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
摘要:作為新時期黨報中的重要新聞類型之一,文化新聞肩負著重要的功能使命,它不僅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報道社會文化事件的重要職能,在黨報眾多內容組成中,文化新聞具有濃厚的獨特意識和思想色彩。由于文化具有多重性的重要特點,因此文化新聞的功能性也同樣具備多重性特性,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不斷深入研究黨報文化新聞的功能性,并對其創新報道進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黨報;文化新聞;創新報道
網絡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造就了信息大爆炸時代,數字化傳播方式和新媒體平臺成為這個時代新聞報道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平臺,在交互性極強的新媒體環境沖擊下,文化新聞的傳播界限逐漸被模糊,讀者實時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給文化新聞報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黨報作為傳統媒體之一,其文化新聞的功能性和報道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越來越復雜的新聞傳播環境給黨報文化新聞傳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基本概述
(一)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劃分
在我國學術領域中,目前針對黨報文化新聞范疇并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劃分,學術領域在新聞報道方面有一門專業報道研究的課程,該課程主要對新聞報道的實踐活動內容進行追蹤研究比較,根據其依照報業人員和報道領域在一定程度上的大致細分,目前的新聞報道內容可大致分為四類,即政治報道范疇、經濟報道范疇、文化報道范疇和社會新聞范疇。學術界還有一種觀點是將社會新聞報道也納入到政治報道范疇中,而不是單列成類,從目前黨報文化新聞的報道內容來看,可以排除政治報道和經濟報道,那么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報道范疇可被劃分為文化報道和社會新聞報道的綜合體。
(二)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內容
黨報文化新聞是以服務我國群眾文化需求為目的,對當代人們進行科學、藝術、體育、衛生、文學、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社會性報道。黨報是一種大眾傳媒,因此黨報文化新聞的報道內容必須要遵循行業相關要求和自身發展規律,代表著黨對文化導向的理解,其宣揚的內容需要飽含黨的“先進文化”,與黨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以報道對象為基準。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報道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即關注文化事業方面、關注文化產業方面以及為人們提供日常知識和生活服務信息方面。由于黨報與其他新聞媒體在屬性上存在一定的區別,因此,文化新聞在人們提供日常知識和生活服務信息方面的報道內容往往集中在黨報的副刊部分,并以專刊、周刊或周末版等形式存在。
(三)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目的
黨報是黨和國家的公共媒體,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宣傳黨和國家的先進文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服務大眾。
第一,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通過對科學教育衛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相關成就的報道來提升我國社會公眾的文化自覺、文化需求和文化品位,樹立人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通過對體育、旅游、娛樂等方面的報道來為人們提供生活方式和精神娛樂的服務指導,滿足我國居民的休閑娛樂文化需求;第三,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通過知識型信息方面的報道來滿足我國人民在工作之余的知識學習需求,特別是針對熱點話題和自身愛好方面,為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增添多樣性元素。
二、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重要功能性
(一)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政治意義
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有著“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政治意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體現在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軟實力即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體系、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優勢,其對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生活內容的報道需要展現出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功能;另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解讀政策的政治意義。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將黨和國家抽象、理性的政治宣言和政治綱領以更加直觀有效的途徑傳輸給大眾,以文化的方式將政治力量傳輸給大眾,進而在知識層面、個人見識、自我意識、思維能力等方面為我國人民提供強大內驅動力,在保持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同時,堅定社會意識形態整體的政治方向。[1]
(二)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經濟影響力
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文化是經濟的真正命脈”的功能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領域與文化領域形成了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的趨勢,文化元素在經濟活動中的流通、營銷、生產、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實現了全面滲透,“文化力”逐漸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黨報文化新聞要以文化宣傳為手段,以實現經濟價值為目的,展現出文化產業在經濟建設中的創造性功能;另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文化與經濟聯動”的功能性。文化產業不僅僅具有政治功能和意識形態屬性,還具備較強的經濟功能和產業屬性,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消費激增,文化消費市場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結合新興文化產業的突出作用,將文化與經濟的交融性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推動了消費市場發展型消費的轉型升級,具備極強的經濟影響力。
(三)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思想凝聚力的功能性,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的屬性,文化的大眾性、穩定性和共通性使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的文化力量不像經濟力量或政治力量那么直接,而是在潛移默化當中展現出吸引力、號召力和感染力,在基層大眾之間極具親和力,黨報文化新聞通過輿論引導和精神激勵極大地展示出其思想凝聚力,引導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向著協調、穩定、正確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功能性,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在引導我國社會意識形態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在鞏固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文化傳播和健康精神風貌宣傳,黨報文化新聞報道使人們的注意力回歸社會主義文化價值核心的高格調方向,提升我國公眾的社會文化品位。
(四)黨報進行創新開拓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展現出的權威性,是被我國人民群眾廣泛認可的,甚至黨報文化報道所展現出的社會引導力都不是來自于報道內容本身,而是其官方本質,因此,作為黨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文化新聞報道是黨報謀求社會意識形態引導和政治宣傳的創新渠道,能夠結合更加貼合大眾的新聞、娛樂、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內容進行思想意識宣傳和引導;另一方面,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將更多的受眾群體培養成為黨報的“實際讀者”和“理論讀者”,使黨報的政治功能性和經濟功能性得到全面的延伸,實現了提升和擴大黨報受眾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性,使黨報的社會影響力范圍變得更加寬廣。
三、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性分析
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屬性,但這些功能屬性之所以能夠得到全面展現,主要得益于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性,其以輿論導向、社會環境監測、社會協調以及社會遺產傳承等多方面為載體,通過社會功能性的實現來展現其他更深層次的服務功能性。
(一)輿論引導
輿論是一種大眾傳播,它將社會傳播中的一部分熱點內容進行放大處理,進而導致異質性的社會事實產生均質性變化。而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報的文化新聞必須承擔起大眾傳播責任,它需要滿足引導社會意識形態向著正確方向發展的需求,而不是不論正確與否一味迎合輿論導向。因此,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必須發揮其正向的輿論引導的社會功能性,站在政治意識形態和民族文化的高度擔負起權威傳媒的責任,通過正向文化來塑造社會群體的心智力量,引導人們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審視輿論新聞。
(二)環境監測
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當前時期的社會心態,是民意輿情的集中表現,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因此,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必須遵循客觀性和真實性原則,不能脫離社會根源,客觀真實地反映當前社會環境及其真實寫照,將文化新聞實現聚焦在社會焦點、社會矛盾突出點上,引起施政者的注意和思考,也需要引起人民群眾的正向反思,進而展現出引導社會文化思想潮流的社會功能性。[2]
(三)社會協調
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具備較強的社會協調功能,它能夠通過權威媒介傳播,以新聞信息內容的選擇、解釋和評論為手段,將社會中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整合成為一個協調一致的整體,并對社會周圍環境做出有效回應,將人民群眾的視線進行聚焦,集中在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情況需要的重要事件中,在此過程中,黨報文化新聞成為黨與人民群眾間溝通的橋梁,且這種溝通并不是單向傳輸,而是雙向信息溝通,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輸的紐帶,實現高質量的社會聯系。
(四)社會遺產傳承
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社會功能性還具有一項突出作用,即傳承功能,黨報文化新聞結合自身大眾傳播屬性將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遺產傳遞給下一代,并對已經脫離學習階段的成人進行社會性繼續宣傳和教育,推動我國社會各階段全體成員共同向著同一個社會規范、價值觀和社會文化遺產方向發展。黨報文化新聞以價值觀念和文化意識為宣傳載體,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向讀者傳遞正確的意識思想和文化價值,黨報充分發揮自身主流媒體主陣地的攻堅作用,在文化新聞版塊大量登載先進的文化新聞作品和優秀的社會文化傳承內容,在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3]
四、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創新報道分析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工作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未來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必須快速適應新媒體時代給新聞傳播方式帶來的巨大轉變,在充分發揮自身政治意義、經濟影響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功能性的基礎上,找尋創新發展途徑,迎合時代發展需求,進而與時俱進,發揮出自身強大的功能性。
(一)聚焦社會熱點,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為了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推動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的功能性作用,必須適應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受眾形成的全新意識習慣,將文化新聞傳播下沉到群眾中去,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將內容聚焦到社會熱點當中,使內容貼合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挖掘社會熱點問題中的理性觀念,進而引導社會輿論向著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4]
(二)探索群眾生活,提升新時期文化新聞的可讀性
黨報文化新聞雖然具有極強的權威性,是社會輿論發展的風向標,但文化新聞報道的內容不能脫離群眾。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黨報文化新聞報道需要積極探索群眾的生活實際,以生活化的新聞內容為主體構建黨報文化的理性宣傳,實現與新聞受眾間的高效互動,文化新聞報道只有與人民群眾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實現群體性的思想宣傳和引導,才能使新聞受眾愿意接受和閱讀新聞,進而擴大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功能性在社會群體中的輻射范圍。
(三)關注時代發展,全面融合新媒體技術手段
新媒體時代的形成賦予了文化新聞廣泛性、社會性和實時性的全新屬性,黨報作為傳統紙質傳播媒體也不能夠違背時代發展的浪潮,因此,黨報文化新聞報道必須關注時代發展變化,緊隨時代發展步伐,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開展融媒體宣傳模式,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節點,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社會輻射影響力較大的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線下雙向輿論宣傳引導工作,極大拓展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渠道,實現更高緯度的功能性展現。
(四)強化文化影響,打造和創新特色文化新聞品牌形象
黨報文化新聞報道的核心作用就是必須為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帶來正能量,幫助社會主義建設形成正確、完善的意識形態。因此,不同于其他自媒體或常規媒體,黨報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影響力,打造出極具特色的文化新聞品牌,樹立起更具吸引力和專屬力的品牌形象。黨報可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全媒體中心,將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資訊信息聯通模式,將黨報文化新聞特色品牌版塊在不同的傳播渠道中進行廣泛宣傳,創新全媒體中心式的報道模式,進而有效推動黨報文化新聞傳播的信息化發展進程。
五、結語
文化新聞作為黨報中的重要新聞類型和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報道以及主流思想宣傳的重要職能,在政治意義、經濟影響力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等方面具備多元化的功能性,因此,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進行創新報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報工作者需要對黨報文化新聞的功能性進行全面分析和解讀,以融媒體環境為契機,對創新報道探索,拓展黨報文化新聞的功能屬性,進而為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繁榮發展發揮自身強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唐詠.媒介新格局下黨報與新媒體的融合路徑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2(17):107-108.
[2] 黃璐.黨報文化娛樂新聞的功能定位和創新策略[J].傳媒,2014(14):36-37.
[3] 韓莉.新時代黨報文化新聞的功能與創新分析[J].采寫編,2018(3):69-70.
[4] 徐大為.黨報黨刊:凸顯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功能[J].編輯之友,201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