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峰
摘? 要? 站在“兩個大局”交織、“兩個百年”交匯的關鍵時點,面對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江陰作為全國縣域發展的排頭兵,必須不辱使命,勇毅前行,以更強意識、更多舉措、更大作為,交出令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關鍵詞? 三大光榮使命;強富美高;江陰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江陰撤縣建市35周年。江陰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扛起“三大光榮使命”,全面推進“南征北戰、東西互搏”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江花園城市,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陰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持續實施創新驅動,在打響科創江陰品牌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快載體建設。“一灣”方面,全面推進科教孵化中心一期、江南大學江陰校區一期、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扎實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加快500千伏超高壓線路遷改,全力申辦省第十三屆園博會。“一谷”方面,深化優化綺山湖科創谷、高鐵新城規劃設計,全面推進騰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科創項目招引,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創成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并向國家級攀升。“一區”方面,基本建成星河科創園,開工建設生物醫藥創新港,啟動建設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江陰協同中心、航天衛星物聯網研究院、西安電子科大產教融合基地。“一港”方面,加快建設南理工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啟動數字港三期、中法科創園建設,加快規劃建設國際人才社區,實現科創、居住、服務充分融合。全年啟動建設科創載體200萬平方米以上。二是布局高端平臺。深化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哈工大、中科大未來技術學院的戰略合作,高效運營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科創飛地”,建成武漢、成都異地孵化器,全年新建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5家、市級研發機構100家。三是引育科創企業。深入實施“霞客之光”創新攻關計劃,支持企業參與省市“揭榜掛帥”、科技攻關,年內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5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超1500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以上,新增無錫市準獨角獸企業5家、瞪羚企業80家、雛鷹企業150家。四是推動千鳳還巢。大力實施“澄才歸巢引鳳”計劃,依托專業機構運營人才科創天使基金,提升人才創新周、產業技術人才合作懇談會、高校招才、“智匯澄”招才引智系列活動成效,持續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五是突出金融賦能。出臺落實新型復合產業用地管理辦法,用好錫科貸、蘇科貸,大力引入各類頭部基金和頂尖GP團隊,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體系,助推優質企業搶灘資本市場。
二、持續加快轉型升級,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大項目攻堅力度。聚焦“345”產業鏈核心領域、關鍵節點,研發專項政策,強化駐點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加快打造懂產業、通政策、善服務的“招商勁旅”,實現全流程幫辦、全生命周期保障,切實提高項目“五率”完成度,全力穩投資、穩預期。二是加大工改推進力度。編制完成并嚴格執行工業園區空間、產業、控制性詳規、城市設計等各類規劃,實體化運作工改公司,全面統籌資金籌措、項目建設、產業招引、園區運營,全年盤活騰退提升土地2.4萬畝,形成超千畝連片可開發區域3個以上。三是加大產業轉型力度。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行動,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深化“兩業”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提質增效,優化生活性服務業業態結構,提檔升級江陰消費季促銷活動,推動線上線下消費雙向提速。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啟動糧庫移建,力保糧食安全。四是加大風險防范化解力度。堅持“屬地主責、多方聯動”,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充分應用行政、司法、市場化手段,“一企一策”精準施策,依法打擊惡意逃廢債。有效防范處置地方政府債務、非法金融等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在拓展區域競爭優勢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全面推進“一網通辦”“政銀通辦”“一件事”改革和聯合竣工驗收,優化“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完善重大項目、重點企業“雙掛鉤”制度和招商護商服務專員制度,上線運營“澄策之窗”惠企平臺,持續打響“澄心辦·辦澄事”營商環境品牌。二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市與鎮街園區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推動國企深度參與“南征北戰、東西互搏”,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廣省級“村社分離”試點經驗。三是促進“三外”提質增效。發揮境外駐點招商作用,鼓勵外資企業設立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確保全年實際使用外資8億美元。穩定外貿30強企業進出口份額,加快推進蘇美達、蘇豪等合作平臺投入運營,持續推動外貿轉型升級。四是全面加強區域合作。加快建設錫澄協同發展先行區、錫常協同發展先行區,探索建設澄張虞縣域發展試驗區,精準挖掘上海科創、金融、人才等資源,更好融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加快建設江陰—靖江高質量跨江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新能源、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量質齊升。
四、持續推進城鄉融合,在提升全域功能品質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扎實推進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深化城市T臺建設,建成錫澄運河公園三期南段園林景觀工程,啟動建設白屈港公園,確保年內國樂島主體結構完成過半。加快推動錫澄運河西側、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中心城區傳統商圈、徐霞客文化旅游片區等城市更新項目,啟動城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0個、36.8萬平方米。二是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釋放“鄉村振興·共富基金”效能,深化第11輪24個經濟相對薄弱村幫扶。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力推進美麗農居建設,建成無錫市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范村15個、特色田園鄉村8個。三是持續完善交通網絡。加快推進長山大道、新澄楊線一期、大橋南路、濱江路快速化改造,開工建設錫澄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有序推進暨南大道西延、長山大道南延工程,持續暢通快速路。加快建設江陰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錫澄S1線,力爭南沿江鐵路江陰段年底具備通車條件。四是全面深化文明創建。常態推進“十大專項行動”“七大專項整治”,開展“美麗江陰·美家美戶”系列創建活動,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推進“一網統管”平臺建設,構建“數字城市運行圖”,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
五、持續強化綠色發展,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推進減污降碳。科學務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全面啟動零碳開發區建設和零碳示范工程,加強企業節能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繼續做好能耗“雙控”,連片式整治“散亂污”企業,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二是深化污防攻堅。治氣上,推動高值區域、高值企業深度減排,強化工業窯爐整治、移動源監管,確保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1.1%。治水上,深化美麗河湖建設,全力完成入江入湖排污口排查整治,高標準推進控源截污。治土上,深化固廢危廢處理能力提升,加快污染地塊治理,整體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一般工業固廢綜合處置,全力創建“無廢城市”。三是加強生態修復。啟動省第四輪農村改革試驗區任務,探索長江十年禁漁快速響應機制。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年內“重化圍江”問題全部閉環銷號。四是嚴格生態治理。全面執行污防攻堅不力最嚴懲戒措施,每季發放“蝸牛警示牌”并公開見報,推動河長制、斷面長制、點位長制、林長制落實落細。加強行政司法聯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上實現新突破
一是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行動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困難人員等為重點,常態化開展援企穩崗、就業幫扶,全年提供就業崗位6萬個以上、城鎮新增就業3萬人以上,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健全全民參保精準擴面長效機制,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增幅不低于10%。三是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全面落實“雙減”要求,大力推進高品質學校和優質特色學校建設,深化教育集團化改革,推進實施校安工程,深度推進職業教育校企融合,爭創江蘇省智慧教育示范區。扎實開展國家級緊密型醫共體和省級醫改示范市創建工作,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加快建設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四是全面保障公共安全。高標準推進“三年大灶”,確保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加強生物安全建設,完善重大環境風險、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等的應急預案。加強江蘇省沿江(江陰)危化品應急救援基地和市應急指揮中心建設,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