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玲莉
廣州市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初中名班主任項目培養學員,廣州市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優秀主持人,廣州市第二批“中小學名班主任”,廣州市第四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實踐導師,廣州市越秀區第二批骨干教師、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民辦教育“抗疫先進個人”。
2016-2021年,擔任廣州市名班主任唐玲莉工作室主持人,連續兩期在工作室期滿考核中被評為“優秀工作室”。經過兩期運行的探索,工作室構建了 “潤心德育”的總體框架:
·“一室十坊”:一個工作室為主體,下設十大心育系列校級工作坊,N個班級研究站,以“1+10+N”模式加大示范輻射作用。
·“三心工程”:慧心工程確立“四慧”目標培慧師,樂心工程打造三育融合的潤心班級建設,同心工程構建“混合模式”的家校共育模式。
·“五力賦能”:對工作室的老師進行5步法培養,即訓、研、講、寫、賽,全方位提升班主任的專業能力。
高考語文考試前的那個晚上,忽然收到小沖的QQ留言,我笑他,高考卻給初中的語文老師發信息。他的頭像沉寂了一會,發來了一句“你是我最好的語文老師,也是我最好的班主任”。我怔住了,眼前浮現出六年前的小沖,那魯迅式的短發,那倔強的緊攥的拳頭。
當時我帶的那一屆學生大多個性十足、桀驁不馴,仿佛一塊塊棱角分明的頑石。當年作為班主任的我,同樣年輕而個性鮮明,和學生的碰撞不斷。然而在不斷摸索、不斷反思中,我漸漸在失敗中成長起來了,開始領悟:水,可以洶涌澎湃,也可以輕歌曼舞,水與石一次次地碰撞,并不意味著要磨平頑石的棱角,相反水可以喚起堅硬的礁石內心的柔軟,讓水與石共譜一曲和諧之歌。
發信息給我的小沖,當年就是最硬的那塊礁石。
第一樂章:矛盾與沖突的快板
“老師,救命啊!”一聲尖叫在門口響起,辦公室里大家的眼光立刻聚焦過去。肯定又是小沖惹事了!聽到班長的呼喊聲,我馬上奔向了教室。
等我趕到時,教室里已經是喧鬧一片,不少同學都從睡位上坐起來看熱鬧。一個同學抱著頭,蜷縮在角落啜泣,而小沖站在旁邊,攥緊了拳頭,眼睛發直,全身因為憤怒在發抖。我試著過去拉拉他,他的拳頭攥得很緊,好像隨時要給出致命的一拳。
初二開學才一個月,小沖已經在學校打了三次架。而今天這一次,班長已經告訴我,是同學午休用枕頭亂扔打鬧,小沖午休用腳踩了睡在桌上的同學,還準備揮拳。
面對這樣一個沖動易怒的少年,我知道這小子倔勁一上來,十頭牛都拉不回,而班上這么多同學都看著他,他要是這時候被我拉出去了,顯得很沒面子。
我轉而安撫其它同學睡下,把小沖晾在教室里,用余光觀察他。十分鐘過去了,我悄悄走到小沖身邊,用手把他緊攥的拳頭舒展開:“小沖啊,你怎么變成斗雞眼了?”我感覺到他的手沒有反抗的意思了,就順勢說:“小沖,教室里空氣不好,我們出去走走。”這樣把他拉出了教室。
第二樂章:轉化與反復的慢板
根據小沖的開學的一系列反應,我覺得只有找到引發他對這些事情的深層信念,才有真正幫助他轉化的可能。
我制定了幫助小沖的計劃,第一步家校協同,找原因。從家長入手,我和家長長談了一次,得知小沖的爸爸對他的管理比較嚴厲,只要小沖不服頂嘴,爸爸就會動手。我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模仿家庭行為的,要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第二步,同伴關注,找支持。我在班上開班會造輿論,分析沖突的幾個步驟——無心碰撞、爭辯、頂撞、推搡、動手,引導孩子認識到,在與同學相處中,如何控制情緒、分解沖突。
小沖穩定了下來了,我輕呼了一口氣。可不到兩個星期,但是小沖又出事了,在自習課上和一個屢次吵鬧的同學動手,小沖又回復了第一次打架的模樣,眼睛發直,雙拳緊攥,我叫他幾聲他都好像聽不見。
一切好像回到了起點,教育小聰如沙灘上建的城堡,潮水涌來,城堡就倒塌了。
晚上,我聯系了小沖的母親,她說小沖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不吃飯也不說話。過了兩個小時,小沖給我發信息:“老師,明天我不去上課了”。
“為什么呢?”
“你還想我回去打人嗎?你想,我還不想呢!”
我忽然意識到,小沖形成多年的“打人才能解決問題”的意識已經開始動搖。但是他難以自控,感覺他想在班級贏得尊重,想幫助班級維持紀律,但是他找不到解決的良策。
我給小沖的計劃開始了第三步——重建認知,找力量。我向他比較佩服的小學老師取經,知道這個孩子性格很硬,有時候女老師不妨“示弱”,就是把小沖的問題擺出來,問他怎么辦,讓他在解決的過程中,體會老師的難處。
于是每天午休,我都會在小沖耳邊說悄悄話,讀讀歷史上寬容待人的例子,再結合他今天的表現,肯定他點滴的進步。我讓他換位思維,真正要贏得同學的信任,要多幫助同學。攥緊的拳頭,可以是暴力、挑釁;也可以是堅決、力量。他若有所思地點頭,后來我接到幾個家長的表揚電話,說小沖利用下課時間去給同學補習數學。
第三樂章:穩定與提升的小步舞曲
從開學第一個月打了三次架,到現在初二上學期快結束,小沖漸漸穩定下來,也逐漸在探索與同學的相處之道。我給小沖的計劃到了最后一步——重要的人,找見證。
我把他的成長向他不同階段的重要的人展示,班會、家長會、大型活動等,邀請他們共同見證、共同關注。以后的日子里,小沖情緒越來越穩定,再加上身上本來就有的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逐漸贏得了同學們的信任和喜歡,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那攥緊的拳頭變成了果斷、堅決的成長力量。
經過初三的努力,他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畢業的時候,他排開眾人,沖到我的身邊,大喊著:“讓開!我要和我的莉姐合照!”而在他離開初中三年,去參加高考的前一夜,還特地上網來給我發這一段感謝的話。原來這就是所謂老師的幸福,不是成績的驕傲,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學生能念著你的這份情。
通過小沖的例子,讓我更加認識到心理引導的重要,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就會發現那是一個廣闊而迷人的新天地。許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難題,都會在那里找到答案。”
我們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不良表現上,更多的應該關注行為背后的心理原因,這才有了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我們要成為學生的心理同伴,用同理心去理解、溝通,通過分階段的心理疏導,讓他們一步一步敞開胸懷,正確評價自己,找回自己的本心,學會控制情緒,與同學和睦相處。
第四樂章:尾曲
水和石,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一塊塊粗糙堅硬的頑石經過水的滋潤、撫摸,也會變得潤澤而富有靈性。一帶徐徐流淌的水有了石的點綴、攔阻,就多了幾分生命的和諧韻律。泉水拍擊山石,發出泠泠的清響;山石回應泉水,和出動聽的旋律。
教育也是如此,看到一個生命的真實成長過程,喚醒他內心的力量,并持續地注入動力,誰說只有我教育了他們,于漪說的“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一邊育人,一邊育己,仰望星空,向上生長;腳踏實地,向下扎根,這是一場師生的美好奔赴、互相成就、共生成長。
治學之道
在十四年的德育實踐工作中,唐玲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德育思想:潤心德育。總體框架是“三育一體”:以文化養育、班課厚育、實踐培育形成一個班級成長共同體。
“潤心”“潤美”的文化養育。“潤心”理念的緣起:有時代性,來自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八字育人觀”:“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有文化性,它源自“上善若水”,水潤萬物;有地域性,源承廣州市第二中學近百年的文化歷史:“完善人格、壯大情懷、潤澤生命”,通過內隱的文化底蘊和外顯的班級環境實現。
“潤德”“潤智”的班課厚育。進行班會課創新研究和課程整合,形成思政類、學習類、交往類、心育類等系列班會課程化,實現“潤德”“潤智”的德性養成。
“潤勞”“潤行”的實踐培育。形成以踐行游歷的“潤行”活動和重視體驗的“潤勞”活動為主體的“潤心特色成長課”, 實現了學校、社會、家庭的協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