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葉興建
摘? 要?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和必然要求,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亟須重新審視鄉村文化的價值,發揮其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當前,面對鄉村文化在核心層面、價值層面、主體層面和載體層面的現實挑戰,必須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協調發展;不斷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不斷挖掘鄉村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釋放鄉村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關鍵詞? 鄉村文化振興;現實挑戰;路徑探索
廣袤的鄉村不僅承載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更是生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守望者。梁漱溟認為,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根,鄉土文化的精髓在于“培其土”,進而“固其根”并“留其魂”,在“鄉村建設”中應“創造新文化,救活舊農村”。[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根”與“魂”,能夠為鄉村發展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斷激發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文化興則鄉村興,文化強則農民強。通過鄉村文化振興保護鄉村自然風貌、傳承鄉村文化基因、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賦予鄉村生活以價值感、幸福感和快樂感,激發起人們對鄉村生活的依戀,從而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一)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
中華文明在鄉村中孕育而生,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農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生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是將村民與村莊緊密相連的“臍帶”,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歸屬感與自我內生的成長動力。其中內含的建筑載體、道德思想與行為規范等文化表現形式塑造出鄰里和睦、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勤勞儉樸、尊老愛幼的良好家風,抱素還樸、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凝結著尋根溯源的人文情懷和歷久彌新的鄉土情節。當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同時面臨內部挑戰與外部沖擊,文化生存環境被不斷擠壓。從內部來看,部分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文化資源亟待保護,鄉村文化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落后文化與陳規陋習有卷土重來的趨勢;從外部來看,西方宗教悄然滲透鄉村社會,農民在網絡文化的入侵下缺乏辨識能力,鄉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沖擊下處于明顯劣勢地位。因此,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推動鄉村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滿足農民精神生活需要的重要源泉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2]這表明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具有文化需求。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絕對貧困得到消除,農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相對貧困仍是農村長期面臨的難題,這一問題尤其凸顯在農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方面。而鄉村文化內含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等農本價值觀念,能夠為農民的生活找到行為理據,幫助農民建立自己的生活意義和生存價值,由此成為滋養農民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3]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更要以激發農民的文化主體意識,發揮農民的文化主體作用,培育農民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為根本。具體來說,需要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激活文化對人的教化與娛樂功能,滿足農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以無形的力量改變人們的精神風貌,提升農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三)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4]鄉村文化振興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全過程與各領域,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實現。文化產業為產業振興提供新的增長點,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鄉村文化是人才振興的內在動力,通過培育鄉村內源性人才和吸引外在性人才,夯實了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鄉村文化為生態振興提供價值內核,在文化振興的實踐中,不斷挖掘歷史古韻和人文之美,重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和原本的鄉情鄉愁,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延續了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系。鄉村文化為組織振興凝聚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發揮德治文化的作用,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以此重建鄉村文化秩序,成為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挑戰
當前,鄉村傳統文化被忽視、破壞和取代的情況日漸嚴重。全面塑造文明鄉風面臨傳統文化的內在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不斷瓦解、農村精英人才流失嚴重、農民精神生活日趨貧乏等現實難題。
(一)核心層面:鄉村傳統文化日漸式微
在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下,傳統鄉村社會日顯衰落。一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物古跡、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記得住的鄉愁”,承載著珍貴的地域文化和鄉情鄉愁。但由于缺乏優勢人口及資本的鄉村只能自發地、被動地應對現代化的沖擊,無法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二是表現在精神層面。人們通常以經濟利益和城市發展的需要為標準衡量鄉村文化的價值,因而鄉村自然地與落后、保守畫上等號,鄉村文化的價值被嚴重淡化和質疑,由此產生了鄉村文化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過時論”和主張按照城鎮化發展需要改造傳統鄉村文化的“改造論”等錯誤傾向。農民對鄉村文化的價值產生認同危機,對傳統工藝、鄉土習俗、道德觀念的價值認同日趨消解,節慶活動和禮儀儀式不再受到重視,造成了鄉村文化的衰落和異化以及鄉村傳統文化的秩序價值和認同基礎的解構。
(二)價值層面:鄉村文化價值體系亟需建構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5]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價值觀念遭到侵蝕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扎根面臨困境。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封閉落后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的宗法意識與競爭意識、法治觀念、合作精神等現代價值觀念并存,集體本位價值取向開始向農民利己主義價值取向轉變,重義輕利、勤儉節約與利益至上、鋪張浪費的價值選擇發生沖擊碰撞。傳統價值觀式微造成農民社會性價值缺失,農村陳規陋習與低俗文化泛起。扭曲的價值觀念與不良的社會風氣不同程度地沖擊著主流價值觀的構建,影響農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判斷。傳統鄉土價值生長的社會基礎、發生作用的形式被破壞,而新的價值觀念及扎根基礎和作用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三)主體層面:鄉村文化建設主體缺位
鄉村是農民的家園,實現鄉村振興需要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然而在城鄉二元體制的現實下,農民向城市中高利潤率的行業流動與集中,引發了“農村空心化”現象。從實體層面來看,表現在鄉村社會人員的流失。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比上年增加213萬人。外出務工的農民從年齡結構上來看,主要屬于農村青壯年群體。作為農村社區里最為活躍的成員,大量青壯年的長期不“在場”,加之農村社會的老弱婦孺無力承擔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構成了農村社會文化建設主體的失陷。從情感層面來看,表現在農民主體感的喪失。熟人社會中的主體感是農民對鄉土在利益、情感、價值方面的依賴與聯系,是農民對村莊文化建設表現出的積極性與責任感。主體感的喪失突出地表現為農民村莊生活面向的改變。[6]
(四)載體層面:公共文化空間弱化沉寂
農村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包括宗祠、戲臺、寺廟、教堂等公共場所,是連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重要橋梁。隨著村民更多地進入城市獲取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文化建設主體不斷流失,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逐漸喪失其原有的面貌與功能。此外,鄉村現代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許多鄉村在建設農家書屋、鄉村習俗館、公共圖書館時采取打造人文景點進行旅游開發利用的方式,更為注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對文化內涵與歷史積淀挖掘較少,致使文化空間難以引起當地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鄉村文化空間不僅是實體的,具有一般意義上的空間價值,而且還承載著群眾性文化活動。在傳統鄉土社會,由于傳播手段的局限與約束,鄉村文化只能在特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傳播,舞獅、秧歌、戲曲等傳統文娛活動曾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趣味性與滿足感。現代傳媒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和形式被網絡化的虛擬空間取代,傳統文化活動與農民日益豐富多樣的文化需求相錯位脫節。
三、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探索
鄉村文化反映了勞動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社會歷史信息,代表著民眾的審美理想,是中國人民生存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繼承和發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捍衛鄉村記憶,就是延續文化根脈。在鄉村振興中,要通過各種方式繼承鄉村文化,延續鄉村文化脈絡,守護鄉村文化生態,留住美麗鄉愁。
(一)重塑文化認同
城市化并不意味著鄉村文明的瓦解,鄉村文化仍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歸屬所在。面對當前鄉村文化在城市文明的沖擊下不斷消減異化、鄉村文化價值逐漸崩塌的情勢,對鄉村文化價值進行再認同是構建農民對鄉村文化自覺和自信的思想基礎。一是深入認識傳統文化價值以重構文化認同。一種文化價值的實現,從根本上取決于該文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為人們所認同。傳統文化蘊含著寶貴的人類智慧和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觀設定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密碼,推崇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推動著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崇尚“仁、義、禮、智、信”道德觀仍是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注重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使人們重新樹立起對鄉村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二是正確把握城鄉關系提升文化認同。在我國的城鄉互動中,鄉村長期依附、從屬于城市,形成了城市等于先進、鄉村等于落后的思維定勢。我國城鄉關系在發展中不斷轉型與重塑,經歷了城鄉分割、城鄉二元、城鄉統籌,到目前向城鄉融合關系的轉變,鄉村的價值逐漸地被覺察與認同。在文化振興過程中,要引導農民重新審視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打破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農業與工業在思想上的人為割裂。
(二)增強文化引領
鄉村社會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逐漸被破壞,農民變成了如馬克思所說的“一袋馬鈴薯”般的存在。面對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鄉村越來越難以發揮其對村民的價值凝聚和導向作用。因此,應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改造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構建和諧友好的村莊社會關系。一是加強生活化的教育宣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注重將其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相結合;挖掘當地公共教育資源,設立主題墻、文化長廊等,將宣傳引導融入村容村景;同時,拓展新媒體平臺,刊播移風易俗和倡導文明健康的有關信息、新聞和短視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二是在實踐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開展“最美家庭”“好媳婦”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傳播優秀典型的行為和品格,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具象化、親切化和大眾化。三是健全制度保障。不斷健全完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等村民自治組織,以村民日常生活與習慣養成為基礎制定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自我提高。注重發揮道德在規范村民行為中的作用,增強群眾的榮辱觀,強化村民的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三)培育文化主體
農民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旁觀者,而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享用者和受益者,是鄉村文化振興天然內生的主體。為延續文化傳承,應充分發揮農民在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鄉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一是培育本土文化能人。努力建設一支扎根基層,愛農村農民、懂文藝、專兼職相結合的文化隊伍,為鄉村文化振興奠定堅實的主體基礎。注重發揮民間手工藝人、文藝愛好者等鄉村文化能人的領頭作用,幫助鄉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掌握文化知識、增進藝術技能和服務水平,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同時,順應農民的文化表達需求,鼓勵農民參與書畫展、文藝匯演和體育比賽等各類活動。二是引進外來文化人才。以物質手段和精神激勵吸引人才回歸和流入。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文化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等頂層設計,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吸引熱心文化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進入文化志愿者隊伍。同時,健全文化人才隊伍激勵和評價機制。通過評選、表彰等形式推動農村文化人才的成長,完善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定和獎勵辦法,激勵文化人才發揮聰明才智。
(四)活躍文化空間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對傳承鄉土文化、涵養村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振興過程中,要激活鄉村公共空間,拓展其為村民服務的功能。一是在空間載體方面,盤活鄉村文化資源,重塑鄉村文化生態。除了建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現代公共文化機構外,更需要依托農村文化資源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因地制宜活化鄉村戲臺、文化禮堂、非遺傳習場所等主題功能空間。拓展傳統文化空間功能,將其建設成為集宣傳教育、信息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娛樂、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公共文化場所。二是在活動形式方面,首先,持續“送文化”,實現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與農村共享。要精準對接人民群眾文化需求,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等鄉村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其次,深入“種文化”,創新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為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注入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引導群眾文化活動與時俱進,開展農民文化節、大眾合唱節、廣場舞示范展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參與度和文化創造力。最后,運用網絡空間引導“創文化”。農民不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應順應農民的文化表達需求,引導農民正規合理地進行自媒體運營,借助網絡平臺展現自身的生產生活、個人才藝和鄉村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中華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五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11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3]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
[4]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420.
[6]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0.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閩寧模式及其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意義研究”(編號19BKS044)的階段性成果。
(張怡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葉興建系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