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志
教育的對象是“活潑潑”的完整的人。但是,長久以來,人的身體與精神被強行分開,而教育也被視為一種可“離身”的精神訓練,身體僅作為一種“載體”或“容器”出現。身心統一的身體哲學轉向,則要求學校教育要關照學生的身體與精神,促進學生的生命發展。
首先,正視學生的身體行為,研究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通過對話實現人文管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碰到一些發出“特殊”行為的學生。教師通常會按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運用班規等規章制度制止這些行為。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身體就成了被矯正、被規訓、被改造的對象。學生管理制度當然應該存在,但有時教師根本沒法把這些制度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之中,導致學生更多“特殊”行為的出現。本期《打開智囊》欄目的《探究心理機制,改善學生行為》一文,則為這一問題提供了破解之道,即探究學生“特殊”行為出現的心理機制,通過師生對話等方式,改善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
其次,重視身體經驗,倡導“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總是期望用統一的、預設好的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育環境來教會每一個學生,致使教學不僅忽視了學生身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而且忽視了學生身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有些教師也希望學生在課堂上“小腳并并攏,小手放放好”,正襟危坐,跟著教師的思路往前走。這樣的課堂,沒了學生的體驗和參與,更沒了學生思維的流動。本期《對策研究》欄目介紹了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積極構建的“學的課堂”,他們針對課堂中“學味”缺失的現象,努力發揮身體經驗和情境場域作用,倡導身心統一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過程,使身體、活動、經驗、情境融為一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力提升。
再次,重視親身參與,打造令學生難忘的精神家園。教育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精神發展,但精神的發展依賴于身體的參與。所以,學校教育應該關注時間的長度,從學生未來發展和身心統一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身體和精神的發展。本期活力人物、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校長葉映峰,秉持“生命關懷”“精神關懷”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師生是學校發展主體的理念,努力把學校還給師生。她扎根于以學生身體為核心的學習經驗之中,積極建設“學問課堂”;回歸以學生身體為核心的生命體驗之中,重建校園生活。最終,讓校園生活變得有序列、有意義、有意思,讓學校成為學生永遠眷戀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