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清
摘要:報紙文化版面(副刊)因其體裁活潑多樣、題材廣泛、內容囊括時代萬象而廣受讀者歡迎。在特定時期曾經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版面即使仍然是報紙的重要組成,但地位和功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再難與興盛時相比。本文對文化版面的新聞屬性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將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和藝術性進行有機統一之策略提出了建議,以期推動其在新時期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報紙;文化版面;新聞性
報紙文化版面的功能以豐富多樣的資訊,服務于廣大讀者的精神文化領域。同時也承載著緊跟時代腳步、回應社會關切,推動文化引領和導向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民素質的不斷提升,國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在文化強國戰略部署下,隨著國家、政府對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文化不單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甚至地域與行業之間的競爭也常常以文化來論高下,這標志著文化彰顯實力和魅力的時代已然到來。作為一種傳統媒體形式,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文化版面,不但能夠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報業的經營與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
一、新聞性是報紙文化版面的固有屬性
新聞是報紙的靈魂,也是辦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報紙離開了新聞性,就沒有了生命力與可讀性。文化版面作為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報紙正刊內容的拓展與延伸,是報紙意識形態的深化和升化,其新聞性必不可少。這是由報紙承擔的在意識形態領域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弘揚社會正氣、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等重要使命決定的。由此可見,新聞性是報紙文化版面的固有屬性,報紙文化版面同正刊一樣,都承擔著引導輿論的重要任務。
報業有句行話叫“新聞招客,副刊留客”,可見文化版面的作用有多重要。文化版面在提升報紙活躍度,增強報紙思想性、文化性以及凝聚讀者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一旦離開新聞性,文化版面就會與正刊脫節,其地位和作用都會大幅減弱。因此,文化版面必須把新聞性放在重要位置。要懷著高度的新聞意識,以敏銳的洞察力多角度觀察社會,從眾多題材里找到反映社會現實的新聞事件或者文學作品,彰顯社會正氣、宣傳愛國精神。即使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和時效性要求不如新聞版面高,但也必須融新聞意識于文化版面編輯過程,圍繞新聞性進行選題策劃和做文章,用新聞性來增強文化版面的新鮮性、服務性、可讀性和時代性。[1]
二、文化版面強調新聞性的必要性
報紙文化版面自誕生以來就緊扣時代步伐,在傳播新知識和新觀念以及思想啟蒙與政治啟蒙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曾幾何時,文化版面內容越來越單一,一度幾乎只剩下所謂的美文、連載、書摘等。隨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直至自媒體時代來臨,徹底顛覆了傳統閱讀方式。人們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在行走坐臥間實現隨時隨地的閱讀。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平臺,以其即時、方便、易讀的優勢,像巨浪一樣沖擊著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生存。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因其在傳播時效及傳播方法等方面的滯后性,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的時代和人們的閱讀需求。紙媒在高度發達的新媒體技術下漸漸式微,對文化版面來說,越來越窄化的內容加上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使依附報紙而存在的文化版面受到更為猛烈的沖擊。另外,當前的社會轉型期造就了一個信息多元、觀念多元的新時代,社會大眾的聚焦點和興奮點主要集中于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出現的新氣象和產生的新變化。
面對這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激烈碰撞的多元文化,文化版面要想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取得新發展,就必須從新聞性方面著手。在內容上具有新聞性,在版式和風格上具有新鮮感。當然,這也是文化版面的特性使然。無論如何,報紙的正刊及文化版面都要致力于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這既是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聞生產制作與傳播新課題,也是不得不面臨的生存課題。
從文化版面的誕生和發展可以看出,緊跟時代變化,研究社會時代特征,就絕不能脫離新聞實質。因此,文化版面必須順應社會發展時勢,關心社會發展和變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氣象和新變化,關注民眾生活現狀和生存環境,積極關注和思考社會現實,讓自己保持新聞性和時代性,才能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緊緊圍繞報紙這個“新聞中心”來選擇題材與刊登作品,才是當代報紙文化版面的正確選擇。以新聞思維作統領,運用報告文學、評論、特寫、散文、雜文和隨筆等形式多樣的表達手法,以社會大眾最易接受的親民方式制作出來的文化版面,必然是與時俱進,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也必然成為文化版面當前的必修功課。[2]
三、強化文化版面新聞性的策略
思想和情感是文化版面的立足之本,在文化強國新時代,報紙文化版面更要與時俱進,表現出符合當前時代的思維能力,樹立大格局。既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又要有關注民心民生的情懷,還要有參與社會生活、促進時代進步的熱情,這樣的文化版面才具備自己的核心價值。
(一)要以先進思想和科學理念為引領
要強化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先進思想和科學理念為引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研究新的時代特點,對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做出戰略部署,加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階段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凝聚人心,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要加強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就要強化政治學習,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重要指示,把握其精神實質并貫穿于文化版面從寫稿到編輯、從組稿到排版等全過程,突出文化版面特色,彰顯文化版面文章的藝術性、感染力、可讀性,讓讀者在享受高質量美文過程中潤物無聲般地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了解時代變化,汲取社會正能量,從中獲得美的體驗和精神升華。對文化版面來說,這是強化新聞性的重要途徑,更是責無旁貸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3]
(二)要堅持新聞性下的創新意識
創新就是與眾不同,富有新意。創新是報紙文化版面在新時期的發展方向。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在當前并不算新鮮話題,尤其是一方面當前報業間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傳統媒體正在受到新媒體的激烈沖擊,文化版面在這種情勢下更要找準定位,提升新聞性并增加信息量,才是生存和發展之道。在此基礎上,文化版面要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還要不拘一格放開思路勇于求變求新求發展,做好做活文化版面。報紙文化版面的創新,不但要保留報紙文化版面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等特性與雅俗共賞的風格,還要以新聞的時效度來打造文化版面,要運用新聞思維,注重新聞策劃,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版面品牌。這樣一來,即使在當前新媒體平臺非常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版面也能產出傳播價值非常大的新聞。另外,還要加強文化版面的傳播手段創新,推動文化版面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三)面對重大新聞時要有敏銳意識
通常情況下,文化版面刊登與重大新聞相關的題材都采取了較為活潑生動的文學作品表現形式。這要求文化版面要以敏銳的新聞眼光來深入觀察社會生活,才能捕捉到具有時代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才能制作出既有新聞性和傳播性又具思想性和可讀性的作品。報紙文化版面面對重大新聞時,在體現新聞性上有三個層面的要求:一是直接制作與刊登以重大新聞或典型事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二是適時策劃以一段時期內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為對象的專題文章與專欄,如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社會熱點;三是刊發具有新聞表現力的散文、報告文學、雜文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并開設直面社會現實、關注民生民情的寫實欄目,謳歌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呈現出來的齊心協力、開拓創新等新面貌,來反映社會新格局,呈現社會新變化。例如,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日照市建市30周年,由日照報業傳媒集團(日照日報社)策劃發起,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主辦,日照報業傳媒集團(日照日報社)、山東海洋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日照(太陽城)詩歌節,于2019年8月28至30日舉辦頒獎大會和集中采風活動。其間,《日照日報》文化版面組織策劃人物專訪,采寫嘉賓和獲獎人員,通過日照日報社的各類媒體推出文章,展現新時代、新作為、新風貌,傳播社會正能量,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讓慶典活動更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注意體現作品的時代精神
文化版面刊登的作品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在熱點話題的跟進與反饋中體現新聞性,要時時刻刻關注天下事、國家大事和身邊大事,懷著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策劃意識,去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現實,分析人間百態,弘揚時代精神,為讀者呈現既富有時代性又能反映當代人民群眾團結拼搏、攻堅克難的優秀作品。當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文化版面就要以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人民群眾團結合作、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例如,《光明日報》于2020年7月6日在文化版面刊登的報告文學《一片葉子的重量》,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重大主題于一體,以用心、用情且精煉傳神的筆墨,以溫暖的文學筆觸寫深寫透20名農民黨員的個性風格和精神風貌,彰顯飲水思源、先富幫后富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該文不但成為踐行“四力”要求的上乘之作,還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副刊作品類三等獎。
(五)要在版式與風格上凸顯新聞性
雖然內容是報紙能否吸引和留住讀者的根本所在,然而首先影響讀者的卻是報紙的版式與風格。版式與風格是報紙組合新聞的重要手段,還是報紙形象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構成。要在文化版面上凸現新聞性,就是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實現文化版面疏朗活潑的版式與雅正唯美的風格,讓讀者在視覺上得到享受并產生共鳴,有助于增強文化版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如果文化版面版式與風格陳舊落后,缺乏新意,其吸引力和影響力必然得不到提高。因此,文化版面要符合視覺心理學規律,讓讀者得到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在版式與風格設計上大膽探索與創新,標題、文章、色彩、圖片等要素,既要簡約大氣,符合讀者的“第一眼”效應,又要層次清晰,方便讀者的快節奏閱讀需求,讓形式美和內容美能夠有機結合,為讀者帶來文化享受和視覺盛宴,進一步增強文化版面的傳播效果。[4]
(六)要突出文化版面的新聞性文學特色
新聞性是報紙文化版面的固有屬性,這也是報紙文化版面與文學類雜志和書刊的顯著區別,是報紙文化版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讀者往往容易被新鮮的信息所吸引,報紙文化版面要在作品中提高新聞含量,如果缺少了新聞性,就會出現雜志化傾向,削弱文化版面的新鮮性與時效性。可見,強化新聞性對于強化文化版面特色、提升報紙影響力和競爭力都有著重要意義。新聞性文學飽含新聞價值,蘊含著豐富情感與深刻思想筆調的文學作品,其文學性高于新聞性,是最富有時代氣息和關注力的文學,就像社會熱點事件和焦點新聞一樣凝聚著時代變化中的最前沿信息,是揭示時代內涵的熱點事件或焦點新聞的文學化與藝術化。新聞性文學的文學性以新聞點為基礎,把社會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或人物文學藝術化,以反映歷史變化趨勢、體現社會價值導向,并潛移默化地來感染與影響讀者。可見,新聞性文學不僅有著鮮活而厚重的生命力,還承擔著歷史觀、社會價值觀引領人的作用。
(七)重視文化版面的地域性
文化版面有時會忽略身邊的人物與事件。其實,對處于同一地域發生的重大事件與典型人物,讀者在心理上往往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以此為題材的文章在當地更有影響力與傳播力。所以,文化版面要重視地域性,從所在地挖掘豐厚的新聞資源和新聞素材,不斷推出吸引廣大讀者的文化精品。例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不單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對地方各級政府而言也是重要政治任務。《日照日報》文化版面提前策劃籌備,自2021年元月起,陸續刊發黨史工作人員撰寫的《抗戰時期從莒城走出的辛家三兄弟》《中共日照縣委的建立與日照暴動》與《抗戰時期的冬學運動》等20多篇文章,充分挖掘富有日照地域特色的紅色資源,講好身邊的紅色故事,展現革命大情懷,營造出良好的黨史宣傳氛圍,讓讀者從身邊的黨史故事與紅色故事里吸取正能量。不僅如此,在各個政治、經濟重大活動以及節慶日,文化版面均會提前組織稿件,緊跟時政宣傳節奏,貼近時政主旋律,烘托宣傳氣氛。
四、結語
報紙文化版面不是報紙無足輕重的附屬品,而是正刊內容的延伸與和深化。文化版面在當前文化強國時代正是大有作為之時。強化文化版面的新聞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才能讓其在當前文化繁榮興盛時期發揮其寓教于樂的特有魅力,這對于提升報紙的競爭力來說十分重要,對于我國的文化建設事業來說更加重要。總而言之,強化文化版面的新聞性不僅對報紙和廣大讀者都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照,更能讓文化版面在新時期實現大作為。
參考文獻:
[1] 崔曉飛.用新聞策劃思維提升副刊影響力[J].采寫編, 2016(1):87.
[2] 肖明成,李勇.副刊突圍要注重時代性和新聞性[J].新聞前哨, 2014(2):52-53.
[3] 蔣云帆.融新聞性于報紙副刊的方法探析[J].新聞世界, 2020(11):6-8.
[4] 丁銳.如何“美化”報紙文化副刊版面[J].記者搖籃, 2015(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