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怡
摘要:新媒體時代,傳統訪談節目遭遇異軍突起的網絡訪談節目沖擊,一批網絡訪談節目以其獨特的定位與鮮明的藝術風格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其中,許知遠憑借其知識分子的身份,與《十三邀》共同沖進大眾視野,以“偏見”的視角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訪談節目體驗。本文對《十三邀》的節目特征進行分析,并就該節目對當代訪談節目的借鑒意義作出分析總結。
關鍵詞:《十三邀》;訪談節目;節目特征
如今,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沖擊,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享受娛樂。訪談節目最初依托于傳統電視媒體,由專業播音主持人主持,如早期優秀訪談節目《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等。如今傳統訪談節目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愈發式微。反之,網絡訪談節目異軍突起,如阿雅《奇遇人生》,著重于真人秀;華少《今晚九點見》,著眼男性視角;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則是從明星社交入手。許知遠與《十三邀》以其精英文化的特征與“偏見”的視角成為這些節目中相當耀眼的存在。
《十三邀》由騰訊視頻與單向空間合作制作,2015年首次上線,2022年已上線第六季。節目每一季邀請十三位在各自領域出類拔萃的名人與他們進行對話。自上線后,豆瓣評分一路高走,是為訪談節目的奇跡。本文對《十三邀》節目的特征進行分析,兼論該節目對當代訪談節目制作的借鑒意義。
一、以“偏見”為立意,與“社會切片”對話
(一)節目以“偏見”看世界,試圖對訪談雙方進行重塑
《十三邀》節目的立意是帶著“偏見”看世界,這個偏見來自主持人許知遠。這檔節目的內容是根據許知遠完全個人的審美取向、文化素養以及敘述節奏來處理的,因此節目的許知遠特色濃厚。許知遠,1976年出生,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供職于各大新聞媒體,目前是《生活》雜志周刊的聯合出版人,他是經歷過現當代新聞與文學潮起潮落的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有著屬于那個群體的困惑。許知遠的“偏見”不是傲慢,是一種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在對話,如果你沒有偏見,你就沒有看待世界的方式?!捌姟睙o關對錯,是自身世界觀與價值觀的表露。
對于許知遠本人而言,主持這檔節目完成了對自我打破以及重塑的過程。他在“偏見”中對訪談對象發問,或是提出自己對時代的困惑,對自己應如何自洽地生存于這個社會的疑問,或是對訪談對象進行尖銳的問題挑戰。這都是在“偏見”的視角下文化與思想的多元碰撞的結果。許知遠以其自身的特征使這個節目人格化,呈現出人文主義的關懷。來訪者愿意對他講述,觀眾沉浸在他們的對話空間中,共同感受思想與情感的流動。
(二)訪談對象涵蓋范圍廣泛,體現“社會切片”特征
《十三邀》在訪談對象邀請方面選擇范圍十分廣泛,涵蓋各個領域,如果只是從表面去概括他們的特征會非常難,但是如果將六季的嘉賓放在一起觀察,就會發現,他們中有藝術家、時代偶像、知識分子、浪潮人物,這些嘉賓或是見證了各自領域的興衰榮辱,或是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起承轉合,又或是個人的成長經驗融合了多種文化。他們看似龐雜,卻都是特征化的存在,具有代表性。正如《十三邀》的宣傳語所說:“在與十三位‘社會切片的對話中,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以這十三位訪談對象作為 “社會切片”,探尋個體為社會所發揮的最大作用,此檔訪談節目成為透析社會文化格局的樣本,而嘉賓則承載了“文化傳感器”的作用。[1]
二、延伸訪談節目空間,開啟更多思考
(一)加入日?;瘓鼍?,更好塑造人物性格
傳統訪談節目主要的談話空間是固定的演播室,制式的演播室布置,主持人與訪談對象被空間的布置自行分割成兩個空間,對于觀眾而言這已經成為訪談節目的標準配置?!妒穭t改變談話空間,加入了大量的街道、公園、飯店、咖啡廳、工作室等現實場景,將主持人與訪談者從嚴肅的演播室擴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場景日常樸素,使人有代入感。
日常場景與變動空間不僅能讓訪談對象感到輕松,也有利于他們表現真實的自我,在節目中更好地塑造訪談人物性格特征。傳統訪談節目,訪談對象一進入演播廳,導演一喊開始就進行錄制的方式難免會讓訪談對象開始表演,主持人要在這種表演中了解訪談對象的真實想法,期待有價值觀的碰撞十分困難。《十三邀》將主持人與訪談對象放置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訪談對象在熟悉日常的空間中更易打開內心,如在訪談音樂制作人張亞東的時候,就在他平時的工作室展開了大量對話。張亞東每天都會去工作室工作,這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這樣的空間對許知遠說自己從來沒有一天做過自己,是個特別刻苦但沒有天賦的人,這種苦澀與掙扎與工作室的工作特質完全融合,許知遠對這樣的表述特別理解,作為觀眾也能從這種空間與言語的表達中知曉作為成功音樂制作人的心理痛苦。
(二)日常場景與宏大命題形成沖突,引發思考
訪談節目的空間因為日常場景的加入被無限延展。節目中有很多關于宏大命題的討論,往往與日常場景形成沖突,令人有對比沖突感,引發更多思考。例如,在訪談五條人樂隊時,夾雜了大量的市井生活的場景。仁科和許知遠坐在一個祠堂門口開始對話,許知遠問仁科什么時候感覺到如此成功,這一刻是什么感覺。仁科的回答是“內心放煙花了”,許知遠隨之問道:“也不擔心煙花散?”仁科說:“燃燒啊,就是一個消失的過程?!边@段對話看似在聊參加節目后的心理狀態,仁科的表達卻極具哲理與思考,煙花散掉,就這樣讓生命燃燒,這是他對自己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提供的答案。在嶺南隨處可見的祠堂門口,聊著生命終將如煙花般散去的命題,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沖突感。
在《十三邀》中,訪談對象無須拘泥于許多規則,空間的延伸為他們提供了輕松的氛圍,能夠讓他們放松下來。你可以看到訪談對象在節目中喝咖啡、喝酒、甚至抽煙,如在采訪哲學家陳嘉映時,鏡頭會多次給到他使用打火機抽煙的畫面,抽煙是不好的習慣,鏡頭卻屢次給它,因為這就是陳嘉映日常的樣子,鏡頭只是做了如實記錄,這是他們真實自我的切面。同時,這些空間對于許知遠來說其實并不熟悉,陌生的空間會給主持人帶來新奇感和陌生感,為他帶來思考的契機。
三、敘事方式獨到,為節目增加“留白”
(一)紀錄片拍攝手法,如實記錄訪談全過程
傳統訪談節目是演播室中固定機位拍攝,拍攝相對簡單,只需要平鋪直敘地進行拍攝、剪輯即可制作出一期訪談節目?!妒凡捎昧思o錄片的拍攝手法,這一手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真實,能夠最大限度地捕捉到真實的談話場景、人物情緒等。鏡頭與被拍攝人物能夠在同一空間中融為一體。例如,許知遠在沉默或者糾結時,鏡頭一般用晃動來呈現他內心的糾結。另外也以紀錄片的方式增加訪談節目的敘事情節,削弱了純對談的枯燥性[2],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除了在訪談過程中記錄真實,《十三邀》對于訪談對象的生活、工作、情感波動狀態也能進行如實記錄。對于主持人來說,他可以在正式訪談前先行進入訪談對象的生活世界進行觀察。例如,與五條人樂隊對話時,許知遠就先去了他們在廣州的Live現場。他通過先行進入訪談對象的工作空間對他們有一個觀察與判斷,建立更全面的認知。同時,這也是一種加深“偏見”的方式。除此之外,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還對訪談后的空間進行記錄。例如,在和哲學家陳嘉映談話后,紀錄片把他的緊張呈現出來。即便是對于一個知識分子,去和哲學家就哲學問題進行一步步深入的對話與溝通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節目并不怵于呈現緊張無措,因為這是真實訪談的一部分。對于觀眾而言,這是一種真誠的表達,觀眾也能綜合更多信息去對主持人和訪談對象建立自己的認知,而不僅僅是通過他們自己說了什么。
(二)蒙太奇剪輯,增加敘事角度
蒙太奇是電影中常見的敘事方式,在節目中通過蒙太奇的剪輯將多場談話進行剪輯拼貼,其中穿插了許知遠的思考,對于觀眾而言這種剪輯方式帶來了陌生感與沉浸感。陌生感在于剪輯的跳躍性,沉浸感在于蒙太奇的手法能夠將故事的前因后果說清楚。例如,平行蒙太奇的運用,許知遠和葉準對話時,形成了單向書店與葉準武館的平行空間,剪輯摒棄了線性敘事,采用平行拼貼的方式,重新完成了節目敘事。另外還有倒敘手法的運用,如在對話陳沖時,正片最先呈現的不是訪談內容,而是在對話結束后,第二年夏天兩人在洛杉磯見面的場景。倒敘的手法運用能夠引發觀眾的好奇感,快速進入訪談節目營造的空間。
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與蒙太奇的剪輯手法的運用使得節目有許多留白,給觀眾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間。如在節目拍攝過程中,許知遠經常會對著攝像機說出自己的感受,節目結束后,也會有一段總結,這是主持人自身的思考,不在對話中,是一種以獨白方式呈現的留白。又如節目將一些沉默停頓剪輯出來,在對話葛兆光時,許知遠說到葛兆光應該把1895年之后的歷史寫完,葛兆光停頓片刻說“不行啊”,中間片刻語塞之后接“寫不下去了”,鏡頭直接就拉遠了,對這個問題不再談論。此處節目通過鏡頭表現了留白的空間,讓觀眾自己去思考“為什么寫不下去了”?!妒饭澞康脑L談內容涉及范圍非常廣闊,因為主持人和采訪對象的特殊性,采訪話題有很多敏感內容,涉及無法公開的情況。紀錄片則用鏡頭語言來呈現這些無法公開的部分,既是提醒觀眾此處不可說,也是讓觀眾去自行思考。
四、話語方式概念化,辯論性對話常有
(一)概念式的表達增加訪談內容的深度
傳統訪談節目主持人與訪談對象的話語方式通俗易懂,討論的是觀眾熟悉的話題?!妒穭t打破了這個特點,張亞東在節目中就說,我們這樣聊天會有人聽嗎?他們對話的話題形而上,充滿私人化的言語,訴說的是自我的內心,尤其是在忘我時,訪談對象身上的精英氣質與孤傲的一面會表露無遺,他們的專業表達、充滿概念式的話語對于觀眾來說是難懂的。許知遠的提問同樣如此,他的說話方式體現的是他的知識分子底色。他的訪談對象有藝術家、哲學家、商人等,在他們的領域,許知遠也在用他們的專業術語進行提問,和哲學家探討康德,和歷史學家探討歷史的寫作手法,和導演談藝術等。《十三邀》節目的彈幕常常出現諸如“聽不懂”“跟不上節奏”“深奧”等內容,觀眾表示如果不能專心觀看紀錄片,就會無法跟上節目內容,跟上他們對話的思路。
(二)辯論性質對話常有,探討宏大命題
在節目中,充滿辯論性質的對話經常出現。一般訪談節目會弱化對話中的針鋒相對與思想對撞,更多是以溫和的方式呈現其樂融融的對話。主持人與訪談對象在經歷完一次訪談后未必能在心中形成激蕩,未必能夠給彼此帶來后續的思考?!妒分袆t經常出現冒犯式的提問與辯論。許知遠和馬東的對話全程都充滿了這種激烈的辯論特質,這里的激烈不像《奇葩說》中表現得那么外放,而是兩個知識分子以儒雅的方式在進行最激烈的辯論。這種辯論基于主持人和訪談對象處在同一個空間維度,只有相似的高度才能引起激烈的探討。如果一方實力過弱,則無法形成辯論場景。
五、《十三邀》對當代訪談節目的借鑒意義
(一)選取獨特的主持人,奠定訪談節目的風格
《十三邀》的節目特點是“偏見”,這個“偏見”來自于主持人許知遠自身,他將自身的“偏見”內化于節目的視角,從訪談對象的選擇、對話的方式等都充滿了“偏見”的元素。許知遠在向大眾表達他看世界的方式與思考問題的方法。主持人與訪談對象都有著各自的“偏見”,在這種偏見中,雙方沉浸在訪談空間中,表達自身的價值體系,充滿形而上的思辨性,使得觀眾獲得高級的愉悅感。當代訪談節目可以借鑒尋求獨特的主持人,雖然許知遠的特征不可復制,但是一個有自身鮮明特點與標簽的主持人,可以為訪談節目的成功奠定基礎。
(二)打破演播室與日常生活的邊界,將真實引入訪談
訪談節目可以將日常工作與生活場景作為對話空間,建構真實的對話場域,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不僅可以記錄訪談內容,也可拍攝訪談前后的過程,從多維度對訪談對話的場域進行延展,為訪談內容與人物性格塑造增加更多可能性。主持人與訪談對象在這種真實的場域中,自我表達將會被發揮到極致,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從而顯現。對于觀眾而言,看到真實的他們,有利于了解訪談對象的復雜人格特質。
(三)訪談內容精英化,加入對嚴肅社會議題的思考
在大眾文化視域下,文化產品作為一種商品,在滿足受眾的娛樂化“游戲”心理的同時,對于文化品格和審美價值的追求更是不容忽視。[3]當下雖是泛娛樂化的時代,當娛樂消解意義成為時代浪潮,就更需要注重內容的重要性。任何節目的制作都是以內容為第一要義。因此將嚴肅社會議題引入訪談節目中是時代趨勢,也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需求。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雖然可以嚴肅深刻,討論形而上,但是過于晦澀難懂也不可取,在精英知識分子與大眾對話中,需要注重話題選擇與分寸掌握,找到一個平衡的點,制作出內容優質且滿足大眾需求的節目。
(四)商業與知識結合,追求品牌化
當下,任何節目的制作都離不開商業化的思維?!妒返墓澞恐须m然處處彌漫著知識分子的特色,但是它的商業模式也很成功。它本就是因為單向空間難以運營之后,將線下的文化空間轉移到線上的一種模式。節目中的商業廣告都是定位高端、精英的產品,與節目的特質相符合,也符合節目受眾的審美趣味。此外,節目在喜馬拉雅FM上開通了付費內容。《十三邀》并不是一個自矜的節目,它積極地拓寬各種商業渠道,謀求節目商業價值的最大化。當代訪談節目也可以從中學習這一點,利用知識付費的熱潮,推出各種節目周邊的內容,并聯合線上線下多渠道,進行更廣泛的傳播。
六、結語
在泛娛樂化時代,傳統訪談節目日益退出觀眾的視野,《十三邀》以獨特的節目定位、拍攝手法、訪談主題以及對話方式為我們開啟了網絡訪談節目的新路徑,為訪談節目在當代的生存空間昭示了積極的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鑫鈺.網絡訪談節目的創新探索:以《十三邀》為例[J].戲劇之家,2021(27):163-164.
[2] 霍璐.訪談節目的文化傳播與創新模式:以人物訪談節目《十三邀》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5):104-106.
[3] 邵穎.從十三邀看談話類節目的創新之路[J].北方傳媒研究,2021(8):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