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雪祥:正高級教師,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石梁中學英語教師、區兼職教研員,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小學外語教育分會理事。榮獲第十屆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浙江省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工作上秉持“主題引領、整體設計、活動化實施”的教學主張,先后主持省、市教學規劃重點課題5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教育信念: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成功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真諦在于創新。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處理好評價與教和學之間的關系,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施。學生日常學習的階段性評價,亦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性評價功能,著重考查學生特定時段的學習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教學評一致性的起點是對學情的診斷,教師需要通過診斷性評價了解學情,以便做出適當的教學調整。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和推廣,測評系統被廣泛運用于診斷性評價。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測評系統不僅僅是教學評價工具,結合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還有助于教師構建以測評數據為核心的“以評促學”模式。但是目前,教師在解讀和使用測評系統大數據時存在一些問題,如只關心評價的整體難度系數,只解讀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等基本面,只關注學生的最高分或最低分,卻忽視了診斷性評價反映的學生學科能力情況、學科知識和能力、個體學習優勢和劣勢、教師教學行為上的問題以及學生后續學習策略和行為改進等。
因此,教師有必要研究如何利用測評系統大數據分析,發揮診斷性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促進教師反思和調整教學行為,對學生實施精準的個性化反饋,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提升學習能力。
一、基于測評系統的診斷性評價和數據采集策略
精準把握學習起點是基于測評大數據實施精準教學的邏輯起點。要抓住精準教學的起點,必須充分認識診斷性評價的目的和意義,研究診斷性評價的命題和功能,合理確定考查內容和考查形式,創新評價題型等。要獲得反映學生學習真實情況的階段性評價數據,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依據課標、教材,確定考查內容
診斷性評價可用于課程教學的不同階段,是依據課程教學目標命題的標準參照性質的測試。對此,學校教研組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掌握年段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難點,為客觀地命題打下基礎。
首先,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的學科能力結構,認知英語學科能力表現指標體系模型,熟悉英語學科能力要素和能力框架(見表1)。命題中,教師應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融入英語學科能力指標,以測評的方式診斷學生英語學科能力發展情況。
其次,教師要學習課程分級目標(三至五級分別對應七至九年級),梳理年級教材結構,確定診斷性評價重點,明確考查范圍和內容。以英語(外研版)九年級上冊前兩個模塊為例,教師梳理的階段性教學內容和目標見表2。
(二)遵循命題原則,優化評價工具
診斷性評價要遵循命題原則,命制的試題應符合語言測試學的基本理念和發展方向。魯子問等人指出,命題內容應遵循適綱性、適度性(難度、梯度、區分度、信度和效度)、整體性和規范性原則。教師應熟悉命制試題的基本流程,即先擬訂命題思路,再編制試題,然后進行試測,最后磨題定稿。在編制試題之前,教師應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結合階段教學重難點和學科能力結構框架,擬訂命題細目表。這有利于克服教師在選題、命題、組卷中的主觀隨意性,保證評價標準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減少命題工作中的誤差。
測試材料的選擇是命制試卷的一個重要環節,命題者可以從報刊、網絡或語料庫中選取素材,獲取典型的表達方式和地道的語料,以保證命題質量。馬建鋒指出,教師選取的語篇材料應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相關,具有時代性、教育性和真實性。
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命題理念。階段性的診斷評價要對教學和課程改革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發揮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為此,教師要精細把握試題的難度,優化評價工具,從而發揮診斷性評價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的作用。
(三)科學管理測評,精準采集數據
為了保證診斷性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組織測試過程中,教師要保障評價工作的嚴謹性、客觀性和公平性。特別是在主觀性試題的網絡閱卷過程中,教師要嚴格參照試題的評分標準,統一評分要求,以雙評甚至三評的方式降低評分誤差。尤其是對書面表達題的評分,應結合內容要點、語法句型、語意結構、書寫規范的維度評分法,更為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確保所采集數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測評系統的大數據分析和教學行為改進
有學者構建了基于測評大數據的有效教學框架,其包括精準把握學習起點、動態組織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個性化反饋和推薦個性化學習等重要環節。因此,研讀分析測評數據、梳理教學共性問題、聚焦疑點難點、精準分析反饋和個性化精準指導,是診斷性評價后教學行為改進的核心內容。
(一)研讀數據報告,審視測評結果
教師基于測評系統開展診斷性評價后,測評系統會生成一份學科評價分析報告,涵蓋區域、校級、年級和班級的各項相關診斷數據。以智能閱卷評價系統為例,基于九年級學生第一學期英語期末診斷性評價數據,教師可以獲取的區域層面數據包括:各學校參考人數及比例,各學校總分等距分段對比,各學校總分平均分、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學科及總分平均值,學科及總分難度系數,各學校學科平均分、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各學校學科等距分段對比等。
通過數據報告,教師可以得知學生學科總體掌握情況以及各校間的數據對比情況,知曉各校在區域中的相對位置,或對比上一階段并計算各校學科教學質量增量情況,也可評判本次評價中學科總體目標和難度值的達成狀況。
(二)對照全卷分析,梳理共性問題
語言學家休斯(Hughes)認為,測試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促進教與學。教師根據課程的特定教學目標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可有效地制訂下一步的教學方案。
基于測評系統,教師可以快速獲得診斷性評價的全卷分析數據,從而精準定位當前階段教學的共性問題,發現各校乃至各班學生學習上的短板及問題所在。表3顯示了區域學生答卷表現的部分數據分析。本次測評中,23、53、63、64、49、60、65七個小題難度最大,得分率最低,也是測評系統診斷出的教學共性問題。
(三)錨定學科能力,聚焦難點疑點
結合測評系統數據,教師可以梳理教學班級學生的得分明細表,診斷并發現學生存在的學科能力缺陷,然后進行課堂講評和分析的教學設計,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以S校1班(30人)為例,測評系統會自動顯示(標紅嘆號)須重點分析的第23小題(如圖1)。在平臺上雙擊該欄目,教師即可進入該小題的講評頁面(如圖2)。頁面顯示班級第23小題的得分率為40%,12人正確,14人選A,4人選B。該題考查的知識點為“完形填空——辨析形容詞last”,對應的學科能力要素為“B-2分析論證”,考查點所在的語境和具體語句如下。
Some hours later, the jeweler went to them and gave them the diamonds. He was offered the???23???price, which was three times the value of the diamonds. But he said, “I will???24???accept the first price that you offered this morning.”
23. A. honest B. lowest C. half D. last
由此可以推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捕捉前后段落關聯事件和線索的能力較弱(“which was three times the value of…”是前一段落中提到的最后一次報價)。本題反映的學生能力缺陷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并采取對應的教學改進措施。
(四)優化教學策略,精準分析反饋
分析試題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了解命題意圖和考點分布,逐步形成結構化的認知能力。同時,教師須根據評價反饋情況對學生進行矯正、補償或鞏固。例如,可以通過同類型練習題、變式訓練增加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例如,第37、41小題為S校1班學生閱讀理解板塊呈現的焦點問題,1/3的學生在提煉作者寫作意圖(C-1 推理判斷)、提煉文本標題(B-2 分析論證)兩個能力維度上存在缺陷。
1.精準分析問題
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在題干、選項的語句理解上存在問題,還是不能從全文站位上提煉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診斷結果(10人選擇C項)來看,學生主要是因為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而判斷錯誤。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段落主旨和全文中心大意的語句分析與概括練習。
37. The writer's purpose is mainly to tell people to ??????????????.
A. have short-term joys
B. use the phone in a proper way
C. do more sports instead of using the phone
D. form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one
2.同類題匹配訓練
完成上述分析之后,教師要同步推送類似的閱讀題,并以單篇單題的形式進行快速檢閱(如圖3),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以全文視角和作者立場來推斷、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此外,課后鞏固練習中須加入該專項訓練,要求學生進行對應的答題分析和反思,促使學生形成推理判斷力。
(五)突出學生主體,個體精準指導
在診斷性評價的反饋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評價,把測試反饋變為學生自我反思、總結的平臺。結合測評系統數據,學生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個人學科能力發展情況。以智能閱卷評價系統為例,完成評價后,學生可以收到個體成績分析報告。
例如,S校1班H學生的英語成績為105.5分(滿分120分),而班級平均分是104.28分,年級平均分是86.43分,可以看出該生處于班級中等水平。個人知識掌握情況分析表則更為清晰地顯示出該生當前階段存在的部分關鍵問題(見表4)。在數據分析的支持下,教師可以設計并實施精準的、個性化的輔導方案:(1)加強聽力訓練,著重辨析對話中的人物及關系 ;(2)熟悉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的語法、判斷和運用,分析主語和行為動詞之間的關系;(3)提升語句分析能力,著重補充訓練賓語從句的連接詞和主從句構成。
顯然,結合診斷性評價數據分析的輔導策略和教學方向是明確的,也是精準的,有利于教師改進后續教學行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另外,結合學生個體知識掌握情況雷達圖(如圖4),學生能夠更為清晰地認識當前個人的學科學習優勢和劣勢,利于個體反思和總結。一方面,分析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明確個人在知識能力維度上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可以清楚地認知個人能力缺陷維度,找準下一階段突破整改的方向,實現全面提升,形成更強的語言綜合能力。
三、進一步思考
語言測試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診斷性評價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可以讓學校、教師及時了解《課程標準》落實情況,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和學習改進的方向,提升其學習能力。結合實踐,教師需要更深入地反思和研究,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評價工具制作要科學合理,準確反映學生學習情況
評價目標和標準的確定、評價內容和方式的選擇、評價方案的實施等,均應以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符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階段及年齡特征,任務情境和活動內容應為學生所熟悉,并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機會。測評系統有其獨到的數據分析功能,要充分發揮其診斷評價作用,前提是擁有高質量的、科學的評價工具,這樣才能為教師提供精準的學習起點分析。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評價工具的制作和編寫,開展基于課程目標的評價深度研修,科學地命題,組織教學活動。
(二)教學評一致性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教學合力
基于測評系統大數據的教學評需要有學情分析數據,基于學情分析開展教學內容的動態解讀,制定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及薄弱點為目的的教學目標,設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有效達成教學評一致性。有了測評系統的支持,教學評工作更應該形成合力,開啟良性循環。
(三)教學行為改進目標是促成學習,培養學習能力
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評價分析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在測評系統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應改變“逐題講解、就題論題、一講到底”的做法,不斷改進評價分析的教學行為研究,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診斷、強化、示范功能。同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對自己的發展變化最為了解,通過診斷性評價和數據圖表,他們更易于發現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形成更強有力的反思和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