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碩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報社“兩會”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為分析對象,介紹了人民日報社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表現,接著分析了人民日報社“兩會”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特點,論述了未來人民日報社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的思考,以便豐富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質量,使人民日報社牢牢掌握輿論制高點,提高人民日報社新聞輿論導向之作用。
關鍵詞:人民日報社;時政新聞;信息技術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人民日報社的新聞報道方式也在不斷創新,以此推動整個人民日報社的轉型,適應新時代新聞報道的需求。長期以來,黨報黨刊非常重視“兩會”報道,人民日報社作為黨報更是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重任,因此每年“兩會”報道都成為人民日報社報道的重中之重[1]。本文主要分析人民日報社在報道“兩會”時政新聞報道方式方面的創新,以此探索未來報社時政新聞報道的方式,提升新聞報道質量。
一、人民日報社“兩會”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表現
(一)報道數量擴大化
在新聞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人民日報社非常重視“兩會”新聞報道,以順應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同時打開國內外民眾了解中國的窗口。人民日報社是我國主流媒體,有關“兩會”報道的數量快速上升,同時報道的渠道平臺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報道傳播范圍更廣,渠道更加豐富。2010年,人民日報社的“兩會”報道只是局限于傳統紙媒和人民網,但是到了2022年,人民日報社對于“兩會”的報道不僅局限于傳統紙媒和人民網,同時開通了抖音、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渠道,“兩會”報道數量也顯著增加。與此同時,人民日報社關于“兩會”報道的頁面設計更加豐富,新聞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信息更新非常頻繁,滿足了不同民眾對于“兩會”信息的需求,同時也擴大了“兩會”傳播范圍,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提升了人民日報報道“兩會”新聞的傳播力。
(二)選題角度多元化
在報道“兩會”之時,人民日報社的報道內容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會議等多個角度,近些年的報道選題角度更加多元化,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2010年,人民日報社有關“兩會”的報道角度主要是以傳遞會議信息為主,報道內容大部分集中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重點傳遞黨中央的各項政策。2022年的“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社依舊非常重視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但是也非常重視民生領域的相關內容,尤其是增加了有關疫情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報道民生領域之時,人民日報社將百姓視角納入選題中,報道不再局限于傳遞黨中央的各項政策,同時介紹民眾對于政府政策的認知,視角更加平民化。由此可見,人民日報社時刻把握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順應了新聞媒體報道的發展進程,在“兩會”報道選題方面不僅關注各項政策信息,同時也結合當年熱點話題,選擇不同選題注重與民眾之間的對話與溝通,選題更加具有平民視角,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三)報道內容豐富化
2010年,人民日報社有關“兩會”的報道內容類別主要分為會議實錄、會議文件、會議花絮、會議解讀、評論總結、民意反饋等。人民日報社通過專欄專題將“兩會”報道呈現在民眾面前,提升新聞報道的引導力,緊跟會議議題提升了報道深度,發揮了媒體的優勢。在這一時期,人民日報社歸納整理各項會議信息,同時上傳了許多有關“兩會”的視頻新聞,有效彌補了傳統紙媒在報道方面的缺陷。2022年,人民日報社有關“兩會”的報道內容類別變得更加豐富,除了包含有2010年的內容類別外,報社還增加了代表委員履職故事、海外看“兩會”等全新報道類別,增加了報道內容,提升報道質量。2022年的“兩會”議題較多、任務繁重。面對多元化的傳播和輿論環境,人民日報社以生動的故事向民眾闡述會議內容,及時準確地傳遞會議權威信息,突出會議的審議重點,有效精準地引導輿論,鼓舞了人心和士氣。在2022年的人民日報社“兩會”報道中,報道人員還精心策劃了專欄和專區,全面呈現“兩會”主題,民眾可以在專欄專區迅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同專欄之間也有連接渠道。例如,人民日報社推出了“習近平的‘兩會時間”,持續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兩會”的重要講話精神,全程做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報道。
(四)報道形式多樣化
2010年,人民日報社有關“兩會”的信息報道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純文字報道;另一類是文字加圖片的報道形式。人民日報社的“兩會”報道版面規劃非常科學,專題專欄都有主題,但是受到報紙限制,大部分報道依舊是以文字報道為主,輔助于美化版的照片。2022年,受益于新興技術快速發展,人民日報社在報道“兩會”時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相同的內容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民日報社的“兩會”報道形式增加了視頻以及“視頻+文字”的報道形式。在2022年報道全國“兩會”之時,人民日報社采用了全新的報道方式,探索通過云技術全方位開展報道工作。為此,人民日報社緊緊圍繞著“兩會”報告超前謀劃,推出了一批短視頻的現象級融合產品,同時還借助5G等信息技術強化報道的凝聚力。
二、人民日報社“兩會”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創新的特點
(一)整合傳播資源,延展內容背景
在報道“兩會”時,《人民日報》的報道無論是語言還是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使用語言時,人民日報社一改傳統嚴肅刻板的時政新聞報道模式,語言表達更加親民,如通過社交媒體與民眾互動拉近民眾與“兩會”之間的距離,同時人民日報社還積極整合各項傳播資源,借助不同媒體元素共同發力,使“兩會”新聞更加具有畫面感,給廣大民眾提供沉浸式的新聞享受,拉近了人民日報社與讀者之間的距離[2]。與此同時,報社報道的內容更加多元化。在報道“兩會”時,人民日報社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會議傳遞,關注會議周邊新聞,同時也增加了對于會議細節與深度的報道。在報道“兩會”時,人民日報社已經不再是以時間作為報道主線,不再是單純報道會議新聞或者委員講話,而是注重對新聞信息的高度融合,強化多元化報道。在報道“兩會”新聞時,人民日報社還會增加有關背景知識的報道,使人們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政策出臺的初衷。除此之外,人民日報社的信息服務意識顯著增加,許多報道都是政策解讀式報道,使民眾了解各項政策出臺的初衷與目的,同時也了解這些政策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因此,人民日報社“兩會”新聞報道方式會側重于數據新聞和圖解新聞報道,邀請權威專家解讀政策文件,為民眾理解政府信息提供主動服務,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果。
(二)更具平民視角,重視海外輿論
在報道“兩會”時,人民日報社已經不再局限于關注“兩會”議程,報社報道角度更加多元化。例如,人民日報社會關注在“兩會”之外所發生的一些故事,使“兩會”報道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帶有人情味,“兩會”報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宣講。與此同時,人民日報社的“兩會”報道重視從普通人視角觀察“兩會”,改變了過去只顧傳遞政策信息的模式,打通了“兩會”溝通渠道,轉變了“兩會”報道理念,將民眾的呼聲融入到新聞報道之中。除此之外,人民日報社在報道“兩會”時也非常關注海外輿論,高度重視如何在海外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為此,人民日報社開辦了一批高質量專版,向國際友人呈現中國“兩會”相關內容,通過多語種推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三)報道形式多樣,帶來新奇體驗
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之下,人民日報社“兩會”報道融入了許多新鮮血液,除了傳統文字報道之外,報社報道形式日漸豐富,所傳遞內容也更加新奇。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人民日報社堅持用數據說話,通過數據直觀的表現形式提高人們對于新聞內容的理解度,同時也使得新聞更加具有說服力。與此同時,人民日報社還積極使用視頻直播報道,“兩會”增加了現場感,同時也減輕了文字的枯燥感,給廣大觀眾身臨其境之感。例如,在“兩會”審議民法典時,人民日報社精心策劃了與民法典相關的各種場景,利用VR技術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以此獲得用戶的認可,提高“兩會”信息傳播的質量。
(四)形成媒體矩陣,平臺互通有無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各樣的媒體平臺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在報道“兩會”時,人民日報社的報道形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傳統文字加圖片的組合,而是將文字、圖片、視頻、直播、音頻等各種形式相互融合在一起,實現內容差異化投放,從不同角度展現“兩會”內容。在報道“兩會”時,不同媒體平臺正在走向融合,發揮自身優勢引導輿論。例如,在解讀“兩會”政策時,不同平臺采用不同的解讀方式,報紙主要是以文字為主,輔助以數據以及圖片,而微信平臺最主要是以H5的呈現形式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微博則是以微博熱點話題展現在廣大讀者面前。因此,人民日報社在報道“兩會”時政新聞時加快推進媒體走向融合,多維度整合信息,將傳統媒體權威性以及新媒體多元性充分結合在一起,形成新舊媒體相輔相成的報道局面,不斷優化用戶的體驗,同時引導媒體的發展方向。
(五)轉變思想觀念,重視用戶體驗
在報道“兩會”新聞時,《人民日報》報道方式變化從本質上看是理念的變化。由于信息技術快速普及,新媒體在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民眾獲取信息和閱讀信息的方式也已經發生了變化,新媒體的交互性解決了很多傳統媒體無法解決的問題,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發表意見,積極討論“兩會”熱點話題,改變了信息交流模式,由傳統由上而下變成了上下互動,這種轉變體現了傳播理念的革新,同時也體現了時代的變更。面對新時代,信息傳播渠道不再單一,新媒體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新途徑,大量讀者從傳統媒體涌向新媒體,讀者自主選擇權也在不斷加大,如果傳統媒體不轉變自身傳播理念,很可能被時代所淘汰。為此,人民日報社在報道“兩會”新聞時尋求新技術的創新,在深度報道和多樣化報道方面持續發力,以此調動用戶參與的積極性,提升新聞的沉浸感。
三、未來人民日報社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的思考
第一,堅持內容為王,形式服務于內容。無論在任何時代,內容都是衡量新聞水準的最重要標準,優質的內容也是所有新聞媒體人為之努力的方向。與其他類型新聞相比,時政新聞報道難度更大,因此人民日報社要想做好報道工作就必須不斷創新報道方式,兼顧信息傳遞以及信息傳播,始終向社會輸送主流價值觀念,堅持引領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為此,人民日報社必須堅持高質量時政新聞報道策略,堅持內容為王的思想,各種各樣的形式都必須服務于時政報道內容。人民日報社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強化各項內容之間的融合,通過融合襯托內容的完整性,確保內容和思想可以高度統一。在未來的時政新聞報道中,有溫度、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作品依舊是報道方向[3]。
第二,借助新媒體,豐富新聞報道的形式。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各樣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可以滿足民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都可以點評新聞熱點事件。人民日報社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可以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通過微信平臺向人民群眾推送時政新聞,同時也可以借助微博平臺實時發表各種各樣的時政信息,充分發揮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的作用,強化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在采訪當事人時,人民日報社也可以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采訪方式,還可以通過線上問卷調查收集民意,有利于加強與民眾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時政新聞的親民性,增加新聞內容的號召力和感染力。
第三,優化語言風格,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在未來的時政新聞報道中,人民日報社需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僅需要重視時政新聞內容,同時還需要注重自身語言風格,從單向傳播變成雙向互動,以此提高時政新聞報道質量。例如,在報道“兩會”時政新聞時,人民日報社可以發起話題討論,通過投票確定討論話題,同時也開通留言功能和評價功能,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積極聽取民眾的意見,以此優化自身的語言風格,強化與受眾之間的互動。
第四,強化深度報道,弘揚傳統優勢。在信息化時代,時政新聞報道已經步入了新媒體時代,許多媒體通過微信、微博發布時政新聞,允許民眾評論與轉發,這種報道模式不僅提高了報道速度,同時也提升了信息傳播效果。但是在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人民日報社還需要積極開發有深度的文章,以此引導輿論,向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此,人民日報社在時政新聞報道時應當繼續傳承傳統媒體優勢,向廣大讀者提供深度分析的新聞內容。
第五,打破平臺壁壘,形成媒體矩陣。在未來的時政新聞報道中,人民日報社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優勢,在時政新聞作品中要體現“融”的思想,可以將相同內容以不同形式展現在不同平臺上,以此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根據功能定位的不同,人民日報社可以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開設信息化媒體專欄,通過微視頻、圖文信息、互動H5、抖音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化地報道時政新聞,以此調動民眾參與積極性,同時也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使人民日報社始終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同時也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讀性。
四、結語
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時政新聞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接受時政新聞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為此,人民日報社需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新時政新聞報道的方式,強化時政新聞資源的整合,豐富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以此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意軒,尚丹.深度融合、技術助力、內容創新:基于對2018年全國兩會媒體報道的觀察[J].青年記者,2018(12):9-10.
[2] 王英男,夏從亞.融媒成果何以“加持”特別兩會: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兩會報道為例[J].傳媒,2021(9):60-62.
[3] 顧名貴,郝冠南,李璨,等.新技術引領全媒體新聞生產新模式:人民日報社AI編輯部2.0助力兩會報道提質增效[J].中國傳媒科技,2021(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