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
摘? 要? “一帶一路”在供給全球公共產品、推動全球治理、支持東道國國家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中美戰略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動蕩調整,推動了“一帶一路”建設風險趨升。面向未來,“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需以項目合作為引擎,扎實推進機制化建設,關注重點領域高質量推進務實合作,滿足東道國發展需求,構建有特色的區域價值鏈。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治理;高質量共建
自2018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新要求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階段就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2019年4月26日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方向不斷前進。”2020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2021年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四個維度,即“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和更高發展韌性”。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俄烏沖突加劇全球政經格局動蕩調整,世界發展面臨困境。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僅體現中國的大國擔當,對解決全球性問題、支持東道國的國家發展也起到顯著的正向效應。
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必然性
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其時代必然性。“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后,中國治理和中國方案加速融入全球治理體系,已形成“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總體布局,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包容性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落地生根后,相關項目的推進遭遇到更為復雜的國際形勢。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戰略競爭態勢凸顯,“全球治理失靈”現象異常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一)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赤字加劇
隨著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非西方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更為明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治理”效力低下無序,沒有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支持。為排斥“一帶一路”倡議、爭奪地緣政治權力,美西方針鋒相對提出了相應的全球公共產品菜單,以爭奪地緣政治權力。如美日澳開發的“藍點網絡計劃”、日本推出的“高質量基礎設施合作伙伴”、G7公布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計劃。這不僅無助于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相反加劇了大國戰略博弈。這一系列行為也加劇了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赤字,刺激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推出更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來緩解危機。
(二)正面回應質疑之聲,增強發展韌性
“一帶一路”倡議在務實推進過程中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和支持。與此同時,由于“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建設速度快、規模大及效率高,一些東道國難以適應“快節奏”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難免會產生質疑之聲。如一些國家擔憂“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中國利用自身稟賦強化自身影響力;一些國家擔心可能存在的“債務危機”,焦慮同中國經濟互聯互通會影響經濟自主性;一些項目合作的透明度和持續性還不足,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技術合作上容易遭致外界的質疑;還有一些國家擔心存在“選邊站隊”的問題,擔心長期共建會影響同西方國家的經濟合作。加速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推動供給高質量的全球公共產品,不僅從正面回應一些國家誤解質疑,也加深東道國對中國的信任感,增強發展韌性。
(三)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準確抓住新一輪戰略機遇,統籌內外資源構建新型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統籌考慮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聚焦新發力點,塑造新結合點。“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構建廣泛朋友圈、與相關國家互利共贏,同時需要提高國內各區域的開放水平,拓展對外開放領域;不僅要推動國家間互聯互通,同時要盤活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創造大量就業崗位,中歐班列的高質量發展就體現了這種有機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深化實施以來,我國同歐洲與沿線國家往來日益密切,物流需求日益增長,這為中歐班列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截至2021年底,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歐班列逆勢上揚,不斷開拓新通道、運能大增,單月開行量也長期連續超過千列。中歐班列推動我國內陸多個省市建立起全新的對外開放產業格局,有力保障了原材料、抗疫物資、產品的通暢運輸,展現了良好的發展韌性與潛力。
二、 “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
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主線。無論是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標準規則的“軟聯通”,還是各國人民的“心聯通”,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加速經濟要素在全球順暢流動、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平臺。
(一)共建“一帶一路”引領經濟全球化
“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潮,為地區和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動力,逐步搭建起公正合理的地區和國家互信機制,推進了不同文明的互學互鑒,有效減輕了全球秩序變革帶來的無序風險。2016年4月,中國外交部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簽署了《關于推進地區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向書》,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在戰略發展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了多個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行政部門,促成了政策溝通聯通;在具體合作領域,“一帶一路”倡議又能推動相關機構合作,促成了各個領域合作的集約高效。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中國資本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作用更為明顯,以至于各國普遍承認“沒有中國的資本,類似(基礎設施)工程永遠不會完成”。[1]
共建“一帶一路”激發了沿線地區和國家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服務聯系。2013—2021年,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9.17萬億美元,年度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1.8萬億美元,增長了73%。“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務實合作引領了全球化,緩解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的發展焦慮,反映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崛起的現實和活力。
(二)共建“一帶一路”供給地區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多邊合作機制,以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為載體,凝聚發展共識,推動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構建。一是建立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多邊合作平臺。如2016年建立的瀾湄合作機制,推動了中國與湄公河流域5個國家之間的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推動“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最終實現建設“上合組織自貿區”的設想;“一帶一路”對接非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補足發展短板,貿易互通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綠色與能源項目高質量合作緩解當地能源危機,助力非洲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融合發展。二是強化南南合作制度供給,提升現有合作水平。如2014年籌建簽署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初始成員國除新加坡外都為發展中國家;2015年中非合作部長級會議升級為峰會;2019年推動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跨區域合作平臺穩定發展;2021年舉辦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都堪稱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國已經與13個相關國家簽署了7個自貿協定,參與G20集團“緩債計劃”,成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MCDF)基金等多個措施,推進南南合作穩步進行。三是以項目共建重塑區域價值鏈。“一帶一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逆勢前行,做好復工復產,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除此之外,“一帶一路”共建還涉及到公共衛生、數字經濟、城市治理、綠色發展、能源、科技等方面合作。中國將內需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通過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引領,繼續擴大對外貿易投資,支持更多境外企業打開中國市場。“一帶一路”建設在團結抗疫的契機下,穩定了全球價值鏈,重塑了合理的區域價值鏈。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約12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2]此外,中國同15個亞太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
(三)共建“一帶一路”提升東道國國家治理能力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幾年來,對東道國的國家治理能力提升也非常明顯。“一帶一路”建設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環境較為脆弱,當地存在族群、恐怖主義和分裂沖突風險;一些國家處于地緣競爭的核心地帶,致使大國博弈嚴重干擾其自主發展道路;一些國家基礎設施老化,營商環境難以及時得到改善。解決全球治理赤字問題就是統籌發展和安全關系問題。當今全球,數字革命加速進行,競爭節奏逐漸加快,不解決發展問題,任何事業都無法開展。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充分挖掘東道國的資源稟賦,相關對外投資和援助項目給經濟欠發達和沖突多發國家、地區解決了發展問題。“一帶一路”通過三類機制增強東道國的國家治理能力,提升了全球治理能力。一是通過基礎設施項目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營商環境,進而影響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權力,行政、教育、通訊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影響國家汲取資源和貫徹意志的能力,促進福利資源的積累。二是提供制度型平臺,促進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中,推動東道國經濟體融入全球化進程。“一帶一路”蘊含著“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五通”等理念,受到沿線國家的歡迎和支持。沿線低收入國家,由于內外復雜因素造成經濟萎靡不振,對經濟合作充滿期待。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工業園區,在深海港口、經濟特區提出更多的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這些國家有越來越多企業參與了跨境生產和服務,通過參與相關平臺融入到全球和區域價值鏈體系,敦促政府改變和提升本國治理水平以適應新形勢。三是通過務實合作沖擊原有政治生態,有助于塑造新的關系結構,沿線國家從中獲得更多發展紅利。“一帶一路”倡議并非在真空中運行,其對外合作自然會引起美西方等發達經濟體的擔憂和防范。一些大國視“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塑造新的全球和地區秩序的工具,旨在實現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美日等發達國家在相繼采取制衡、對沖和楔子等戰略離間沿線國家對華關系同時,也采取積極的基建和規則機制等相關領域競爭來重塑在東道國的影響力。這反過來促使東道國積極利用自身稟賦同大國周旋,使之獲得更多的發展紅利。“一帶一路”倡議更關注當地政治、社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助推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促成沿線相關國家的互利共贏,這使“一帶一路”倡議更受歡迎。此外,西方國家編造“一帶一路債務陷阱”“分裂歐盟”等話語影響東道國對華項目合作態度,而中國在項目對接與合作中汲取更多的經驗,以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提供公共產品,有利于建立互信和更友好的雙邊政治關系。
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應著眼于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和更高發展韌性”,從全球治理的角度看,可以歸結于扎實推進合作的機制化建設、更高質量的務實合作、更有效的合作項目以及更優化的合作方式,總結起來即可持續、惠民生、高標準和強韌性。
(一)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機制化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作為引領者已與共建國家形成了全球、地區和雙邊層次的合作機制,在具體功能領域也形成了多個有創新價值的合作機制。這些合作機制有助于互聯互通,推動項目合法合規進行,建立相互支持、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互信關系。在應對項目合作風險方面,監測和預警機制也取得不少的突破。現有的機制較能覆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且能較好反映合作方的權利和義務,機制化水平已經頗具規模。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當前國際共識是不穩定的、不確定的,民粹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保護主義等思潮沖擊國際社會的穩定,同時也會導致國家間競爭異常激烈,已有的合作機制將遭遇多種風險和壓力。共建“一帶一路”若僅保持原有的規模,不深耕細作,勢必無法贏得國際社會和東道國持續不斷支持,誤解質疑也一時難以消除。扎實推進機制化建設,堅持需求導向、實踐導向,剔除制度冗余,不追求大而全的機制類型,以包容、多元和務實的原則,適應形勢及時調整合作框架和思路,保持機制的兼容性、開放性與可持續,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才能取得碩果。
(二)關注重點領域高質量推進務實合作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和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指明了方向。中國同海外相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已頗具規模,興建了一批鐵路、公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高鐵、5G網絡、特高壓電網等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與傳統基礎設施相比,中國新基建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發展潛力巨大。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產業變革以及新型全球化給各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成為發展中國家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中國家迫切希望實現進步的關鍵領域。遵循“全球發展倡議”,要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共建健康、綠色、數字“絲綢之路”,以高標準完成項目,合作方能行穩致遠。
(三)滿足東道國的發展需求
在同相關國家項目共建中,要考慮如何將中國元素、中國的世界關懷和中國標準融入到建設領域,并依據共商共建的精神,使發展成果為各國高度認可和支持,形成對華項目合作黏性和發展韌性,提升投入效益。高標準項目建設不應只追求速度和規模,而應深耕并優化已有的項目、經濟特區、工業園區、海港建設以及相關知識和技術轉移項目,在項目合作和運營上更為務實高效,滿足東道國的發展需求。在“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多建設惠及民生的公共工程和社會工程,提升中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需形成靈活高效的溝通機制,就各類問題加強同東道國的交流互動,打消東道國在相關合作上的疑慮和擔憂。這些都將使得“一帶一路”建設在“軟聯通”和“心聯通”上取得更大進展。
(四)構建有特色的區域價值鏈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展模式各異,甚至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意愿和能力千差萬別,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解和目標也各有不同,但大多期待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針對發展共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需形成靈活高效的合作方式,不追求一元化的合作路徑。當前,發展中國家抱團取暖、團結互助的決心不會變。針對不同地區、國家的需求,需有不同的共建方式、項目和服務。同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相比,區域價值鏈既有利于相關國家減少對當前時斷時續全球價值鏈的過度依賴,又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相關產業自主發展,推動各國市場的區域化轉型。構建相應的區域價值鏈,通過“中國市場”“中國工廠”與相關對象國直接對接,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確保在逆全球化風浪洶涌、全球價值鏈受到威脅之際,發展中國家和衷共濟,壯大全球治理中的發展共識。
參考文獻:
[1]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江蘇省民營經濟研究會課題組.民企參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效、問題和對策[J].民營經濟,2020(04):51.
[2]國家發改委網站.國家發展改革委8月份新聞發布會[EB/OL]2022-08-15,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8yxwfbh/wzsl/?code=&state=123.
【責任編輯: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