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李屹
摘要:年度“十大新聞”是新聞媒體的年度“春晚”。地方“十大新聞”的評選,對于樹立地方形象、構建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作用。然而,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和繁榮,傳統(tǒng)媒體采用傳統(tǒng)方式評選出來的年度“十大新聞”漸漸顯得與社會發(fā)展有些脫節(jié),越來越像是媒體人的“自嗨”,影響力和關注度也在逐漸降低。在融媒體時代,必須要重新審視年度“十大新聞”評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通過厘清年度“十大新聞”評選的意義和缺陷,探討如何通過流程機制、評選標準上的改革,加入受眾參與這一媒體傳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年度“十大新聞”更貼近時代需要,發(fā)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十大新聞”
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歷來是歲末年初媒體的重頭戲之一。將一年來發(fā)生在區(qū)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搬進受眾視野,從時間的坐標軸上回顧歷史、見證社會領域的變化與進步,作為一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縮影,“十大新聞”評選歷來備受關注。“十大新聞”的評選有獨特的自身框架,是政府與主流媒體通過新聞話語傳達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渠道。融媒時代,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傳播視角更加寬泛,對評選的機制流程提出了更新要求。作為新聞的年度“春晚”,地方“十大新聞”在評選機制、評選標準上也必須與時俱進,更好地樹立、傳播本地形象,提升受眾參與感、認同感,使年度“十大新聞”更客觀地體現(xiàn)社會的主體意圖,適應融媒時代的傳播需要,更有效地發(fā)揮其社會功能。
一、地方“十大新聞”現(xiàn)實狀況及話語形態(tài)
“十大新聞”的重點在新聞價值足夠重大。在新聞實踐中,各地媒體評出的“十大新聞”,除了考量新聞價值外,更多考慮的是工作需求、社會效果和地方形象的建立。簡而言之,絕大多數“十大新聞”最終是概括地方政績、樹立正面形象的“十大正面新聞”。
這些新聞中,相當一部分甚至不是單一的新聞事件,而是新聞事件的集合。以安慶市為例,每年評選出的安慶市十大新聞內容涉及廣泛,有喜獲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新聞事件集合)、合安高鐵開通運營、安慶首座高架橋正式通車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領域的重大事件,也有“‘李記事跡感動中國”等以新聞人物為主體的事件。
評選地方“十大新聞”,一方面是記錄歷史,另一方面更是價值觀與地方形象的塑造。活動的實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媒體或機構重新審視新聞事件,通過比較和強調新聞的重要性,引導和重塑社會價值。地方“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就是媒體或機構經一定程序,對新聞的價值進行再認定,告訴人們哪些事是重要的、重大的和需要紀念的,以及我們需要展示什么樣的價值觀以及怎么展示,并借以展現(xiàn)、樹立本地形象的行為。
從評選主體上看,現(xiàn)有的評選活動一般由區(qū)域主流媒體或機構梳理篩選,經媒體從業(yè)者、政府公務人員,甚至包括學術研究單位專家等評審投票產生。
在報道內容上,地方“十大新聞”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為主,其他各類新聞所占比例較少。
以近五年安慶市年度十大新聞為例,梳理歸類后可以看到,政治、經濟類新聞占據主角,十大新聞中如筑夢新區(qū)揭牌首批企業(yè)入駐(2017年度)、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與開發(fā)項目開工(2018年度)、安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2021年度)等政經新聞占據了大半。
而其他類十大新聞,如老舊小區(qū)和棚戶區(qū)改造成績顯著(2018年度)、“李記”事跡感動中國(2020年度 安慶市原安慶石化總廠建安公司退休職工許惠春,生前曾用“李記”的名字在近四十載的時間向全國各地匯款捐贈近10萬元。當年5月,許惠春榮登“中國好人榜”。9月,許惠春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安九高鐵開通運營(2021年度),則具有更廣的社會屬性和普惠性,也更有人情味。
從傳播學原理來看,“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這樣一種功能: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1]媒體正是通過“十大新聞”的評選,以其特有的方式長期、多角度地“再現(xiàn)”并“再造”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在新聞的選擇上會側重政治經濟層面,這既是主流媒體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必須承擔的政治使命。從文字上看,主流媒體將話語“放在歷史、當下社會的大文化、政治語境中加以審視,將話語看作一種外化了的意識形態(tài)”[2],感情色彩和立場都較為鮮明。在歷年評選的“十大新聞”中,“首次”“開通”“獲得”“召開” 等詞匯高頻出現(xiàn),不僅是因為這些語匯有效地體現(xiàn)了新聞價值,更因為它傳播的是正能量、主旋律,更符合宣傳的需要,更能鼓舞人心,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熱情。以媒體及媒體從業(yè)人員為主的評選人員通過自己的價值判斷作出選擇與決定,定義過去事件的重要性。由于新聞主管部門參與和媒體從業(yè)者的思維慣性和政治立場,對作品的價值衡量又較多地體現(xiàn)為自上而下單向性突出的特征。梳理近五年的安慶市年度“十大新聞”,相當多的新聞是以政府和官員的視角來衡量的,如安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全市開展解放思想大學習大討論活動、我市全面實施機構改革等。這些新聞事實的直接影響存在于黨員和公務人員中,再次受到肯定與重視的原因,不是簡單地比較作用人群的多寡,更因為這些事件的政治意義重大或將對社會產生重要影響。
二、融媒時代信息傳播特點對“十大新聞”評選的影響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生態(tài)也發(fā)生著深刻變革。傳統(tǒng)主流媒體不再是獨一無二的新聞信息傳播者,信息傳播涉及的主題日益豐富,類型更加復雜。每個人都是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fā),帶來的是信息來源、信息發(fā)布和信息接收的多元化,對新聞價值的評判更加復雜。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找準價值,在眾說紛紜中聽到黨的聲音,必須進行流程再造。
(一)注重體現(xiàn)“全民參與感”
曾經,傳媒組織是新聞傳播的“把關人”“守門人”,通過他們對信息的取舍,決定將哪些內容告訴公眾,規(guī)定信息的重要性。而融媒時代的信息傳播,受眾的充分參與促進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大眾傳播,傳播的約束機制從單向度的話語引導向公眾廣泛參與轉變。此時,信息的傳播者往往也是受眾,雙重身份使傳播的信息能夠直接反映受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十大新聞”的評選上,去宏大的、偏向個人化新聞話題和個性化、口語化的敘述方式更容易為當下的受眾接受認可。在信息內容的價值取向上,新媒體語境下,“全民參與感”也變得尤為重要。新聞中的一些個體化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二)注重社交關系對新聞價值評判的影響
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一家獨大的時代,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在打破時空限制上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極強的時空延展性,不僅帶來了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務,也進一步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區(qū)域壟斷與限制,促進了跨時空傳播。融媒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互動性更強,它是全程的、全員的、全息的,也需要追求全效。“不社交,無媒體”,媒體的社交屬性有了充分發(fā)揮的空間。這意味著,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也依托一定的社交關系,更多地了解用戶需求,為受眾畫像的同時,在用戶中為城市塑造形象成為可能。因此,提高傳播效率,有效適應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信息傳播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就需要把握新的信息傳播特點,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更加精準地掌握用戶群體、用戶喜好、用戶反饋,針對用戶開展傳播。改進“十大新聞”的評選機制,只有借助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手段,拓展群眾參與評選的渠道,才能使年度“十大新聞”乃至更多的新聞報道,更客觀地體現(xiàn)社會的主體意圖,更有效地發(fā)揮社會功能。
三、地方“十大新聞”評選的重構
(一)流程再造的評選機制
由于評選主體的站位和立場不同,評判的標準尺度不一,“十大新聞”評選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實際操作中,“十大新聞”的評選主要受到雙重約束,一是專業(yè)規(guī)范,二是主流意識。這兩個評價標準都是對新聞文本的靜態(tài)考察,無法關注到新聞作品在傳播過程中的狀況。對于作品是否能吸引受眾,能否真正被受眾所理解和接受的動態(tài)考察缺失,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傳播效果。
新聞傳播本質上都是以“傳播者”為本,表達傳播者的思想和態(tài)度。地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往往宣傳性占據更重要位置,也造成評選出的“十大新聞”或多或少地帶上這種傾向性。
需要正視的是,“十大新聞”評選中出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與受眾意識、服務大眾并不相悖。從現(xiàn)實發(fā)展看,意識形態(tài)引導不能只是簡單地灌輸和說教,更多的時候,“上傳”與“下達”同樣重要。只有重視“十大新聞”評選的受眾關注度,才能避免一廂情愿地單向傳播,防止異化為只有傳播主體和評選者的“自嗨”。受到媒體報道的范圍、評選時間和評判人數的限制,地方“十大新聞”往往局限于本地媒體刊登過的稿件,評選者也集中于媒體專業(yè)人士和宣傳部門相關人士。即便一些地方引入網絡投票和大眾評委,也是在初選的結果中選取,只是有限的程度上增加了廣泛性。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增加“十大新聞”的參與性,變單向為互動,成為一個現(xiàn)實考題。近年來,各地的“十大新聞”評選活動也在評選機制上做出了相應調整,采取新聞工作者和專家初選、網民投票的方式,力求選出兼顧公眾意志和主流聲音的“十大新聞”。例如,《安徽日報》主辦的2021年度安徽“十大新聞”評選,采取了網友投票和專家評議投票相結合的方式,從候選條目中評選出自己心目中的“2021安徽十大新聞”。
這種評選方式打破了我們對于媒體的議程設置的既有認識。在這種信息傳播系統(tǒng)中,受眾已不再是完全被動的角色,他們也參與到議程設置的過程中來了。
(二)改變中的評選標準
地方“十大新聞”的評選,重要的不在于報道了哪些內容,而在于為什么要報道這些內容,卻不報道另外一些內容。在長期的新聞宣傳實踐中,主流媒體構建的權威公信力對于“十大新聞”的發(fā)布具有巨大的“背書”作用。通常,媒體的信息越是公開、直接、正式,越能在受眾心目中樹立起權威公信的形象,越容易成為正確的甚至是唯一正式的消息來源。久而久之,媒體與受眾之間就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媒體提供信息來源,規(guī)定話題內容,而受眾則無論喜歡與否都會接收媒體提供的信息,談論媒體規(guī)定的話題。這種權威也就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話語主權。原本事件的重要性取決于事件本身,取決于事件的性質、規(guī)模、影響力等屬性。實際上,決定中心議題的因素非常復雜,很多時候是各種因素交叉作用的結果。某一事件被知曉的規(guī)模越大、程度越深,事件的影響就越大,越有可能成為某一時期被關注的焦點。在今天,人們獲取外部世界信息的手段基本被大眾傳播工具壟斷。人們已經形成思維慣性:放在頭條的新聞、長時間或重復被報道的新聞就是最重要的新聞。從這個角度看,重視“十大新聞”的評選更有實際意義。媒體設置事件的議題時,就需要有更廣闊的視野,用更大眾的標準去權衡,而不是把目光局限于一時一地。
例如,入選2021年度安慶“十大新聞”的“安慶首座高架橋正式通車”,于本地而言,確實是一條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地方新聞。但放在更廣闊的傳播視角下,這條新聞的價值有多大則需要重新評判。與以往傳統(tǒng)媒體面對的受眾群不同,這樣的評比結果推送到網絡上,面對的是關心該地區(qū)發(fā)展的全體人群。他們對新聞的看法和視角與本地受眾都有較大的差別:既不局限在一時,也不局限在一地。如果把這條新聞放在更大的空間里,對比發(fā)達地區(qū),甚至有可能會被受眾解讀為地方經濟不夠發(fā)達的現(xiàn)狀。對地方形象的影響,究竟是“安慶有了高架交通更便捷了”,還是“安慶時至今日才有高架,經濟不夠發(fā)達、交通建設落后”的看法更占據上風,結果殊難料定。因此,現(xiàn)在的“十大新聞”評選更要兼顧時、效、度,既是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更是三者的層層遞進。很多以往媒體從業(yè)者的“當然認知”,不能取代社會層面的真實看法,只有通過相對更大范圍內的“海選”,才能更貼近真實,更容易獲得受眾的認可。實踐中,很多地方媒體正在作出積極的嘗試。如合肥市的蜀山區(qū)“2020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將過程設置為:全區(qū)推選、首輪專家評審、大眾投票、二輪專家評審和結果公布五個環(huán)節(jié)。綜合吸納市民意愿和專家意見,從新聞性、重要性、關注度等多維度進行篩選,最終評出最終結果。同樣,2020年廣州“十大新聞”不僅限于本地媒體報道,更向中央駐穗媒體以及港澳臺媒體征集,通過第三方評估公司采集公開信息,運用大數據評價模型,設置了新聞傳播度、媒體關注度、讀者喜好度、傳播創(chuàng)新度四個一級指標,綜合評判新聞的重要性。此外,還設置了專家寄語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受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受眾的認同感,有效提高了傳播與導向效能,使媒體承擔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得到更好發(fā)揮。
四、結語
本文基于信息傳播理論對“十大新聞”話語形態(tài)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場評選傳遞著“新聞背后的信息”,也就是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通過新聞傳播作用于受眾的。因此,融媒視野下的地方“十大新聞”評選,尤其應該關注評選的傳播效應與受眾心理。不僅需要在評選流程與機制上,更多地讓受眾參與議程設置,有更多的“自我表達”,也需要以更多維、全面的標準,同時關注新聞性、重要性、傳播度、關注度等。只有既重視“意義”,也重視“事實”,既體現(xiàn)政治立場也體現(xiàn)受眾話語權,這才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方向的“十大新聞”評選。包括“十大新聞”評選在內的新聞報道,要想在受眾中有市場,要想傳播在更廣闊的視域下有效能,必須擴大新聞來源,增加傳播信息的內容。同時,也要著力提高新聞報道價值,不能以機械單純地報道取得什么成績、獲得什么稱號來衡量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正確的做法在于,將區(qū)域乃至全國的整體局勢與地方的特殊性結合起來,從表象中發(fā)現(xiàn)帶有本質性的、能體現(xiàn)時代意義的重大主題,真正觸及地方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時代脈動。具體來說,在機制與標準上可以充分運用大數據評價等新技術手段,設置傳播度、關注度、創(chuàng)新度等多維指標,綜合評判新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美]沃納·賽弗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zhèn)之,孟穎,趙麗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孫衛(wèi)華.論構成媒介文本分析的方法體系[J].當代傳播, 2009(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