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桂
摘? 要?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進博會作為我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平臺,對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其科技創新的溢出優化了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在分析科技創新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基礎上,考察了進博會創新溢出效應對長三角產業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并提出完善以承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多要素溢出的環境,協同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 進博會;科技創新;溢出效應;長三角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宣布,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在上海證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三大舉措和進博會相輔相成,形成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布局。其中,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從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群能級方面成為強勁動力,而提升城市群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鑒于此,長三角城市群如何承接進博會創新溢出、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本文討論的主要問題。
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邏輯
創新包括科技、制度、文化等多個維度,核心維度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推動力,有其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創新作用于產業發展,是產業往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根本動力,也是促使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力量。
首先,創新提升產業價值。創新要素通過融入生產過程推動產業的發展,直接的表現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否以更少的消耗獲得更多的收益,是衡量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標準,勞動生產率高的產業,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價值。從國際產業鏈分工看,越處于產業鏈高端,價值越大,科技創新含量越高;反之,越是低端的產業,價值越小,科技創新含量越低。
其次,創新推動產業結構的演變。隨著價值規律作用的發揮,原有創新會發生擴散和轉移,同時新的科技創新不斷涌現,這時,能夠不斷實現創新的產業會出現生產效率的持續提高和價值的持續增大,缺乏創新的產業則逐漸萎縮甚至退出市場。可見,創新要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舊產業的淘汰和新產業的升級,進而推動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創新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地區產業的興衰與更替。
(二)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邏輯
當前,國際形勢向多極化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提升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新動力、新途徑,掌握核心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無疑成為能夠在激烈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關鍵舉措。因此,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創新力度,我國也采取了增強國家創新能力的一系列舉措,但是,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凸顯,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創新成果轉化滯后、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的困境尚未明顯轉變,因此,更應該做到高度重視新一輪產業變革,對全球科技創新的趨勢準確把握,密切跟蹤、迎頭趕上,通過創新驅動戰略實現國際競爭中的彎道超車。
二、 發揮進博會全球資源配置作用,更大范圍激活創新要素
進博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博覽會,匯聚了全球前沿的創新要素。
第一屆進博會上,公開展示的具有先進技術的101件產品進入中國境內,參展企業中,“世界500強”就有220多家。第二屆進博會,展示了信息通信和智能技術等新興技術,參展企業3617家,全球首發新技術產品570多件,“專精尖特”展品薈萃,5G、8K、物聯網、半導體、VR等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紛紛亮相,智慧駕駛則展示了大眾汽車集團擁有前沿數字技術的25款亮點車型,其中奧迪首款純電動SUV奧迪E-tron在展會上作了中國首秀。第三屆進博會,公開展示的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達411項,諸多“全球首發”齊聚進博盛會,科技類展區首次出現了智慧出行專區。第四屆進博會,引入的科技創新涉及醫療、制造、服務等多個領域,其中包括能夠適應多種應用場景的AI技術,全球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示新產品、新技術422項。
這些創新要素產生的溢出效應,為長三角地區優化產業結構、突破創新瓶頸及化解產能過剩等問題提供了機遇和空間。
三、長三角承接進博會科技創新溢出的效應分析
長三角地區匯集了全國四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研發平臺;同時,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也占了很大比重,但是長三角地區的創新應用相比發達國家的創新仍然存在差距。長三角滬蘇浙皖產業的鮮明特點是同質化程度高,特別是主導產業,同質化率達80%左右。這種同質化現象,既阻礙了區域內各城市比較優勢的發揮,也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了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影響了長三角整體經濟效益的發揮。進博會的舉辦,將世界領先的技術通過進博平臺融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過程,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一是吸引更多國際高端產業落戶長三角。若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迎頭趕上,除了自主研發,還有一條途徑就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吸引外資落地。目前,來自德國、美國、西班牙、瑞士等多國的150家企業,已入駐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在進博會智能制造板塊唯一“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浦東外高橋落戶,其中包括昂科機床等41家全球知名機床整機企業、量具和刀具企業。圍繞機床企業,匯聚了美國機床工業協會、哈斯等近140家產業上下游的服務企業和機構,產業集聚明顯。蘇浙皖三省也根據當地產業需求,紛紛通過進博會平臺引進高端技術。比如,江蘇根據本省主導產業——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需求,積極借助進博會平臺,加大先進工業設備和先進產業技術的進口,僅首屆進博會江蘇16個交易團就與海外兩萬家企業和機構,開展了8場商務對接活動,其中智能科技與產業國際合作論壇的成果優化了江蘇智能化產業發展和升級。
二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借助進博會平臺,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本土企業的“倒逼”,加速了本土企業的發展和轉型。長三角地區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借助進博會平臺大力引進有助于企業轉型升級的技術、設備及零部件。在進博會平臺“倒逼”下,這些產業加快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正在向中高端攀升。其中,如生物醫藥領域,僅上海麥迪睿醫療科技集團就與以色列、德國、美國、日本、比利時等20余國進行了300多項新技術與新產品的交流交易,從Exoatlet公司引進的產品ExoAtletI在幫助截癱病人站立行走、康復下肢骨骼和肌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另外,進博會作為“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合作重要平臺,不僅把國外高端技術引入中國,還源源不斷把國外高質量的消費產品引入了國內市場。長三角地區的人群消費能力相對較高,消費品生產能力也實力雄厚,通過進博會的“倒逼”,提升了消費品生產的轉型升級,也能夠通過消費拉動引領全國從追求經濟總量規模向形成國內大市場邁進。從這個意義來講,進博會的產品引進,從消費升級方面促進了長三角產業鏈的健全。
三是推動新業態特別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借助進博會平臺,長三角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力度。汽車制造領域,第二屆進博會上引進的智慧駕駛數字技術目前已經為長三角地區汽車智能化的突破注入了強勁動力。另外,僅從長三角示范區看,正從三個方面引導各生產要素向高成長性行業轉移。一是打造一體化數字中樞,制定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在財稅、金融、匹配要素等方面對數據開放共享給予支持。二是打造高能級數字經濟,在長三角示范區重點圍繞華為研發中心打造科創小鎮,加快集聚芯片、集成電路等相關產業鏈,并形成產業鏈上的創新共生關系。三是向西聯動蘇浙皖數字優勢城市,致力打造中國第一條“數字+生態”的萬億級數字新干線,在示范區內著重打造數字服務產業,提升數字硬核的承載、服務功能,以數字經濟輻射引領長三角區域發展。
四是推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經濟競爭力的必要形態。依托進博會平臺,促進了長三角地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目前,軟件信息產業依托已有的快遞物流、會展會務、北斗導航、民用航空等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已匯聚軟件信息百億產業集群;醫療器械領域已形成“6天+365天”醫療器械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實現了信息集成、B2B交易平臺、一站式供應鏈服務和全產業鏈可監管的集成功能;智能汽車領域,則形成了汽車智能駕駛軟件企業與零部件供應商及整車廠的合作模式,從而提升了長三角地區汽車產業鏈水平,推進了汽車產業集群的智能化發展。
四、加快長三角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改善承接進博會創新溢出的環境
首先,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程度。長三角產業集群形成的最大障礙是三省一市的行政壁壘問題,打破行政壁壘的途徑之一是制度創新,從制度方面尋求外部突破。進博會本質上是一個開放中國市場、擴大進口的平臺。因此,圍繞該平臺的建設而進行的制度溢出體現了制度型開放。當前,長三角地區正在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一體化發展新機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一體化聚焦規劃管理、土地管理、要素流動、生態保護、公共服務、項目管理、公共信用、財稅分享八個方面,形成72項有效制度,力求實現制度方面的創新突破。在體制機制構建形成過程中,堅持滬蘇浙皖“共編”“共研”“共推”“共議”,形成統一的規劃管理體制,標準、監測和執法“三統一”的生態管理制度,聚焦存量資源盤活利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在項目核準的范圍和權限方面實現“兩個最大”的項目管理制度。另外,在人才、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和信用管理方面也邁出了探索一體化制度創新的實質性步伐。打破行政壁壘的另一重要途徑,是建立跨區域項目合作機制,這方面還有不少工作要做。借鑒世界上發展比較成熟的五大城市群經驗,其中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跨區域項目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使不同行政區劃的各個地方都能夠通過項目的合作得到收益,實現利益共享、成本共擔,從而在總體上帶動整個城市群的發展,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
其次,加強長三角地區多產業聯動。適應進博會旅游購物需求,打造會(展)、商、旅文體功能集聚區,針對不同客商人群特點,打造有針對性的消費旅游項目,促進會展、購物、文化等產業間聯動。比如,打造長三角旅游品牌,通過打造具有江南風光鄉韻的旅游品牌,促進商業、文化、旅游的聯動,通過進博會這個國際平臺和樞紐,促進長三角綠色產業集聚、聯動發展。
最后,打造長三角地區富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區域經濟競爭的軟實力。長三角各地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構建公平競爭環境,依托進博會平臺,更好吸引高質量外資落戶,以淘汰創新動力不足的產業,提高生產和經營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推動長三角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五、結語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的舉辦,有效助力長三角地區從制造型全球工廠向高端技術和服務領域的轉型,進博會平臺促進了各國新技術、新產品的進入,不僅為長三角地區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渠道,也為優化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的產業結構提供了機遇,為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鄒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全面開放新格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上海研究院項目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3]王震,劉亮.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4]羅守貴,李文強.都市圈內部城市間的互動與產業發展——以上海為例[M].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薛領,翁瑾,等.轉型升級與區域服務業發展:理論、規劃和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6].趙玉林.主導性高技術產業成長機制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7]吳學花.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岀版社,2010.
[8]張輝.中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效應和驅動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資本論〉經濟思想及其中國化實踐》(編號20FJLB0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