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義時代,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家,被后人稱為“藝術歌曲之王”。其作品主要涵蓋了藝術歌曲、交響樂和鋼琴樂曲等范疇。在寫作鋼琴音樂曲目和室內樂曲目等領域方面,其作品中也呈現了在藝術歌曲中表現出的浪漫主義特點,如《即興曲》《音樂瞬間》等。筆者在本文中主要分析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的創作風格和演奏特點,以及個人彈奏中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舒伯特;即興曲;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9-0159-03
[FQ(+18mm。82mm,ZX-W][CD10]
[收稿日期]2022-01-13
[作者簡介][ZK(]王明明(1994—?),女,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南通?226000)
[ZK)][FQ)]
一、《即興曲?Op142?No3》的創作背景
舒伯特在創造藝術歌曲音樂領域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創造了一個有著劃時代影響的藝術歌曲時代,他的藝術歌曲音樂有著自己的風格,旋律是對音樂內容的自然流露,而伴奏則承擔著傳統演唱旋律所無法傳達的音樂內涵,通過對作品調性、聲區、和聲等色彩變換,給藝術作品音樂帶來了全新的生命,使其更富有了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和傳記性[1]。
舒伯特在即興曲中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風格,使用單二部曲式的結構,但是舒伯特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他采用了聲樂領域的“分節歌”的創作方式,將主題旋律用不同的方式展開了多次變奏,讓曲子的內部結構更加豐富飽滿,伴奏形式也更加的多樣化。
《降B大調即興曲》是唯一一首采用變奏曲式的作品,它屬于自由變奏形式又稱性格變奏,其形成于古典主義晚期,在浪漫主義時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其中的一個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創新性,它突破了過往變奏曲式的框架,這就導致在和聲色彩,調性,織體,整體布置和速度等方面都發生了一定的差異。
即興曲,有著篇幅簡短、結構完善、形式自然簡潔、旋律抒情的優點,舒伯特的即興曲集作于一八二七年,在法國大革命與德國的狂飆運動之后,而那時期也正好處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相互交織的時代,因此整首樂曲共分成了二組,《降B大調即興曲》是第二個組的第3首,編號Op142No3,主要是以表現作者本人心靈的主觀感受[2]。實際上作者在撰寫這首作品的時候,并沒有完全被古典主義的寫作方法所完全禁錮,而只是運用了一些充滿浪漫色彩的寫作元素,例如:大量采用了人聲吟唱般的長線條句子,等等[3]。舒伯特對貝多芬有著敬畏和崇拜之情,因此本曲中有引用貝多芬作品的旋律和節奏。
二、《即興曲?Op142?No3》的曲式分析
舒伯特的《即興曲Op142No3》整曲采取變奏曲式。這首即興曲由一個主題,五次變奏組成,最后加上一個尾聲再現主題,完成整首樂曲[4]。
主題部分為降B大調,選材自舒伯特于一八二三年創造的著名舞劇《賽浦路斯島的羅莎蒙德公主》[5],由一個單二部組成,第一句a(1-4)旋律從中音開始重復三次下行級進到主音重復一次,到導音后重復三次加入一個小裝飾音上行五度跳進到下屬音,第3小節是第一小節的變化重復,最后句尾落在屬音上。第二句a1(5-8)小節是第一句的織體加厚,八度音的出現使得旋律更加寬廣,由屬到主完滿終止結束。第三句b(9-12)小節由和弦開始和聲色彩更加豐富飽滿變化音升F和還原E的出現,旋律出現了短暫的離調,色彩變化更加明顯和第一句產生了一定的對比,第四句a2(13-16)八度音的重新出現又回到主題,屬到主的進行意猶未盡,又加了17-18兩個小節的補充終止,整個主題結束。
變奏一:隨著四聲部的出現,高音部為附點旋律構成主樂調,中聲部則為由4個16分音符所構成的分解和弦伴奏織體,次中聲部則為切分旋律所構成,最低聲部則為二分音符的低音組成。演奏時要特別突出最高聲處的附點與節奏的感覺,層次分明。該變奏的調性是降B大調。
變奏二:在保持主音的情況下加入半音階,以及裝飾音對旋律進行變化展衍。左手伴奏是運用了切分節奏,整體顯得詼諧風趣,第二段開頭左右手變換,右手變成切分節奏,左手為旋律,持續了3個小節后重新轉換回來,結尾處由一連串的下行音階落在主和弦上。該變奏的調性為降B大調。
變奏三:由降B大調轉為其同主音小調(降b小調),伴奏改為三連音的織體,右手旋律以八度的形式進行,與主題直接形成了一定的對比,不過主旋律音還是隱藏在其中。
變奏四:由降b小調轉至其近關系調(降G大調),6個降號和其相差一個降號。該變奏前四小節的旋律都在左手上,前附點十六音符后八分音符特性的韻律貫穿始終,五個小節后旋律才轉入右手,主題旋律的左右手交換,像兩人對話般的,你問我答。變奏的結尾處增加了五個小節的尾聲,為后面的變奏五做了一定的準備,引出下一變奏。
變奏五:調性重新回到降B大調,從屬音開始,然后由一連串的六連音音階下行級進到主音,再上行級進到主音回落到下屬音上,主題骨干音的旋律隱藏其中,大山似的音階進行給人一種行云流水般的滑梯似的感覺。左手的伴奏織體也是切分節奏,但該變奏所表達的內容和二變奏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如果說二變奏是詼諧幽默的,那么五變奏則是優雅浪漫的。
尾聲:主題動機的再次出現,和主題形成了呼應,柱式和弦的應用使得尾聲主題旋律更加的寬廣,重復兩次主和弦結束全曲。
三、《即興曲?Op142?No3》的演奏分析
(一)觸鍵
主題部分:前兩個小節的音色效果應該是稍微立起來一點,有一點的顆粒感,指尖觸鍵,后面是大臂帶著小臂一起的去彈奏,觸鍵要深這里最重要的是整個手臂的放松,到八度音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放松,還要控制手指有準備的去彈奏發出聲音,不要炸裂開的聲音,要彈出如歌的旋律,在第四小節持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時踏板不踩,只在前面的八分音符上踩一下馬上就放掉。B段的時候整個要突出右手和弦的最高音,也就是主題的旋律音,這就需要有時是5指,4指或3指,還有同音的指法轉換,這些都是重難點,從15小節開始往后的漸弱,到最后的漸慢,16小節后使用弱音踏板。左手的伴奏織體以兩拍為一個單位,第一個音彈跳音,后面三個音以一種類似于三連音的奏法來彈奏,光滑圓潤的感覺,把握住均勻整齊的節奏,強弱變化和主旋律形成一種協調的氛圍不可以喧賓奪主。其踏板均適用音后踏板。主題旋律的多次出現,每次出現演奏者都應該適量地去調整強弱或者觸鍵方式,使每次的主題出現給人聽覺上一種細微不一樣的感覺。
變奏一:這部分建議分聲部練習,要清楚地熟悉每個聲部的旋律,層次分明,線條清楚,主次有度。要注意右手的高聲部和中聲部是重合的,所以它不僅擔負著旋律還有分解和弦織體,這個時候就要很清楚哪個是主旋律,伴奏織體不可以蓋過主旋律,用手臂的力量去彈奏附點音符的旋律,用手指力量來彈奏分解和弦,兩種聲音形成對比,像對話一樣。由于旋律線條的彈奏多處要用到4、5指,所以手指的力量控制和靈活主動的觸鍵能力顯得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右手4、5指的單獨練習。左手先用臂重的力量往深處觸鍵彈奏出低聲部長音,再用手指的力量觸鍵其它兩個音,彈奏出線條的起伏感,左手不僅切分音很重要,低音的長音也不能忽視。
變奏二:這部分左手主要是彈奏出切分節奏,敏捷,輕巧的,踏板運用的是切分踏板,右手旋律音階要彈出稍微有一點點顆粒感的詼諧調皮的感覺。每一句之間的關系要處理得當,有些類似中國作品的起承轉合的關系。這一段中作者加入了較多的重音標記,用來提示彈奏的人們可能要特別的注意這個音,但是重音的演奏不是猛地彈奏一下,特別突兀的聲音,它可能只是說這個音很重要,需要特別注意一下,類似于講話中的語氣詞。觸鍵方面在重音位置可以試著用手腕帶一下這個音,使得這個音即不突兀,又可以使重音很好地融合在整個句子中,樂句音樂的表現力會更好。
變奏三:這部分的難點在于八度雙音的彈奏上,在連續的八度音階進行時,大小臂一定要放松,右手五指的指尖要站穩,整個力量應該稍集中在高音區也就是五指的位置,一指的聲音盡可能的減弱一些;左手的彈奏也是一個難點,要突出和弦的最高音,切記不可以把和弦下實了。旋律的八度斷連奏技巧,要用全臂的力量去觸鍵彈奏,甚至是身體力量的運用,還要注意手型彈奏完后的放松。
變奏四:這一變奏開頭旋律是在左手上,所以要突出左手的主旋律,右手的伴奏要輕巧,運用手腕的左右輕微擺動去彈奏,五小節旋律轉入右手,八度要連奏,用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踏板,然后加以變化,或者顫動踏板。
變奏五:整個這部分的音階要彈奏得像小河流淌或是清風掠過的感覺,不需要太快,運用手腕和手指把好多音階連在一起,手指不用太過彎曲,可以放平一點,讓人感覺到“咻”一下的音階從上到下或者再回去的感覺,不可彈奏成練習曲一樣的音階,那就失去了舒伯特的歌唱性原則。
尾聲:這部分要充分利用大小臂的力量,往深處觸鍵,把聲音彈奏出寬廣,深厚的感覺。全曲在踏板的使用方面要更多的遵循耳朵的聽覺來辨別踏板是否踩,踩多少,怎么踩,如果踏板使用得好的話,對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包括句子之間的連接和表達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如果踏板使用失誤,那么整首曲子就會陷入一種霧蒙蒙的狀態,使聽者不知道你想要表達什么。踏板沒有唯一正確的標準,多聽,用心感受,總會發現更美的聲音。
(二)情感表現
在彈奏舒伯特這首作品的時候,要回到藝術歌曲中,此曲非常的“羅莎蒙德”,里面包含有A大調弦樂四重奏,還有芭蕾音樂等。主題節奏的噠,噠噠,噠,噠是來自于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主題部分。
一變奏是小溪流淌的感覺,這一段帶有濃厚的管弦樂和人聲結合的特色,高聲部像是男聲在歌唱一樣和其它聲部類似于管弦樂色彩的聲部音色相結合,非常的美,如舒伯特的《美麗的磨坊女》。
二變奏是“奧地利”似的處理,像是“約德爾唱法”,作者標記的重音記號不需要太大聲,這些音符只需要稍微的拖長一點。
三變奏音樂激情充沛,十分動人。藝術感染力之豐富。它的左手要有一個減弱的感覺,對于旋律激情的走向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中段和前面有一定的對比,要充滿激情。
四變奏后面的尾聲要弱一點像小河流淌的感覺引入五變奏。
五變奏像是水在流淌或是清風掠過,不需要太快,它不是一個長的連奏,而是在連奏和掠過之間的感覺。每個樂句的最后三個音符要彈奏得尤其優美,有種角落被填滿的感覺。
最后尾聲主題在寬廣的音色中結束全曲,它的伴奏和《信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演奏心得
《降B大調即興曲》是舒伯特廣為流傳的一部作品,在演奏該作品時要去體會藝術歌曲的美妙之處,如它的呼吸、斷句等,都可以很好幫助我們去更好地演奏該作品,這首曲子對于我們的演奏不管是踏板方面,還是長線條的句子方面的處理,都使得我們可以得到更加好地練習。曲子的創作風格和背景決定了我們要怎么去演奏這個作品,只有充分了解作曲家,曲子的創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風格,我們才可以更好的去詮釋整首作品,并不是只有情感表達方面,還包括觸鍵以及踏板的運用方面,每個時期都會有不一樣的時代風格,這個是需要我們去尊重和理解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演繹這首作品。[6]
理解是表現的基礎。在任何一部作品的演奏中,都需要站在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站在自己所處時代的立場,在作者情感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理解,進行演奏。此曲的演奏,需要了解作曲家舒伯特,還應了解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然后才能對整曲的風格上有一個正確的把握。舒伯特是浪漫主義作曲家,旋律藝術大師,以藝術歌曲為長。所以其演奏應該充分地表現其特點,如:情感上的豐富,曲調優美,長線條的歌唱等都是其風格特點。這就要求手指可能就不能像車爾尼練習曲那樣地指尖觸鍵顆粒性強,可能指腹觸鍵更多一點,和手腕大小臂的結合去演奏,整體音色流暢,柔和又飽滿。細致而考究的觸鍵。他又與同時代的肖邦和李斯特也有著很明顯的不同,肖邦的高貴典雅,而李斯特的熱情奔放,舒伯特的則是內斂與隱忍,在本曲中就有表現,如它對貝多芬的崇拜之情不溢于言表,但在他的作品中會有體現。雖然全曲中的五個變奏看似獨立,但演奏者在彈奏的過程中還是要去處理一下它們之間的連接和布局,使得每個變奏之間都可以自然地連接又成為一個整體,切記不可以彈奏成一盤散沙一樣。演奏此曲必須要有對作品的整體與各段變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和個性等的深刻理解,才能夠更好地表現其音樂和內涵。
注釋:
[1]魏?鐸.淺析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的創作與演奏[D].遼寧師范大學,2019.
[2]陳?旭.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即興曲》的演奏[J].鋼琴藝術,2004(11):21—24.
[3]鄭婉玲.淺析舒伯特即興曲《Op142No3》中的浪漫主義元素[J].藝術教育,2015(04):189.
[4]吳佳倩.論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Op142?No3》的變奏元素[J].戲劇之家,2020(24):86—87.
[5]白圣罡.淺析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Op142?No3》[J].北方音樂,2017(13):111.
[6]劉?蕓.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的演奏分析[J].大舞臺,2013(02):50—51.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