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濤
綠色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涵,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濟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明確提出“推進綠色發展”的要求。
綠色采購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政府采購領域的體現和要求,既是實現綠色發展理念和“雙炭”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新時代政府采購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所謂綠色采購,通常是指政府在使用財政資金進行采購時,依法從社會公共環境利益出發,充分考量采購行為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執行法律規范關于強制或優先采購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貨物、工程或服務的行為。綠色采購不僅僅是理念問題,更是實踐問題。綠色采購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理念、制度、實踐的協同推進,也需要政府、社會和個體的共同參與,但各級政府無疑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職責??傮w而言,推進綠色采購實施的政府義務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健全綠色采購法律和標準制度的義務
推動綠色發展,制度是基礎。完善的綠色采購法律制度是推進綠色采購實施的法律依據和基礎,也是確保綠色采購得以持續、規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從國際上看,具備堅實的法律基礎也是綠色采購制度發展成熟的重要經驗,如美國在1976年就頒布綠色采購政府法案,日本在本世紀初出臺《綠色采購法》并要求地方政府盡可能制定綠色采購的年度計劃,德國頒行《循環經濟法》確保綠色采購的有效推行。
我國雖然在2007年就形成了以節能和環保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為載體的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的綠色采購制度,但就整體而言,基本法律制度缺失和制度體系不健全仍然是綠色采購發展遲緩的最大障礙。具體而言,政府應當履行的健全綠色采購法律和標準制度義務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加快形成綠色采購法律制度體系。我國現行關于綠色采購的法律規定不僅分散在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法律法規或清單中,且《政府采購法》《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等政府采購基本法律法規對綠色采購概念、主體范圍、采購標準、監督與責任等均缺乏明確規定,綠色采購更多地體現為政策導向,缺乏強制力,這種制度供給的不足造成了綠色采購實施的諸多困境。因此,加快形成以法律、行政法規為基礎,同時配套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的綠色采購法律制度體系是促進我國綠色采購發展的當務之急。第二,完善綠色采購相關標準體系。綠色采購的實施離不開科學規范的綠色標準體系,而完善綠色采購標準也是發達國家的基本經驗。如美國環境保護署2014年發布了綠色采購的全面標準和指導意見,加拿大政府建立了針對綠色采購行為的全過程評價標準體系。我國綠色采購標準體系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缺乏統一的綠色產品或服務的認證標準,使得綠色采購面臨最為棘手的標準采用難題,因此需要在以往節能和環境標志認證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快建設統一的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綠色產品認證及標識體系。
制定和更新綠色采購政策的義務
我國綠色采購起步比較晚,在法律法規的規范性較強但供給過程較為復雜、周期漫長的現實下,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刺激也是一種推動綠色采購獲得較快發展的重要選擇,且能夠發揮機動靈活、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的優勢。雖然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先后發布了一系列促進綠色采購實施的政策性文件,但這些政策采用的手段不一,對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信用信息手段的運用著重點不同,在內容上側重點不同,有的側重于擴展綠色采購的范圍,有的側重于對綠色采購行為的引導扶持??傮w而言,現有綠色采購政策在起到促進綠色采購實施的同時,也存在體系化、協同性不足等問題。因此,綠色采購的加速發展仍有賴于政府積極履行制定和更新綠色采購政策的義務,形成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信用、信息及技術等多種手段,建立對綠色采購進行引導促進、激勵、扶持、優惠、協調以及保障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合力,促進綠色采購更好地落地。
強化綠色采購執法和監管的義務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度的實施既是立法目的實現的途徑,也是增強法律制度權威性和推進法律制度完善的方式。綠色采購法律制度從立法原則、規則到付諸實踐,必須依靠執法機關加強對綠色采購法律制度的執行,嚴格履行執法和監管義務,為綠色采購的貫徹落實提供制度環境和條件。
具體而言,各級政府及綠色采購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履行以下執法和監管職責:第一,對違反綠色采購法律法規關于采購主體、范圍、標準等領域的違法行為依法進行查處,追究相關單位的法律責任以達到懲戒、震懾的目的,增強綠色采購制度的權威性,提高相關主體對綠色采購制度的遵從度和形成自覺主動遵守的氛圍。第二,綠色采購行政主管部門應依法履行綠色產品認證、綠色產品采購清單(目錄)制定與更新的管理職責。綠色技術指標是開展綠色采購活動的技術前提,而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和綠色產品采購清單或目錄的制定則是確定綠色采購范圍的重要依據。第三,依法履行綠色采購執法信息的公開公示和共享的義務。執法信息公開是當前中央和地方立法對行政執法的普遍要求,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將諸多領域的執法信息列入主動公開的范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2021年修訂的《行政處罰法》也明確規定了行政執法公示公開的制度。而信息共享不僅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等中央政策的明確要求,同樣也是各地社會信用立法和大數據立法的共同要求。綠色采購執法信息的公開公示和共享,有利于發揮執法信息的引導作用,有利于提高主管部門對綠色采購相關行為的監管水平。
綠色采購理念與制度宣傳普及的義務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理念的普及和認同有利于形成統一的行動選擇。綠色采購制度高度契合新時代我國綠色發展理念和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具有長遠的制度價值。但因綠色采購制度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公眾尚且難以體會到這一制度為自身日常生活帶來的實際效益,主動接納和實施的意愿并不強烈,因此綠色采購理念和制度價值的宣傳與普及仍是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也是提高制度實施效能的基礎性工作。這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對綠色采購理念重要性及其重大意義的宣傳,通過采取多元化、現代化的宣傳方式提高理念普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全社會關注綠色采購,營造綠色采購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也要求各級政府通過強化對綠色采購法律規范的實施,增強采購主體對其價值的認同,通過制度的落實實際影響群眾生產生活,提高其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以綠色采購制度的實效提高采購主體踐行綠色采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設綠色采購信息平臺設施的義務
綠色采購的付諸實踐不僅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體系,而且也需要一系列制度實施條件的保障。如果說前者屬于綠色采購制度實施必備“軟件”的話,那么后者就是保障這一制度實施不可缺少的“硬件”。綠色采購是一項彰顯新發展理念的制度,同時也是一項兼具技術性和規范性的制度,各級政府或相關主管機關應承擔建立綠色采購信息數據庫的義務,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綠色采購標準、綠色采購范圍和清單、綠色采購實踐以及監管等相關信息進行匯總整合,形成融綠色采購理念宣傳、理論研究、信息查詢、資源共享、交流合作以及智慧監管等功能于一體的綠色采購數據共享平臺。
推進綠色采購信用聯合懲戒與激勵的義務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不只是個人的私德與品行,也是經濟良性運行的前提,是社會穩定安定有序的基礎。而在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催化下,信用體系的作用更加凸顯,以信用為基礎的治理日益發揮其功能。信用治理強調利用信息化和大數據手段打破信息孤島和部門藩籬,整合政府部門、社會以及個體及其相互之間的信息和資源,是在對信用信息進行歸集交換和共享的基礎上,以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為核心手段的一種現代化治理方式,具有改善市場環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監管能力、凈化社會風氣和營造誠信氛圍等多重治理優勢。綠色采購以促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政府采購模式為目標,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提高人類福祉的重要體現,各級政府及相關主管機關亦應當積極推進綠色采購領域的信用治理,將綠色采購依法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實現綠色采購相關信用信息歸集和共享的基礎上,推動以正面促進為導向的信用聯合激勵制度和以負面評價為導向的信用聯合懲戒,以推進綠色采購系統、持續和規范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決策咨詢部)
(責編:彭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