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飛 王萌
終止合同的權利在工程交易中十分關鍵。鑒于終止合同后果的嚴重性,合同中通常會約定終止合同的具體條件和程序。如果未能嚴格遵守合同約定的條件和程序而正確行使終止權,就有可能造成無效終止的風險,使終止通知的發出方面臨錯誤終止合同的后果,從而將主動權和損害賠償的索賠權交于對方手中,這對于終止通知的發出方非常不利。2022年英國科技與建筑法庭(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Court)對S t r u t h e r s a n d another v.Davies a n d a n o t h e r[2022] EWHC 333 (TCC)案的判決中就體現了發送終止通知時需要嚴守合同約定的問題。
案例經過
在本案中,Struthers夫婦(以下簡稱“業主”)與Davies(以下簡稱“承包商”)簽訂了一份房屋建筑合同,對其住宅進行施工,包括建造一個擴建項目。合同條件采用的是RIBA(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合同范本。項目的開工日期為2015年3月30日,約定的完工日期為2015年8月10日。項目未能按期完工,而且承包商也未申請任何工期延長。實際上,工程進展非常緩慢,承包商亦未提交任何進度計劃,并且在2015年12月10日后就幾乎停止了工作。此外,承包商還拒絕購買材料完成工程,并將業主支付的工程材料使用于其他工程,告知業主在完成其他客戶的工程之前承包商將不能推進業主的工程。
有鑒于此,業主于2015年1 2月2 3日發出了一份終止意向通知(notice of intention to terminate),隨后又于2016年1月11日發出了一份終止通知(notice of termination)。其后,業主聘請了一名專家評估承包商已經完成的工程,并雇用了一個新的承包商補救和完成剩余的工程。
業主向承包商提出索賠,要求承包商對未完成的工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評估業主是否有權獲得損害賠償時,法官探討了終止條款,以確定合同是否被有效終止。
合同第12.3款中關于業主有權利終止合同的約定如下:
“If the Contractor:
12.3.1. abandons the Works;
12.3.2. fails to proceed regularly and diligently;
12.3.3. consistently fails to comply with instructions;
12.3.4. is in material breach of the Contract;
12.3.5 then the Architect/ Contract Administrator may issue the Contractor with a Notice of Intention to Terminate referring to this clause and stating the reason.(加黑部分為筆者的強調)
12.4. If the Contractor has not remedied the default within 14 days of receiving the Notice the Customer may end the Contractors employment under the Contract by issuing a Notice of Termination.”
根據上述合同條款的約定,如承包商出現上述12.3.1到12.3.4的四種違反合同的情況,包括放棄工程,未能正常和勤勉地實施工程,一貫不遵守指示和實質性違反合同,則業主有權終止合同,但須發出兩份終止通知。第一份通知,即終止意向通知,將由合同管理人(Contract Administrator,類似于FIDIC中的工程師角色)發出;之后,如果承包商在收到終止意向通知后的14天內未能補救上述違約行為,則業主有權發出第二份通知,即終止通知。
從合同的實際履行情況來看,承包商確實存在著放棄工程、未能正常和勤勉地實施工程和實質性違反合同的情況,業主應有權終止合同。但在本案中,問題的關鍵在于——合同要求合同管理人發出終止意向通知,然而卻是業主發出的,這會影響終止通知的有效性么?
在英國法下,錯誤地終止合同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錯誤地終止合同構成了毀約性違約(repudiation),使另一方有權接受該違約并要求損害賠償。在英國法下,毀約性違約是一種使受害方有權接受該違約并終止合同的違約行為。從性質上講,毀約性違約是一種嚴重的違約行為,它使受害方基本上喪失了合同的全部利益,或者說違約方放棄了其全部合同義務。在工程合同中,承包商毀約的常見例子是放棄實施工程,業主的常見例子是錯誤地終止合同。對于毀約性違約,我國《民法典》在第563條中亦有相關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二)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因此,在本案中,如果業主未能有效終止合同,則會構成毀約,被承包商倒打一耙。
案例分析
本案中,雙方涉及的一個關鍵爭議焦點是:由業主而不是合同管理人發出的第一份終止意向通知是否有效?
雙方論證
承包商一方指出,英國法的法律原則要求必須嚴格解釋終止條款,終止意向通知是由業主發出的,而不是由合同第12.3.5款中所約定的合同管理人發出的,因此是無效的。
業主方則提出了兩個抗辯理由。第一,第12.3.5款中使用的措辭是may而不是must,因此該約定不是強制性的,不是只有合同管理人才能發出終止意向通知。第二,有先例支持不嚴格遵守合同要求的終止通知也未被認定為無效,該先例為由Akenhead法官作出判決的Obrascon Huarte Lain SA v Her Majestys Attorney General for Gibraltar [2014] EWHC 1028(TCC) 案。在Obrascon案中,合同要求通知應發送到總部辦公室,但是業主卻發給了現場辦公室,不過考慮案情后,Akenhead法官最終判定該終止通知有效。Akenhead法官的理由在于,盡管合同約定通知應發送到承包商的總部辦公室,但在實際通信過程中業主一直是發送到承包商的現場辦公室的,而承包商也從未提出任何異議。并且,擁有很大權力的承包商項目經理就在現場辦公室。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在實際操作中都將現場辦公室視為送達通知的適當地址。進一步地,Akenhead法官指出,關于終止通知的要求是什么,以及每一個具體要求是否都是不可缺少的符合條件,沒有這些條件終止是否就不能生效,這是合同解釋的問題;并且,在解釋時需要考慮商業常識來加以調和。
法院判決
在本案中,法官認為合同終止通知實際上是無效的。在法官看來,英國法既定的法律原則是必須嚴格解釋終止條款。合同條款中明確約定是由合同管理人發出終止意向通知,而不是業主,故而由業主發出的第一份合同終止意向通知是無效的,盡管業主發出的終止意向通知完全遵守了合同其他方面的要求。對于業主方關于“第12.3.5款中使用的措辭是may而不是must”的抗辯,法官指出,盡管相關合同條款的措辭并未表明只有合同管理人才可以發出終止意向通知,但作為一個合同解釋問題,從法律上講,有充分的理由要求第一份終止意向通知來自合同管理人而不是業主。并且,從先例上來看,也并沒有恰當的先例支持業主方的主張,即錯誤的人發送了觸發終止的合同通知,而該通知被認為是有效的。
在本案中,真正存在嚴重違約情況的是承包商,業主本可以有效終止合同并由承包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可是由于業主未依照合同約定發送終止意向通知,導致了合同終止無效的結果。其后果就是,業主發出終止意向通知的行為構成了錯誤的終止,從而變成了業主的毀約,承包商有權利要求損害賠償。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僅僅因為業主代替合同管理人發出第一份終止意向通知,就導致了終止通知無效,使得業主反而陷入被承包商索賠損害賠償的境地。如果最終的結果是這種局面,那真是太可惜了。幸運的是,法官認為,雖然業主發出的終止意向通知不構成有效的終止通知,但構成了對承包商毀約的接受(acceptance of repudiation),從而有權獲得承包商的違約損害賠償。法官指出,在本案中承包商發生了一連串違約行為,包括拒絕為工程購買材料,將業主已支付的材料用于其他工程,未能按正常進度實施工程,并告知業主在其完成其他客戶的工程之前將不能推進業主的工程,這些行為不管是單獨來看還是累計上看,都構成了毀約性違約。而業主發出的第一份終止意向通知構成了對承包商毀約的接受,進而可以要求損害賠償。
案例啟示
在英國法下,如果是基于合同約定而獲得的終止權,必須嚴格遵循合同的相關要求,尤其是要關注對終止通知的要求,以免出現終止無效的不利后果。在這方面,Hoffmann法官在Mannai Investment Co Ltd v Eagle Star Life Assurance Co Ltd [1997] AC 749案的判詞中有著名的陳述“If the clause had said that the notice had to be on blue paper, it would have been no good serving a notice on pink paper, however clear it might have been that the tenant wanted to terminate the lease.”(如果合同約定終止通知應該使用藍色的紙,那么使用粉紅色的紙送達通知是沒有用的,不管它多么清楚地表明當事人想要終止合同。)
在本案中,業主是幸運的,承包商的毀約性違約挽救了業主在終止合同方面的錯誤。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個業主都可以獲得這種機會,如果終止合同時不夠謹慎,那么未能正確地終止合同本身就可能構成毀約性違約,反而使業主面臨承包商的損害賠償要求。
本案提醒我們,在英國法下合同的終止條款會被法院嚴格解釋,因此任何影響終止權利的合同程序的要求都必須嚴格遵守,不管是對于終止通知的形式還是時限要求。合同當事人應仔細檢查相關情況,以確認其是否獲得了終止合同的權利,并準確地遵循合同中約定的終止通知條款;避免出現無效終止的情況,讓己方失去本應獲得的損害賠償權利,反而賠償對方的損失。
(作者單位:北京建筑大學城市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Struthers & Anor v Davies (t/a Alastair Davies Building) & Anor [2022] EWHC 333 (TCC) (18 February 2022).
[2]Obrascon Huarte Lain SA v Her Majestys Attorney General for Gibraltar[2014] EWHC 1028(TCC)(16 April 2014).
(責編:戎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