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娣
裕春幼兒園在大力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大背景下,2017年開始和共建園開發區幼兒園一起參與立項實施了南通市課程游戲化項目:“幸福一家親—基于地方多元民俗文化的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幼兒園從實際出發,依托各地傳統文化,挖掘教育資源,積極營造民俗文化氛圍,創設民俗游戲環境,整合多元民俗文化課程,科學地將游戲與“各地鄉土文化”相融合,感受“各地民俗文化”的魅力,實現幼兒幸福體驗,從而有效促進孩子的進步、教師的成長和幼兒園的發展。
一、創設個性環境,彰顯園本特色
1.以“民俗風”為特色的園所環境。我園從園內實際環境出發,利用樓道創設民俗場景,展示各地民間故事、親子民俗手工等;將園內多余的活動室改造成“陶泥韻”“科探室”“民俗手工坊”等專用游戲室,將園內一個小閣樓改造成“閱讀吧”,將一間閑置的雜貨間改造成“舌尖上的美味”館。
在課程游戲化深度推進過程中,2020年我園著力改造了功能室的布局與環境,根據民俗手工坊活動的內容重新組合,改變了單調呆板的格局。生活館添置梅花桌、半圓形桌、長條凳,使館內各個活動區內容明確清晰。
我園還利用戶外環境建了“資源共享庫”,規劃了玩水池、涂鴉墻、飼養角等。屋頂利用農村的蘆稷頭鋪設,使其具有民俗韻味。園門口的宣傳欄和灌木叢改造成“青青世界”,搭建了葡萄架和薔薇墻。師生一起種植棉花、油菜、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供孩子們進行觀察和記錄。到了成熟的時節,師生一起采摘,充分體驗了農村的鄉土韻味。同時我們將圍墻外的200平方米亂草堆改建成“親親樂園”,種植了石榴等果樹,增設了吊環、吊床、蕩椅等游樂設施,利用果樹形成了野戰區主要游戲情境。利用戶外游戲環境創設情境,我們充分挖掘園內外資源,不斷擴充和豐富孩子的游戲天地。
2.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班級環境。我園著力打造以“地方文化”為特色的班級游戲環境,利用各地資源開展相關游戲活動:大一班開展了葫蘆畫、皮影戲、石頭記、安徽戲劇等活動;大二班開展了解普洱茶、竹趣、傣家文化村等活動;中一班開展參觀海寧皮革城、制作寧波湯圓等活動;中二班開展濰坊風箏、參觀奧帆基地、海灘拾貝、甜蜜蘋果等活動;小一班開展熊貓基地、川劇、麻辣燙等游戲;小二班開展了藍印花布、蘇繡坊、海門山歌等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各地鄉土文化,在游戲中愉悅成長,獲得滿滿的幸福體驗。
2020年隨著課程游戲化的深入推進,我園各個班級的民俗元素滲入也有所改變。有的班級以棉布作為主色調,在各類區域墻面裝飾中使用綿羊毛等物品貼畫,用棉簽棉線點綴;有的班級把海邊的帆船、海馬、章魚、海星等形象裝點幼兒標志物插牌;有的班級以本地江海民俗為特色,創設了農家院,將農作物洋扁豆、花生、玉米、芝麻等作為幼兒游戲材料。
二、構建民俗游戲,豐富感性體驗
1.快樂民間游戲。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家長資源組織開展了滾鋼圈、跳房子、踩高蹺、斗雞、丟手帕、撲蛇等民俗游戲。例如在創設竹竿舞民間游戲時,我們設計了“三角竿跳”“十字竿跳”等多種玩法。四年來我們一直堅持組織開展民間游戲,開辟東側操場作為民間游戲專用操場。同時讓孩子在家玩老鷹抓小雞、風車、搭小車等民間游戲;在親子民間游戲運動會上組織捉尾巴、二人三足走等活動,使幼兒體驗到民間游戲帶來的激情。
2.民俗手工游戲。幼兒園創設了專用的民俗手工坊。在民俗手工坊,我們結合各地的傳統文化創設了多個游戲區:彩繪區、印染區、編織區、創意區、陶泥韻等,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巧手,創造出富有民間特色的手工藝作品,展現各地的民間藝術。同時各個班級圍繞各自班級的特色民俗文化,組織開展了主題為蘇繡坊、濰坊風箏、熊貓基地、葫蘆畫、海灘拾貝、竹趣、海寧皮革城等民俗手工游戲。
3.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美味是在生活館開展的活動,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各地美食,每月選擇1~3樣簡單易做并具有一定地方代表性的美食,安排家長助教來園指導,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由選擇、自主制作、自我創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做煎餅、搟面條、舂芝麻、榨果汁、包餛飩、蒸發糕等特色美食,帶來幸福感受。
本學期我們利用生活館進行了美食研討會,開展了“冰糖葫蘆—我們的約定”“我們的甜蜜—黃金蕉”“遇見美‘食—銅鑼燒”等主題活動。同時館內美食墻飾緊跟現在課程游戲化的步伐及時更新,將蛋餅制作流程圖、銅鑼燒制作步驟、小金球的制作難點、制作黃金糕的食材等一一展現,讓孩子們根據圖譜學著制作美食。
三、打造多彩活動,夯實民俗課程
在課程游戲化實施過程中,我們結合傳統節日開展系列活動:歡歡喜喜鬧元宵、粽愛端午、濃濃中秋情等,形成民俗節日課程。
同時,班級圍繞“竹”“泥塑”“熊貓”等主題開展各類民俗系列活動,形成“泥之韻”“棉之藝”“海邊拾趣”等“民俗文化”園本課程。
隨著課程不斷深入推進,本學期我園各班圍繞二十四節氣開展民俗課程活動,如中二班“春風吹、紙鳶繞蛋兒俏—春分”,小一班“風吹春日、憶傳統、知感恩—清明”,小二班“谷兒成長、雨中潤情—谷雨”,大一班“歡樂立夏、趣味民俗—立夏”。我園民俗課程正在扎實有效地往前推進,孩子們能夠在豐富的課程中感知民俗文化的豐韻。
四、營造自主氛圍,落實游戲理念
我園以江蘇省“區域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為抓手,根據南通市海門區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要求,深入研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一日活動改革,領悟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內涵和價值。
1.調整區域布局,合理利用空間。在課程游戲化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入班級,共同探討區域布局,結合活動室內外游戲區域數量和班級人數,清除多余的桌子,同時根據班級需求添置相應的拐角柜子、區域柜、隔斷、造型游戲柜,通過調整改造,各班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把區域布局設置得日趨完善,孩子們的游戲空間得到有效拓寬。
2.規劃墻面創設,彰顯幼兒個性。合理規劃活動室布局,對四面墻背景高度進行調整,再有序推進簽到墻、生活墻、課程墻、區域墻的建設。充分挖掘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根據幼兒的興趣,把各種能力的培養教育滲透其中,使班級“四墻”成為兒童學習的有效載體。
3.彈性作息時間,落實自主餐點。在海門區課程游戲化推動下,我園多次修改周計劃表,本學期組織全體教師和保育員進行了三次半日活動觀摩,形成了本園晨間混齡、自主餐點下的區域游戲和場館游戲,預設和生成集體活動及戶外全面開放的游戲活動相結合的。老師應關注各個環節的銜接性,注重一日活動的彈性管理,充分展示一日活動中各環節的教育價值。
4.深入開展游戲,開發生成活動。在課程變革的大環境下,集體教學活動應該怎樣開展?通過不斷學習與探討,教師理解到集體活動就是支持兒童充分自主游戲后對其中“復雜大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通過呈現課程內容,很多老師逐漸在實踐探索中獲得課程改革的經驗,逐漸理解了課程改革是直擊靈魂深處的改革。
五、加強教師研訓,引領促進成長
我園搭建多樣化的學習平臺,緊跟課程游戲化推進第一步和第二步支架學習,開展《基于兒童立場的園本課程審議與改造》《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課程實施路徑》《資源遇見孩子》《游戲環境的創設》《探索性主題活動》等主題課程講座,組織讀書分享會、撰寫讀書心得、開展主題式的研討活動、自制民俗游戲觀摩、開設民間游戲大比拼等,積極參加南通市課程游戲化現場觀摩,借鑒浙江、上海、蘇州南通等優秀幼兒園的環境建設與課程實施經驗,逐步形成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六、收獲民俗之果,展望美好未來
南通匯報:2018年10月,我園代表啟東、海門兩地的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參加南通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經驗匯報。
全市游戲開放:2018年11月,我園向全市幼兒園開放游戲現場,共計600余人蒞臨我園觀摩指導,受到好評。
幼兒園高質量發展體現在落實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中,課程游戲化的實施使我園課程建設有了質的飛躍。展望未來,在下一階段我園將深入開展游戲教學,重視幼兒本真,加強區域墻和課程墻建設,從而更好生成活動,在探索中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緊跟課程游戲化的步伐,使孩子們在學前教育變革中真正感受到游戲是他們的基本活動,這也是著眼學前教育靈魂深處的變革所帶給孩子們的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