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東
摘要: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生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坐擁資源、技術和政策優勢的傳統電視臺市場份額被新媒體嚴重擠壓,生存和發展面臨嚴重的壓力。縣市電視臺本身在資金、技術、渠道、人才和管理方面就存在諸多短板,體制機制落后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發展,移動互聯網用戶分流的效應愈發明顯。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縣市電視臺必須要把握媒體融合的機遇和優勢,針對自身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創新融媒體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縣市電視臺;融媒體;融合創新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媒介的傳播方式,受眾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深刻地影響了用戶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當前移動電話逐漸普及,用戶習慣于通過手機瀏覽新聞和各類娛樂資訊,從電視端轉移到移動端[1]。特別是智能終端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特征,給用戶帶來了全新體驗,導致電視用戶大量減少,收視率下滑,廣告盈利收入急劇減少。曾經一度統治傳媒市場的紙質媒體已經被網絡新媒體取代,這也給廣播電視媒體敲響了警鐘。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無紙化正在逐漸向融媒體的新形態發展,廣播電視如果還沿用傳統思維,那么將會和報紙媒體一樣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與央視和省級電視臺相比,縣市電視臺收視率更低,用戶規模更小、資金匱乏、缺乏影響力。在媒體融合方面,央視等媒體具有先發優勢,互聯網平臺影響力巨大,融媒體中心建設完善,“中央廚房”支撐深度融合。但縣市電視臺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都不足,加之很多地方電視臺在融媒體運作中大多是生搬硬套,放大了縣市電視臺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先天劣勢。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縣市電視臺必須要革新發展理念,轉變融媒體發展戰略,另辟蹊徑,推動融合創新,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2]。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縣市電視臺融媒體轉型的機遇
(一)網絡信息技術進步的機遇
第一,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根據CNNIC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2021年末我國網民規模達 10.32億,同比增長將近4300萬。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進一步增長,未來電視用戶將會逐漸被互聯網用戶所取代。隨著5G技術的發展,為移動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體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智能手機等設備接受各類信息,特別是通過手機觀看視頻節目;第二,網絡信息技術推動了融媒體時代的到來[4],創造了手機端直播、小游戲、社群傳播等新形勢,結合無人機和VR等技術,提高了電視的采編能力和內容制作水平。例如,電視臺可以在高考時節推出高考即時直播節目,給考生提供實時資訊。體育賽事能夠更好地體現融媒體直播的優勢,通過“視頻+圖文”的雙軌直播模式,可以呈現更好的效果;第三,網絡信息技術創新了電視節目的業態。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產物,具有移動性、開放性、社交化、碎片化、直播化、可視化、智能化、產品化等特征。多渠道和多信息形態傳播代替了傳統單一和單向傳播,垂直化、細分化、場景化的產品形態代替了傳統廣電媒體線性、固定和程式化的節目,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體式、全方位的服務的平臺。[3]
(二)媒體融合的機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用戶獲取信息更加方便,而且電視臺還可以針對移動用戶的特點開發更新穎的節目。用戶即使是觀看電視節目,多數也會使用移動終端,而非坐在電視機前。如今,用戶在媒介生態中占有核心地位,媒體融合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不同媒體間的界限逐漸模糊甚至最終消失。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動媒體融合,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資源共享水平不斷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給縣市電視臺的融媒體轉型提供了支持,特別是電商經濟和分享經濟等新模式和電視媒體實現了共享共融,給電視媒體業態創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經濟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催生了廣大人民群眾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為廣電行業發展提供了動力。移動互聯網成為人們參與文化消費的重要途徑,即時性、定制化、社交化、個性化的產品大受歡迎。技術進步為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中央廚房”等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支持,全媒體發展體系基本建立,移動媒體集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5]。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縣市電視臺融媒體發展的優勢和問題
(一)發展的優勢
第一,廣電媒體和普通新媒體創作者相比,具有內容優勢,有著較高的專業性、原創性、深度和廣度。廣播電臺資深的編輯記者專業知識和技能過硬,經驗豐富,在新聞采訪和報道上也有著自媒體人無可比擬的優勢。尤其是當前新媒體平臺上同質化內容泛濫,而電視臺編輯記者可以憑借專業優勢打造高質量、差異化的內容;第二,和自媒體相比,電視臺具有權威性,特別是我國廣大受眾,對電視媒體有天然的信任感。加之政策的支持和專業的采訪權,移動互聯網受眾在接收官方消息時,也會優先選擇電視臺節目;第三,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優勢明顯。電視臺有國家或者集團的雄厚資金作為支持,特別是媒體融合持續推進以來,新型媒體集團逐漸形成,對于大型電視節目的拍攝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電視媒體和企業、政府、機構、單位等各個部門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在節目制作、信息獲取、分發渠道上的優勢也是自媒體人所不能比擬的。在技術上的優勢更為明顯,電視臺使用專業設備進行錄制和拍攝,如5G+4K+AI設備的應用更有利于提高畫面質量和速度[6]。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地方電視臺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危機[7]。我國幾乎所有城市都有地方電視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市級電視臺發展艱辛,而縣市電視臺則普遍遭遇了生存危機,如果沒有地方財政全額撥款的支持,甚至會關門停業。在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縣市電視臺是新聞、信息、政令發布的重要機構,也是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但是一直以來,縣市電視臺的運營舉步維艱,尤其是縣級電視臺,高度依賴財政補貼,入不敷出的情況較多。為滿足運營支出,造成了有償新聞等問題頻發,在監管日益嚴格的背景下,連發工資都成問題。一些電視臺大量依靠電視購物和醫藥廣告,甚至淪為“神藥”廣告的播出平臺,陷入了節目質量下降、資金匱乏和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第二,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視臺人才向新媒體流失現象已經較為普遍,在地方廣播電視臺尤為嚴重,由于前景不明朗,導致薪酬待遇較低,人才缺口較大,加劇了從業者的跳槽行為。縣市電視臺采編人員較少,無法滿足地方繁重的采編工作,一些電視臺只是負責給宣傳部門送稿,而主持人的工作只是負責念稿,造成電視臺工作流于形式。由于工作人員不足,電視臺只能運營幾個自辦欄目,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是播放電視劇。這主要是因為層級式管理體制不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需求,缺乏長效的激勵機制,人才驅動力和創新能力都相對較差,如編制內的老員工缺乏融媒體意識,不愿意付出過多的勞動,而編制外的臨時工上升通道較為嚴苛,工作繁重。
第三,缺乏融媒體思維。在政務活動的報道上,一些縣市電視臺仍然采用程式化和簡單的方式,有時候通篇都是領導講話,不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接受規律[8],沒有充分反映出新聞的新鮮性,內容和形式都缺乏創新,導致閱讀和點擊量很低,新聞內容的同質化也較為嚴重,原創能力較差,一些電視臺甚至直接搬運新媒體用戶的內容。
三、地方電視臺融媒體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以服務本地群眾為中心的思想
堅持群眾路線,以群眾內容為主,具體到小區取暖、管道維護、道路維修、農業旱澇等生產生活各個領域。要讓老百姓在電視上看到身邊的人和事,甚至能在電視上看到自己,切實解決群眾的生活難題。一方面,一線記者深入到基層、社區、千家萬戶甚至是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用戶生產模式,鼓勵廣大群眾通過手機給電視臺提供線索和信息。電視臺要真正做到以群眾的利益為中心,建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樣才能夠從廣大新媒體中脫穎而出。例如,有老人或孩子走失,在屏幕上及時插播字幕,通過幫助群眾解決問題,電視臺的關注度和影響力自然就會提升。某縣級電視臺在群眾路線上堪稱典范,由于大量播放群眾反映的情況,其收視率也大幅增長。同時,人民群眾的覺悟也因為觀看縣市電視臺有所提高,如某知名縣級電視臺在自然災害突發之年,很多關注家鄉的觀眾收看節目之后主動回鄉參與救災,反映了節目的好評度。因此,電視節目要以接地氣為原則,全面反映地方的商品價格,惠民信息、民俗風情、傳統戲曲、民間特色等。具體來說,可以拍攝關于風俗民情的紀錄片,將各種傳統民間技藝和老物件展示給當地觀眾。讓抗戰老板進行歷史口述,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二)發揮電視臺的專業優勢打造高質量節目
縣市電視臺生存發展的關鍵是提高節目的質量,而提高節目質量就要留住人才,建立一支具有移動互聯網思維和融媒體生產能力的專業隊伍。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讓優秀的人才能夠有用武之地。例如,要支持電視臺人才在新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在政策引導下進行欄目建設,提高績效獎勵,打通上升通道。充分利用資源、政策和技術優勢,打造高質量節目,提升區域節目的品牌影響力。為確保每天都有新節目,可鼓勵當地人民群眾自己表演節目,比如相聲、小品和微電影等,節目內容可包括當地政策、普法節目、移風易俗、保護環境等,采用風趣幽默的方式進行,充分挖掘民間藝人的特長。典型代表如《四平警事》,通過情景喜劇的形式進行普法,既提高了節目的知識性、文化性和價值性,又能夠吸引廣大群眾觀看。也可以根據群眾的喜好打造經典曲藝節目。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經典藝術正在逐漸從新生代受眾群體中消失,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鼓勵編輯記者和本地藝人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提升節目的經典性。
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除了評論、轉發和分享等機制之外,還可以采用精彩評論抽獎等方式獲得用戶的關注,只要用戶能夠積極收看,并且發表評論或進行分享、點贊,即可參加抽獎活動。獎品可以由相關企業贊助,這樣不但提升了收視率,還增加了廣告收入。此外,還可以引入點歌等節目,每逢重大節日和活動,觀眾可以通過電視臺微信等欄目進行點歌,在點歌的過程中也加強本地受眾的互動,提升節目的感染力[9]。
(三)優化融媒體流程
在現有的省市縣三級融媒體中心的基礎上,進行流程再造和優化。縣市電視臺可共享融媒體系統,為各融媒體中心提供技術支持。在節目推送上,創新演播室互動、多屏聯動、分會場直播和城市推介等多種形式。發揮融媒體中心的引導和服務作用,構建基層信息交流生態,整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體系[10]。發揮融媒體中心互聯互通、即時溝通、集約共享、跨屏傳播、統籌管理的優勢,結合移動互聯用戶的特點,對采集、組稿、編輯、審核、發布等環節進行優化。推動融媒大數據可視化,建立遠程采編機制,提升新聞覆蓋面。配置智能系統,通過爬蟲抓取網絡熱點內容,聚合挖掘當前熱點新聞。使用智能編輯機器人彌補人力的不足,實現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監測。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可以使用智能機器人監測事態發展,并且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提升本地信息透明化的同時,更好地安撫公眾情緒[11]。指揮調度區使用GIS系統,準確標記記者的工作地點和狀態,及時與外派采編記者進行溝通,統一管控和發布。智能機器人還可以協助人工編輯進行審核,提高新聞審核的效率,實現快速發布的目的。
四、結語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媒體逐漸被邊緣化,縣市電視臺發展頹勢明顯,尋求轉型發展成為必然選擇。因此,縣市電視臺必須守正創新,堅定為群眾服務的理念,堅持服務于本地用戶,提升影響力;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改善人才管理機制,打造高質量節目;建立融媒體思維,優化媒體融合的流程,實現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南靖,董楓.移動直播:媒體融合傳播的“生力軍”:以麗水市廣播電視臺無限麗水直播為例[J].視聽縱橫, 2020(1): 53-55.
[2] 郭文杰.縣市級廣播電視臺在融媒體時代創新工作路徑[J].中國傳媒科技,2021(6):62-63+61.
[3] 鐘佳華.縣級電視臺制播存一體化網絡共享的構建思路探討[J].電視技術,2020,44(12):4-6+11.
[4] 高磊.論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5):143-144.
[5] 丁曉斌.媒體流程再造“三部曲”[J].傳媒觀察,2015(9):50-51.
[6] 侯玉娟.基于智慧廣電的“5G+4K+AI”技術應用發展研究[J].廣播與電視技術,2020,47(6):147-149.
[7] 黃超.融媒時代地方電視臺發展策略探析[J].新聞前哨, 2020(4):75.
[8] 謝慧敏.融媒體時代如何創新領導政務活動報道[J].新聞前哨,2020(2):72-73.
[9] 柳莉.廣播播音主持的語言表現力分析:以廣播電視臺微信點歌為例[J].記者觀察,2021(23):130-131.
[10] 陳致烽.論縣級電視臺在融媒體中心建設中的新定位[J].電視研究,2019(6):57-58.
[11] 李佳潼,張文東.聊天機器人在公共危機中的傳播功能與挑戰: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觀察[J].傳媒,2021(1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