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亮
摘要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這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進行論述。制度是理解歷史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治黨安邦之本,制度邏輯是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核心要義。在百年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能在制度比較中進行關鍵抉擇,能在制度變革中做到破立結合,能在制度賡續中守正創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該時代之問既凸顯了制度確定性和制度不確定性的統一,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覺和制度自信。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制度邏輯;制度自信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這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進行論述。[1] 這彰顯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政治自覺和政黨自信,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和討論。總體來看,學術界多從政黨性質、理論因素、組織效能、人民立場等角度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進行討論。而問題在于,制度是理解歷史的關鍵,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之根,是治國安邦之本,制度邏輯是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核心要義。基于此,本文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從制度邏輯層面去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一、中國共產黨能消滅舊制度、建立新制度、修復原有制度和發展特色制度
舊制度,主要是指近代以來的各種專制腐朽制度,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等。毛澤東同志指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反侵略戰爭中的失敗,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2]因此,中華民族要想實現近代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重要手段就是消滅舊制度,建立新制度。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把消滅舊制度作為重要政治目標。建黨伊始,中國共產黨在“一大”黨綱中明確規定,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3]這為中國共產黨消滅舊制度提供了基本依據。消滅舊制度,前提是推翻舊政權。對此,毛澤東指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4]由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暴力革命推翻舊政權、武裝斗爭消滅舊制度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政治制度上,中國共產黨消滅了腐朽專制的封建統治;在經濟制度上,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資本主義;在文化制度上,消滅了僵化落后的封建舊文化。可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重要因素就在于能從制度邏輯上去思考革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能從制度邏輯上去解決革命過程中的問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善于建立新制度。新制度,是指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以及與新中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等。中國共產黨善于建立新制度,是從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共同綱領》的制定開始的。《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國體為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的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伴隨新中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三大運動”的順利推進,向社會主義過渡已成為黨和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向社會主義過渡,關鍵在于把原有以生產資料私人所有制的生產關系轉變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的轉變,進行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并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善于修復原有制度。原有制度,是指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科學可行的黨和國家的制度、體制和機制,但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錯誤的沖擊破壞而亟待修復。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5]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多種路線,實質上就是修復確立原有制度。
中國共產黨善于修復原有制度,具有理論指導、實踐推進和制度支撐等功能。一是通過修復原有制度,能夠恢復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二是通過修復原有制度,能夠在實踐上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開展;三是通過修復原有制度,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制度支撐。中國共產黨通過對黨和國家各種制度的修復和完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精于完善特色制度。特色制度,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特征、特點的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共產黨能精于完善特色制度,是由兩點原因決定的。一是由自身先進性決定的。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共產黨需要保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制定方針、政策、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以增強制度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二是由贏得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的制度優勢決定的。相較于資本主義制度,理論上,社會主義制度是先進的,是具有優勢的,是能夠適應更高生產力要求的一種高級社會形態。
二、中國共產黨能堅持根本制度、發展基本制度和創新重要制度
中國共產黨能堅持根本制度,這為黨的領導和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根本制度,是能體現黨和國家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性質,能夠保證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下根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即黨的領導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五個方面。[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銜接”。[7]根本制度關涉黨和國家之根本,牽一發而動全身,須臾不可偏離。不同時期中,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對此都高度重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戰略全局的高度去看待黨和國家的根本制度,在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根本制度的道路上,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新論述、新論斷。一是提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是領導一切的觀點;二是把國體和政體放到了憲法的角度來認識;三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是作出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新判斷。
中國共產黨能發展基本制度,這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基本制度,具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言,就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彰顯政治經濟基本原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基本作用的制度。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主要涵蓋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主要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沒有制度可以青春永駐,制度需要不斷發展完善。否則,制度會逐漸落伍、失效,被歷史淘汰。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不同時期,都始終高度重視制度創設和制度發展。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例,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變革是無產階級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目標。馬克思指出:“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為了保護一種所有制而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革命。”[8]創建伊始,中國共產黨就把消滅私有制、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以及“三大運動”的勝利,向社會主義過渡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任務。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所有制結構逐漸由公有制一統天下到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再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我國所有制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9]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性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和發展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中國共產黨能創新重要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輸出澎湃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是指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派生衍化而來的主體性制度,主要包括文化制度、生態制度、法律制度、監督制度等。
中國共產黨創新重要制度具有重要功能,是因為重要制度處在一個重要位置,其上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下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制度體現了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性質、特征、方向等,是對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具體化、操作化。正是在堅持根本制度,發展基本制度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始終對重要制度推陳出新,不斷細化優化制度細節和實施流程,使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等落到實處,從而使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優越感。中國共產黨創新重要制度主要通過兩種路徑。一是能夠創造性轉化重要制度;二是能夠創新性發展重要制度。在此基礎上,方能充分釋放制度紅利,調動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輸出澎湃動力。
三、中國共產黨能從頂層設計制度和基層探索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的工作中要切實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頂層設計一般呈現權威性、理論性和整體性的基本特征。基層探索一般呈現群眾性、經驗性和個體性的基本特征。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從制度邏輯上去解讀就在于其能夠把頂層設計制度和基層探索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中國共產黨能從頂層設計制度,這有助于從戰略全局高度整體謀劃、推進黨的各項工作。從理論層面上,這要求中國共產黨在謀劃路線、制定政策、推進工作的過程中,盡可能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否則,可能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境地。中國共產黨能從頂層設計制度,在實踐層面上還在于,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改革紅利已得到充分釋放,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更要求必須從頂層設計制度、從高處謀劃未來。
中國共產黨從頂層設計制度,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能夠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使中國共產黨具有其他政黨無法比擬的戰斗力、執行力和向心力;二是可以從根本上克服利益集團的藩籬和短期利益的桎梏,保證黨和國家從戰略發展高度、從民族偉大復興的長遠角度行穩致遠;三是能夠有效降低重大政治風險和制度試錯成本,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保證改革的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中國共產黨能從基層探索制度,有利于堅持群眾路線,做到問計于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前人都沒有走過的道路,是在沒有任何內外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由人民群眾和黨的基層組織在工作中反復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無論是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十八戶村民的“紅手印”,還是廣東省寶安縣破舊小漁村的發展,都呈現出基層探索制度的毅力和韌性,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歷史真實寫照。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我們要走一步看一步,逐步總結經驗,否則人民會遭殃的。”[10]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均得到了顯著提高,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即便如此,習近平同志依然從黨和國家戰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對基層探索制度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他認為,當前改革已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11]如此方能推動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全面提升,進而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中國共產黨基層探索制度,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從基層角度而言,有助于調動基層組織和基層民眾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堅持群眾路線,做到問計于民;二是從制度角度而言,基層制度創新有助于形成“基層探索—頂層設計—基層實施”的環形路徑。一項制度從無到有大致經過實踐探索、經驗總結、制度設計、全面實施、問題反饋等階段,其中基層處于基礎性地位。它既是制度形成的實踐基礎,也是制度實施的實踐主體。可見,基層探索制度在整個制度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將夯實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根基,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提供堅實的基礎保證。
余 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智治事,大智治制。”[12]制度的創建、發展和完善攸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關涉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新時代之問。制度邏輯是理解和解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關鍵。
一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該時代之問凸顯了制度確定性和制度不確定性的統一。制度確定性,是指制度確立后,其核心要義不會因外在環境變化而發生任何改變,亦可稱之為制度守正。這種類型制度數量較少,但作用極大。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如黨的領導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制度、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等。上述根本制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不能有絲毫的弱化,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制度不確定性,是指制度確立后,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制度也在與時俱進,亦可稱之為制度創新。這種類型制度數量較多,影響較大。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如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制度,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該時代之問是制度確定性和制度不確定性問題的統一體。
二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該時代之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自覺和制度自信。政治自覺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應對各種風險多種挑戰的壓艙石。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凸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這個歷史節點上深刻的政治自覺,同時也將推動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更加砥礪奮進、開拓進取。制度自信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奮勇前進的指南針。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個時代之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93.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
[6]何毅亭.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5.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14-51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7.
[10]鄧小平思想年編(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55.
[11]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03.
本文系安徽省社科“七一”專項“中國共產黨
為什么能的多維邏輯解析” (編號AHSKXZX2021D01)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