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持續提升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技術賦能“雙減”工作。
夯實校園信息化基礎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在此背景下,華附緊抓校園信息化建設并取得諸多成效:
2019年,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授課實驗室落地華附,老師不僅能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學生還可以自己動手設計程序,使機器人“能聽會說、能看會認”;
2020年,構建“華附學習”全連接平臺,運用“互聯網+”手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教育服務供給新方式,推動優質資源和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教育集團范圍內應用共享;
2021年,華附圖書館被評為“最美閱讀空間”,其中的智慧學習空間涵蓋了多元智能化教與學環境,配備多個分組的智慧教學互動系統以及高清錄播設備,適用于開展多種類型的創新教學或教研活動,極具交流性與互動性。
積極探索“5G+智慧教育”
2019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把“5G+智慧教育”作為八大重點領域5G應用示范試點之一。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負責統籌實施“5G+智慧教育”專題項目,研發以教學服務和教研服務為核心的5G高清互動直播智慧課堂,研究不同的5G+VR/MR智能終端在教學中的運用,探索基于實時人臉識別、文本識別、情感識別、行為識別、語音識別的5G+教育質量監測和改進的路徑與方法。
華附作為“5G+高清直播互動課堂”應用場景的研發基地學校,積極參與應用場景的創新探索,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2020年,學校建立“華附學習”全連接平臺,實現了線上“課前—課中—課后”三大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整個教學活動形成閉環,保障了學校有序、高質量地開展“停課不停學、不停教”。
“5G+高清直播互動課堂”應用場景項目組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連接教學、連接教研、連接師范院校、連接德育、連接家庭、連接黨建、連接課后服務等七種應用模式。
技術賦能“雙減”增實效
華附初中部是2018年學校為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教育改革”精神而復辦。華附初中部的“雙減”工作圍繞“以‘雙優賦能‘雙減,實施自華教育”理念開展,從“兩化”“雙優”“多元”“高能”等方面形成了華附的工作特色。“兩化”即制度化、信息化;“雙優”即優質課堂、優化作業;“多元”即多元的課程,包括校本選修、課后服務、階梯課程、拓展課程等,以及多樣化的輔導;“高能”即數據賦能、教研賦能、團隊賦能、協作賦能等。
2021年,“5G+高清直播互動課堂”應用場景項目組在華附初中部開展技術賦能“雙減”探索,將信息技術與作業、教學和教研環節緊密結合,開展智能化的“雙減”工作,形成了“新作業”“新教學”“新教研”的創新工作模式。
在“新作業”方面,華附初中部常態化使用智慧紙筆應用并采集相關數據,為教師提供學生作業情況反饋,使課堂教學、答疑更有針對性。
在“新教學”方面,依托智慧紙筆應用,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智能化,增添了“新課導入”“新知講授”“測驗檢測”“總結歸納”等環節,還能實現不同學科的錄課。
在“新教研”方面,華附初中部形成了“慕課研討”“數據賦能”兩大教研新模式,聚焦“課堂教學及作業設計質量提升”等主題,依據典型課堂教學片段、課堂教學報告、作業報告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提升教學優化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
依托智能化平臺、智能感應終端與智能技術,華附初中部實現了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全場景、全流程、伴隨式數據采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近年來,華附扎實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使課堂教學、課后作業、教師教研等各個環節更精準、更高效。未來,教育信息化將繼續成為華附推進“雙減”工作的重要抓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來源:學習強國APP“教育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