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埔
摘要:新聞報道故事化會因其可讀性、情節性強等特點,使受眾更容易接受新聞內容,并產生較為深刻的記憶,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無法忽視的。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會使新聞的嚴肅感被削弱,導致受眾對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客觀性產生懷疑。同時,在新媒體信息真實性難以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傳統媒體依舊是確定新聞事件真實性的重要渠道。本文圍繞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展開討論,分析了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缺陷與優勢,提出了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優化路徑,供廣大新聞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優勢;缺陷
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側重于對事件發展過程的表述。新聞則是通過概括的方式,將近期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簡明扼要地敘述。將新聞與故事化的表達方式相結合,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情景再現以及對話等多種方式再現新聞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其中的沖突與懸念能極大地吸引受眾的關注。
一、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缺陷
(一)故事化表達會對新聞的真實性造成影響
新聞的基礎是客觀真實。真實不僅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新聞五要素需要具備真實準確的特點,還需要對構成新聞報道的所有因素,如人物語言、細節、相關數據以及情節等內容都必須真實可靠。但是故事化的表達方式不用這么嚴謹,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沒有嚴苛的要求,僅需要建立在客觀生活的基礎上就可以作為新聞報道傳播。同時,故事化的表達方式還會使新聞報道高于生活,經過藝術加工后變成一種藝術真實。因此,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雖然能夠提高新聞吸引力,使受眾更容易接受、閱讀,但同時也會在實際操作中使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受到影響,在事件真實的基礎上或多或少會加入一些藝術真實的部分,最終導致媒體在社會責任的重視方面逐漸放松警惕。
例如,在一些警情案件、鄰里糾紛類型的新聞節目中,故事化的表達方式能夠使得事件的描述更加清晰明了,但同時在事件還原的真實性上可能會進行藝術加工,甚至杜撰一些細節內容,這都會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造成損害[1]。
(二)可能導致新聞出現故事情節過度的現象
新聞是對最新發生事件的真實報道。因此,事實是新聞報道的核心。但故事卻不是這樣的,其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具有明顯的藝術性特征。因此,若是新聞報道中的故事化表達方式被無休止地放大,新聞報道就會存在故事情節過度的問題,進而脫離事實存在。例如,一些新聞欄目會采用設置懸疑、講故事的方法,新聞事件本身也許并不是具有復雜情節的故事,但是這樣的故事化濫用會導致新聞事件出現故意一波三折的設定,為了追求戲劇性的效果,導致新聞報道最終失去其真面目,進而降低了新聞欄目自身的公信力。尤其是部分平面媒體,可能會為了追求發行量,甚至在通訊類的新聞報道中也加入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吸引受眾的關注,造成新聞報道故事情節過度的現象。
(三)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容易造成新聞情緒化
新聞報道的核心講究的是真實與客觀,但部分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采用故事化表達方式時,通常會潛意識地加入自身的情緒,或是站在自身立場,將自己的“三觀”植入新聞報道中,進而導致新聞素材的選擇和新聞報道的內容失去客觀性。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新聞記者的報道思路,提高新聞的趣味性和人情味,但這樣的發展趨勢也導致整個媒體行業的新聞報道工作都流于淺薄,新聞記者容易忽視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工作,更容易按照自身的喜好和主觀情感選擇新聞報道的內容,從而為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長此以往,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中,生動有趣會被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過度追求,新聞報道容易向著庸俗化和低俗化的方向發展[2]。
二、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優勢
(一)使新聞報道更加具備可讀性
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新聞報道模式的禁錮,以故事化、情節化的形式使新聞報道由原本單一嚴肅的報道模式發生改變,使新聞報道更具觀賞性與可讀性。同時,在如今新媒體迅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與新型媒介不斷產生更新與融合,新聞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也愈發多元化。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時,不僅會對國內外的新聞事實產生興趣,更會將零碎的休閑時間花費在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熱點新聞中。基于此,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因此,各種新聞媒體都開始調整自身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通過適當降低嚴肅性新聞在報道中的整體占比,使新聞報道能夠與人們的生活實際更加貼近,并且通過強化新聞報道的因果性與故事性,使受眾能夠在新聞報道中感受到濃烈的人文和人情。此外,使用故事化的表達方式能夠使新聞工作者在發表新聞的過程中更加關注新聞信息的細節,進而確保在提升受眾閱讀體驗的同時,可以對新聞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充分發揮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3]。
(二)能夠有效拓展新聞報道的形式
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能有效拓寬新聞的報道形式。首先,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故事寫作的形式,能夠大幅強化新聞信息對受眾的吸引力。在以往傳統的新聞報道稿件撰寫工作中,新聞編輯通常會嚴格把控新聞信息的準確性與客觀性,極少在新聞報道稿件中運用故事化、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傳統新聞報道方式雖然能夠對新聞信息的客觀性提供有效保障,但也會導致新聞報道在受眾閱讀時顯得缺乏溫度和人情味。而通過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新聞編輯能夠在新聞報道中適當運用藝術化的表達手法,不僅能夠使新聞報道更加豐滿立體,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感,還能為新聞報道注入人情因素,而引發受眾心理層面的共鳴,進而達到增強新聞報道感染力的目的;其次,新聞報道故事化的表達方式還能使新聞記者對新聞線索的嗅覺變得更加敏感。在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中,新聞記者在收集具有一定新聞價值的新聞信息的同時,還需要重視新聞信息是否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收集新聞線索時需要改變以往的方式,深入人民群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既能夠真實反映人們日常生活,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聞故事,進而有效提升新聞報道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編輯故事化新聞報道時,新聞編輯也需要以受眾的實際閱讀需求為基礎,在確保新聞信息完整性與真實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最后,新聞報道故事化的表達能夠使新聞記者在撰寫稿件時更加注重代表時代發展趨勢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新聞,如就業、醫療及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也會盡量減少對工作簡報等內容的撰寫,使廣大受眾能夠在新聞報道中獲取更多對自己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三、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優化路徑
(一)將保障新聞報道真實性作為基本原則
新聞報道在傳播過程中要始終確保新聞內容及新聞報道相關元素的真實性,這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成功應用的關鍵。但是,從現階段我國部分新聞媒體的情況而言,部分新聞工作者在撰寫新聞報道時,為了充分融入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會使用虛假、夸大的詞句,導致新聞報道真實性無法得到保障。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正處于發展繁盛的時期,各類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工作時或多或少都會加入故事化的表達方式,但是講故事的行為本就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又因為部分新聞記者會在采訪環節缺乏對新聞事件背景故事的深入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稿件的撰寫時會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新聞素材中缺失的情節進行補充。這樣做也許能夠為新聞報道故事的完整性提供保障,但是會導致新聞真實的丟失。
因此,各類新聞媒體應在新聞報道中做到不忘初心,不論是在新聞素材的采集還是新聞故事的發掘階段,都應當時刻謹記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編輯新聞報道時,明確新聞事件與故事化敘事的主次關系,故事化表達方式只是為了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目的主要在于強化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但是不能主次顛倒,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才是基礎。對新聞記者而言,保障新聞報道真實性需要通過細致的采訪才能做到,需要深入人民群眾發掘新聞事件內在的新聞價值,厘清新聞事件背后的詳細故事,在確保新聞報道真實性和客觀性的情況下,在不受任何主觀情緒和主觀思想影響的前提下,用好故事化的表達方式[4]。
(二)促使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從現階段新聞報道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時間是媒體行業的市場競爭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哪個媒體能夠在新聞報道的競爭中掌握時間的主動性,就能得到成功的保障。尤其是在新媒體不斷涌現的環境中,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迅速發展,能夠做到即時發布最新新聞信息,給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新聞信息內容更豐富,傳播速度更快,受眾能夠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因此,只有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新鮮度,強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才能使新聞報道獲得更多受眾的支持與認可,進而拓展自身占領的市場份額。基于此,新聞媒體在選取新聞報道素材時,并非要完全緊跟時下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也可以通過深入發掘已發表新聞的方式,尋找具有報道價值的資料,或是通過搜集可塑性較高的新聞素材進行詳細報道,進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雖然發掘已發表新聞的背景故事欠缺一定的時效性,但是對受眾而言依舊充滿新鮮感,因此能夠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和認可。此外,在故事化表達的新聞報道中,將已發表新聞的背景故事作為創作基礎,更容易與懸念內容相結合,進一步吸引受眾的關注度,達到提高新聞報道傳播率的目的。
(三)科學合理地使用同期聲作為輔助報道
紙質媒介在進行新聞報道工作時,通常是通過直接引語來提高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真實性。而電視新聞報道則是可以借助同期聲來替代引語的作用。但是在使用同期聲進行輔助報到時,需要確保同期聲使用的科學合理。電視新聞記者在對有人物參與的新聞報道進行表述時,需要盡可能豐富自己的報道語言,使受眾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感。
通常情況下,電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會以人物講述的話語為基礎,傳播者再借助自己的語言進行進一步的故事化豐富,以此推動新聞報道中情節的發展,這樣新聞報道才能夠帶給受眾強烈的真實感。由于我國大多數電視新聞報道在故事化的表述中更加重視情感的表達,針對這種類型的新聞報道,就更需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同期聲作為新聞報道的輔助。一方面,新聞編輯需要對現場人物的語言進行適當剪輯,在確保新聞內容沒有被曲解的情況下制造情感沖突,這樣就夠輕松將新聞故事推往發展高潮,進而起到吸引受眾關注;另一方面,需要科學使用解說詞。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與同期聲直接突顯情節發展情況與人物活動不同,解說詞通常是為了表現新聞事件中人物的心理特征,解析新聞事件背后的情感。簡單而言,解說詞就是在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中填補事件人物無法用語言表述的內容。在電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中,可以適當采用倒敘的方式拓寬解說詞的使用空間,將新聞事件發生的始末更好地串聯起來,使新聞報道更加嚴謹有序[5]。
(四)準確掌控新聞報道故事化表達的程度
故事化只是新聞報道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且故事化并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因此需要把控好故事化表達的程度,堅持適度原則。在新聞報道發布前,需要對選題尺度進行把控,確定該類型選題是否適合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并非所有的新聞報道都適合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如時政新聞、政府資訊等類型的新聞報道就不適合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新聞工作者不能為了吸引流量就不斷地泛故事化,而是需要精準區分適合故事化表達的新聞類型。還需要注重情節尺度的把控。在新聞報道中要對詳細的細節做出理性化的思考,既能夠保證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能夠突出新聞資訊的社會價值。需要注意新聞報道內容細節的尺度,嚴格按照新聞事件的真實走向進行表述,不能盲目制造不存在的沖突。
四、結語
新聞報道的故事化表達有優勢也有弊端,針對新聞報道故事化中存在的問題,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做出相應的改善,達到推動新聞媒體行業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羅茜.從新聞故事化角度分析人物通訊的細節描寫:以近3年中國新聞獎人物通訊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160-161.
[2] 曾照宇,王云康.聚焦基層講好中國故事 地市網媒彰顯更大作為:懷化新聞網“支書故事”系列勵志微故事報道的啟示[J].中國地市報人,2018(12):78-79.
[3] 吳玉蘭,孫奡.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新聞調查》的敘事策略研究:以《新聞調查》抗擊新冠疫情相關報道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2):62-67.
[4] 丁建庭,曹斯,鄭佳欣.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故事反映大變化:以南方日報“廣東日記”全媒體報道為例[J].青年記者,2019(30):19-20.
[5] 張莉,陸洪磊. 影響國際議題報道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因素的再思考:基于“一帶一路”報道的比較研究[J].現代傳播,2018,40(10):45-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