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澤 傅兆君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中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發展新格局提出的重大議題。“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重塑國際經貿合作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啟動內外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調整國內區域經濟空間的重要依托。盡管面臨諸多新挑戰、新風險、新問題,但只要不斷創新合作新領域、新機制,必能峰回路轉,助推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國家的大國崛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新格局;國際區域合作
習近平同志2013年底提出的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引發了廣泛的國際反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一帶一路”合作中來。2016年,聯合國也將“一帶一路”納入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框架中,成為應對全球化挑戰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務實合作的具體行動,使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戰略對接等方面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開辟新的經貿合作空間創造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推動全球化國際合作帶有戰略性的重大議題
(一)“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潮流
誠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我們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 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 促進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與新型工業化, 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近年來,通過“一帶一路”的務實合作,中國對外投資的飛速發展給世界各國及各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合作契機,順應了世界大多數國家求發展的歷史潮流。
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逆全球化思潮與脫鉤逆流甚囂塵上。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視中國的崛起為其繼續實施世界霸權的最大障礙,將中國設定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逼迫各國站隊,聯合西方與印太盟友拉群圍堵中國發展,切斷全球正常供應鏈、產業鏈系統。特別是今年上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對國內外形勢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在俄烏沖突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不斷拱火,強加于俄羅斯的各項制裁,也對本來就增長乏力的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消極影響,給推行“一帶一路”建設的許多項目帶來了較大損失。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我國高舉推動經濟全球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努力拓展國際經貿合作空間,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務實合作,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對國際社會的巨大貢獻,彰顯著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二)“一帶一路”倡議為化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諸多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步入21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氣候變化與生態危機加劇,國際間貧富差距加劇,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局部地區動蕩和國際安全形勢不穩定性加劇,這些問題的解決客觀上要求人們更加重視國際合作,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議題。我國秉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理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解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初步工業化急需的資源開發、基礎設施滯后的難題;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發達國家資本出路與產品市場拓展的問題。“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建、開放的原則,通過“做大蛋糕”方式,普惠于國際社會,對于化解大國“零和博弈”固有思維模式,具有重要價值。
毋庸置疑,“一帶一路”倡議為化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諸多難題提供了上好的中國方案。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于我國與世界發展是一個帶有戰略性的重大課題。它站在引領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高度,將長期影響我國國際經貿合作的方向。
二、“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啟動雙循環機制調整區域空間格局的內在要求
(一)“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我國落實新發展理念、啟動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長期以來,投資、消費、出口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外向型經濟模式的慣性一時難以徹底扭轉,盡管我們近年來一直實行加大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政策,但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特朗普任內以來對華貿易戰的負面影響,我們突然發現,無論國家出臺多少量化寬松的利好政策,企業融資投資的意愿降低了,消費者持幣觀望的狀況出現了,大量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倒閉,就業壓力增大,資本出逃增多,外企轉移加速,投資疲軟和消費不振的局面短期難以好轉,唯一看點就是今年上半年外貿的增加,外貿對于眼下的中國經濟真的是太重要了。深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正逢其時,對于我國落實新發展理念、啟動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有利于克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許多結構性問題。一方面,在中低端領域,很多產業處于生產過剩的局面,亟待供給側和需求側雙發力,亟待尋找新的市場出路;另一個方面,美國推動的逆全球化浪潮又在不斷發酵,運用貿易霸凌、科技霸凌、金融霸凌手段向全球轉嫁通脹型危機,進而遏制中俄等戰略性競爭對手,最突出的就是像剛剛通過的芯片法案,企圖遏制中國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上述兩方面問題疊加俄烏沖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使得我國經濟增長雪上加霜。歸根結蒂,我國大部分制造業的產能過剩,一是必須通過供給側改革化解,二是要靠加大“一帶一路”建設。
(三)“一帶一路”建設必將加速我國區域空間經濟格局的戰略性調整
從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的角度來說,“一帶一路”倡議使得我國區域經濟格局面臨重新洗牌。成渝都市圈的規劃建設和強勢崛起,就是一個明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率先實行的沿海開發開放戰略,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很快,中西部地區總體來講相對滯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給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成都、重慶中歐專列的開通,使得這些內陸省份對外聯系的通道打開,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經濟增長加速勢頭明顯。因此,我國業已實施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包括較早的東部沿海地區開發開放戰略、中部崛起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必須加上“一帶一路”建設,這些決策實施的效果才能更加突出。特別對于中西部地區的意義更大,現在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了東部地區,國內區域空間經濟格局進一步協調發展。總之,“一帶一路”建設對于我國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具有重大影響。
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一帶一路”倡議客觀上彰顯中國大國崛起的雄心壯志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是大國政治與經濟力量的消長變化,引發了國際規則與秩序的深刻震蕩。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制造業第一大國以及綜合國力的第二大國,再也不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小角色。“中國威脅論”不脛而走。一方面,我國更加自信地提出國際發展的中國方案,更加獨立自主地處理面臨的一切國際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的任何正確主張,都會引起美西方的猜忌、詆毀甚至打壓。“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的阻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帶一路”倡議根本的宗旨就是要構建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推動我國深化對外開放,構建新的國際經貿合作的新平臺、新機制,無疑動了美國的“奶酪”。我國很多“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經常受到美日等國的無理破壞。至于說“一帶一路”建設被西方國家有些人所提出的那樣,是中國要復制一個所謂新版“馬歇爾計劃”,這是沒有什么根據的。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確實對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受到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熱烈歡迎。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我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系上了一個臺階,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力度加大,對外貿易額度也在大幅度上升,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甚至大有超越歐盟之勢。部分產品擺脫了對西方國家出口市場的依賴,對于重塑經貿格局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一帶一路”建設深受沿線國家社會與政局不穩定因素的影響
戰后興起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長期受到社會建構不穩定的困擾。西方殖民主義的負面影響長期存在,政黨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引發的政局動蕩司空見慣、國際領土糾紛引發的戰亂頻仍,都對“一帶一路”建設構成嚴重威脅。這些國家治理層面上存在的制度性弊端,經常性地使“一帶一路”項目中途擱淺,給中資企業造成較大投資風險和經濟損失。
四、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第一,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沿線國家的外交關系。政治與經濟互動良好,但兩者一定不是相互替代。雙邊合作一定是平等互利。很多企業承擔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由于缺乏對合作方深入的了解,只是一廂情愿的信任而蒙受損失的情況屢見不鮮。
第二,創新合作機制。俄烏沖突前我國在烏克蘭承建的不少“一帶一路”項目,大多是我投資,按合同期我運營,我受益,期滿后交付烏方。沒有任何擔保機制。結果戰爭爆發后血本無歸。由此可見,合作機制的創新非常重要。
第三,做好“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規劃和風險評估。綜合評估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并做好應對預案。分類指導沿線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應該結合沿線國家的不同層次、不同發展水平合理安排相關合作項目。參加“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有100多個,這里其實有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及不發達國家,必然有不同的合作需求,不同的風險等級。發展中國家是“一帶一路”合作中數量最多的一個層次,這種區域分層意義非常重要。因為目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結構是不一樣的,也就意味著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反倒是風險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第一財經編著.一帶一路引領全球化新時代[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3]陳曉晨.“一帶一路”將中意合作推向新高度[N].光明日報,2018-01-04(12).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