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鋒
編者按:
近期上海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牽動著社會各界的目光。5月22日,上海市高境鎮發布了一則《關于新一輪生活物資發放的公告》,稱該鎮保供供應商為上海萃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而在此前5天,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剛剛注冊成立。該公司法人常艷青及高境鎮政府回應了外界質疑,其他相關部門未公開作出回應。
常艷青現象,集中體現了疫情期間供應物資緊急采購缺乏監督的問題。對照財政部《關于疫情防控采購便利化的通知》(財辦庫〔2020〕23號)有關規定,常艷青現象下,在確定保供名單的過程中,采購單位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緊急采購內控制度,是否妥善留存了相關文件和憑據備查,是否嚴格履行了監督職責?緊急采購活動中,如何織牢織密事后監督網?《中國招標》邀請專家就“‘常艷青現象引發的緊急采購監督問題辨析”展開討論,敬請關注。
5月22日,上海市高境鎮發布了一則《關于新一輪生活物資發放的公告》,稱該鎮保供供應商為上海萃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而在此前5天,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剛剛注冊成立。
由于上海疫情爆發的突然性,上海緊急采取了嚴格的封控措施,政府部門需負責向被封控居民發放生活物資。此時,政府需要緊急確定物資保供供應商,并且這項工作不能拖延。由此,政府需確定物資保供供應商符合緊急采購的條件,屬于緊急政府采購。按照《政府采購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對因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所實施的緊急采購和涉及國家安全和秘密的采購,不適用本法。”因此,上海在緊急采購物資保供供應商時,可以不執行《政府采購法》規定的采購程序和采購方式,可以不經過招標確定供應商。
但是,緊急采購并不意味著采購人可以隨意確定供應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確定的供應商應該能夠完成緊急采購相關工作。就疫情中的物資保供而言,供應商應該能夠完成物資供應工作。
公眾看到上海市高境鎮的公告,確定以一家成立剛剛5天的公司作為供應商,自然會懷疑這家供應商能夠完成物資保供嗎?很多人的質疑來自《政府采購法》對供應商的要求,即“參加政府采購活動前三年內,在經營活動中沒有重大違法記錄”(《政府采購法》第二十二條)。很多人容易理解為,要成為政府采購的供應商應當有三年以上的經營活動。這樣的理解在《政府采購法》實施初期十分常見。再后來,普遍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參加政府采購活動前三年內,在經營活動中沒有重大違法記錄”,并不意味著要求供應商必須有三年以上的經營活動。
但這樣的認識又產生一個問題:是不是政府采購中,越是新成立的公司越可能中標?因為越是新的公司有重大違法記錄的概率越低。其實不然。在經營活動中沒有重大違法記錄,這是對供應商的排除條件,正常情況下,要想成為政府采購的供應商(包括緊急采購中的供應商),還應當有正面的要求:資質和業績。顯然,越是新成立的公司,具備相應資質和業績的可能性越低。
有些采購項目中,國家法律對供應商有資質要求。如工程建設的施工,國家有嚴格的資質要求,供應商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而企業的資質都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工作后獲得的。此時,顯然具有多年經營活動的企業才可能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
也有很多采購項目,國家法律對供應商沒有資質要求。由于多年來國務院強調簡政放權,在政府采購領域禁止采購人對供應商提出超過項目要求的條件,如《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設定的資格、技術、商務條件與采購項目的具體特點和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或者與合同履行無關”,屬于以不合理的條件對供應商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條例》實施七年以來,采購人對供應商設定業績要求,成為最常見的糾紛之一。這導致很多采購人對國家法律沒有資質要求的采購項目不敢設定供應商的業績要求。
上海疫情期間物資保供,就屬于國家法律未對供應商設置資質要求的采購項目。上海市高境鎮政府在確定供應商的過程中,沒有對供應商提出業績要求。根據高境鎮政府的回應,高境鎮保供工作組會同鎮市場所等部門對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有關情況進行了核查。該公司于2022年3月22日向金山區亭林鎮攬工路669號眾璞園區申請注冊,受疫情影響于5月17日經金山區市場監管局審核予以批準成立,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食用農產品批發,符合條件。同時,高境鎮保供工作組亦通過視頻連線,考察了該公司蔬菜采購地的供應能力,經綜合考量,同意了該公司承接此次蔬菜供應業務。
高境鎮政府的這一回應,證明了此次確定供應商的過程沒有提出業績要求,也沒有考查業績。我們知道,企業在辦理工商登記時,對于普通的經營范圍(如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監管部門是不進行審查的,不能用經營范圍證明企業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業績。通過視頻連線,考察了該公司蔬菜采購地的供應能力,筆者的理解是,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稱他們有能力(或者渠道)采購某一地塊的蔬菜,但這顯然不能作為認定其具備供應過蔬菜的業績。事實上,大概率是成立剛剛5天的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又是處于上海封控期間)沒有任何供應蔬菜的業績。
那么,在緊急采購中,采購人是否應當對供應商提出業績要求?筆者的看法是,當然應該要。《條例》禁止的是“以特定行政區域或者特定行業的業績、獎項作為加分條件或者中標、成交條件”。在法律沒有要求資質的行業中,要求提供相應業績是十分正常的。只不過,不應該是特定行政區域或者特定行業的業績。
我們可以舉一個明顯低于政府采購保供要求的例子,如理發,這屬于法律沒有對企業(甚至可以不是企業)提出資質要求,也沒有對人員(理發師)提出執業資格要求的行業。當我們進到一家理發店,希望理發師是理過發的,這應當屬于再正常不過的要求了。而疫情期間的物資保供,涉及公眾健康甚至生命,并且其進貨渠道、運輸過程都較為復雜,不提出業績要求是說不過去的。
有可能,上海朝晟食品有限公司最終完成了疫情期間的物資保供任務,但對于沒有任何物資保供業績和經驗的一家企業,這屬于偶然和僥幸。為了確保物資保供的完成,采購人應當選擇有相應業績和經驗的企業。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法學院)
(責編: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