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在學校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學生,經常會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小倩常常因為完不成家庭作業而逃避上學。這不,國慶假期結束后的周一早晨,我又接到了小倩媽媽的電話:“老師,小倩的作業沒寫,她不上學了。”
“小倩媽媽,你怎么不在家監督她提前完成作業呢?”“我就在旁邊盯著她,她連筆都不拿,故意和我唱反調。”家長無奈地說。“好吧,你在家做做她的思想工作,順便讓她把作業補一補。明天讓她來上學吧!”
周二早晨,我來到教室,發現小倩的座位上空空如也,這是怎么回事?此時我接到了學校保安的電話,說有人在校門口撿到了小倩的書包。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立刻撥通了小倩媽媽的電話了解情況。原來,小倩早上仍然不肯來上學,小倩媽媽只能生拉硬拽地將她送到校門口,由于上班快遲到了,就沒有目送小倩進入校園。誰知小倩扭頭又離開了學校,連自己的書包都不要了。小倩媽媽急忙趕回家中尋找,卻在小區樓底下碰到了小倩。
我邀請小倩的父母到學校坐坐。他們一家三口一起來到學校,爸爸在前面,媽媽半環著小倩在后面,生怕女兒會摔倒。“小倩假期換發型啦,真漂亮。”為了打破尷尬的局面,我找了一個話題。但是,小倩面無表情,冷漠地往后退了一步,一句話也沒有說。
小倩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從父母的表現來看,對她也是相當溺愛。但在我看來,當這類學生犯錯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冷處理”。于是,我表面上不再過度關注小倩。上課時,我的目光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頻繁地落在她的身上。同時,我也很少布置額外的工作讓她做,如班級日志的整理、班級周工作的匯總等。我隱約能感覺到小倩眼底的失落。
小倩不愿意上學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完成作業。這在班上不是個例,還有幾個學生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所以,我召開了主題班會,針對作業問題進行了大討論,最后全班形成共識:每個人盡量在周五完成語文作業,其他學科的作業最晚要在周日中午12點之前完成。在這種背景下,有強烈自尊心的小倩開始按時完成作業了。
同時,我與小倩的父母進行了溝通,他們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溺愛,表示會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要求“和善而堅定”地說“不”。我還建議他們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在雙休日和假期,要多關注她的作業,發現問題及時彌補。小倩也感覺到了老師對她的“疏遠”,一天放學后,主動向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漸漸地,小倩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了,學習狀態也開始慢慢好轉。我們提倡“賞識教育”,但在父母的溺愛、教師的表揚下,學生會越發地嬌慣自己,蠻橫不講道理。這時,我們不妨對學生進行“冷處理”,給學生一些自我反思的空間,并且與家長及時溝通,讓學生實現自主成長。
(許文華,山東省乳山市實驗初級中學,郵編:26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