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祚奎
【摘要】圖片史料教學中存在淺層學習、圖文割裂、主題不明等問題,教師應分析教材插圖的研習價值,采用唯物史觀統領圖片史料學習、強化圖文對照、挖掘圖片隱含信息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深度學習;教材插圖;史料研習
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稱《綱要》)內容圖文并茂,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五大核心素養的依據和抓手。高中歷史教師在運用教材插圖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主題不明、流于表面等局限,制約了教學效果。圍繞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規律,梳理部編教材中圖片史料特點和相應的教學策略,以科學教學觀和學生觀為指導,引導學生從簡單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是歷史教師緊跟“雙新”形勢的必然選擇。
一、圖片史料教學存在的問題
修訂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史料研習教學的新概念,對“雙新”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標準的落地需要一線教師更新課程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史料教學的傳統樣態,將史料研習活動引向深度學習目標。但在實際的圖片史料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1.淺層研習,止于表象。高中歷史部編教材內容充實、容量較大,與有限的課時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很多一線教師為趕進度,在課堂教學上壓縮學生合作探究環節,史料研習活動流于形式,教師往往越俎代庖,直接給出所謂的歷史結論,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生成作用。如《綱要》上冊第67頁有一幅《元朝雜劇演出壁畫》的插圖,該課講述遼宋夏金元的文化發展狀況,線索復雜、內容繁多,涉及儒學復興、文學藝術、科技成果、民族文字等諸多歷史知識,但很多教師僅從元雜劇的角色分工層面簡單分析了壁畫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圖中醒目位置掛了一條橫幅,上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大行”是指哪里?“忠都秀”又是誰?她為何要在此作場?表演什么曲目?畫面上左手撩開幕布窺伺前臺的人物又是誰?這些追問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史料研習活動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元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風貌,感受元代文學藝術的繁榮。
2.孤立探究,圖文割裂。孤證不立和二重證據法作為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重要原則,也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和史料研習活動必須遵循的專業標準。教材中呈現的很多圖片資源本身提供的歷史信息和線索不明晰,有些教師講解時就圖論圖,未將圖片史料解析與課文相關內容對應聯系,造成圖文割裂現象,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使歷史學習停留在淺表層面,制約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如《綱要》上冊第61頁五大名窯代表瓷品圖片,由于未受過專門訓練和深入研究,師生對瓷器的質量標準和鑒賞水平有限,教師僅從圖片中瓷器的形態、色彩等表面特征加以分析,與本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的主題契合度不高,也無法引導學生從制瓷工藝進步的角度去實證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圖片史料的教學功能。
3.圖片泛濫,主題不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極大地便利了課堂上圖片史料的展示。有些教師認為圖片越多越好,可以創設課堂情境、豐富教學內容,一節課動輒展示幾十幅圖片史料。殊不知任何一幅插圖的教學都應以問題為導向、以課程內容為主線、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為什么要用這幅圖?研習過程可能會產生哪些偏向?又如何糾偏?這些問題都要通盤考慮和提前籌劃,精選圖片史料過程,并體現教學環節的設計性與生成性。比如《綱要》上冊第166頁展示了王進喜、雷鋒、鄧稼先三位先進人物的相關圖片,反映了新中國建設取得偉大成就的背景下形成的以典型人物為代表的時代精神,偉大時代孕育出崇高的時代精神,反之也激勵人們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立足圖片,但又不局限于圖片,從圖片史料的視角折射出社會發展風貌和歷史變遷的主題,才是圖片史料研習的根本旨歸。
二、部編教材插圖的研習價值
部編高中歷史教材呈現的圖片史料選題新穎、形式多樣,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現了人類文明演進的時空印記,具有切口小、角度新、承載信息豐富等特征,有助于激發學生史料研習的內驅力和主動性。
1.重大事件的呈現窗口。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插圖在內容安排上力圖反映重要歷史線索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除圖片內容本身提供的可視化信息外,很多插圖還通過潛臺詞透露出許多歷史細節,成為學生認知歷史、感受歷史進而思考歷史的一扇窗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和歷史學科思維。比如《綱要》上冊第99頁的“《馬關條約》簽署場景”插圖,從形式上看,它屬于一幅繪畫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插圖內容表現了甲午戰后清政府派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歷史瞬間。透過圖片了解《馬關條約》簽訂概況并非此圖的全部價值,研習活動至此還未真正完成。圖中清政府代表為什么都是背向觀眾,日方代表卻個個面目清晰,刻畫入微。這是巧合,還是畫作者故意安排,進一步深度探究和研習可以為學生了解更多歷史真相和史學方法提供支撐。
2.時空定位的便捷工具。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的醞釀、發生與發展,都是處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時空交錯匯聚,構筑了歷史知識的整體網絡。很多學生對浩如煙海的歷史事件、關鍵人物和制度設計等知識點感到無所適從,找不到鏈接各種歷史印記的時空紐帶。教材提供的歷史地圖史料,通過形勢圖、分布圖、示意圖、位置圖、變遷圖等形式,將空間格局和時間對比展現得一目了然。如《綱要》上冊第10頁戰國形勢圖不僅標注了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控制地區的大致位置,還從地圖圖示中列明古今地名對照。從地圖中可以清晰發現秦國處于西部邊陲,無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上看,在各諸侯國中都不占有優勢,為什么偏偏是秦國主導完成了全國統一?借助歷史地圖設問,將學生的史料研習活動推向更深層次。
3.滋育家國情懷的載體。歷史學家伯克認為,圖片是歷史演進無聲的見證者。圖片史料不會說話,卻具有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德育功能,以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和春風化雨的育人姿態,引發研習者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鳴。很多圖片生發出文字史料無法企及的情感傳遞力量,如《綱要》上冊第44頁的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奔放歡騰的舞者形象,明顯帶有胡風胡俗的異域風情。從服裝到舞姿、從構圖到色彩,無一不在描繪大唐盛世背景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傳遞了各民族共同豐富和發展華夏文明的歷史內涵。圖片史料研習活動本身,就是學生民族觀念和家國情懷升華的過程,透過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歷程,進一步激發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路徑
部編教材《綱要》選用的圖片史料,以照片、繪畫、地圖等形式,與課文內容和特色欄目相得益彰。史料研習過程中,圍繞課堂目標和教學重點,堅持左圖右史和二重證據,通過大膽取舍和資源整合實現歷史思維和學科素養提升。
1.唯物史觀,統攝圖片史料研習。史料研習的目標是基于唯物史觀出發點,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先史后論”的學科素養。教學過程中圍繞先定結論安排和篩選課堂教學史料,本質上屬于本末倒置、有違學科精神的錯誤做法。如《綱要》上冊第97頁提供了一幅洋務運動期間金陵機器制造局內部場景的照片,內容呈現的是身穿清朝官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洋務企業生產的新式武器。表面上看,此圖似乎佐證了洋務運動背景下清軍裝備近代化,但從唯物史觀的視角進一步研習和思考,不難發現新式武器卻遭遇了代表清政府專制統治的封建官員抵制,先進生產力和落后生產關系的錯位匯聚,注定洋務運動無法完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預期目標,后來的甲午戰敗就是鐵證。堅持唯物史觀統攝圖片史料研習活動全過程,才有可能實現深度學習的具體目標。
2.左圖右史,強化圖文對照分析。高中歷史部編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具有圖文并茂、淺入深出等特點,圖片設置的切口很小,不同層次學生都可以輕松上手。同時,教材插圖與課文內容密切配合、相互補充,頗有先賢左圖右史的治學遺風。在課堂運用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圖文對照,綜合分析、合理研判,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如《綱要》上冊第158頁“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照片,冰天雪地的中朝邊境線上,浩浩蕩蕩的志愿軍隊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履行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志愿軍戰士出國作戰的背景是什么?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影響有哪些?顯然,這些疑問的答案從照片中很難直接獲取,必須結合課文內容的描寫,梳理抗美援朝戰爭的來龍去脈,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這場戰爭爆發背景和取得勝利的偉大意義。
3.深度研習,挖掘圖片隱含信息。歷史理解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史料閱讀、信息獲取和自主建構,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時代主題和所學知識,發現和探究圖片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圖片史料的窗口,追尋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線索和必然規律。《綱要》上冊第40頁有一幅珍貴的文物照片,為唐代嶺南道懷集縣作為賦稅繳納到中央的銀餅。陜西西安出土的銀餅至少可以說明以下幾個隱含信息,一是唐代允許地方以白銀形式繳納庸調賦稅;二是當時嶺南地區可能是白銀生產和使用地區,商品經濟已經比較發達;三是從該銀餅的形制上看,唐代白銀還沒有成為法定流通貨幣。一塊小小的銀餅照片,背后隱藏著唐代賦稅制度、地方商品經濟發展水平、法定貨幣形態等豐富的歷史信息。從看圖到讀圖,從閱讀史料轉變為研習史料,探究圖片史料背后的歷史故事,是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和重要策略。
綜上所述,“雙新”改革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樣態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優化圖片史料研習活動為抓手,以改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為目標,切實提高歷史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角色定位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實際,對部編教材中圖文史料整合挖掘,將課程容量大的困境轉變為教學資源豐富的優勢,順應課程改革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永軍.關于深度學習的再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19(2).
[3]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圖片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歷史教學,2011(9).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家國情懷視域下的圖片史料教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QJH2021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