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超
學堂樂歌是中國近代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這種形成在清朝末期的新的音樂形式對我國音樂文化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和積極的影響,它很好地提升了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應該具備的音樂素養,豐富了我們的文化活動。本文從社會歷史視角對“學堂樂歌”的產生、發展及影響進行探究,著重反映“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
一、從泰納“三要素說”看學堂樂歌
(一)“種族”——內部主源
每一個音樂或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會受到種族的影響,這是由不同地域的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而人類在創作音樂時會將自己種族的特點融人其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學堂樂歌從表面上來看是學習和模仿了西方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和音樂創作方法,但想要將其在中國大地上傳播不可能是照搬照抄,只有將我們熟悉的、自己種族的鮮明特色融入其中,我們才會比較容易去接受。學堂樂歌中,第一部分是由中國赴日留學的學生依照日本歌曲的曲調重新作詞然后創編出來的,例如沈心工依據日本歌曲《勇敢的水兵》(奧好義作曲)的曲調重新填詞創作的《革命軍》;秋瑾依照日本歌曲《風車》重新填詞創作的《勉女權》;李叔同代表作《送別》是根據日本的學校歌曲《旅愁》重新填詞創作的。第二部分是根據歐美歌曲重新填詞創作的,比如由吳懷疚和沈心工編寫的《春游》,它的旋律來源于美國宗教歌曲《一泓泉水》;李叔同的《大中華》是根據意大利作曲家貝里尼創作的歌劇《諾爾瑪》中的第一幕第三場的旋律進行填詞創作的;沈心工的《勉學》改編自美國歌曲《羅薩·李》。第三部分就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曲調進行填詞所創作的,例如王文君作詞創作的《桃花院》、華航琛的《女革命軍》、沈心工的《采茶歌》和《纏足苦》、李雁行和李倬的《女子從軍》等。學堂樂歌很多作品雖然改編自日本或歐美的曲調,但中國的音樂家在改編時加入了中華民族的特色,從而使其“中國味”十足。這一時期他們秉持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為我國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把國外歌曲簡單、易上口、明朗雄壯等特點融人新的音樂作品,為這一時期提振民眾的士氣起到積極作用。
(二)“環境”——外部壓力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和政治各方面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基于這樣的社會環境,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認為中國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1898年的“戊戌變法”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極具影響力的思想,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這一運動中的維新思想得到了有效的延續。戊戌變法之后,中國建立了許多新式學堂,學堂中提倡教授音樂課促進了學堂樂歌的產生。學堂樂歌很多都是體現廣大人民群眾改革的決心、對祖國的熱愛以及救亡圖存的偉大信念,它使中國的音樂發展迎來轉折。
(三)“時代”——后天動量
二十世紀初對中國來講是一個動蕩不安的特殊時代,這種特殊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愛國人士,他們希望通過變革來挽救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1896年,當時的政府受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建立新式學堂的影響,建立了南洋公學,后來它的附屬小學的創辦代表著中國最早開設音樂課程的學校誕生了,這也成為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并且為后面學堂樂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運動中學習到西方的音樂文化理論體系,由此,日本創作出了許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現代音樂作品,并且將音樂教育放在國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力發展學校音樂教育,讓更多的人學習學校歌曲。日本的這一舉動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些留學歸國的音樂家如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等,開始將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和日本音樂知識廣泛向中國大地傳送,他們提出要大力發展音樂教育事業,并且在學校要開設樂歌課。學堂樂歌的許多曲目也正是呼應了這一時代的要求,《革命軍》《大中華》《祖國歌》等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歌曲,正是音樂家們為了喚醒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情懷而創作的。這是對救國的吶喊,他們希望通過音樂來喚醒人們的內心,沸騰民族的血液。學堂樂歌在中國的普及歷經十幾年,這也是一場徹底的對國人行為廢舊立新的變革。民國時期,我國把樂歌課加入每所省立師范院校中,少數重點中學堂和極個別小學堂也開設了樂歌課。到了后期, “學堂”的稱呼慢慢地被“學校”所取代,“樂歌課”也改成了“音樂課”。
二、“學堂樂歌”的歷史演變
學堂樂歌的產生、發展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對其歷史演變進行梳理有助于更好地解讀學堂樂歌本身及其對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學堂開創及樂歌的出現
學堂樂歌是伴隨著學堂的開創而產生的。兩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統治遭到極大打擊,因此其不得不采納一些救亡圖存的“強國”措施。受國外教會學堂影響,清政府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創辦了許多新式學堂。清政府在1862年開設了同文館,教授算學、物理、天文、英文、日文等科目,并在后期逐步完善與京師大學堂的合并。十九世紀末期,清政府在各地創辦了各個領域的學堂,這為后期的京師大學堂提供了許多單科教育的經驗,也為中國西式學堂的普及奠定了重要歷史基礎,而這些學堂大部分是政府在探索期創辦的,并沒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所以還沒有向全國各地普及。
伴隨著學堂的出現,樂歌開始在其中萌發出來。樂歌首先在國外傳教士創辦的教堂中出現,這些教堂設有唱歌課與合唱課等西方的音樂課程,之后這些樂歌課便開始傳人中國的學堂,它們的出現拓寬了國人的視野,讓學堂的課程更加富有生命力。1895年,由于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主權,康有為等人“公車上書”,使光緒帝進行“百日維新”運動,而京師大學堂就在不久后創立。
清政府受維新派開明主張的影響開始進行學制改革,把“書院”改為“學堂”,并且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個章程要求“在新式學堂中開設樂歌課”。“學堂樂歌”這一詞便從這時廣為人知,這代表著學堂樂歌逐漸走向制度化,也是新式學制的開端。當時的樂歌課雖然并非主課,并且只上半節課,但這小小的半節課卻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大突破,它讓音樂在教育中的地位前進了一大步。這種課程設置也對我國未來的學校教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今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的學制與當時學堂的學制大致相同。學堂樂歌讓當時沒有系統接觸過西方音樂教育的國人認識了音符、調式等西方音樂體系的概念。
(二)學堂樂歌的發展
中國進入民國時期之后,學堂樂歌得到了有效發展。隨著民主觀念的深入,國民對學堂樂歌的接受程度有所增加,當時從各師范學府畢業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師范畢業生除了在較發達城市教書育人外,還有一部分學生被分配到偏遠落后的農村山區教書,由此,樂歌課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各地對學堂樂歌不再那么陌生。五四運動時期,中國一大批有識之士提倡“新文化”,這些新青年大力推崇學堂樂歌,歌曲中朝氣蓬勃、鏗鏘有力的情感被他們不斷張揚。學堂樂歌的曲調許多是來自歐美或日本,其特點是簡單易上口、直抒胸臆,而此時期推崇的白話文剛好影響了學堂樂歌的歌詞,讓學堂樂歌更加瑯瑯上口。
蔡元培在民國時期任教育總長,他對新式的樂歌非常支持,國人對學堂樂歌的熱情也越來越高,這極大地推動了學堂樂歌的發展。這一時期學堂樂歌的內容增加了許多,比如大力弘揚新社會文化風尚的《文明婚》《騎竹馬》等;女性地位在五四運動中得到了重視,他們認為應該人人平等,這時學堂樂歌也響應了社會需求,創作出了《婦女從軍》等;還有反映對于民主觀念的渴望的《我的國》等樂歌。總之在五四運動之后,學堂樂歌的發展勢頭強勁,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以至于當時的樂歌先驅者曾志忞都發文稱: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照此發展下去豈不是能夠與歐美國家齊頭并進?國內音樂家豈不是都能與歐美音樂家競技嗎?只要堅持學堂樂歌良好的發展,中國的音樂事業必然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是蔡元培提出的,他將音樂這門課程劃分到美育學科中。音樂能夠陶冶人的審美和情操,培養人的高尚品格,激發人的愛國思想,這就是美育的重要作用。到了這一時期,學堂樂歌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強軍富國,它走向了一個更加全面、更加細化的狀態。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對人權方面的思考逐漸加深,封建思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學堂樂歌作為傳播新思想的工具在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學堂樂歌的衰退
學堂樂歌的衰退是在其發展了十幾年之后開始的,五四運動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學堂樂歌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其創作手法過于單一。那個時期有許多留學回來的音樂家把學堂樂歌批評為“赤膊歌曲”,因其最大的特點是大部分歌曲是選曲填詞,已經不能再滿足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所以學堂樂歌的水平需要得到提升。這時蕭友梅這些“海歸派”音樂家引入了藝術歌曲,其與學堂樂歌最大的區別就是作曲家創作音樂作品時也將鋼琴伴奏寫好,并且旋律大多是自己創作,極富藝術特色。隨著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現為上海音樂學院)的創立,更加先進、系統的西方音樂體系在中國出現了。它主要是依據德國的音樂教育體系建立,并把西方各個時期的不管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都納入教學中,而不是僅局限于唱歌,因此學堂樂歌逐漸開始衰退。
三、學堂樂歌對社會歷史的影響
(一)推動音樂文化發展
學堂樂歌是一個好的開端,它把西方的音樂引進中國,突破了當時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在音樂曲式結構上,學堂樂歌將國外的曲式結構引入,讓中國了解到動機、樂匯、奏鳴曲等西方音樂知識,豐富了音樂、歌曲的種類;在音樂表演上引入了合唱、重唱和輪唱等更為豐富的歌唱形式,對中國的音樂表演有很大的啟發,合唱不僅改變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歌唱形式,更讓人們在進行合唱活動時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抗戰時期誕生的許多紅色歌曲都是合唱歌曲,這些歌曲對中國的革命事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們極大地激發了中華兒女愛國的赤子之心。在音樂創作方面,學堂樂歌把西方大小調引人中國,豐富了中國音樂的調式,并且打破了音樂必“和諧”的說法。學堂樂歌大部分是運用西方曲調填詞,這讓中國音樂家在創作時能夠有更多的借鑒和參考。
(二)奠定學校音樂教育基礎
學堂樂歌對學校音樂教育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它接續了中國似乎中斷許久的音樂教育,并且這種集體歌唱的形式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也讓人們建立起早期的合唱概念,是近代最早的學校音樂教育形式。并且伴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中國有了一批又一批音樂教師,這些音樂教師使學校音樂教育有了保障,對后面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
中國在鴉片戰爭前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狀態,在文化方面缺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而學堂樂歌成為當時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學堂樂歌的沖擊下,中國傳統音樂的一元化被打破。當時的中國傳統音樂已經不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學堂樂歌使用的國外曲調更加簡潔、明朗,在抒發情感上較為直接,所以它喚醒了一部分人的內心,并越來越被國人所適應。所以學堂樂歌在當時比傳統音樂的影響力還要大。但凡事有利有弊,這也導致了傳統音樂在中國音樂文化發展中的地位日漸式微,以至于到現在我國的音樂教育模式大都還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丟失了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結語
學堂樂歌的出現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它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開端,對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等方面有巨大的影響,讓西方音樂理論在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使中國音樂走向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學堂樂歌推動了新音樂的發展,我們只有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了解到西方的音樂文化,一些先進的音樂審美方式才可以被我們學習,才可以發現我國傳統音樂的長處與不足,從而更好地吸取國外音樂之優勢,發揚我國的傳統音樂。從我們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來看,學堂樂歌這種新音樂的形成實際上也是新的文化變遷的開始。學堂樂歌中對音樂的啟蒙教育、音樂的形態、聽覺和欣賞習慣的改變,以及對音樂教育體制、音樂活動方式這些文化因素的變化來說,都代表著它是中國音樂從舊的歷史階段邁向新的歷史階段的開端。