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雪琴 卜樹坡 劉勇
摘? 要?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正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力產業“智改數轉”。本文提煉出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產業集聚、科技創新三大優勢,通過蘇州與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對比分析,找出城市綜合實力、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競爭力、人才吸引力等不足,提出了“夯實產業基礎,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等四項對策建議。
關鍵詞? 人工智能產業;對比分析;蘇州;杭州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已成為當今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焦點。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如今,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區。蘇州、杭州均屬于長三角節點城市,相較杭州而言,蘇州人工智能產業還存在一些弱項和不足,如何破解,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優勢
(一)首次出臺專項支持政策
2021年3月,蘇州市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試驗區,同年4月出臺的《蘇州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蘇州試驗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而后,《蘇州市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出臺,圍繞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核心主線,加快推進全產業鏈創新發展,首次出臺人工智能專項支持政策,對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自主創新、融合發展等方面最高給予1000萬元獎勵。2022年,《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主賽道”,重點聚焦電子信息等四大主導產業,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
(二)產業逐漸形成規模
蘇州已將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先導產業進行培育,產業發展綜合水平躍居全國第一梯隊。2021年全市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超1000家,相關產業規模接近900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速達到25%;并在機器人、自動駕駛、大數據等領域具有產業優勢。
(三)科技創新不斷突破
蘇州加速人工智能源頭創新與產業發展, 2021年全市累計擁有人工智能領域境內外上市企業11家,各級獨角獸(含培育)企業34家,瞪羚(含培育)企業149家;所轄四市六區都設立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園,擁有多個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發機構。
二、與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差距
(一)城市綜合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2021年10月,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等研究機構發布《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指數(2021)》,從內部能力和外部環境兩大維度,分為企業數量、產業規模、國家級平臺等6個二級指標以及獨角獸(培育)企業數量、核心產業規模、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數量等16個三級指標,綜合分析了我國各省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情況,十強排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天津、成都、南京、西安、武漢,蘇州由上一年的第8位跌至第12位。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動力,2021年10月,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浪潮信息聯合發布《2021—2022中國人工智能計算力發展評估報告》,通過宏觀經濟、技術成熟度、AI勞動供給、行業及地域四大方面綜合考量和評估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前十強中杭州排名第二、蘇州列第六。
(二)技術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杭州構建了以高校、科研院所、省級實驗室、企業研究院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實現“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腦機接口與交互、VR/AR等領域取得優異成績,部分領域達到國際一流。人工智能授權專利數量25906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7691件,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杭州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科創平臺。
相比之下,蘇州在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在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專利技術偏少,創新驅動力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在芯片、算法等人工智能基礎層的企業不多,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相關企業規模有待提升。
(三)企業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幾年,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動力強勁。現有人工智能領域的典型企業和創業型公司5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人工智能產業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在智能安防、智能汽車、智能軟硬件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全市擁有人工智能上市企業43家、獨角獸(含培育)企業37家,有5家企業營業收入超百億元,還有部分企業獲得了頭部企業的資源支持,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知名企業落戶,憑借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螞蟻集團,在百強企業前十強中占據3席,占比全國第一。
相比之下,蘇州雖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具有一定優勢,但在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產業規模、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等方面都有差距。雖擁有國家隊科研院所12家,微軟、華為、科大訊飛等一批業界巨頭紛紛布局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思必馳、明皓傳感、極目機器人等一批本土新銳在細分領域脫穎而出,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先企業偏少,“有高原、少高峰”現象凸顯。
(四)人才吸引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2019年杭州出臺《人工智能領軍人才引進計劃》,在全球引才“521”計劃、“115”引進國(境)外智力計劃中,加大了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才引進力度,對入選省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的項目資助。杭州現有人工智能人才近7000人,引進了一批國內外頂尖人才,形成了強大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團隊。現有高等院校47所,包括本科28所、專科19所,開設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專業的院校占比87.2%,其中浙江大學是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的起源地之一,設有國內首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并啟動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會聚研究計劃。
相比之下,2016年蘇州出臺《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實施細則》,2021年4月發文作了修訂,對入選省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的,給予100—500萬元的科技項目經費資助。蘇州現有人工智能人才4600多人,包括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人才14名,江蘇省雙創人才77名,各級領軍人才超700人。現有高等院校28所,包括本科11所、專科17所,開設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包括相關專業的院校占比78.6%,但由于人才虹吸效應,相比杭州而言,在相同人才引進政策條件下,蘇州吸引力明顯不足。
三、對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夯實產業基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圍繞蘇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著力點,加快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共性技術以及核心支撐部件等領域突破。一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算法模型、數據標準以及應用技術等關鍵環節,瞄準大數據智能、人機混合智能、自主智能等主攻方向,開展人工智能算法、邊緣計算、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強化研究大數據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理論和方法,研究融合常識知識和多語言語義關聯的知識圖譜構建方法,加強研究人工智能環境下新型視頻、音頻和文本編解碼技術。二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傳感器、核心算法以及軟硬件協同等領域“卡脖子”技術,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計算機視覺技術、語音識別技術、智能自主無人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集中攻關,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圖像理解、視頻理解、三維視覺等計算機視覺核心技術,著力突破深層語義理解、自然語言對話、邏輯推理決策、知識圖譜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加快突破路段感知技術、車路通訊技術、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和協同感知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志性成果和世界知名品牌產品。三要研制核心支撐部件。加快處理器、存儲器等智能芯片的設計、封裝、測試以及制造環節的前瞻性系統布局,支持一批視覺處理芯片、信息安全類芯片、類腦計算芯片等智能芯片重點項目實施。研發具備感知交互功能的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傳感器、類腦神經網絡架構和相關硬件產品,以及智能機器人領域軟硬件系統、編譯庫、中間件等核心支撐部件。
(二)增強產業實力,構建優勢產業集群
重點發力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領域。一要做精語音識別產業集群。發揮思必馳、馳聲科技、科大訊飛等智能語音領域領軍企業作用,突破自然語言處理關鍵技術,提高應用場景、噪聲和口音情況下的復雜語音交互可靠性,打造芯片、算法、產品應用、解決方案、行業標準全產業鏈條。二要做優機器視覺產業集群。依托華興致遠、天準科技、極目機器人等機器視覺領域創新型企業,以及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突破自主無人系統計算架構、復雜動態場景感知與理解、實時精準定位、面向復雜環境的適應性智能導航等共性技術,無人機自主控制以及汽車、船舶和軌道交通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支撐無人系統應用和產業發展。三要做大計算機視覺產業集群。依托科達科技、凌云視界、中德宏泰等領域領先企業,突破圖像傳感器、基礎芯片、中控設備、智能算法等關鍵技術,發展工業視覺、醫學影像、數字安防、視頻會議等視覺智能產業。四要做強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依托科沃斯機器人、博眾精工、綠的諧波等領域領先企業,發展基于視頻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工業機器人、檢驗檢測裝備以及智能裝備,促進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技術領域生產場景的示范應用;深度開發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以及特殊機器人,提升機器人產品在傳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強化產業支撐,集聚優質人才資源
實施人才優先戰略,發揮人才資源的創新引領作用。一要引進高端人才。緊貼人工智能產業需求,建立急需緊缺人才儲備庫,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倡導柔性引才模式,吸納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二要培養本土人才。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提高學科建設水平,依托蘇州大學、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蘇州科技大學、西交利物浦等高校,推廣“人才+技術+項目+社會資本”戰略合作方式,培養一批基礎理論、應用研究、運行維護等方面專業人才;加強人工智能與相關專業學科交叉融合,推進“人工智能+X”復合性專業人才培養。三要培訓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依據示范應用項目,支持職業院校加快培養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構建不同層次的人才體系;加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人工智能企業間的合作,建設一批人工智能實訓基地。
(四)拓展產業場景,樹立示范應用標桿
布局“AI+”創新示范應用,打造覆蓋蘇州全域的智能化應用場景。一要推動“AI+制造”特色發展。聚焦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制造裝備等關鍵環節,以工業4.0為指導,建設智能化生產線、車間、工廠、倉儲、物流體系,構建自學習、自適應、自控制的新一代智能工廠,打造可作全球表率的領先企業“燈塔工廠”,打響“蘇州制造”品牌。二要打造“AI+文旅”沉浸式體驗。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賦能文化旅游業,依托阿里大文娛蘇州中心、相城影視產業園、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業產業園,打造視頻互聯網時代城市內容運營中心、動漫影視產業生態圈、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借助數字技術活化江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著名景區智能化建設,打造沉浸式智能互動的文旅體驗,打響“江南文化”品牌。三要打造“AI+醫藥”中國藥谷。加強“BT+IT”深度融合,將人工智能技術貫穿于醫藥研發、生產、流通、使用等全產業鏈條,依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蘇州藥物創新研究院以及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康寧杰瑞、藥明巨諾等醫藥龍頭企業,建設智能化藥物研發平臺、國家基因庫蘇州樣本庫、醫療大數據中心,加快新型藥物研發和成果轉化,研發手術機器人及其操作系統,提升醫藥產業整體實力,打響“中國藥谷”品牌。四要打造“AI+金融”應用高地。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依托富士通、通付盾、凱美瑞德等骨干企業,加強智能交互、圖文識別、異動識別、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區塊鏈等技術研發,在支付清算、借貸融資、零售銀行、保險、金融安全等方面形成創新應用,助力蘇州建成長三角金融科技節點城市。
參考文獻:
[1]商業新知網.《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指數(2021)》解讀[EB/OL].(2022-01-18)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34205.html.
[2]杭州市人民政府網.AI蓄勢待發,為什么又是杭州?[EB/OL].(2019-11-29)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11/29/art_812262_40620152.html.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編號2022SJYB1637);蘇州市軟科學研究項目(編號SR2022072)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