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文
摘要:對于傳統新聞媒體而言,融媒體是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置身其中的媒體人要主動迎擊挑戰,直面由媒體融合所帶來的新課題。新聞記者應遵循融合發展新規律,讓自己早日躋身于全媒型傳播人才的隊列中。通過多方渠道,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采寫能力,突出傳統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職責,面向大眾,傳遞主流價值觀。本文通過分析融媒體對新聞記者采寫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新聞采寫工作的新特征,把脈融媒發展新風向,列舉了幾點增強新聞記者采寫能力的措施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采寫;新聞編輯
在融媒體時代中先后涌現出了多種類型的新聞傳播形態,在新聞業中百花齊放般地爭芳斗艷,為新聞傳播事業的蓬勃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在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從業者身上所肩負的工作職責也發生了轉變,新聞采集與新聞加工的工作內容與工作形態在不斷創新。新聞記者需要在“求變”與“求守”中找到平衡點,在加速改革的過程中自洽自處。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新聞從業者不僅要擁有多維度的工作視角,同時還要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技能。根據廣大受眾的實際需求來積極創新采寫內容與采寫方式。將關注重心聚焦于基層百姓與社會問題上,最大化保留傳統媒體在行業內的輿論引導優勢,合理利用先進技術,主動與新媒體建立起和諧、互補的合作關系。
一、媒體融合下新聞記者采寫能力的新要求
(一)互聯網思維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一直采用的“一對多”線形新聞傳播形式被徹底打破,人們已經愈發習慣由新媒體所推出的“多對多”交互式傳播形態,根據自身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碎片化時間來精準搜索新聞資訊。傳統新聞媒介的用戶群體很快被新媒體平臺“分割”,傳者本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目前,新聞受眾手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與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海量的新媒體平臺中付出時間與精力。這也就意味著,新聞從業者要盡快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性思維,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目標用戶群體的特點表現作出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提供新聞資訊的一體化服務。例如,在對關于基層民生的新聞資訊進行采寫時,除去要做好基本的新聞資訊收集、分析以及稿件整理工作之外,同時還要針對新聞話題展開解讀研判,以媒體的角色同相關部門展開溝通,并在新聞報道中增加互動版塊,以此來幫助廣大受眾切實解決問題。
(二)多維呈現
在融媒體時代,媒體融合速度的持續加快,讓傳媒行業呈現出了范式轉換的發展態勢,并在悄然改變著新聞資訊的總體語境與基層邏輯。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記者要優先采用新媒體技術手段,將新聞資訊以多元化、多維度的形式呈現給大眾。例如,當下備受年輕群體喜愛的游戲新聞、短視頻新聞、VR新聞、直播新聞以及互動新聞等。為了能夠更快適應融媒體時代中的改革節奏,新聞記者要不斷強化自身的跨媒體思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新媒體技術,在新聞采寫工作中同步加入圖、文、聲、話等多元化的新聞素材。根據新聞主題來合理調整多項媒介元素,以此來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新聞獲取需求[1]。
(三)多種技能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所應用到的采寫形式相對單一,職業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溝通以及文字表達等,幾乎很少涉獵十分具體的技能要求。但隨著媒體融合速度的持續加快,新聞業的發展環境有了顯著改變,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正在模糊媒體邊界。新聞工作者要根據嶄新的新聞采編流程,靈活運用現代傳播技術,同時掌握多種專業技能。從另一個角度加以分析,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普通民眾也擁有了表達意見與傳播新聞的機會,各類自媒體平臺的異軍突起,使得網絡環境中的新聞資訊信息變得更加復雜。新聞工作者要主動承擔起行業“把關人”與“吹哨人”的角色,針對網絡媒介中所包含的新聞資訊展開專業判斷、選擇,通過系統化的整合與提煉,判斷是否要對新聞資訊展開補充采訪,面向廣大受眾持續輸出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資訊,逐步消除大小屏新聞傳播形式之間的技術壁壘,將傳統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二、融媒體時代新聞采寫工作的新特征
(一)新聞素材真偽辨識難度高
在融媒體時代中,新聞信息資訊的獲取渠道與來源途徑愈發多元,除去傳統模式下的新聞采寫形式之外,新聞工作者還可以隨時隨地應用互聯網平臺中的海量媒體素材。相比較來看,以往的新聞采寫工作流程相對固定,新聞工作者需要通過深入調查、實地走訪、事件核實等方式來查明真相,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而在融媒體時代中,互聯網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普及,正在悄然改變著國內外的產業分工形勢,為新聞業內的信息獲取與信息傳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地球村”已經從理想狀態真正地照進現實。普通大眾可以通過注冊自媒體賬號,隨時隨地發布新聞資訊或自由觀點,新聞工作者所面對的是輿論多層次、媒體分眾化的嶄新發展態勢。新聞資訊的傳播不再是“我說你聽”,而是轉變為“你說、我說、大家說”[2]。但需重點強調的是,新聞工作者雖然可以利用互聯網渠道來獲取新聞資訊,但因自媒體平臺中的新聞準入門檻較低,其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假、偽造或夸大其詞的信息素材。尤其是對于并未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民眾而言,將大幅度提高新聞信息真偽的辨識難度。由此可見,網絡環境中永遠不缺新聞資訊,但立意新穎、思想深刻以及具有輿論引導價值的優質內容仍然稀缺。
(二)新聞采寫視角多元多變
在過去,新聞資訊大多會在固定的時間與平臺中進行發布,廣大受眾只能配合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在融媒體時代中,新聞資訊的傳播與展示形式均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呈現出更為明顯的開放性、多變性特征。馬克思曾提出“喉舌論”,所強調的是:“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新聞工作者無論應用怎樣的采寫與傳播視角,都必須主動承擔起傳統新聞媒體在行業內的輿論導向作用,面向受眾傳達正確的立場和觀點。讓人們可以在魚龍混雜的網絡資訊中快速獲取有用信息,進一步激發出受眾向真、向善的強大精神力量。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來源,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應用的是何種傳播形式、何種采寫視角,都務必要保證新聞報道內容的真實性。面向受眾客觀從容地闡述多方觀點,讓人們可以更為完整、準確地認知新聞事件,把握社會動向[3]。
三、融媒體時代新聞采寫能力的提升途徑
(一)揚長避短,不斷更新專業素養
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新聞業正在不斷地經歷創新與變革,多種類型的新興技術、創新理念以及新聞傳播渠道涌入媒體行業。新聞工作者想要站穩腳跟,則要主動脫離舒適圈,認真學習并靈活應用各類新興技術手段。遵循取長補短的原則,讓自身的專業技能達到融媒體時代的創新要求標準,并有效提高新聞采寫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新聞工作者不僅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基礎專業素養,高效完成新聞信息采訪、素材整理以及分類檢索等工作任務。同時還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來學習融媒體背景下新媒體設備與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法,如無人機、穿越機、VR技術以及AR技術等,借助于專業設備來保證新聞信息內容的及時性,使得后續采寫任務得以高效落實。新聞工作者還要全面掌握目標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熟知受眾常用的各類新聞資訊獲取軟件,包括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今日頭條等。全面掌握上述新媒體平臺的運營特點與傳播優勢,并嘗試應用國際范圍內的社交軟件來開闊自身的知識視野,如臉書、推特等[4]。此外,新聞工作者務必要時刻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讓自己能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下的工作節奏,有效提高新聞敏感度。在新聞采寫工作中穩占先機,細化新聞制作的工作流程,提高受眾黏度。
(二)內容為王,延伸廣度與深度
優質、高效的新聞采寫工作不應當只是局限于基礎的素材整理、稿件改編、內容審核以及動態播報等范疇中,而是要遵循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要求,持續延伸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融媒體時代下,廣大受眾雖然可以通過多方渠道來自主獲取新聞資訊,但由于新媒體平臺中所包含的新聞內容魚龍混雜,經常會受到虛假與不實信息的干擾。面對此種發展態勢,新聞工作者要運用自身的專業能力來保證新聞稿件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確保從自己手中輸出的所有內容均可達到精品標準。其中,采寫深度主要指的是針對某一項新聞事件以及整個行業領域的發展趨勢做出提前預判;采寫廣度所指的是,需要基于現有的新聞線索,從時空層面上著手來加強滲透與關聯。很顯然,這兩點要素的達成,對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行業浸潤度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唯有盡快打通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渠道,分別從空間和時間領域上指明新聞資訊的前世今生,才能夠呈現出強勁的核心競爭力。為了便于理解,筆者在下文以“小米”品牌的專題報道為例,展開分析。
目前,我們已經正式邁進5G時代,為了能夠時刻處于時代前列,不斷擴大品牌用戶基數,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推出了各種型號的5G手機。截至2019年2月底,小米品牌在巴塞羅那正式召開了全球5G手機發布會,將自己未來的五年發展戰略面向全球公布,一篇名為《5G風口,小米能祭出新王牌嗎?》的文章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中發布。瞬時便收獲了極高的點擊量。此篇文章的寫作主題與切入角度十分新穎,跳脫出了同類新聞事件的傳播視角,而是從智能手機換代頻率降低、用戶疲態升高、市場飽和度嚴重等層面著手,對小米在5G市場中的優勢和劣勢作出了嚴謹分析;隨后,一篇名為《小米手機:從白米飯到黃燜雞》的新聞報道再次出爐,從更加新穎的視角出發,針對小米推出5G手機的必然性做出了分析,同時為小米在行業內的發展動向給出了預測和指明,提醒小米品牌,應當將發展重心放到科技短板上,爭取早日躋身高端市場;《家電行業,小米真懂?》這篇新聞報道,針對小米品牌當前的發展態勢作了總結,并提出了相關質疑。明確指出,小米在家電制造行業內的轉型發展進程中,其生態鏈稍顯脆弱,仍然沿襲生產手機的思路來制造家電,勢必會影響到后續的銷售、服務以及品控環節。想要在此行業內站穩腳跟,成功實現轉型目標,則必須盡快制定出一套嶄新的質量考核標準與創新機制。這一系列的新聞報道不僅呈現出了新聞工作者扎實的采寫功底,同時還保證了報道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文章不僅有數據支撐,而且可讀性極強,即使是沒有相關從業經驗的“小白”,也可順利讀懂。每一篇報道的輸出均引來了大量網友的關注,紛紛在新媒體平臺的留言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由此可見,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的確衍生出了快餐式的新聞資訊獲取形式,但快餐并不等于低質,想要持續收獲大批量的忠實受眾群體,則必須要堅守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持續延伸新聞資訊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夯實采寫功底,提高新聞質量。
(三)核實新聞信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一方面,在融媒體時代中,人人手握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拍攝自己身邊的新鮮事,并利用新媒體平臺來表達個人見解,抒發心中所想,全民記者時代已經到來。由于普通民眾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根本不具備采訪資格,由自媒體所發布的新聞資訊很難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作為來自傳統新聞媒介中的新聞記者,務必要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主動肩負起新聞信息的核實職責。不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針對網絡環境中的新聞資訊進行精準排查,同時還要鑒別新聞素材的真偽,運用自身的專業素養來加強輿論引導,避免因輿論轟動效應而產生不良言論的傳播[5]。例如,部分房地產行業內的賣房中介為了能夠擴大品牌知名度,提高自身的銷售業績,很有可能會在自媒體賬號中發布或轉發一些不實信息,甚至還會邀請一些“水軍”“房托”,偽造出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的景象。看似持續走高的房價,會在民眾心中產生無形的焦慮感,尤其是針對那些具有購房剛需的民眾而言,極易出現沖動性買房的行為。為此,新聞記者一定要堅守道德底線,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到首位,堅決杜絕一切不利于民眾身心健康的新聞資訊流出。
另一方面,在新媒體平臺中,廣大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新聞資訊,也能夠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直播互動、留言評論等功能與新聞發布者展開交流。新聞資訊不再是單一化的線性傳播,新聞媒體也與受眾之間建立了雙向互動關系。但對于新聞采編人員而言,如果仍然沿襲傳統模式下的輿論引導方法,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務必要在短時間內輸出準確、完整的新聞資訊,才能夠在虛假信息進一步擴大之前,正確引導輿論導向。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為例,此次事件是由民眾拍攝視頻并上傳至網絡平臺的。由于并未有專業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很多網友在視頻下跟帖,惡意揣測是由過路女司機駕駛不當,才導致公交車墜江事故的發生。一時之間,這位過路女司機的個人信息被“扒出”,并遭受到了極大的網絡暴力。經過后續的事件調查與跟蹤報道可知,此次慘案的發生是因車內乘客與司機發生沖突,導致操作不當而引發的,同過路的女司機并無瓜葛。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更加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面向公眾還原事件真相,通過準確、真實的新聞報道來引導輿論風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與負面影響。
四、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速度的持續加快,傳統新聞業內的工作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采寫水平,充分認識到原有新聞采寫模式中的不足之處,時刻牢記自身的工作職責,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此外,傳統新聞媒體要把脈媒介環境,牢牢抓住時代的發展機遇,根據社會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更為優質的新聞作品,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重獲新生。
參考文獻:
[1] 于倩.守正出新 做媒體形態進化升級大變革的踐行者:淺談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新聞出版工作的新任務[J].采寫編,2018(3):23-24.
[2] 竇玉英,張璠,黃宏捷.OBE理念下全媒體新聞采寫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新聞知識,2020(8):62-70.
[3] 孟慶磊.提高廣播電臺記者的采訪能力與寫作素養[J].中國新通信,2020,22(7):237.
[4] 王秀玉.新時期廣播電臺記者采訪能力與寫作素養的提升分析[J].魅力中國,2020(2):383-384.
[5] 高錦萍.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采寫能力的提升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