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要:新聞媒體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信息溝通途徑,也為人們建立了文化交流平臺。本文在把握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文化傳播特征的基礎上,對新聞媒體需要履行的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職責使命展開分析,從全媒體矩陣建立、共享化新聞體系打造、真善美內容制作等方面提出了文化傳播路徑,希望能夠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媒體;文化傳播
融媒體背景下,各種媒體開始向著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新聞事件,并產生文化交流與互動。作為新聞媒體,要求傳播的內容可以體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大眾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應進一步探索新聞媒體文化傳播路徑,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一、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特征
新聞媒體主要從事新聞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各種形式將近期發生的事情真實、具體地傳播給受眾,確保其了解新聞內容的同時,能夠作出正確的評判。
從特點上來看,新時期的新聞媒體在文化傳播上具有較強時效性。因為新聞來源廣泛,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途徑傳播信息,圍繞各種現實話題、時政新聞等進行跟蹤報道,將資訊傳遞給人們的同時,能夠引發廣泛討論,形成相應文化氛圍,加速文化交流和互動。新聞媒體在文化傳播方面帶有多樣化特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進行新聞播報,在給出不同理解的同時,展現不同文化形態。
相較于網絡媒體、電視媒體等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經過嚴格審核,能夠保證新聞真實、有效,同時帶有一定政治色彩,能夠向國民傳遞國家方針政策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1]。而新媒體等網絡媒體缺少嚴格約束,在新聞報道上偏向于娛樂化、趣味化,可以向受眾呈現不同生活態度、文化觀念等,給其帶來豐富感受,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精神需求。
此外,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帶有大眾化特征。因為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不再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將會參與新聞生產和傳播過程,表達各自的想法和態度。在平等的對話空間中,人們也將在文化創造和傳播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使命
(一)滿足受眾精神需求
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們產生了強烈的精神需求。而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則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人們精神層次的逐步提升。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人們可以借助各種媒介平臺反映自身的現實需求、情感需求等各種需求,在未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則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給社會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新聞媒體通過報道人們日常生活和各種熱點話題,引導人們探討解決就業、教育等各方面問題的途徑,展現社會發展的側重點,能夠使民眾對社會進步產生深刻體會,從而得到精神需求滿足[2]。
通過新聞媒體,向人們傳遞正確思想價值觀念,也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思考角度和方式,得到精神世界完善。如在報道中揭示事件成因,反映其中文化內涵,可以表達人文關懷,撫慰人們的心靈,引導人們提升精神層次,形成良好素養。通過幫助民眾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可以將文化當成橋梁增進各地區民眾的聯系,使各民族保持較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面對大是大非問題上做出理性判斷,共同支持國家的建設與發展。
(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媒介技術的發展加快了信息傳遞,但也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受到了西方各種思潮的沖擊。作為新聞媒體,應當認識自身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上承擔的使命,在加強大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的同時,不斷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在融媒體背景下,各種媒體都需履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在文化傳播方面發揮各自優勢。
例如,電視媒體可以利用直觀畫面展示各種文化形態,圍繞某個現象、片段等進行文化全方位展示和內涵深度解說,促使人們深入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文化。而新媒體則可以突破時空局限性,隨時隨地向人們呈現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為文化傳播提供豐富渠道和方法。
現階段,電視、廣播、移動互聯網等各種媒介已經全面滲透進大眾的生產生活,在傳播新聞信息的同時對人們的思想產生影響,引導其完成文化心理建設[3]。因此,新聞媒體還應肩負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確保人們可以繼承中華民族傳統和精神,推動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
(三)提升社會文化活力
新聞媒體負責為人們提供精神產品,可以為人們帶來啟迪,引領其開展文化創新活動,為社會文化發展注入活力。作為社會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產業生產出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新聞產品,有助于社會主觀能動性的激發,為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為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新聞媒體要積極培養創新意識,在推動產業創新和推動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可以使社會文化取得同步發展。因將具有代表性的新聞事件以圖、音等形式傳播的過程中,人們也將給予相應的反饋,產生新的社會言行,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斷交互的過程中,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將發生轉變,促使人們從中獲得新思維,能夠以新的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為社會提供創新力和創造力,推動社會先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在社會文化傳播和創新方面,新聞媒體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朝著黨中央確定的宏偉目標團結一心向前進。
三、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路徑
(一)建立全媒體矩陣,擴展傳播范圍
面對媒體間的激烈競爭,新聞媒體想要履行文化傳播使命,需擴大新聞傳播覆蓋范圍。把握媒體融合趨勢,還應探索全媒體矩陣建立途徑,在實現轉型升級的同時構建合作共贏發展模式,以獲得更大的文化傳播范圍。作為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還應加強與網絡媒體、移動客戶端等各種媒體的合作,確保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等可以做到與手機客戶端同步直播。而受眾錯過直播,也可以通過網站觀看新聞錄像內容,搜索往期節目。在直播過程中,受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途徑參與節目互動,實時分享節目信息,通過提高受眾對新聞媒體的黏著度加快新聞推送,使廣大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活動中,為落實文化傳播工作奠定扎實基礎。
在全媒體矩陣下,將每期新聞節目中的要點拆分成若干個獨立視頻,受眾可以根據新聞標題點擊查看單條新聞,參與到節目發起的話題討論活動中,從而通過發揮網絡互動功能創造良好文化交流氛圍[4]。
每次在節目直播前,新聞媒體可以開通頻道互動功能吸引年輕受眾分享各自體會,并通過微博提前進行新聞亮點宣傳,將發聲機會交還給受眾,增強其在新聞信息和文化傳播主動性。
例如,在討論“城市的印記”這一新聞話題時,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建立“傳遞笑臉照片”的渠道,征集新聞素材的同時,傳遞相互幫助、包容他人等城市思想與文化。通過各種媒介平臺,新聞媒體能夠與受眾建立緊密的聯系,形成相應的粉絲群體,塑造節目文化生態。而通過發揮粉絲傳播力量,可以提高新聞節目的文化傳播力度,使媒體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打造共享化體系,滿足多樣需求
新聞信息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傳播文化引導人們思想的同時,也需要順應民意生產和傳播民眾需要的新聞內容,確保新聞信息及相關文化能夠被民眾順利接收。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產生了多樣的文化需求。想要通過新聞媒體順利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要打造能夠實現各種信息資源共享的新聞體系,通過一體化生產完成受眾專屬新聞產品開發,以便在滿足受眾新聞獲取需求的同時,完成背后文化的傳遞。
結合這一目標,還應建立共享化服務機制,立足移動互聯網建設新聞信息共享平臺,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工具當成是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拓寬信息來源,完成用戶數據匯總。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夠對用戶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掌握用戶新聞閱讀興趣、偏好等,采取個性化、定制化的服務模式,將需求當成是導向完成專屬APP開發。
例如,今日頭條自上線以來,就憑借智能搜索引擎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結合用戶習慣隨時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新聞,并根據用戶個性提供不同評論、交流方式,能夠滿足用戶多樣需求。在融媒體背景下,為滿足批量用戶新聞瀏覽、查詢和定制需求,還應以數據共享機制為指導,建立新聞數據庫,對時事、體育、娛樂、民生等各類新聞資源進行匯總整理,通過集中化存儲形成完整數據庫體系[5]。按照時間、屬性等進行細分,能夠生成不同新聞數據流,呈現不同文化形態,為用戶提供多樣文化接觸渠道,優化用戶新聞閱讀體驗的同時,達到全面提高新聞信息附加文化價值的目標。
(三)制作真善美內容 突顯文化內涵
隨著新聞媒體的層級、界限等逐步被打破,各地市級新聞媒體同樣可以憑借現代媒介技術獲得較強的傳播力。但想要進一步提高自身影響力,較好地完成文化傳播,還應深入挖掘新聞的文化內涵,完成真善美內容制作。
目前在新媒體平臺上,短視頻憑借優質內容,可以瞬間引發廣大受眾共鳴,使更多受眾“跟風”拍攝同題材視頻內容,導致現象級傳播事件的發生。把握這一傳播規律,新聞媒體還應從各類文化資源中挖掘真善美的內容,順利引發受眾共鳴,營造濃厚文化氛圍,繼而取得理想傳播效果。
首先,真實性為新聞的生命,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平臺獲取新聞信息,只有保證新聞內容準確、可靠,將其與文學作品區分開來,才能基于客觀事實引發人們的思考和關注,體現新聞的人文價值;其次,新聞內容應做到傳播正能量,而并非是一味依靠低級趣味內容迎合少數受眾,給社會文化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最后,新聞內容應呈現良好審美,無論是在排版還是文章撰寫等各方面追求精致,給受眾帶來良好審美感受,以優秀文章鼓舞人、感動人,維護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基于文化傳播視角,新聞媒體在內容生產上還應挖掘新聞事件中展現美好生活、美好愿景的一面。對社會的陰暗面進行批判,應站在引導事件向正面發展的角度進行報道。在此基礎上,還應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邀請文化名人進行點評介紹,展現中華文化價值導向,創作出能夠引領時代變革的真善美作品。
(四)樹立正確文化觀 加強輿論引導
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媒體能否承擔起文化傳播使命,將對中華民族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關乎國家文化軟實力能否得到有效提升。新聞媒體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在人人參與新聞生產、傳播的背景下堅持履行“把關人”的職責,敢于應對輿論雜音的挑戰,在文化傳播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報道,強化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向廣大群眾傳遞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輿論引導方面,則要敢于向低俗文化、不良文化“亮劍”,加強國內各種文化活動的動態報道,交叉傳遞時政、體育等改革中新聞信息,全面展現黨和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在中華民族文化上的態度。例如,在節假日期間,可以通過海外媒體平臺報道中國各地節慶活動,向世界傳遞中華民族的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文化,并通過加強平臺輿論監測制定引導策略,確保可以順利推送正能量內容,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提高新聞媒體的文化傳播能力。
四、結語
媒體融合發展促進了新聞媒體在文化傳播上發揮更大作用,我們要始終堅持文化自信,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同時,使中華民族文化得到較好傳承和發展,為社會文化創新提供動力。在實踐工作中,新聞媒體要履行文化傳播使命,筑牢、筑好、筑強融媒體平臺,拓寬文化傳播范圍,通過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制作精良的新聞產品、文化產品,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旭.新聞傳播在文化傳播中的價值實現研究[J].青春歲月,2021(22):18-20.
[2] 李永飛.淺談新聞傳媒對文化傳播所產生的深遠影響[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2):73-74.
[3] 許芳.基于新媒體特點的電視新聞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19):78-79.
[4] 施玉景.縣級媒體當盡文化傳播責任[J].視聽界,2021(3):117-118.
[5] 何盛楠.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自我突破與提升[J].傳媒論壇,2020,3(1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