語化的演唱為其最基本的藝術表現方式,類型涉及有引歌、勞動歌、情歌、長篇敘事歌等,在民族民間歌曲研究、民間口頭文學研究、風俗研究、方言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
(二)高郵民歌
高郵民歌是江蘇北部里下河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它完美地體現了高郵的民俗風情,其題材內容豐富,有勞動號子、民間小調、情歌、風俗歌謠等。[3]其演唱方式,多采用間白、對白及一領眾和。調式以五聲音階或六聲音階(加清角或變宮)為主,多襯腔、襯詞。高郵民歌融合了里下河地區多方面文化元素——稻作文化、水文化、魚文化等,在音樂學、民俗學、人類學等方面均頗具研究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一些老民歌手的辭世,一些高郵民歌的原生態演唱技法,正在逐步流逝。
(三)海門山歌
傳統的海門山歌,是海門一帶“沙地人”祖輩相傳的田野之歌,也屬南音,各地各方因“風氣所限”“錯用鄉音”而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吳歌分支之一。[4]海門山歌分為即興山歌和敘事山歌兩大類,以山歌調和對花調為主,五聲性調式居多。從旋法上看,海門山歌的旋律以級進為主,跳進相對較少。在演唱方法上,則以獨唱和對唱為主,語言純樸自然。海門山歌的表現內容極為豐富,歌詞較為生動地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
(四)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是流行于江蘇興化地區的民歌,其作為興化乃至里下河地區影響頗大且較具代表性的勞動號子之一,種類繁多、題材廣泛、號詞質樸。茅山號子以五聲調式為主,其中又以宮、徵調式居多。旋法上,茅山號子旋律的骨干音以級進為主。茅山號子的演唱形式分合有致,既能顯現出江南一帶的柔美委婉,又不乏蘇北地區的粗獷爽直。1956年,茅山鎮的民歌手朱香琳,將茅山號子唱到了中南海,并唱出了中國,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銀質獎。此后,茅山鎮的民歌手們唱著茅山號子在各類表演中頻頻獲獎,隨著茅山號子入選中小學音樂教材,其得以較好地保護與傳承。
(五)薅草鑼鼓(金湖秧歌)
山歌。湖南、湖北、江西、廣西、四川、貴州、甘肅、陜西等地均有薅草鑼鼓,各地名稱不同,江蘇稱為“栽秧山歌”或“打鼓唱唱”等。[5]一般有歌師領眾人和、歌師與眾人賽歌。薅草鑼鼓歌詞有唱歷史故事的、有介紹生產知識的、亦有表現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或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除了演唱傳統長篇秧歌中的選段外,其余的唱詞多屬于即興創作,句式為七字句和長短句居多,曲調在有的地方已形成固定形式。金湖秧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禁唱,影響了其流傳,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金湖民間文藝工作者經過重新搜集和整理,編印了“三套集成”縣卷本,被作為樣本在江蘇省內外傳閱[6],金湖秧歌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復。
(六)南閘民歌
南閘民歌發源于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南閘鎮,有悠久的歷史。其體裁豐富,有栽秧號子、小調、老調、情歌、吟誦調等。旋律委婉、悠慢、抒情,歌唱形式有塞歌、對唱等,是江蘇中北部地區很有特色的民歌,在戲曲劇種的產生過程中也曾具有重要的作用。[7]其稱謂來源于20世紀80年代,時任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江蘇音樂》主編的程如辛先后三次來南閘采風,提出可以將這里的鄉土民歌定為地域民歌歌種,就叫“南閘民歌”。[8]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二、“張仲樵音樂數據庫”建設
(一)特色音樂數據庫建設立足點
張仲樵特色音樂數據庫的建設,立足于張仲樵民間音樂特藏室內現有的江蘇傳統音樂資源。其資料涉及民歌、曲藝、戲曲等多個領域,特藏室資源類型也較為豐富,有書籍、樂譜、磁帶、黑膠唱片、手抄本等。故數據庫建設的第一階段任務是由整體綜合分析研究向局部分域研究過渡,初期以音樂特藏室內文獻資源的初步分類和梳理為主。
(二)特色音樂數據庫建設意義
張仲樵民間音樂特藏室內豐厚的民族音樂遺產,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圖書館作為學術資源的文獻保障中心,建設專題音樂特色數據庫,既可保護、挖掘江蘇地區獨有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又可借助高校及專業學院的平臺,對地域特色民間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挖掘研究與教學。這是對“非遺”數字化保護的一次積極探索,亦展現出當代高校圖書館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作用。
(三)特色音樂數據庫建設視角
特色音樂數據庫從多學科角度,即音樂學、文獻學、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多方面,綜合分析、整理音樂特藏室內現有音樂資源。從音樂學的角度,對江蘇民間音樂資源進行分析和歸納,系統地研究其藝術風格特征;從文獻學角度,對材料進行錄入、整理、歸類;從社會學角度,挖掘與研究音樂地方特色數據庫的社會功能;從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角度,考察音樂風格的地域特征。再進一步強化與文博研究系統的聯系,力求不斷完善、細化、深入研究相關音樂資料。
(四)特色音樂數據庫文獻資源分類描述
文獻分類是文獻整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數字化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張仲樵音樂特藏室中存有書籍、手抄本、樂譜、筆記、音頻等各類音樂文獻資源,資源的編目工作繁重且復雜。“文獻編目”,指“按特定的規則和方法,對文獻進行著錄,制成款目,并通過字順和分類等途徑組織成目錄或者其它類似檢索工具的活動過程。其主要作用是記錄某一空間、時間、學科或主題范圍的文獻,使之有序化,從而達到宣傳報道和檢索利用文獻的目的。”[9]本館根據特藏室內文獻類型,初步將文獻資源分類為普通圖書編目、古籍善本編目、手稿樂譜編目、音像資料編目等。在此過程中,需考慮的是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如古籍善本編目可交由古籍室館員,樂譜、手抄本、音像資料編目則需交由音樂學相關專業人員。
三、研究工作反思
(一)采風錄音資料的導出與保存
在張仲樵先生收集整理的江蘇民歌資源中,有大量的采風錄音,但因已存放了較長時間,且前期并無專門的保護,部分盒式磁帶已經出現粘連,甚至有部分地方出現“復印效應”,原有音質損壞。因此,在采風錄音原磁帶留存,及數字化導出保存過程中,盡量不能損壞原有音頻,需用專業音頻軟件對此類音像資料進行處理,并轉換為統一格式分類、歸檔、存儲,最大限度上保存資料的原樣性與完整性。
(二)手寫記譜資料的分類整理與編目
當前我國對音樂文獻保存的重點是專著、圖書、文論及音響類資料,對手稿類文獻,大多數圖書館并未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獻類型進行編目,多將其歸入一般圖書進行處理,這樣不利于曲譜及手稿文獻的細節揭示。如張仲樵先生手稿、筆記、以及采風過程中記錄的樂譜,因已經存放了較長時間,部分手寫字跡和記譜已較為模糊,甚至出現整本“散架”的情況。本館本著詳盡、客觀的原則對該部分資料進行題名并標記相關特殊細節項,例如某些筆記“散架”,便如實標記“本筆記223—236頁亂序”。
(三)提升數據庫建設人員專業覆蓋面
“非遺”視野下江蘇民歌數據庫建設中存在數據庫建設人員專業覆蓋面不夠。大量民歌、戲曲、曲藝等資源的分類,專業性較強,但圖書館內圖書情報專業人員較多,音樂學專業人員不足,因民族音樂學知識的缺乏,音樂文獻分類極易出現差錯。而對于音樂專業人員而言,其計算機能力,及所具備的圖書情報學、檔案學知識能力亦不能滿足數據庫建設要求。因此數據庫建設后期,需考慮音樂、圖書情報、計算機等專業人員建庫的工作分配,在加強他們之間合作的同時,注意專業間的取長補短,將合適的人員安排在合理的崗位,以達到更好的建庫效果。對于缺少某專業人員,可考慮充分利用高校平臺,邀請“外援”,于本校專業學院聘請相關專家指導,并參與工作。
(四)知識產權相關問題
數據庫中的資料很多是由張仲樵先生采風時錄制的第一手資料,因采集年代較早,有些只有對曲名、歌唱者,乃至曲譜的簡單記錄,作品的細節項則并沒有明確注明,因此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以防之后因知識產權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且建成的張仲樵音樂數據庫內的音像資源具有特有性,供讀者使用時,也應采取相應措施,做必要的限制和產權聲明。
結?語
在張仲樵音樂特藏室內相關音樂資料初步整理、分類工作中,筆者先行梳理了部分“非遺”視閾下的江蘇民歌。考慮到音樂數據庫建設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科特色、館藏特色,相關文獻的歸類、研究將是核心環節之一。在下一階段工作中,我們將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發揮音樂學專業人員的專業優勢,對音樂特藏室內資料相對豐富的江蘇民歌進一步深入梳理,探究其歷史演變的軌跡,考察其發展情況,分析其音樂特征,以期借音樂數據庫建設的契機,全面系統地整理與研究特藏室內珍貴資料。
注釋: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526.
[2]板俊榮.沒有終點的民間音樂研究之路——深切緬懷民間音樂研究專家張仲樵先生[J].人民音樂,2009(01):56—59.
[3]秦如峰.“非遺”語境下高郵民歌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百家,2017(S1):108—110.
[4]錢建明.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飛地文化”——海門山歌及其展衍的社會發生源與認同維度[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1(04):49—61,2,219.
[5]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增訂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296.
[6]陶思炎.江蘇特色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26—530.
[7]杜運威.論江蘇南閘民歌之文化價值、傳承現狀及發展策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6):14—20.
[8]傅碧雯.民歌傳承與鄉土教育耦合研究——以“南閘民歌”為例的音樂教育人類學探索[D].南京藝術學院,2017.
[9]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467.
(責任編輯:莊?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