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平
摘要:科技的不斷進步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到信息時代,也迎來了嶄新的技術革命挑戰。尤其是在新聞傳播領域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代替部分傳統的人工操作,其能夠從海量的數據庫中精準采集數據信息,并快速生成新聞內容,面向受眾持續輸出新聞資訊。在新形勢下,傳統新聞媒體想要站穩腳跟,必須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同人工智能技術主動聯姻,把握好這一寶貴的發展契機。本文介紹了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聯姻史,并列舉了幾點人工智能對新聞傳播的賦能舉措,以期能對二者間的合作共贏帶來促進作用。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聞傳播;融媒體時代
在融媒體時代中,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全面嵌入到新聞傳播產業內,在內容生產領域,機器人已經能夠替代部分人工編輯來完成自動內容化生產;在新聞傳播渠道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打造出了定制化新聞,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在用戶消費領域,多元化、精準化的用戶畫像,讓新聞資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新聞資訊的傳播形態,新聞行業內部也掀起了一場顛覆性的范式革命。每位新聞工作者都要主動走出舒適圈,對自身的工作理念、工作流程進行重塑。
一、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聯姻史”
縱觀人類科技的發展歷程,各項新興技術的萌芽與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人工智能作為信息時代中的核心技術手段,同樣歷經了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歷程。人工智能在興起之初,同樣受到了計算、存儲等軟硬件條件的限制,仍然局限于學術圈的應用范圍。21世紀之后,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算法技術的蓬勃發展,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必要的應用支持,使其在多項領域中大放異彩[1]。
在新聞傳播領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時間尚短,最初表現為機器人代替人工寫作。主要運用的是算法程序,針對數據庫內的信息資源進行結構化處理,并通過計算機系統來完成新聞編程的模擬操作,進而自動化生成新聞稿件。2014年,美國《洛杉磯時報》則開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編輯新聞信息,智能機器人僅用了3分鐘就完成了地震新聞報道的編輯工作。次年,來自美聯社的智能機器人被正式投放到了財經類的新聞報道領域,專門負責數據分析工作[2]。自此開始,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以及《紐約時報》紛紛開啟了人工智能時代,開始利用機器人來替代部分的人工編輯任務。
2015年,騰訊財經開發出一款寫稿機器人,名為夢幻寫手。夢幻寫手可以根據算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稿件生成,并做好相關的輸出分析與研判工作。其后,新華社也開始運用智能機器人來完成體育稿件與財經新聞稿件的寫作任務。在過去,新聞稿件的編輯工作最短需要10分鐘,而新華社所應用的智能機器人快筆小新,0.3秒即可完成新聞稿件的撰寫任務。隨即,國家政府開始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動向,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的規劃與政策文件。這也就意味著,人工智能技術同新聞媒體之間的融合深度與廣度在持續增加,新聞業內的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正式開啟。
二、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傳播的正式賦能
(一)融合智能技術,開拓傳播領域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想要順利完成升級,要積極引入并應用智能技術。根據新聞傳播需求,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算法技術進行高效融合。根據廣大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來開拓新聞傳播渠道,為用戶帶來難忘且新穎的視聽體驗,提高用戶黏度。
1.人工智能技術與算法技術
算法指的是一系列的清晰指令,能夠將問題解決方案完整、清晰、準確地加以呈現。在新聞資訊的生產階段,算法技術可根據系統所給出的特定指令,精準獲取目標用戶的瀏覽信息與相關數據,并保證各項操作步驟的精準度。在過去,用戶一直處于被動接收新聞的狀態,信息獲取渠道單一,互動性較差,缺乏表達意見和提供線索的平臺。通過將人工智能與算法技術進行高效融合,能夠更為準確地鎖定用戶的興趣點,新聞媒體則可以根據智能測算結果,面向目標用戶推送令其感興趣的新聞資訊,以此來有效提高用戶對新聞平臺與傳播內容的滿意度。
2.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
在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下,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針對不同類別的新聞展開高效采集、整理與分發操作,根據目標用戶的興趣點、操作習慣以及情感語義制作相關模型,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集成、整合數據信息,并以關系圖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新聞傳播階段,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將單一化的新聞信息來源轉變為全方位的新聞信息采集,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新聞資訊的數據統計與傳播管理效率,為新聞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此外,在新聞加工環節中,大數據技術還能進一步突出新聞傳播的智能化優勢[3]。新聞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中的龐大用戶群體,通過抓取用戶的動態信息來生成用戶畫像。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模式下的新聞收發形式,打造出符合融媒體時代改革要求的新聞傳播機制。
3.人工智能技術與VR技術
VR技術作為計算機仿真系統的重要一環,能夠在計算機系統內創建出立體三維空間,并將實體行為同三維動態景觀進行高效結合,以此來實現系統仿真。在VR技術的支持下,用戶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到虛擬環境中,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得到同步滿足,進而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目前,VR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聯合應用在我國的新聞傳播領域中尚未普及,但卻是新聞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二)創新新聞生產方式
融媒體時代,新聞的呈現方式愈發多樣化,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靈活選擇信息載體,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下,可以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鎖定信息點,并利用相關程序來制作信息內容,面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另外,文字轉換、語音識別技術的出現,大幅度提高了新聞的推送速度、拓寬了傳播范圍,讓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移動終端或網頁中搜索新聞,也可以參與到新聞信息的傳播與互動環節中,打造出智能化、多元化的話語體系[4]。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提升新聞編輯軟件的便利性。新聞編輯人員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為用戶提供新聞,而用戶也能夠全程參與到新聞內容的建構與傳播環節中,徹底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機制中的被動接收模式。新聞媒體可以根據目標用戶的興趣特點、瀏覽習慣來主動推送令其感興趣的新聞資訊,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用戶黏性,增強情感體驗。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順利打造出符合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鏈。新聞媒體想要站穩腳跟,則必須要在維護好現有用戶群體的基礎上增加用戶數量。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為傳統新聞媒體帶來了很大挑戰。各大平臺紛紛努力研發新技術,試圖打造出獨樹一幟的傳媒業創新鏈條。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向用戶提供精準的咨詢與數據服務,最大化節約用戶的新聞瀏覽時間。
(三)突出新聞分發的個性化
傳統媒體時代,人們一直被動接收信息,在融媒體時代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算法推薦系統可以根據目標用戶群體的信息偏好,為其推送個性化的新聞信息資訊,用戶不需再耗費大量的時間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例如,今日頭條將傳統新聞媒體、新媒體、自媒體以及門戶網站等多方平臺進行高效融合,用戶可以自行搜索感興趣的新聞[5]。此外,在算法技術的支持下,今日頭條還會面向用戶提供精準的信息推薦,隨著用戶在平臺中停留時間的增加,今日頭條所給出的新聞資訊推薦內容也更加符合用戶口味。
如今,新聞傳播領域中最為常用的算法推薦包括內容推薦、協同過濾推薦以及混合推薦這三種類型。其中,內容推薦主要針對用戶之前的新聞搜索與瀏覽記錄進行分析,并面向用戶持續推送同類型的新聞資訊;協同過濾推薦是指,系統會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與搜索特點,向其推送與瀏覽內容有關的新聞資訊,通過系統的智能化推測功能,判斷用戶的喜好變化,避免產生審美疲勞;混合推薦則是集合了前兩種算法功能,可以全方位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多元化信息獲取需求,是目前最為常用的算法推薦方式。
三、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聯姻共贏
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應用,雖然可以帶來諸多優勢和便利。但二者之間的聯姻也存在著一定風險,務必要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避免被技術所束縛,讓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持續向陽而生。
(一)警惕算法綁架新聞
融媒體時代,智能化新聞傳播存在一個致命性的缺點,即現有的算法技術缺乏價值判斷力。相較于人工操作,人工智能技術的算法推薦呈現出了擬主體性的特點,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讓機器模擬出人類的意識和思維。但機器終歸是機器,并不具備信息分析與信息判斷能力,只能夠根據系統指示來單純地服務于產品與用戶。尤其是在新聞資訊的生成與生產環節中,機器只能夠代替一部分的重復性勞動,并不能夠根據新聞主題來主動判斷新聞性質,在實踐應用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局限性。由于大數據技術在展開精準推送的過程中,智能設備將會對用戶的使用行為與信息喜好進行實時監測。長此以往,用戶在平臺中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系統所記錄,并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用戶因持續接收同類型的信息資訊,將極易引發視覺疲勞,判斷力也會被削弱。
(二)警惕技術發展迷失
新聞工作者務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憑借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豐富的工作經驗平衡好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避免“技術至上論”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大肆橫行,主動肩負起行業內的把關人職責。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將理性劃分為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兩大類別。其中,工具理性所指的是一切實踐活動的落實均為功利性動機所驅使,行動需要借助于理性才能夠達成預期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參與其中的行動者會從效果最大化的層面出發,從而忽略人的理性情感與精神價值。先進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極易導致新聞傳播領域中出現技術迷失,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范疇中,如果不能夠加以適當的引導與介入,將會導致新聞媒體所產出的新聞資訊失去應有溫度,新聞內容淪為冰冷的文字堆砌,缺乏更為重要的價值理性。針對這一現象,新聞記者與新聞編輯務必要把控好人工智能技術的“度”,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來構建合理化的內容監測與管理機制,保證新聞信息的人文關懷與文化格調。
新聞媒體要合理應用好用戶畫像功能,向不同用戶群體提供精準的智能化服務,并有效避免回音室效應的出現。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下,很多存在相同興趣和相近觀點的人會聚集在一起,如果缺乏正向的輿論引導,將極易引發新聞偏見。為此,傳統新聞媒體應進一步突出自身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信息資訊的推送制度,面向用戶提供真正重要的新聞資訊,以此來彌補平衡算法推薦所具有的狹隘性劣勢[6]。
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迎接融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創新性挑戰。唯有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人工智能技術,才能夠將此種技術手段為己所用。每位新聞工作者都要尊重新技術的萌芽與發展規律,主動提高自身的采編技能,避免被時代淘汰。各路新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使新聞的時效性變得愈發重要,但時效性提高并不意味著新聞內容質量的下降。新聞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好質量關口,堅持“內容為王”,通過多方渠道獲取第一手新聞信息,通過專業素養深挖事件真相,向用戶持續提供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新聞內容。
新聞工作者還要盡量避免同質化新聞的出現。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增強新聞信息的思想深度。不可單純地為了求快而過于依賴人工智能技術,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與新聞敏感度,從獨特的視角出發開展采訪工作,突出新聞報道的第二落點,用精品內容留住用戶。
四、結語
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新聞傳播領域中,不僅能夠對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做出顛覆性創新,同時也可以推動新聞理念與編輯文化的快速改革。在融媒體時代,智能化新聞的迅猛發展為新聞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聞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堅守“把關人”角色的同時盡快完成自身的智能化改造任務,突出新聞媒體輿論引導作用,在重構媒體治理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夢,陳昌鳳.智媒研究綜述:人工智能在新聞業中的應用及其倫理反思[J].全球傳媒學刊,2021,8(1):63-92.
[2] 譚鐵牛,曾靜平.智能傳播的現實應用、理論溯源與未來構想[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25(2):2-8+147.
[3]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4] 夏雨禾.“智媒化”語境中的新聞傳播:對智能技術與新聞傳播關系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9(5):13-19.
[5] 鄭雅君,袁利欣.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發展與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8(12):50-51.
[6] 任秋璇.從主持傳播角度淺析人工智能背景下主持人被替代的可能性:以新華社“AI合成主播”為例[J].視聽,2019(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