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天
摘要:隨著元宇宙的開啟,AI虛擬主播的出現沖擊著傳媒行業,許多播音員主持人面臨著AI虛擬主播的挑戰。在今年兩會期間,超仿真主播“AI王冠”在《“冠”察兩會》中的出現讓人們再一次對AI虛擬主播有了新的看法。在如今智媒時代背景、“四全媒體”視域下,播音員主持人應如何應對AI虛擬主播的挑戰?AI虛擬主播能夠為傳媒行業帶來怎么樣的新浪潮?本文以“AI王冠”為例,淺析AI虛擬主播的社會傳播機制和對傳媒行業的影響并引發的一些冷思考。
關鍵詞:智媒時代;AI虛擬主播;播音員主持人;媒介印象;社會傳播機制
AI虛擬主播的出現要追溯到20年前世界上首位虛擬主持人——阿娜諾娃,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AI虛擬主播從1.0、2.0版本,一直演進到如今的3.0版本。AI虛擬主播每一代的變化和更新,都給傳統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帶來更大的挑戰,而AI虛擬主播能否代替播音員主持人這一話題,在行業內外始終引起熱論。2022年3月,超仿真主播“AI王冠”在央視兩會報道中的出現,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答案:AI虛擬主播與播音員主持人要協同并進,而并非相互代替,在如今的智媒體時代背景下,二者需相互結合,取長補短。AI虛擬主播作為主持人IP化的衍生物,在傳播過程中其媒介印象對受眾的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傳播過程中利用單純接觸效應,使受眾能夠更好地接受AI虛擬主播在傳媒崗位中的出現,體現出其社會功能和價值,推動傳媒業未來的發展。
一、AI虛擬主播
隨著元宇宙元年的開啟,時代不斷地向萬物智聯方向邁進,在新聞領域里也不例外。AI虛擬主播“采編播”一體化的出現對新聞工作者和播音員主持人造成了沖擊,開啟了智媒體探索時代。作為傳媒界的一顆新星,AI主播是在“自然交互+知識計算”的理念基礎上,基于“語音合成+圖像生成”技術,在深度學習的推動下而產生的,它可以根據輸入的文本生成相應的虛擬人物播報視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真人進行播報工作,為傳媒業賦能。
(一)AI虛擬主播發展簡史
AI虛擬主播的出現要追溯到2001年世界上第一個虛擬主持人阿娜諾娃,CNN將其描述為一個可以播報新聞、體育、天氣等的虛擬播音員,但由于當時的思想潮流、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技術難關,阿娜諾娃止步于此。直到2004年央視六套推出了虛擬主持人“小龍”,這也點燃了國內虛擬主播領域的星星之火。進入元宇宙元年后,無論是在技術掌握還是成熟度上都相較之前有了較大進步和提升,萬物互聯已然成為主流,國內媒體也再次把目光瞄向了AI虛擬主播。
經過20余年的探尋摸索,AI虛擬主播與之不同的是更加智能和人性化,以往的虛擬主播受到技術限制,需要一整個團隊操控,并且要根據已有主持人的臉部基礎進行疊加模擬,通過人臉識別和跟蹤技術形成一位“假”AI主播;而如今的AI虛擬主播只需簡單的人為控制啟動即可進行播報,面部表情、唇形都可完全吻合。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推出了首個擁有超自然語音和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其不僅擁有流暢自然的播報語氣、表情以及皮膚紋理,也可以與嘉賓們進行自主互動連線。但在演進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如沒有強大的控場能力和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人文氣息。
(二)AI虛擬主播對播音員主持人的挑戰
在AI虛擬主播出現后,在行業內外掀起了播音員主持人的“下崗熱”討論,有人說AI虛擬主播能夠代替播音員,但代替不了主持人,因為播音員的工作模式重復單一,具有模式化、程序化,所以可復制性強,容易被替代。[1]也有人說AI終歸是AI,與有著專業素養的主持人依舊不可比擬。這些說法都具有說服力,但是隨著時代變化日新月異,科技發展勢如破竹,如今已經有許多AI虛擬主播代替播音員主持人的情況出現。例如,短視頻平臺里的短視頻解說領域如日中天,但由于數量較大,資金較薄弱,在平臺運營時更多的運營商把配音、配音員這一領域職業看得越來越邊緣化。目前不僅是在自媒體領域AI配音得以盛行,在央視九套播出的《創新中國》大型紀錄片中,根據過世藝術家、配音家李易的聲音原型,運用AI聲音人工合成的技術,制作出了世界首部由人工智能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里的每日新聞專欄大部分也都是由AI聲音合成的。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平臺,考慮到成本和性價比方面,“AI”成為不二之選。在某些地方衛視也會采用AI虛擬主播,其24小時無須休息、無錯誤率、低成本的特性讓越來越多的運營機構選擇,從而替代了只需照稿播音和對播音質量要求不高的播音員、配音員。
二、AI虛擬主播與主持人的關系
如今在行業里媒體所追求的是把“采編播”、數據分析、節目策劃、后期編輯融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在很多人看來,這樣的主持人是不會被AI所代替的。然而,在2022年3月5日播出的《“冠”察兩會》節目中,央視推出了首款超仿真主播“AI王冠”,真人和AI主播同屏播報新聞,讓人眼前一亮。其手勢、表情、語言逼真程度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也讓很多人感嘆主持人行業是否也會被AI“取而代之”。
(一)“AI王冠”作為AI虛擬主播的新起點
在全國兩會報道期間,“AI王冠”與財經評論員王冠同屏,其能夠更形象地對兩會當中的國家、企業、個人財經政策進行數據解碼解讀,作為“元宇宙特約評論員”,其可代替一整個財經團隊去完成數據收集、趨勢判斷、可視化包裝、虛擬播報等工作,這是財經評論員王冠作為主持人無法勝任的工作。在“AI王冠”的背后,有著一整個財經團隊的技術支撐,讓“AI王冠”具備了更加客觀分析和報道的能力,也讓更多用戶能夠接收到更加客觀、形象、真實的數據?!癆I王冠”不僅局限于全國兩會期間的財經報道,還在如今風云莫測的財經“戰場”提供更加堅持的技術支撐,運用其功能特性讓原本繁多冗雜的數字變得更加可視化,也讓財經新聞的報道更加持續化、多元化、及時化,“AI王冠”在央視頻財經頻道中不間斷直播,真正意義上達到7×24×365的理念。
(二)AI虛擬主播與主持人齊頭并進
在與傳媒行業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人工智能作為科技新興發展的產物,要最大限度趨利避害,AI虛擬主播的制作初衷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與主持人相互協同促進傳媒業的發展[2]。在《“冠”察兩會》節目中,王冠介紹自己已經連續多年報道全國兩會新聞,具有豐富的報道經驗,在民生熱點和國家宏觀政策當中能提出更多的觀點,那么作為一名財經評論員,經驗和觀點尤為重要。而“AI王冠”則負責財經數據的處理和分析,二者的同屏播報,讓節目更具有科技感和新鮮感,在內容上通過多個角度和層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機自然交互。在節目中,“AI王冠”與財經評論員王冠的配合十分默契,二人在節目中取長補短,使AI虛擬主播很好地融入到節目中,實現了1+1>2的節目效益,這也印證了AI虛擬主播與主持人在一個領域里甚至在一個節目里都需要相互協同的關系。
(三)AI虛擬主播在傳媒領域的前沿性
央視作為AI虛擬主播的領頭羊,今后在傳媒領域或許還會出現多個“AI王冠”,甚至AI自動采集信息、編輯新聞、智能播報等全AI流程制作的場面,之前的不可能如今正在一一被實現。然而,相對于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只是提高了門檻,并不會完全被代替,人機交互、數據計算、圖像生成、語音合成都是為了與未來的傳媒行業賦能,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這何嘗不是傳統媒體強有力的反擊。AI技術永遠是服務于人類本體,傳媒人在行業中不光要居安思危,還要不斷豐富自己,讓自己處于不可被替代的位置,對于傳媒行業的科技革新,傳媒人更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
三、AI虛擬主播的社會傳播機制
(一)主持人的IP化
索緒爾將符號的意義生成層面劃分為直接意指與引申意指兩部分。新媒體環境下的主持人,在直接意指的范疇下代表著獨立性、個性化、IP化的新型主持人形象,在引申意義范疇上則代表著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探索即年輕化、潮流化、多元化的新型媒體,新媒體環境為主持人媒介形象轉變提供了可能。[3]
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主持人還要與網紅主播競爭,不論是央視還是地方衛視主持人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IP形象,如“央視boys”、網紅記者王冰冰的走紅。主持人、記者IP化的打造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而這些主持人通過自己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樹立的人物設定讓形象IP化,如人們提到康輝就會想到他在央視《新聞聯播》里一絲不茍、端莊、嚴肅的播音員形象,在“康輝的Vlog”里可以看到其嚴肅又不失生活氣息的形象,從而引起觀眾共鳴;提到撒貝寧,人們能夠想到他主持春晚時的大氣,但他也能夠在綜藝里展現自己抖梗、幽默的形象。打造屬于自己媒體的專屬IP形象已經成為媒體行業的主流,而AI虛擬主播作為主持人的衍生物選擇以知名主持人為原型,打造屬于自己專屬的AI主播,同樣具備了主持人IP化的特征。
(二)AI虛擬主播傳播過程中媒介印象對受眾的影響
近些年來,各地電視臺都推出了AI虛擬主播,如冬殘奧會的“小晴”,以康輝為原型的康曉輝、以撒貝寧為原型的小小撒,以及朱小迅、龍小洋、高小博等央視主持人的“孿生兄弟姐妹”也曾現身央視熒屏。而這些AI虛擬主播都有一個特點,即以知名主持人為原型。在制造虛擬主播的時候并沒有選擇以一個全新的角色去打造,而是選擇了在知名主持人的外形上注入“AI靈魂”,這樣能夠使AI主播誕生即具有粉絲基礎和效應,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根據受眾的求近心理,在傳播者進行新聞傳播時如果受眾對傳播者比較熟悉,則會從感情上形成一種親近友好的狀態,接收新聞信息也更加容易,如在《新聞聯播》中受眾尤為喜愛康輝的聲音,那么康輝播報新聞的時候受眾就會主動聆聽,并且對于內容的理解要大于對其他主播播報新聞的內容,化被動為主動。AI主播的媒介形象也會影響受眾的選擇,如“AI王冠”和一位新面孔AI虛擬主播,即使兩位AI主持人擁有一樣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和一樣自然的面部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等特征,在觀眾提前知道以上條件的情況下,同一節目《“冠”察兩會》中“AI王冠”的收視率一定會高于另一位AI虛擬主持人,尤其對如財經新聞這類專業性較強的新聞里,受眾的求近心理會更加明顯,而求新、求趣這兩種心理的特征是高興趣和短時效,如果想要長遠發展,需要利用好主持人的IP化,把AI虛擬主播當作主持人的衍生物,二者相輔相成,真正實現1+1>2的效果,在《“冠”察兩會》中,評論員王冠和“AI王冠”同時滿足了受眾的求新求趣和求近求真心理。
(三)AI虛擬主播如何利用好單純接觸效應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會有不同的聲音,無論是科技的進步還是思想的革新,都存在復古派和保守派。單純接觸效應在心理學上指單純增加接觸的次數,就能慢慢產生親近感的效果,在大眾傳播中,單純接觸效應也同樣可以成為傳播者吸引受眾和提高收視率的主要策略之一。AI虛擬主播的運營團隊應該把AI主播放在“專屬渠道”中,使新聞工作者或受眾對其產生依賴感,利用好單純接觸效應,讓更多的人更快接受新事物,達到給傳媒界賦能的最終目的。
(四)AI虛擬主播的傳播機制和功能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AI虛擬主播終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根據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屆時AI虛擬主播在新聞媒體這片“海域”里,能夠更迅速地掌握并監測新聞環境;開辟一條更新更有效的道路,幫助政府、媒體控制社會輿論的引導和制造,調節社會內部矛盾。
AI虛擬主播具有永久性,無論是主流價值觀還是歷史文化符號,AI虛擬主播在未來的發展中都能夠以相對于傳統媒體更有效的方式繼承和發展,擁有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系統和科技,使得文化遺產被保留并傳承下去,讓歷史變得鮮活、生動、富有生命力。
科技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把關人”永遠不會過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AI虛擬主播要發揮“把關人”作用,AI虛擬主播的核心生命力在于政治敏感、新聞敏感和業務素養等,在一切以黨政為前提的基礎下,AI主播才能更好地在新興領域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熱度褪去之后,我們需要對“AI虛擬主播”這一事物進行理性思考,AI虛擬主播的效能和傳播機制與主持人這一角色大同小異,我們需要思考的并不是“AI主播能否代替主持人”而是“AI虛擬主播如何協助主持人”的問題,二者即為并存的關系。AI虛擬主播的出現,對傳媒行業的推進呈現出必然發展的趨勢,其可以通過技術給新聞傳播賦能,擁有“一勞永逸”的生產成本、更快的傳播速度、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和更多的試用前景,不僅推動傳媒業的發展,更是為社會推進發展提供了力量。如今,AI虛擬主播已然成為媒體樞紐,但無論如何變化,AI虛擬主播始終會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更好地服務傳媒行業,為人民群眾發聲,為傳媒業賦能。
參考文獻:
[1] 羅佳藝.淺析主持人如何才能不被人工智能取代[J].記者觀察,2019(12):111-113.
[2] 王珊.人工智能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發展探析[J].視聽,2019(2):94-95.
[3] 朱璐璐.解構與建構:從符號學解讀主流媒體主持人媒介形象變化[J].新聞傳播,2021(8):102-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