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仕權
摘要: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新媒體政務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為了更好地推動黨委政府工作的進行,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相關理念。本文以短視頻傳播為例,探究融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的意義,并就融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面對的挑戰進行歸納,結合工作經驗提出了相對應策略,旨在豐富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獲取黨委政府新聞信息的渠道,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
關鍵詞:融媒體;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短視頻
依據2021年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用戶已經突破10億人次大關,移動互聯網用戶超16億。可見在融媒體時代中,新媒體應關注移動終端和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政務新聞傳播方式,通過微信平臺、微博、抖音等平臺傳播短視頻的方式有效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
一、融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的意義
(一)構建政務信息公開全新平臺
隨著智能終端設備的不斷更新,廣大群眾在獲取政務新聞的方式上有所改變,相較于傳統的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獲得政務新聞的方式相比,新媒體政務新聞借助于短視頻等方式發布信息,傳播的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和親民性。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南京市新媒體政務新聞為例,為了引導人民群眾科學防疫,其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發布有關新冠疫情的防控小視頻,及時公開地回應百姓所關切的問題,以鮮活生動的短視頻方式拍攝了《戴好口罩,講衛生》等一系列防控知識,這種“接地氣”的視頻宣傳的方式,不僅解決了部分鄉村地區群眾不識字、中老年人群閱讀難等問題,還強化了疫情防控的傳播效果。可見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有利于新媒體政務新聞構建政務信息公開的全新平臺。
(二)提升政務公共服務便捷性
為了積極響應“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標準,在融媒體時代,政府部門開始不斷涉足新媒體政務新聞傳播領域,借助新聞傳播的方式,提升政務公共服務的便捷性。以上海為例,自2020年以來積極推進政務服務網絡化進程,全面開展“12345一體化在線服務”建設。
但就這一舉措,很多市民表示并不會運用,為此南京市新聞媒體通過微信平臺的方式,以專題的形式開展短視頻宣傳活動,對市民容易誤解的工作、理念等通過短視頻拍攝的方式加以答疑解惑。上海市新媒體政務新聞放大了融媒體透明公開化的特征,對南京市政府部門的工作輿論監督,根據受理結束后對群眾的滿意度評價及時掌握群眾訴求,并通過與政務公共服務部門交流和報道的形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三)強化網絡輿情引導主動性
傳統的媒體在發布消息時需要一定的時間制作,所上傳的內容還需要時間審核,因此其報道的準備時間較長[1]。新媒體政務新聞則不同,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傳播效率上,都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因此更加有利于對網絡輿情的引導。
以“江寧萬達聚眾斗毆”為例,南京市新媒體政務新聞合理地強化了網絡輿情的引導主動性。在2020年9月17日22時左右,在微信群、微博等平臺陸續傳出了網約車司機和出租車司機在江寧萬達聚眾斗毆的視頻,更有消息稱現場已經造成人員傷亡,還有多名特勤受傷。由于該消息傳播過程中配有視頻,因此誤導了廣大網友,很多網友在沒有質疑其真實性的基礎上廣泛傳播開來。面對謠傳,在23點47分時,江寧區公安廳官方微博進行辟謠,避免了謠言的進一步傳播,有效控制了事情發展動態。次日上午11時,江寧公安在線又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分析了視頻中的監控鏡頭和照片等,進一步證實該內容為影視作品中場景節選,徹底粉碎了謠言。并且通過短視頻的方式,更好地分析并解釋了其中緣由,較文字通報相比,更加易于網友的理解。可見合理地運用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可以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輿情危機,強化輿情引導的主動性。
(四)搭建政府群眾互動溝通橋梁
通過新媒體政務新聞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政府部門和廣大群眾之間的互動,搭建互動溝通的橋梁,利用新媒體政務新聞中的留言板等功能,群眾可以隨時就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媒體,媒體也可以及時進行接入政務事件中,實時監督功能,從而實現了政府部門、新媒體和廣大群眾之間的友好交流。
以福建新媒體政務新聞為例,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福建政府通過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全面開展《共建小康社會》的互動活動,邀福建市民“云”觀看兩會,有利于我國政務形勢的宣傳。同時在互動活動中,利用融媒體技術設置我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按鍵,通過網友點擊屏幕案件參與活動的方式,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共同建設屬于福建的小康之路。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并在活動過程中激發了愛國之情。此外,在活動中還專門開設了互動話題板塊,在此板塊中群眾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見新媒體的接入,架起了政府部門同廣大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二、融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面對的挑戰
(一)原創性不強,缺少信息的深加工
要想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就要提高其原創力,從而吸引廣大網友的關注。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很多新媒體政務新聞所發布的消息缺少原創意識,存在敷衍的情況,將已經在報紙、電視、廣播上發布的新聞消息轉化成自己的內容進行傳播,缺少對這些信息的整合和深加工[2]。此外,在標題的設置上,也時常出現照搬照抄的現象,當網友已經在其他媒體中閱讀了相關新聞消息后,再看到新媒體政務新聞發布了相同的消息,便不會再點開閱讀,也會從主觀上會降低對新媒體政務新聞的評價,因此這種原創性不強、缺少信息深加工的政務新聞很難展現出對網絡輿情的引導主動性。
(二)用戶黏性差,粉絲數量有待增加
在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傳播中,由于新聞工作人員對其價值認識不到位,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目前新媒體政務新聞的用戶黏性較差。部分新媒體政務新聞只關注粉絲數量,將其當作一項政治任務,發動身邊的家人、學生、教師、醫生等群體關注,但是對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創作和傳播關注度不夠,因此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并沒有質的提高。針對目前新媒體政務新聞點擊率較低、閱讀量不足、傳播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主要存在兩種原因:一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較少,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內容較為晦澀,只適合于體制內工作人員閱讀,從而形成了政府部門“自娛自樂”的現象;二是片面地將新媒體政務新聞公眾號變成了“領導之窗”,內容設置上多為領導的工作動態,并不關注基層群眾的消息,無法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用戶體驗”滿意度不高。以上情況制約著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發展。
(三)服務性不強,互動性不足
新媒體政務新聞的作用在于提高公共服務平臺和構建有效溝通的橋梁。但是由于部分新媒體政務新聞只是單一地轉發新聞消息,服務功能開發不足,廣大群眾難以通過新媒體政務新聞了解黨和國家的發展趨勢,體驗感較差。同時,由于功能開發不到位,缺少相關負責人,因此對新媒體政務新聞的留言評論區的監管不到位,無法及時回復人民群眾的訴求,也難以根據群眾的反映調整未來工作方向。存在“自說自話”的現象,脫離了廣大群眾,難以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傳播力度。
三、融媒體時代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策略
(一)側重隊伍,提升主動性
為了更好地實現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的提高,我們應以常用的微博、微信為基礎,結合當下廣大人民群眾使用最多的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的主動性。在這一目標下,需要重視新媒體政務新聞工作隊伍的建設,減少兼職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工作人員比例,盡可能招收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用以打造專業的新媒體政務新聞隊伍,才能有效開展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各項功能,實現新媒體政務新聞的作用。這就需要同當地高校取得聯系,建立合作關系,引導新聞傳播學院的專業人員來實習和就業,在這過程中吸納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3],開發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功能。同時,對從事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工作人員應開展定期培訓和研修工作,及時跟進新媒體的發展動向。以內蒙古呼和浩特新媒體政務新聞為例,由于該地區的新媒體政務新聞構建較晚,很多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有限,因此該地區每隔三個月就舉辦一次集體培訓活動,抽調各部門年輕肯干的工作人員進行融媒體相關技術的培訓,從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構建了全能型新媒體政務新聞平臺,并針對少數民族開展雙語新聞傳播方式,極大地解決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因語言不通無法適應新媒體發展的問題。可見,只有側重新媒體的隊伍建設,提高主動性,才能實現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的目標。
(二)加強創新,提升傳播力
為了更好地順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新媒體政務新聞需要加強創新,無論是傳播的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應有所改進,從而有效提高傳播力。就傳播內容來說,應該摒棄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積極主動開展專題報道,高度集中關注社會輿論動態,同時狠抓本地新聞,控制輿論方向,對事件的本身進行深度挖掘。針對本地群眾的需求相對性開展短視頻傳播,從而及時為廣大人民群眾答疑解惑,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感。對傳播方式來說,應多以短視頻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傳播信息內容。以山東省臨沂市新媒體政務新聞為例,針對國家“雙減”政策,及時進行視頻解讀,通過短視頻的方式錄制了一系列專題內容,如《“雙減”減什么?》《“雙減”背景下,家長應該怎樣做?》等,既關注了我國重大國策,又貼近于居民的生活,起到了答疑解難的作用,從而有效增加了對潛在用戶群體的吸引力,提高了新媒體政務新聞報道內容的點擊率,以此提升了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
(三)關注服務,提升影響力
為了展現出新媒體政務新聞的服務價值,應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才能有效開展服務功能板塊,在政府部門與廣大群眾之間構建有效共同的橋梁,通過在線咨詢、信息留言等功能的開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利用智能移動客戶端就可以了解當下政務事件。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減少晦澀、生硬的專有名詞,將其轉化成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這樣的政府新聞更加受到群眾的習慣,也容易被群眾理解。以新華網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主題教育要實實在在,不能上下忽悠》中,“忽悠”以此就來自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俚語,比“抓落實”“求實效”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因此該政務新聞一經傳播,就受了廣大新聞媒體的追捧,這句話更是切中要義,成為直擊人心的經典語錄。在新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務必要以服務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宗旨,才能在傳播過程中更好地貼近人們群眾。與此同時,新媒體政務新聞還需要密切關注群眾訴求,通過人員配備的方式,任用專人實時關注群眾在評論區的留言,并做到及時回復,耐心解答群眾的疑問,針對群眾所提出的意見積極調整工作狀態。當群眾的訴求被接納和回復時,對新媒體政務新聞的評價就會有所提高,在這種雙向交流的模式中,能夠有效提升新媒體政務新聞的影響力。
(四)構建協同模式,提升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推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與發展,必須以新媒體發展規律為遵循標準,構建互聯網思維,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互補,多層次、多模式深度融合。因此,新媒體政務新聞在提高影響力的工作中,需要構建協同模式,提升自身的話語權。通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協同發布消息的手段,及時掌握輿情的主動權。要考慮到不同的平臺傳播發展的規律,盡可能發揮出新媒體政務新聞的便捷性,要打造共同體意識,構建新媒體聯盟,及時對輿論進行引導[4],提高新媒體政務新聞的話語權。以北京市新媒體政務新聞為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在群眾常用的各個平臺開通賬號,實現協同發布信息的模式,在我國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過程中,多個平臺共同報道這一盛事,但不同平臺側重點不同,微信公眾號側重冬奧會舉辦中的大事件回顧,微博多為轉發各國運動員來京消息,抖音則以短視頻的方式展現我國健兒獲獎情況。可見多個平臺的協同模式,有效提高了對冬奧會的宣傳,提升了北京新媒體政務新聞的話語權。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于新媒體政務新聞而言不僅是機遇還是挑戰,因此在擴大新媒體政務新聞影響力的工作中,應打破傳統的格局,力求創新和發展,才能在新媒體融合背景下豐富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獲取黨委政府新聞信息的渠道,構建流程一體化的在線服務平臺,解決廣大人民群眾辦事難等問題。
參考文獻:
[1] 唐亮.新媒體時代教育政務微博傳播特點分析:以“北京市教委”微博為例[C].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16學術年會論文集,2016:672-679.
[2] 習近平.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歷史機遇 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N].人民日報,2018-04-22(1).
[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媒體政務新聞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EB/ OL].(2018-12-27)[2020-06-28].http://www.gov.cn/zhengce/ index.htm.
[4] 習近平.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 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報,2014-0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