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簡介
課題負責人:戴均峰
黨員,中學政治高級教師,廣州市基礎教育系統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教育專家培養對象。
編者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潮中,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和各學校、師生都能積極融入大灣區的建設、發展,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人才高地,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的融合發展,夯實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共生發展之基礎,不斷進行探索研究。2020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12828)立項成為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經過兩年的廣泛調研,課題研究取得喜人成果。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戴均峰老師擔任本次市級重點課題的主持人,帶領團隊籌劃研究,當下粵港澳三地基礎教育如何融合發展?本報記者采訪了戴均峰老師,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發展的新思路。
記者:您的課題將目光聚焦于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中的基礎教育領域,當時如何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戴均峰: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勢態良好,但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交流合作方面還較為薄弱,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與對策研究具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促進粵港澳三地在基礎教育領域上的交流合作,具有立論背景:
第一,粵港澳三地教育合作與人才交流有悠久的歷史與良好的基礎。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文緣優勢,粵港澳三地在基礎教育合作等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在香港與澳門回歸后,各級政府部門參與度明顯提升,積極構筑各種溝通機制與交流平臺,推動粵港澳三地深度合作發展。因此,在粵港澳三地進行基礎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是有其歷史文化淵源的,這些歷史文化淵源以及三地之間友好關系的基礎,能夠使粵港澳三地更好應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推動基礎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
第二,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現狀。港澳兩地的教育更加偏向國際化、卓越化、多元化,不少的香港高校偏向于英語教學,并且以更加開元的姿態對待教育合作發展,積極促進港澳的學生去其他地區交流學習,不斷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在香港大學與中小學伙伴協作中,推進了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而中小學教師素質是促進香港高水平基礎教育的一個關鍵因素;港澳課程更加偏向多元化,立志于培養綜合型人才,因此基礎教育與發展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內地教育更多偏向于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引導,增強青年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課程結構形式較為基礎。因此粵港澳的教育合作對促進三地學生擁有國際視野與創新探索能力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記者: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與對策具有現實意義。請談談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戴均峰:我們研究這個課題,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偉大創舉,是我們國家在面對新時代下的新形勢所提出的新任務與新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粵港澳三地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的戰略定位,極大地推動了粵港澳地區教育方式改變與教育改革的進程。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推動三地的基礎教育合作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作為擁有全球創新科技中心的大灣區定位呼喚更多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出現。另一方面,基礎教育主要面對群體是青少年,粵港澳的基礎教育合作能夠增強三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增強青少年的社會使命感與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課題致力于對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與對策的研究,對于如何更好促進三地交流聯通展開分析,推動大灣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從實踐意義上講,第一是有利于促進粵港澳地區教育理念與制度的創新,提升大灣區核心競爭力;第二是有利于促進港澳青年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促使廣東青少年接觸到多元的文化;第三是有利于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維、新方法。
記者:您的團隊深入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與對策的課題研究,旨在解決什么問題?
戴均峰:本研究分為理論研究、現狀調查和策略研究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們全面分析基礎教育交流合作的相關研究,按照一定分析框架,對已有的研究基礎進行梳理,總結經驗和不足,從而制定本研究的目標、重點,攻克難點;全面分析基礎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理論基礎,在明確校際交流與合作的內涵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對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的分析框架進行初步構建。
第二階段,我們在研究框架的基礎上,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現狀問卷,選取灣區內具有代表性的學校開展調查、訪談和案例分析,發現學校在基礎教育合作與交流過程中存在的經驗與局限。
第三階段,我們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的政策背景、理論基礎以及現狀調研中發現的經驗和局限,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的對策建議,為灣區學校推進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辦學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參考。
記者:基于市級立項課題研究的實踐探索過程中,您的團隊有了許多研究成果,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戴均峰:自2020年8月起,我們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按照設計的基本思路、計劃安排、有條不紊地穩步推進,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本課題從實際調查為起點,通過收集、整理粵港澳學校交流合作相關的文獻資料,充分了解國內外在灣區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方面的案例、事例,厘清課題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現狀、理論支撐,并以之作為本研究的基礎。此外,對國內外學校交流合作的相關資料進行篩選和整理后,分析總結出校級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的經驗,為此后的現狀解釋、對策研究提供方向和借鑒。通過理論學習、文獻研究和多方面的調查研究,結合學校在締結姊妹學校的實際,積極收集、歸納、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背景下,粵港澳三地基礎教育合作交流的機遇、現實困境、發展趨勢、路徑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