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摘 要]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群眾文化也愈發豐富,從民族文化素質提升的角度出發,注重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升整體文化認知。為了更好地發展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文化組織者需要了解到人民群眾對于音樂文化活動的需求,讓群眾文化更加豐富,促進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本文將主要以群眾音樂文化為研究對象,提出如何更好地發展群眾音樂文化活動,促進民族文化實現更好發展。
[關鍵詞]群眾活動;音樂文化;文化素質;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2)05-0199-03
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娛樂生活的需求不斷激增,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中,音樂文化生活是最具代表性且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群眾文化形式,音樂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陶冶情操,也有利于促進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作為精神文化發展的重要基點,基于群眾文化的特征開展音樂活動,可以讓人民群眾在放松精神的過程中,得到團隊合作意識的強化,促進和諧社會形成[1]。近幾年,國家層面對于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關注也在不斷提升,基于群眾音樂文化生活進行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塑造,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本文將主要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進一步發展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相關方法。
一、音樂與人民群眾
音樂同諸多藝術形式一樣,反映的是人們的實際生活,在經過藝術升華之后所構成的文化活動形式。音樂沒有國界的限制,只要是文明、積極向上的音樂,就會對人的心靈產生正面積極影響,尤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來說,文明向上的音樂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推進作用。音樂也是一種教育和警示的方式,音樂可以有效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們在獲得藝術陶冶以及情感共鳴之后,彼此之間會形成更強烈的認同,從而促進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升。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看,音樂對人內心的影響以及對集體穩定性的促成是非常重要的,在周朝時就出現了禮樂治國的管理方法,近代我國音樂家冼星海所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等曲目,也以氣勢磅礴震撼人心的音樂力量,鼓舞了大批群眾救國于危難之間,尤其是對抗戰時期的中華兒女來說,振奮人心的音樂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新時期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音樂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能提升文化素質,促進整個社會人心和諧發展,滿足精神文明構建戰略要求。所以,重視音樂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為文明國家建設添磚加瓦,推動社會實現進步。
二、當下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發展現狀
從當下人民群眾的音樂文化活動現狀中可以了解到,相關的活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眾音樂文化普及度不夠
從當下群眾音樂文化活動開展范圍中可以發現,城市對于音樂文化活動的重視較多,而鄉村的音樂活動較少,從而出現了城熱鄉冷的問題,一些大型音樂文化活動基本都集中在城市中,而且組織性較強,縣城以及鄉鎮所組織的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較為松散,而且多為自發性的相關活動,缺乏組織性以及系統性,除了在春節前后,農村地區一般會組織文化活動之外,平時鄉鎮生活中很少開展音樂文化系列活動,甚至在一些鄉鎮中都沒有統一的群眾性音樂文化組織。而且農村地區組織的音樂活動相對單一,一些落后的糟粕文化在農村仍然大有市場,更具現代性的群眾音樂活動仍然沒有進入到農村地區。
(二)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缺乏廣度
城市所組織的群眾性音樂活動一般開展在城市的廣場中,比較普及的是廣場音樂活動,參與者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以及普通勞動者較少,這也是由于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較為單一,選擇并不多。廣場音樂活動是熱鬧,但實際上參與的都是固定的群體,仍然擺脫不了活動廣度不足的問題,大部分的群眾并沒有參與其中。
除了參與受眾廣度不夠的問題,也存在著相關社區人員為群眾音樂活動推廣不力的情況,相關社區對于群眾文化的推廣力度不足,這和群眾音樂文化工作落實不力有著直接關系,只有不斷加強對群眾音樂文化的宣傳和教育,才能夠解決問題,幫助人民群眾更好的發展業余生活,社區工作人員并沒有真正了解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需求,缺乏針對性更強的活動,從而造成群眾在音樂活動只圍繞有限的群體,更廣泛的年齡層以及階層群眾沒有真正接觸到音樂活動,造成群眾業余活動的空白。
(三)群眾音樂活動引導不足
從調查結果上看,很多地區的群眾音樂文化生活缺少對高雅音樂藝術的涉足,多為基礎性的音樂活動,在一些城市中,有組織的高雅音樂活動仍然是空白,并沒有深入群眾中。例如,在一些三四線城市中,有組織的高雅音樂會全年只有兩三場,蘊含著豐富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古琴音樂在很多中小城市中幾年都沒有舉辦過一場,這種情況會造成音樂文化藝術傳承斷層的問題出現。
(四)缺乏整體統籌
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導,主要指的是一些熱愛音樂的人民群眾想要進一步學習音樂時,往往沒有正規、合適的線下學習途徑,尤其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只能依托于網絡進行簡單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效率較低,而且往往針對性不強。而且民間音樂團體眾多,但是這些團隊往往水平上參差不齊,想要更好的發展民族音樂團體的整體素養是需要專業化指導的,僅憑愛好很難獲得有效提升,更談不上系統的學習。相關部門的文化組織,并沒有為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提供專業性的扶持。尤其缺乏管理的能力,使得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較為松散。也僅僅流于表面,并不是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所以群眾選擇自發組織音樂活動造成相關組織部門管理資源的閑置,這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群眾音樂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影響
(一)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時代的飛速發展使得各種多元的社會文化得以不斷完善以及優化,群眾文化作為人民群眾生活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趨完善,隨之改變的是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娛樂性的相關活動。從發展民族文化素質的角度上看,文化活動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需求,這樣才能夠促進文化與群眾群體的深入融合,這也是群眾音樂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認識到的群眾文化特征[2]。群眾音樂活動是基層接觸最為廣泛的一種民眾文化活動形式,加強音樂活動的相關宣傳和教育,可以有力構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生活,達到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作用。
群眾的文化活動不限制年齡和職業,只要愿意參與其中,即使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也可以加入,學生和老年人都可以在閑暇時間參加音樂文化活動,放松心情,展示才能。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媒介舞臺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媒體根據人民群眾對音樂文化的需求開設的相關節目也層出不窮,例如中央電視臺就有多檔和普通老百姓選秀相關的音樂比賽類節目,這些節目的出現既反映了音樂文化活動的火爆程度,也為普通人進行自我展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群眾可以登上這些舞臺,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華,抒發情感,將對祖國的熱愛以音符的形式傳遞出來,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在表達音樂的過程中,一些音樂愛好者也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總而言之,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種體現,可以在推進音樂活動的過程中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從而促進素質的提升。
(二)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娛樂生活質量
雖然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娛樂活動的形式越發多元,但是這也造成了人們吸收信息的扁平化,只圍繞著手機進行娛樂過于呆板,然而打牌或者閑聊等形式又是毫無營養,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尤其不利于文化素質的提升[3]。在豐富業余生活的過程中,人民群眾需要一種簡單可行、互動性更強的娛樂方式,所以近幾年人們的娛樂活動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延伸著娛樂的空間,原本較為單一的休閑娛樂空間,例如公園廣場等,也在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多元朝向功能多樣化方向改善,整體利用率得到提升。群眾可以在廣場或者公園中舉行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通過參加此類音樂文化活動,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強鄰里關系、舒緩緊張情緒,也能夠提高音樂素養和藝術文化素養,構建了更為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達到兩全其美的影響作用。
(三)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提高了人們的團結意識
音樂和其他娛樂活動的一個明顯區別在于音樂更依賴于團隊的合作才能夠完成,尤其是在表現群體性音樂作品時,只有集體參加共同伴奏演唱,才能夠演繹出精彩的作品,所以開展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可以增強人們之間團隊合作的能力,讓每個人都在集體中找到接納感和成就感,繼而塑造出統一完美的作品,增強與周圍他人的互動。
想要完成優秀的藝術作品,需要表演者平時多加練習,并與他人進行磨合,在形成情感層面一致的認同感和共鳴之后,所誕生的作品才是動人美麗的,而在完成整個作品的過程中,人們能夠獲得的不僅是審美層面的陶冶,更來自于內心情感的享受。例如,在進行合唱表演時,每一個參與者都要保持一致的節奏氣息,并通過不同聲部之間的配合,形成高度契合,將作品的動人內核表現出來,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合唱并不是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團隊的展示,在表演時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但也要照顧到周圍人的感受,這種文化活動形式可以讓參與者得到團隊意識的有效提升,進一步塑造社會型人格。
從和諧社會的角度上看,群眾音樂活動的這種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以及疏離感,以整體為單位齊心協力進行美的演繹。
(四)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
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到個人成長經歷以及教育的影響,個體所秉持的音樂審美也是不同的,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的重要類型之一,在參與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個體的審美也會有所提升。
審美能力的訓練往往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所以需要長期的音樂熏陶和積累才能夠在音樂領域中有所收獲。人民群眾在參加音樂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首先能夠積累一定的音樂認識和見解,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并在和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碰撞的過程中對音樂審美有進一步的認知[4]。根據音樂文化活動類型的不同,參與者可以選擇自己更感興趣的音樂文化類型,例如音樂會、廣場舞、樂理知識講座、樂器學習等方面,這些不同領域的音樂文化活動都打開了個體對音樂學習的刻板認知,可以學到知識“干貨”,最為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形式非常有益于身體健康,可以將音樂審美教育落到實處,提高了人民群眾的音樂知識素養,用一種更加健康的時間管理方式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
四、通過群眾音樂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素質的相關方法
(一)加大群眾音樂文化活動推廣力度,打造品牌效應
相關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加強對音樂文化活動的重視,在日常宣傳教育中不斷加強力度,做好活動的推廣,發揮出文化活動傳播性強的特征,只有讓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走到更多人的面前,才能夠擴大音樂文化活動的受眾,讓更多人參與其中[5]。
推廣音樂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也要注重結合所在地區的文化特征,通過鮮明的文化標簽以及特色,讓參與者都能夠感同身受。例如,在音樂文化作品的選擇上,要選擇那些更有利于激發情感共鳴的作品,塑造人們的興趣,加強參與積極性,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讓文化提升計劃落到實處。
(二)合理利用群眾音樂文化活動設施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上看,音樂文化活動需要在公共設施的支持下才能更好推進,對此文化組織者可以對當地的群眾進行必要的引導,例如,可以開展免費的音樂輔導活動或者組織音樂課程,讓人民群眾在接觸音樂文化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得到更加專業系統的訓練[6]。文化組織者也可以號召相關文藝工作人員參與到群眾文化教育的行列中,貢獻自己的價值,通過提供義務音樂教學,擴大音樂活動的受眾。對此所在地區的文化館要發揮出教育的優勢,提供場地和專業服務,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感受音樂的快樂,并在與他人溝通互動,提高審美素養。
(三)針對特長群眾重點培養,樹立標桿
人民群眾中對于音樂有基礎特長的個體,文化組織者可以對其進行重點培養,提高其專業能力,在專業知識層面給予更多的幫助,也可以讓這些有特長的群眾幫助其他群眾完成知識普及,盡量減少知識的斷層,讓其成為音樂文化生活中的代表[7]。這種樹立榜樣標桿的形式也可以吸引更多具有較高音樂文化素養的人才,發揮出鼓勵教育和感染作用,讓音樂文化活動由個體變為整體,實現共同提高和進步。
結 語
綜上所述,對于群眾音樂文化生活來說,不斷豐富音樂文化生活的維度和內容可以有效提高民族整體文化素養,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也可以在參與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審美素質的提升,強化團隊意識,這些都是提高文化素質的積極方面。相關文化組織者要能夠立足于群眾文化發展現狀,做好音樂文化活動的推廣,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讓音樂文化和本地人文精神實現緊密結合,加強文化傳播的力度。總而言之,文化素質的提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長期堅持立足于文化的本土性實踐,進一步滲透以及融合,從而真正實現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
注釋:
[1]陳 博.民族音樂在群眾文藝活動中的應用[J].年輕人,2019(15):193—194.
[2]楚小利.當下群眾音樂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音樂創作,2014(12):156—157.
[3]王澤亮.對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問題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0(02):113—114.
[4]單增巴珠.論新形勢下基層群眾文化對文化事業的影響——群眾文化活動時代價值[J].財富時代,2019(09):200.
[5]芶添鑫.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影響分析[J].南國博覽,2019(02):300.
[6]李春芳.論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與策劃[J].戲劇之家,2020(10):232.
[7]嚴懷淑.論多元文化背景下廣場文化對群眾素質提高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5(10):278.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