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倫



貴州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緊緊圍繞建設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目標,能源工業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得到鞏固。
全省煤炭工業淘汰落后產能、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電力清潔高效發展實現從“水火互濟”向“水火風光”多能互補轉變。成品油供應能力穩步提升,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2021年,全省現代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3520億元,比2012年的2638億元增長882億元。現代能源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22.1%。
■ 強煤 充分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自2012年以來,貴州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省情,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工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煤炭保有儲量、公告生產能力和原煤產量多年穩居全國前5位。
全省累計原煤產量達16億噸以上,銷售煤炭15億噸以上,外銷煤炭3億多噸;生產煤礦平均單井規模從每年19萬噸提升到每年58萬噸;規模30萬噸以下煤礦全部退出,累計關閉退出煤礦936處,淘汰落后產能1.5億噸以上;建成投產大中型礦井136處,總規模每年10097萬噸。
“十三五”以來,貴州推進煤炭工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實現脫胎換骨改造。先后出臺了《關于煤炭工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的意見》《加快煤炭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從2017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以上專項資金,支持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發展。
2020年底,青龍煤礦、山腳樹煤礦、發耳煤礦、新田煤礦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建設名單》;全省正常生產煤礦基本實現采煤機械化,輔助系統基本實現智能化。目前,井下巡檢機器人研發、5G應用、復雜地質條件下運輸系統智能化應用等取得突破,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42個。
2021年,全省調度原煤產量1.35億噸,電煤供應從2012年的5327萬噸提高到每年7288萬噸,較“十二五”末翻番。電煤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基礎存煤+季節性存煤+應急存煤的電煤存煤制度實現了電煤供應“穩壓器”和“蓄水池”的功能,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持續加強。
“我們要繼續發揮煤炭的‘壓艙石作用,加快推動煤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煤礦規?;?、智能化水平和煤炭生產集中度,打造西南地區煤炭保供中心?!辟F州省能源局主要負責人說。
■ 優電 “水火風光”多能互補
清潔高效的電力既是貴州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全省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先行基礎產業之一,對提升貴州的戰略地位、增強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
截至2021年底,全省電力裝機從2012年的3825萬千瓦增加到7573萬千瓦,增長98%。其中火電、水電、新能源裝機占比分別為47%、30%和23%,電源結構比較合理,多能互補優勢明顯;年發電量從1532億千瓦時增加到2407億千瓦時,增長57.1%;已建成“黔電送粵”500千伏“五交兩直”通道,“西電東送”能力達1000萬千瓦,累計外送電量(廣東、廣西、湖南、重慶)電量5697億千瓦時,其中“黔電送粵”達到4582億千瓦時。
10年來,全省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從無到有,不斷擴大,實現了由傳統“水火互濟”向“水火風光”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轉變。新能源裝機容量從116.52萬千瓦猛增到1672萬千瓦,裝機規模增長13倍,實現新能源的飛速發展。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從2012年的0.26%上升到22.8%,可再生能源發電利用率常年保持在99.9%以上,實現了新能源基本全額消納。新能源累計發電量達760.58億千瓦時。
10年來,貴州電網投資超過550億元,以加強電網建設?!叭龣M一中心”電網網架結構基本形成,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提前一年達到國家標準,農村地區實現從“用上電”向“用好電”轉變。預計今年底全省縣域220千伏電網將實現全覆蓋,一個“安全、可靠、綠色、高效、智能”的現代化電網正在成形。
■ 穩油 主動脈供應暢通無阻
10年來,作為貴州成品油供應的主動脈,西南成品油管道貴州段累計輸送貴州成品油4800多萬噸,通過管道輸送的油品占全省總供應量的70%。
2016年,西南成品油管道貴州段貴陽至遵義桐梓支線和廣西北海至云南昆明段相繼投用,通過管道輸送進入貴州的油品供應量逐年遞增,每年達到近500萬噸,保障市場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國家管網集團華南公司在安順、晴隆、盤州等管道沿線密集啟動反輸改造工程,將原本從貴州到云南的管道“單行道”改為雙向互通,每年可增加成品油入黔供應量近100萬噸。
如今,兩條深埋地下長達917公里的能源大動脈橫貫全省,為貴州24小時不間斷輸送工業“血液”。
2021年,全省供應成品油750萬噸,同比增長9.2%,成品油庫存始終保持在15天以上。
■ 提氣 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2013年10月,中緬、中貴天然氣管道投產運營,貴州進入管道天然氣時代。
10年來,全省管道天然氣供應實現從“零”到每年20億立方米的突破,全省一次能源消費量天然氣占比由0.8%提高到4.7%。
最新數據顯示,貴州煤層氣、頁巖氣資源量分別為2.83萬億立方米和8.67萬億立方米,均位居全國第4位。
今年9月底,貴州新田煤礦“三區聯動”抽采煤層瓦斯兩口示范井日產量達到8000立方米,日發電量2.5萬千瓦時。
在盤江礦區松河瓦斯(煤層氣)地面叢采井抽采示范區,煤層氣勘探開發從“局部試采”進入“全面試采”。
今年前三季度,貴州烏江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頁巖氣公司已生產頁巖氣7321萬立方米,占全省頁巖氣產量的70%。目前,該公司在正安已部署頁巖氣井位57口,完成鉆井42口,其中投產井30口。
全省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利用也不斷取得突破。2021年產量首次突破1億立方米,達到1.17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占全省天然氣消費量比重從上一年的2.7%提升至5.4%,天然氣自給率提升了2.7個百分點。累計形成1.31億立方米儲氣能力。
近年來,貴州省強力推動天然氣“縣縣通”工程,正逐步形成以國家干線、省級支線、縣級聯絡線為骨架的天然氣“一張網”。截至2021年底,累計建成天然氣支線管道超過2285公里,管道天然氣聯通68個縣級城區。
今年6月23日,“渝氣入黔”首個通道“正大線”試氣成功,貴州省黔北管網與重慶管網實現互聯互通。同時,生產儲存規模全省第一的遵義LNG(液化天然氣)儲配庫項目試氣成功,每天能液化50萬立方米天然氣。
通過不懈努力,全省缺油少氣的歷史正在逐漸改變,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正加快完善。
■ 深改 為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十三五”以來,貴州省能源系統堅持以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指引,持續深化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
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轉型持續加快?!笆濉逼陂g,全省能源消費強度累計下降24%,其中煤炭消費比重下降5.3%。2021年,煤炭消費量1.27億噸,電煤消費占63.9%。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占16.5%,非化石能源裝機占52.9%,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為42.3%。天然氣消費量20.3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2%,全省煤電機組節能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共完成630萬千瓦,煤電清潔高效水平持續提升。
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2021年,全省煤炭公告生產能力為每年1.6億噸,煤炭產量1.35億噸,均位列全國第5位,煤炭產銷供需逐步平衡。火電裝機居全國第12位,水電裝機居全國第4位,“水火”互補優勢明顯。2022年上半年,貴州電網消納清潔能源電量達到3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5%,其中新能源電量達到1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3.9%。天然氣供應多氣源格局基本形成,油氣供應平穩充足。
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通過大數據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探索符合貴州實際的以“開采機械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為基礎+融合大數據的煤炭智能化開采新模式,建成西南地區首個復雜地質條件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制定全國首個煤礦智能化技術標準,出臺《貴州省煤礦智能機械化建設與驗收暫行辦法》《貴州省智能煤礦建設指引(試行)》《貴州省智能煤礦評定辦法(暫行)》等文件,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智能化技術標準體系。并率先建設了省級“能源云”綜合應用管理平臺,《電網可控融冰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及大規模應用》項目榮獲電力創新技術類大獎,國內首個五端直流配電示范工程正式投運。依托大數據產業發展區位優勢,貴州電網走出一條“電網數字化、服務數字化、運營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轉型發展之路。
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創造性提出并成功實施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煤—電—網—用”產業鏈利益緊密聯結機制逐步建立。2021年,順利平穩承接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頒發管理及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工作。深化電價市場化改革,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首次突破600億千瓦時。能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在全國率先上線運行,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矮@得電力”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居民刷臉辦電”“企業一證辦電”?!顿F州省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成為貴州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保護領域出臺的第一個地方性法規。
能源合作不斷深化。10年來,云貴互聯互通、水火互濟深入推進。貴州能源在泛珠三角地區合作中正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并通過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貴陽工業博覽會、中國貴州煤礦智能化論壇暨裝備展覽會等平臺,與國際、國內能源行業開展廣泛深入交流合作,共享煤礦智能化和數字能源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