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杰
摘要:微博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也在輿論監督上也體現出巨大能量。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介方式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立足于微博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深層次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微博輿論監督的對策。
關鍵詞:微博;輿論監督;問題;對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有了全新的變化,微博現已成為重要的網絡輿論載體,在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公眾可通過微博進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動。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事件也讓人們體會到了微博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公眾看到了微博在輿論監督上的巨大潛力。
一、微博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泛濫,侵權削弱監督公信力
我國網民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他們在網上傳播的信息經常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微博上龐雜的信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微博世界太過復雜,有些用戶沒有自己的主見,看到爆炸性的消息有時會盲目跟風轉發。謠言多了,虛假信息多了,各種信息就像病毒一樣在微博里擴散。[1]
在微博平臺上,如果有大V或者比較權威性的媒體官微發布不真實的消息,粉絲隨手轉發,虛假信息便快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其影響力非常驚人。微博上虛假消息的泛濫,會大幅削弱媒體公信力。
(二)集群行為,隨大溜帶來監督錯位
隨著微博平臺的出現,集群行為的發生越來越方便、快捷。用戶發微博一般都是隨意的、無計劃的,對于網上引起熱議的公共事件,一些網民經常隨大溜,跟風思想比較嚴重,缺乏獨立思考。很多情況下,網上的主流思想引導網民做出同樣的選擇,微博上的言論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傳播,當他們的意見形成輿論之后,在沉默螺旋的影響下容易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影響到更多的人。[2]
集群行為可以制造輿論壓力。一邊倒只會讓更多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盲目跟風,讓輿論壓力更加沉重。他們的不理性可能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混亂。
(三)泛娛樂化,影響輿論監督嚴肅性
如今,微博越來越娛樂化,沒有充分利用其輿論表達和監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輿論監督的嚴肅性。微博上每天更新的信息不計其數,網民如果經常關注娛樂信息,忽視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輿論監督的嚴肅性將受到影響。[3]
微博內容和微博語言表達的娛樂化,讓微博慢慢成為了一個娛樂消遣之地。繁雜的娛樂消息泛濫微博,公眾關注的不再是公共事件,而是一些娛樂化的、無意義事件。就像尼爾?波茲曼說的那樣,所有的公眾話語都是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在傳播的過程中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二、微博輿論監督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法律保障欠缺
在我國,有關互聯網監管的法律還比較欠缺。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對微博輿論的監督上還需要加大力度。國家每年都在完善各種法律文件,可是關于輿論監督方面的卻屈指可數。而且現有的這些法律法規中還存在一些漏洞,使得犯罪分子有機可乘。[4]
微博雖然出現的時間比較短,可是發展速度卻非常快,對一些公眾事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微博建立之初,用戶的注冊都不是實名的,使得一些媒介素養比較低的網民隨意發布負面、虛假言論,現在的實名制起到了很好約束作用。
(二)監管機制缺失
微博用戶發布和轉發的信息往往都是比較隨意的,不會注重太多的后果,這就導致微博言論的不理性,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后,經常有網民轉發不實的信息,發布虛假圖片或者不健康的視頻內容等,這樣會影響到一些微博用戶的思想,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監管機制缺失下,很多輿論信息是不成立的,因為缺乏監管,信息不會得到充分的證實。更有甚者,微博用戶由于內心的埋怨和不滿,對政府或者相關行政機構進行報復,破壞他們的名聲,轉發或發布一些不好的信息。因此,在微博輿論監督方面,必須完善相關監管機制,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微博是一個可以起到輿論監督作用的傳播平臺,在輿論監督方面,以其自身特點給觀眾帶來了許多便捷。然而監管機制缺失,各種信息虛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5]
(三)主體復雜多樣
微博用戶即是輿論監督的主體,他們來自各個領域,有學生、事業單位人員、工人、農民等,也有政府機關、媒體、企業等。這樣復雜的用戶群體讓微博主體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一方面,微博用戶媒介素養具有差異。在微博上,用戶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善于獨立思考、具有辨析能力的用戶有限。微博用戶群體因為學歷、知識儲備、道德素質等各不相同,在微博上發布和轉發信息的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對消息的鑒別判斷能力存在差異。[6]
另一方面,微博主體數量大,但結構不均衡。微博一般都是年輕人較多,但是年輕人畢竟經歷的事情少,想問題、做事情都缺少經驗。在使用微博的時候,不能準確解讀和分享信息,經常靠個人的感覺和興趣來判斷。
三、完善微博輿論監督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微博,重視監督作用
在我國,輿論監督做得好,可以直接影響到民主政治建設以及社會的穩定。如今,微博在輿論監督方面的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微博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其功能做好與社會公眾的交流和互動。
一方面,微博上大多數反映的公眾問題和建議,相關部門應該關注。政府在監管微博輿論的同時,可以反思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進。政府永遠是為人民服務的,要始終考慮到社會公眾的利益,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和義務,嚴于律己,加強和人民的溝通,積極正確面對各種社會輿論。[7]
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特點和功能,通過用戶的實名舉報或者微博熱點事件等加強監管,見招拆招,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采取更加恰當的措施,從而抑制不良輿論的產生和擴散。由于微博的及時性,監管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相關的輿論事件,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完善相關法規,增強監督力量
想要確保微博輿論監督的正常進行,最科學的辦法就是利用相關法律進行監督和治理。要盡可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社會上每個公民都享有監督的權利和義務,社會要發展穩定必須有法律法規的基本保障。而微博平臺需要正常健康的運營,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規范。[8]
每個微博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發布和轉發信息。有些不健康的信息,虛假的信息、負面輿論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再加上微博傳播速度極快,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導致更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引起人們的恐慌,擾亂社會的秩序。政府和相關部門機構要建立、健全微博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充分發揮其輿論監督的功能。
(三)融合傳統媒體,改善傳播環境
用戶在微博上發布的信息,其他用戶瀏覽后可以通過自己的微博賬號分享出去。網絡上各種事件不計其數,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被放大后容易形成輿論壓力。而微博內容繁雜多樣,包含各個領域,傳統媒體一般都是硬性規定哪些可以傳播,哪些杜絕傳播,這其中是有選擇性的。微博輿論監督在我國的輿論監督體系中有著一定的地位,在最近幾年的各種實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但是傳統媒體的監督作用還是起主導作用的,它引領微博這些新興媒體的觀點,又從這些微博的輿論熱點中選擇觀點,兩者相互吸收融合。所以,如果能夠很好地將微博與傳統媒體融合起來,兩者信息互補,各自突出重點,將有利于我國輿論監督體系的完善。
第一,利用微博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傳統媒體可以根據自己選題的內容來策劃編輯整理,然后通過微博平臺發布出去。這樣可以更快、更廣地傳播給受眾,在短時間內讓更多的人接收到信息,引導輿論。[9]
第二,微博對發布信息的審核不是特別嚴格。有時可能是虛假信息,有時可能是不利于社會和諧的內容。一些虛假信息還可能降低微博的公信力。利用傳統媒體嚴格審查、悉心選擇內容的特點,可以補發真實的信息,提高微博的公信力,進而促進微博信息深入人心,減少謠言的傳播。[10]
第三,傳統媒體本身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而且公眾的依賴程度也高。因此,傳統媒體可以開通官方微博,一來可以收到讀者反饋,二來可以更多地和受眾相互交流。傳統媒體開通微博后還可以對新聞進行后續報道,受眾就可以讀到更完整的內容,減少謠言的傳播。虛假信息可能還會導致受眾的心理變動,如果傳統媒體補充真實的信息,利用微博的特點,可以強化媒體的引導,改善微博傳播環境,促進微博和傳統媒體的融合,進一步使輿論監督發揮最大的效益。
(四)培養媒介素養,提升傳播意識
微博用戶紛繁復雜,他們有著不同的知識水平、生活經歷和對事物的認知。微博用戶如果在發布信息和轉發消息,有很好的思考能力、覺悟能力,將會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信息傳播環境。可每個用戶都有著不一樣的性格特點,各自閱讀信息和發布消息時的觀點也是千差萬別。唯有提高他們的個人素質,培養其媒介素養,才能讓微博輿論監督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能量。
首先,要認識到網民的媒介素養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提高的,要不斷培養用戶的理性思維,幫助其養成不制造虛假信息、不傳播謠言、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于一些虛假信息,受眾可以清晰辨別,對于犯罪行為進行舉報,進而減少負面輿論對社會的不良影響。
其次,對于一些比較基本的媒介知識,相關機構要經常開展輔導講解。微博用戶中青年學生的數量比較多,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他們傳播意識的培養。媒介知識繁雜多樣,教育部門要做好網絡知識普及,讓他們正確地利用網絡。教育部門還可以積極舉辦一些關于網絡知識的講座,豐富學生的媒介知識。社會上也可以積極舉辦各種公關活動來宣傳微博使用規則,不要到處散播謠言引起社會民眾不安,培養網民閱讀信息判斷真假的技巧,讓他們更加理性地去傳播和分享信息。相關的部門機構要用相關知識對微博用戶詳細講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合理健康地使用微博。只有在一些具體的實際行動中去積極影響民眾,提高微博用戶的素質,微博輿論監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積極有效的作用。
最后,民眾要積極參與監督。微博的使用比較簡單而且沒有什么特別要求,可以作為大眾進行輿論監督的有效方式。所有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博賬號,利用這個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了解社會大事。利用微博和更多的人去交流分享,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信息可能產生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直接作用。當越來越多的微博用戶提高媒介素養時,傳播意識隨之發生改變,他們開始懂得如何更理性去看待周圍的事件,更加明智地做出信息的傳播和分享行為。
四、結語
微博誕生以來,憑借自身的優勢改變了原有的信息傳播方式,變革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甚至內化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微博影響力的擴大,獲得了各個群體的青睞,公共知識分子、社會名流、政府高官、突發事件當事人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登錄微博、發表言論。但微博輿論監督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問題更值得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這種負面影響,從而使這一新型媒體在輿論監督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能量需要深入研究。在微博傳播過程中,監管機構、微博平臺的開發商、微博用戶將構成微博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從完善立法、加強監管,強化媒介素養、提升傳播意識,提高技術水平、改善傳播環境等角度提出完善微博輿論監督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微博輿論監督健康發展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 盧娟.“公共領域”中的微博用戶分析:基于微博范式下的網絡輿論監督與引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2-25.
[2] 王岑.微博的文明傳播與有效監督研究:基于福建省微博輿論監督的調查[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7):34-36.
[3] 高曉東,張曉敏.網絡群眾路線:新聞輿論的“定盤星”: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全媒體報道的考察[J].新聞研究導刊, 2021(1):25-26.
[4] 張蔓麗.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論傳播與輿論引導途徑研究:以自媒體網絡研究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3): 42-44.
[5] 劉憲.淺析微博輿論監督的特點及影響: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為例[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52-54.
[6] 鄭久良.泛媒化時代編輯“把關人”網絡輿論引導策略探析: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1(5):33-35.
[7] 阮春生,金小林.“巧”做新聞調查報道 輿論監督事半功倍:微博背景下麗水日報做好調查性報道的幾點探索[J].新聞實踐,2013(3):18-20.
[8] 靖鳴,王瑞.輿論監督歷史演進的技術邏輯及其展望(上):以傳播技術史學為研究視角[J].新聞愛好者,2015(11): 35-37.
[9] 常藝馨.微博傳播中輿論監督與司法的關系探究:從“于歡事件”入手[J].新聞研究導刊,2017(19):43-45.
[10] 王龍帝.微博的輿論監督作用:以丹東廣播電視臺《政風行風熱線》為例[J].記者搖籃,2012(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