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超
摘? 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特征,同時彰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堅定執著的使命擔當。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牢牢把握防范精神生活領域各類風險的主動權,實現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強化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引導,進而增強全社會對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認同感和自覺踐行力。
關鍵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新發展階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內容,不僅體現在人們享有極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還體現在人們內在精神生活的豐富充盈、精神境界的充分彰顯。當前,我們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增強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強化思想認識、增強方法自覺、注重手段創新中不斷推動人的精神生活解放、發展和滿足。
一、新發展階段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蘊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
精神生活是人們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進行的精神生產、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活動。精神生活在新時代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1]人的真正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含義早已超出了單純的物質豐裕,必然包含著精神需要的滿足和對更高品質精神生活的追求。真正幸福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和真正意義上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建立在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滿足的基礎之上的。否則,離開了精神上的價值牽引和滋養,人的生存是狹隘的、片面的。
從人民生活的發展看,各個領域的生活都有一個內涵不斷豐富、水準不斷提高的過程。精神生活需求作為人的內在的主動的需要,且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在不斷增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人民群眾對于更高層次和結構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則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注重在精神層面更高追求的真切回應。精神文化資源的富裕、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力量的強大以及精神世界的和諧作為人民精神生活富足和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深化了對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改革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的認識。在改革發展實踐中,只有準確把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科學把握精神文化資源、精神生活、精神世界以及精神境界之間內在互動的邏輯關系,把精神享受與精神創造等精神層面的因素作為衡量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標尺,才能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基于以“五位一體”協同建設推動“五大文明”這一整體性文明系統基礎之上。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現代化,它不僅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規定性,還呈現出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聚焦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同時也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價值引導力、精神推動力和文化凝聚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形成同這一宏偉目標相匹配的精神生活價值的過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重任相適應的,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藍圖一脈相承。應該說,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目標的確立和實現,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民族精神狀態、社會成員精神面貌以及精神文明發達的美好家園的強力支撐。只有具備了與這一宏偉目標相匹配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的支撐,才能確保在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同時不斷向精神富裕邁進。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本質上是建立在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體現著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鮮明價值立場,開創了超越資本主義文明、有別于西方文明崛起之路的社會主義新型文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文明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重要區別,是人類文明進入高級階段的表征,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文明的優越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國家基于精神文化而展現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密切相關。在推動共同富裕中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普遍富足,從而以普遍的文化獲得感、飽滿的精神狀態、自覺的民族意識、強大的精神定力支撐全面現代化建設和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這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鮮明的精神價值指向。相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本質上是以資本為軸心的文明,帶來的是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兩極化的后果,毫無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能。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出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進程中的拜物教奴役、“富而不貴”、精神因素缺失所造成的人性異化、精神貧乏等怪圈。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堅定執著的使命擔當
及時把握人民群眾的新需要、新訴求、新期待,切實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體現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根基的執政理念,彰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堅定執著的使命擔當,深刻反映中國共產黨對怎樣更好地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真切回應。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精神生活的地位和作用,強化對精神生活建設的引導與部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到長足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體精神生活建設放在戰略高度,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與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有機融合,運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不斷在發展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得人民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廣度和深度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新發展階段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人民精神生活總體上是豐富、健康、和諧的。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民精神生活領域呈現出一些新的問題,特別是伴隨而生的精神生活領域的風險挑戰對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造成了嚴重侵擾。
(一)精神生活物化困境加劇
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邁進的過程中,由于資本邏輯以無可撼動的主導地位對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人的精神領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物化傾向,從而導致精神生活追求的扭曲和錯位。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個體被市場化、娛樂化的物化境遇和外在財富、商品、資本所圍困和裹挾,把物質財富看作是進行所有社會活動的媒介,并且以占有多少來求得精神的慰藉,從而對物質財富的崇拜和追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終使自己受到金錢、商品的奴役處于不自由的被動狀態。資本邏輯無限擴張的本性嚴重侵擾人的精神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使得人們的精神生活受到物質生活的嚴重擠壓,并且消弭在強大的物化洪流之中。事實上,這種物質化生存狀態的長期持續,會導致人的精神生活出現異化,變得極為空虛乏味,社會物欲橫流、道德失范。這與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是相悖的。
(二)精神生活呈現“無根性”的價值混亂或價值空場
歷史積淀下來的一以貫之的價值原則、傳統觀念、道德規范和精神血脈作為中華民族永恒的根,成了指導人們開展精神生活的價值準則和審美觀念。不可忽視的是,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普遍遵循的價值原則和代代相繼的傳統觀念在當前精神生活樣式中已逐漸淡化呈衰微之勢。譬如,伴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娛樂化的社會浪潮,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生活的斷裂日益明顯,人們政治信仰出現一定程度的動搖和缺失,理想、信念失去它曾經的強大吸引力,其地位不斷降低,以集體主義為重要特征的精神傳統逐漸淡化,個人主義在精神生活樣式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等等。這種精神傳統的斷裂使得精神生活喪失了滋養自身的文化土壤,隨之就造成精神生活的漂泊狀態和無根痼疾。精神的幾個層面都被虛無了,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虛無的精神狀態,精神生活便只剩下一種狹隘的、自戀的自我專注。因此,新發展階段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孕育生發和涵養。
(三)精神文化生活庸俗化世俗化傾向凸顯
在最大化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市場化的文化環境和文化生產促進了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崛起和盛行,它以一種娛樂的手段迎合刺激人們的感官消費需求,使得人們沉浸于娛樂化、扁平化的社交媒介,并且大大削弱了文化活動的涵育功能,容易使得人們精神內在豐富性喪失,進而造成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和目標陷入虛幻的精神滿足,迷失方向感,最終導致人們精神世界的分崩離析。庸俗化、世俗化、娛樂化的價值觀指導的文化生產不可忽視,這種病態化伴隨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并借助全球化時代的傳媒媒介和網絡空間的傳播優勢,逐漸占據精神生活的主流,腐蝕人們的精神生活方式,使人們精神世界無處容身,更加遠離真正的美好精神生活。
(四)精神生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從主體層面來看,隨著共同富裕戰略及國家文化權益保障舉措的實行,精神生活需要不再是少數知識精英或社會經濟地位優越群體的獨有專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體人群應擴展為普通大眾。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我國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這與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是背道而馳的。特別是只有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更大力度的保障,其美好精神生活逐步被構建,這樣才能不斷推動人的精神生活的解放、發展和滿足。
三、新發展階段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要求
面對這些突出難點和風險挑戰,必須從被動應對風險挑戰轉為主動預防風險挑戰,通過合理構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積極化解風險,從而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保駕護航。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讓人民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需要統攬全局、科學施策。一方面,要善于汲取歷史智慧,積極總結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歷史經驗。其經驗主要有:必須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牢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確方向;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不斷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效能;用“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精神生活質量的重要尺度;等等。這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整體優勢與質量的久久為功的根本動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從歷史視野中掌握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精神生活作為人類特有的生活內容,有其自身運動和發展的規律性。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們對于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愈加凸顯。我們必須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具有的客觀性、主觀性、層次性、多樣性、社會性、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特點,準確把握精神生活的靈魂、根本原則和方向,善于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去發現和研判問題,不斷補齊精神生活領域的主要短板。
(二)實現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物質富有與精神富有從來都是互為條件、互為目的、互相促進的。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之間的關系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
一方面,物質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前提條件。物質富裕為精神富足創造了良好條件,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的,它的發展水平受到物質生活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富裕能對物質生活富裕起到促進、引導作用。精神生活作為與其他領域生活相并列的一種獨特的生活,不是被動地由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反過來,精神生活富裕為物質生活富裕的實現提供價值引導、思想保證和內生動力。只有充盈的精神生活才能推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質量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傊?,只有同向發力、同時發力,才能共同促成高質量共同富裕的目標和要求。偏廢了任何一方,整個社會就會畸形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2]因此,要在認識上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機統一起來,在高質量發展中努力實現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更平衡更充分發展。
(三)強化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策引導和制度設計
精神生活整體質量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往往有著豐潤的道德滋養和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策和制度,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的制度化水平和科學化水平,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做到制度化開展、整體性推進。深入推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積極開展“四史”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導人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全社會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歸屬感和自覺踐行力。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第三,健全人民精神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健全文化產品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推動精神產品生產者把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努力創作出更多豐富多彩、積極正面的精神文化產品。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和滿足改善生活品質的新期待。第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切入點,強化對優秀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認同,確保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形成強大精神紐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7.
[2]習近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16-05-05.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新鄉賢文化助推‘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研究”(編號21BKS084)、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表達機制研究”(編號17YJCZH136)、江蘇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新鄉賢文化推動鄉村振興的內在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編號18MLC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